從漢隸看漢朝藝術——中國美術史課程論文
摘要:漢隸是最直接最乾淨的接觸漢朝文化的方法,而漢朝的種種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重視和學習的。
關鍵字:漢隸、漢代、藝術
前言
在開始論文前想明確三個問題:
爲什麽是藝術而不是美術?
——藝術和美術只有一字之差,其間的差異不言而喻,雖然這是講的中國美術史,但我想從藝術的層面來看或許更加客觀和全面。
爲什麽要選擇漢朝的藝術?
——並沒有什麽名氣,而且傳世的作品也未見到什麽很藝術的,可以說這是個萌芽階段。個人覺得漢朝是中國文化的最精髓最本源所在!之前想的論文是漢和唐的藝術,那麼說漢——而唐就是混血的非常強大的時代。但就論文而言,還是選擇一個靠譜的內容好,呵呵。
爲什麽要從漢隸入手?
——並不是因為它是集漢朝藝術的大成者(或者就是的,呵呵),只是我有學習過一段時間漢隸,直接從碑帖中而來。這該是最直接最乾淨的接觸漢朝文化的方法;而且老師又是書法家,選此題更能被老師點撥一二,必將受益不少!
序
漢隸,單純從書寫來說特色在於蠶頭燕尾;單個字字形舒展、圓潤;全篇和諧、莊重。
在學習隸書之前,就看到過一段話:“要學好隸書,必須上下求索,上須通篆書,下精楷法,旁及行草,究其邊緣,回饋中心,取精用宏,自可水道渠成。”一段話就把隸書的歷史、地位、重要性、學習方法概括了。而我則是初生牛犢,基本沒有書法底子,卻想直搗黃龍!既然它是轉折,是先河,為何不能從它開始?!
也正是機緣於此,才開始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呵呵。
正文
若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對漢隸的感受,那應該就是“古樸”。反觀整個漢朝的美術似乎都是如此,也許是局限於墓葬,也許是技術問題。不過無法否認這種古樸的藝術美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下麵就幾個有趣的話題一起來看看漢朝古樸的藝術:
對“人”的啓蒙意識
要討論人類對自身的啓蒙意識是個比較難說的話題,我說漢對人的啓蒙意識重點在於它是真正中國特色的。上古有伏羲,中古有百家爭鳴,這些自然是中國文化的基石。哪怕漢獨尊儒術也是無法磨滅的。
對漢的考證大部份都來源於墓葬。長沙與洛陽都是古代墓葬最發達的地區。而我有幸領略馬王堆漢墓的風采,其中的帛畫,磚畫,漆器,彩繪陶,簡牘都向我們活生生的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種種。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些東西對人的描繪。
社會生活場景:漢代的畫像磚,很豐富的表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景象。漢代是一個重視農業的時代,因此,農耕、收割、打獵,都常常出現在畫像磚上。漢代人的娛樂生活中充滿了音樂、舞蹈、雜耍。四川的說唱陶俑泥塑人像就是很好的代表。
神話故事:漢代人除了上述現實生活記錄之外,也有非常豐富活潑的宗教生活。宗教中的神仙就常常是人們腦中的幻想,人與動物的結合如伏羲女媧、這也是人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
死後升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T型帛畫。它分三個部份:天界,人界和地界。現實和虛幻的完美結合也表現了漢代人對“人”的意識體現。
或許我們談美術或藝術不需要扯到“人”的話題上來,如此可能會失去重心,空虛乏力。畢竟之後的美術對於人並未如此般重視,我們這些後生多多關注總不是壞事。
輕巧流動的“另類”藝術
最開始把美術擴大到藝術的範疇就是想把舞蹈也加進來談談。從原始社會開始舞蹈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份,只是它不屬於美術的範疇,而丟掉不談又實在是太可惜了,呵呵。
漢朝的舞蹈家算來應該有戚夫人,趙飛燕,如果可以的話想把虞姬也拿進來。她們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趙飛燕的“掌上舞”也是我非常好奇的。總的來看,“楚王好細腰”——虞姬和戚夫人的楚舞都是建立在“細腰”的基礎上,於是如蛇般靈活扭動;而趙飛燕的掌上舞更不用說,非常的輕靈。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所謂古樸的漢朝藝術也許並非如此。
重新審視漢隸
其實排開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 我想漢隸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流暢! 就像書寫一個個跳著水蛇舞的人,寫著字想像著自己欣賞那些翩翩起舞的可人兒,很奇妙的感受,呵呵。
總結
寫了這麼多,卻還是和以前寫東西那樣,找不到什麽重點。雖然定了個題目,也嘗試著往上面靠。就算沒有偏題,但卻也得不到什麽實質性的成果。既然如此,還是廢話少說吧。
最後想說,如果想單純的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作品,就不應該抱有太多的先入為主的東西,去珍惜探究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這也是藝術所以獨立於科學哲學神學之外的最重要所在!
還是和開頭一樣,對漢隸和中國傳統文化會繼續學習下去,不想變得太學術所以藉助書法和古代先賢來面對面的對話,這是很好的。
One rest
2012.03.13
關鍵字:漢隸、漢代、藝術
前言
在開始論文前想明確三個問題:
爲什麽是藝術而不是美術?
——藝術和美術只有一字之差,其間的差異不言而喻,雖然這是講的中國美術史,但我想從藝術的層面來看或許更加客觀和全面。
爲什麽要選擇漢朝的藝術?
——並沒有什麽名氣,而且傳世的作品也未見到什麽很藝術的,可以說這是個萌芽階段。個人覺得漢朝是中國文化的最精髓最本源所在!之前想的論文是漢和唐的藝術,那麼說漢——而唐就是混血的非常強大的時代。但就論文而言,還是選擇一個靠譜的內容好,呵呵。
爲什麽要從漢隸入手?
——並不是因為它是集漢朝藝術的大成者(或者就是的,呵呵),只是我有學習過一段時間漢隸,直接從碑帖中而來。這該是最直接最乾淨的接觸漢朝文化的方法;而且老師又是書法家,選此題更能被老師點撥一二,必將受益不少!
序
漢隸,單純從書寫來說特色在於蠶頭燕尾;單個字字形舒展、圓潤;全篇和諧、莊重。
在學習隸書之前,就看到過一段話:“要學好隸書,必須上下求索,上須通篆書,下精楷法,旁及行草,究其邊緣,回饋中心,取精用宏,自可水道渠成。”一段話就把隸書的歷史、地位、重要性、學習方法概括了。而我則是初生牛犢,基本沒有書法底子,卻想直搗黃龍!既然它是轉折,是先河,為何不能從它開始?!
也正是機緣於此,才開始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呵呵。
正文
若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對漢隸的感受,那應該就是“古樸”。反觀整個漢朝的美術似乎都是如此,也許是局限於墓葬,也許是技術問題。不過無法否認這種古樸的藝術美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下麵就幾個有趣的話題一起來看看漢朝古樸的藝術:
對“人”的啓蒙意識
要討論人類對自身的啓蒙意識是個比較難說的話題,我說漢對人的啓蒙意識重點在於它是真正中國特色的。上古有伏羲,中古有百家爭鳴,這些自然是中國文化的基石。哪怕漢獨尊儒術也是無法磨滅的。
對漢的考證大部份都來源於墓葬。長沙與洛陽都是古代墓葬最發達的地區。而我有幸領略馬王堆漢墓的風采,其中的帛畫,磚畫,漆器,彩繪陶,簡牘都向我們活生生的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種種。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些東西對人的描繪。
社會生活場景:漢代的畫像磚,很豐富的表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景象。漢代是一個重視農業的時代,因此,農耕、收割、打獵,都常常出現在畫像磚上。漢代人的娛樂生活中充滿了音樂、舞蹈、雜耍。四川的說唱陶俑泥塑人像就是很好的代表。
神話故事:漢代人除了上述現實生活記錄之外,也有非常豐富活潑的宗教生活。宗教中的神仙就常常是人們腦中的幻想,人與動物的結合如伏羲女媧、這也是人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
死後升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T型帛畫。它分三個部份:天界,人界和地界。現實和虛幻的完美結合也表現了漢代人對“人”的意識體現。
或許我們談美術或藝術不需要扯到“人”的話題上來,如此可能會失去重心,空虛乏力。畢竟之後的美術對於人並未如此般重視,我們這些後生多多關注總不是壞事。
輕巧流動的“另類”藝術
最開始把美術擴大到藝術的範疇就是想把舞蹈也加進來談談。從原始社會開始舞蹈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份,只是它不屬於美術的範疇,而丟掉不談又實在是太可惜了,呵呵。
漢朝的舞蹈家算來應該有戚夫人,趙飛燕,如果可以的話想把虞姬也拿進來。她們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趙飛燕的“掌上舞”也是我非常好奇的。總的來看,“楚王好細腰”——虞姬和戚夫人的楚舞都是建立在“細腰”的基礎上,於是如蛇般靈活扭動;而趙飛燕的掌上舞更不用說,非常的輕靈。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所謂古樸的漢朝藝術也許並非如此。
重新審視漢隸
其實排開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 我想漢隸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流暢! 就像書寫一個個跳著水蛇舞的人,寫著字想像著自己欣賞那些翩翩起舞的可人兒,很奇妙的感受,呵呵。
總結
寫了這麼多,卻還是和以前寫東西那樣,找不到什麽重點。雖然定了個題目,也嘗試著往上面靠。就算沒有偏題,但卻也得不到什麽實質性的成果。既然如此,還是廢話少說吧。
最後想說,如果想單純的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作品,就不應該抱有太多的先入為主的東西,去珍惜探究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這也是藝術所以獨立於科學哲學神學之外的最重要所在!
還是和開頭一樣,對漢隸和中國傳統文化會繼續學習下去,不想變得太學術所以藉助書法和古代先賢來面對面的對話,這是很好的。
One rest
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