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中那些细微的感动
一百二十二年前,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家庭诞生下了一个瘦弱的婴儿,八十八年后的圣诞节,这个已成长为睿智老人的婴儿辞世,从1889到1977年,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是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个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难忘时代,对一些人来说是经历了中国百年屈辱后终于自立自强迎来改革开放的时代……而对我来说,这八十八年一个热爱电影的学子所应该深深感激的年代,感激卓别林用自己年少的贫苦经历酿造了日后令人深思的幽默,感激卓别林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了人间的道义,感激卓别林留下了这么多传世的作品,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仍能让我感受到灵魂的涤荡!
细细品味卓别林的每一个镜头,都能让人深深思索,幽默的背后,是清醒,是控诉,是戏谑,正如卓别林自己所说的那样:“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在卓别林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看这两部作品时我总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笑着笑着就哭是有感于人类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欲望,随用喜剧的方式表达,内容却终究是让人伤心的痛诉!而哭着哭着就又笑了是因为卓别林的作品主旨虽都是控诉与讽刺,但从不让人感到绝望,那种人性中所绽放出的自信与乐观,又是在是给了我极大的勇气!用喜剧来表示悲剧,同时悲剧得又不给人以绝望,这大概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无论是早期的卓别林的作品,还是后来的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周星驰的《食神》,以至于近两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这几部电影始终是电影长河里最璀璨的珍宝,无论你什么时候接近它们,都能给你以灵魂的给养。
刚看《摩登时代》时,最大的感觉是卓别林这个小小的脑袋里是怎样有如此多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的,而越往后看越觉得这个天才般的电影奇人付出的不仅仅只有想象力,还有更多的体力:学双手拧螺丝,学滑冰,练举盘子……多少次看得我惊心动魄又多少次看得我如释重,总是不禁为这个穿着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夏洛特所捏一把汗。而这些看似诙谐的背后是卓别林怎样的勤学与苦练。还有在机器齿轮中的那一幕,我在觉得很好笑的同时也觉得,这是多么大的牺牲啊,那是一个没有替身的年代,卓别林就那样在齿轮中间滚来滚去,联想到目前很多电影演员动不动就要替身来演,实在是觉得为艺术献身这句话远不是说出来这么简单的!
记得《摩登时代》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夏洛特戴着孤女来到自己破旧的小木屋里,孤女兴奋地喊道:太棒了,这里简直是天堂!而接下来就是屋内一些家具的坍塌,辛酸的同时我也被孤女的善良与纯真所感动了,小人物有小人物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他们坚强,他们乐观,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敢于迎接更好或者更坏的一天,正如影片的最后夏洛特和孤女手挽手走在通往新生活的大道上,画面渐渐暗下去,而我的心却渐渐亮起来,因为卓别林对孤女做的那个手势:要面带微笑,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境遇!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笑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以前我以为是面带微笑能够给别人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样别人也会喜欢你,所以,笑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看了《摩登时代》我才明白,笑不是给别人看的,或者说小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看的,即使在最落魄,最穷困最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是要面带微笑,不失尊严与自信,心怀希望,相信,更好的明天的一定会来!正如卓别林在片末所唱的那首歌:微笑吧,即使胸口怀着伤痛,微笑吧,不管伤心往事在心中。 让喜悦呈现在脸上, 将悲伤隐藏在心里。 就算泪珠就快要滴下,也要时刻控制你自己。 微笑吧, 哭泣毫无意义; 微笑吧, 在生活中寻找真谛……
同样的乐观与坚强也可以在《大独裁者》中找到,记得很清楚的一幕是卓别林和汉娜被追杀逃到屋顶上,他们一直等到了晚上,望着满天繁星,汉娜眼中闪烁着光芒说:看那星星,是不是很美,希特勒再有权力也永远都得不到那个。那一刻,我不禁想为汉娜股掌,人生悲苦,不尽人意者八九,而多少人因为这八九分的悲苦二更忽略了那二三分的快乐,于是,生活似乎就永远是灰色的了。汉娜在片中的很多小细节令我感动,譬如查理给她做一个发型,她会开心的像一个小孩子,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我们已经很少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开心很久了。还有她说“虽然到处是迫害,但我爱这个地方’’,想当年,高考完的我拿着志愿书怎样都不愿报省内的大学,一心只想离开了快生活了20年代的故乡。面对汉娜,我很惭愧……
生活中有很多独裁者,不光光是政治上的,身边有独裁气质的同学,独裁气质的老师,独裁气质的家长……21世纪的中国,21世纪的大学生,个人主义或者说自我主义已经很普遍了,面对都很倔都很有自己立场的身边人,我们也许不仅仅应该抱怨身边的人都太过独断,不够宽容,而是应该像卓别林一样,心中充满希望,开心地去度过艰难的每一天。
八十八岁的卓别林,临死之前也还是笑着的,圣诞节那天他在瑞士的韦微设鸡尾酒宴与亲友欢聚。酒席间,卓别林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后,家人及亲友都入睡了,而卓别林还不能入睡,就服用了几片安眠药,不久就永远昏昏沉沉地睡了。 我在想,在世界风云最变幻莫测的时代里,一个饱经忧患的人能活到八十八岁,这一定与他博爱的心态有关,这位名满天下的艺术家来中国访问时周总理曾请他吃北京烤鸭,可是卓别林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是不吃鸭肉的!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爱世间万物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弱小的鸭子,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是一个有着The Great Dictators 的Modern Times,卓别林已逝,而他的作品却永远不逝,耳边又想起了他在《摩登时代》里的歌声: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worth while, if you'll just smile.
细细品味卓别林的每一个镜头,都能让人深深思索,幽默的背后,是清醒,是控诉,是戏谑,正如卓别林自己所说的那样:“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在卓别林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看这两部作品时我总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又笑了,笑着笑着就哭是有感于人类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欲望,随用喜剧的方式表达,内容却终究是让人伤心的痛诉!而哭着哭着就又笑了是因为卓别林的作品主旨虽都是控诉与讽刺,但从不让人感到绝望,那种人性中所绽放出的自信与乐观,又是在是给了我极大的勇气!用喜剧来表示悲剧,同时悲剧得又不给人以绝望,这大概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无论是早期的卓别林的作品,还是后来的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周星驰的《食神》,以至于近两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这几部电影始终是电影长河里最璀璨的珍宝,无论你什么时候接近它们,都能给你以灵魂的给养。
刚看《摩登时代》时,最大的感觉是卓别林这个小小的脑袋里是怎样有如此多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的,而越往后看越觉得这个天才般的电影奇人付出的不仅仅只有想象力,还有更多的体力:学双手拧螺丝,学滑冰,练举盘子……多少次看得我惊心动魄又多少次看得我如释重,总是不禁为这个穿着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夏洛特所捏一把汗。而这些看似诙谐的背后是卓别林怎样的勤学与苦练。还有在机器齿轮中的那一幕,我在觉得很好笑的同时也觉得,这是多么大的牺牲啊,那是一个没有替身的年代,卓别林就那样在齿轮中间滚来滚去,联想到目前很多电影演员动不动就要替身来演,实在是觉得为艺术献身这句话远不是说出来这么简单的!
记得《摩登时代》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夏洛特戴着孤女来到自己破旧的小木屋里,孤女兴奋地喊道:太棒了,这里简直是天堂!而接下来就是屋内一些家具的坍塌,辛酸的同时我也被孤女的善良与纯真所感动了,小人物有小人物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他们坚强,他们乐观,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敢于迎接更好或者更坏的一天,正如影片的最后夏洛特和孤女手挽手走在通往新生活的大道上,画面渐渐暗下去,而我的心却渐渐亮起来,因为卓别林对孤女做的那个手势:要面带微笑,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境遇!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笑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以前我以为是面带微笑能够给别人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样别人也会喜欢你,所以,笑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看了《摩登时代》我才明白,笑不是给别人看的,或者说小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看的,即使在最落魄,最穷困最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是要面带微笑,不失尊严与自信,心怀希望,相信,更好的明天的一定会来!正如卓别林在片末所唱的那首歌:微笑吧,即使胸口怀着伤痛,微笑吧,不管伤心往事在心中。 让喜悦呈现在脸上, 将悲伤隐藏在心里。 就算泪珠就快要滴下,也要时刻控制你自己。 微笑吧, 哭泣毫无意义; 微笑吧, 在生活中寻找真谛……
同样的乐观与坚强也可以在《大独裁者》中找到,记得很清楚的一幕是卓别林和汉娜被追杀逃到屋顶上,他们一直等到了晚上,望着满天繁星,汉娜眼中闪烁着光芒说:看那星星,是不是很美,希特勒再有权力也永远都得不到那个。那一刻,我不禁想为汉娜股掌,人生悲苦,不尽人意者八九,而多少人因为这八九分的悲苦二更忽略了那二三分的快乐,于是,生活似乎就永远是灰色的了。汉娜在片中的很多小细节令我感动,譬如查理给她做一个发型,她会开心的像一个小孩子,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我们已经很少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开心很久了。还有她说“虽然到处是迫害,但我爱这个地方’’,想当年,高考完的我拿着志愿书怎样都不愿报省内的大学,一心只想离开了快生活了20年代的故乡。面对汉娜,我很惭愧……
生活中有很多独裁者,不光光是政治上的,身边有独裁气质的同学,独裁气质的老师,独裁气质的家长……21世纪的中国,21世纪的大学生,个人主义或者说自我主义已经很普遍了,面对都很倔都很有自己立场的身边人,我们也许不仅仅应该抱怨身边的人都太过独断,不够宽容,而是应该像卓别林一样,心中充满希望,开心地去度过艰难的每一天。
八十八岁的卓别林,临死之前也还是笑着的,圣诞节那天他在瑞士的韦微设鸡尾酒宴与亲友欢聚。酒席间,卓别林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后,家人及亲友都入睡了,而卓别林还不能入睡,就服用了几片安眠药,不久就永远昏昏沉沉地睡了。 我在想,在世界风云最变幻莫测的时代里,一个饱经忧患的人能活到八十八岁,这一定与他博爱的心态有关,这位名满天下的艺术家来中国访问时周总理曾请他吃北京烤鸭,可是卓别林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是不吃鸭肉的!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爱世间万物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弱小的鸭子,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是一个有着The Great Dictators 的Modern Times,卓别林已逝,而他的作品却永远不逝,耳边又想起了他在《摩登时代》里的歌声: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worth while, if you'll just smile.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