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is Imagination Powerful/Powerless?(人大TED讲座演讲稿)
在人大TED讲座的发言稿,算是近期一些粗浅的思考总结,欢迎大家提意见,谢谢~
—————————下——面———是——正——文————————————
Why is Imagination Powerful/Powerless?
TED 讲座 演讲人:夏笳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个美好的周末之夜跟各位在这里相聚,进行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甚至是纵横古今未来的对话。这次对话的主题,是有关“我们该如何预测未来”。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被很有幸地安排在第一个发言,大概组织这次讲座的同学,是希望能由我来带领大家做一次“小灵通漫游未来”式的科幻之旅吧。在此我要先向大家道歉,因为接下来我要讲的东西,虽然也包括未来,但更多是面向过去的。因为我想在大家搭乘想象力的翅膀飞向未来之前,先对“想象力/Imagination”这个问题本身做一点讨论。人为什么要想象?为什么不能像泥潭里的猪一样混吃等死,度过幸福安详的一生?为什么总要向上帝发问,以致内心充满痛苦?为什么永远不能停止对于未来,对于宇宙,对于地狱与天堂的好奇心,哪怕明明知道这些地方从来都在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对于这些问题,在座的每个人也许都或多或少思考过,就让我们由此出发,来展开今天的这一场想象力之旅吧。
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一个长相有点奇怪的问句:“Why is Imagination Powerful/Powerless?”尤其是中间这个斜杠,想象力到底是powerful还是powerless,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默默困扰了我很多年。作为一名业余科幻作家,我经常被周围的亲朋好友问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脑子里经常都想些奇怪的东西?”“你每天都要花多少时间想那些?”或者“你为什么会想起写科幻小说?”其实我能感觉到,他们没有说出口的真正疑问是:“你为什么喜欢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做点更实际的事情?”正是这种有点受伤害的感觉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人们一边喊着“想象力是民族腾飞的翅膀”这种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又发自内心感觉到,“想象”和“幻想”、“空想”、“臆想”、“白日梦”、“怪力乱神”甚至“迷信”、“蒙昧”这些词汇一样,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为什么大家总说“想象力比科学知识更重要”,但事实情况却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了那么多数理化史地生,做了那么多卷子和习题,却从来没有上过一门叫做“想象力”的课程?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心中,甚至在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心中,想象力不仅是powerless的,甚至是useless和meaningless的(无力、无用、无聊)?为什么“想象”和“现实”之间会形成一种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以至于我们总是赞颂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却对“仰望星空”的人们冷嘲热讽?
这一连串问题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甚至有点无聊,但真正要想通,恐怕又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我从小就时不时问一些别人都不太会问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直到今天还没能得到解答。这曾经给我带来很多困扰,但现在好多了,因为我逐渐从自己的学习、写作、乃至生命经验中感觉到,能够提出问题,很多时候比给出答案更重要。于是再一次,让我们把前面这一连串问题暂且搁下,直接跳到下一个问题:一个纠缠整个人类几千甚至上万年的问题,一个最原初也是最终极的问题:
What is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宇宙、生命以及一切的答案是什么?
如果此时在座有同学的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窃笑,那么我猜你大概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的,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google,google会告诉你,答案是“42”。为什么是42?这个数字来自于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非常著名的一部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在这部作品中,整个宇宙的造物主(两只小白鼠)为了得到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制造了一部超级计算机(也就是我们的地球)。经过四十六亿年的计算之后,计算机告诉造物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42”。
为什么是“42”?造物主也问了跟我们一样的问题。
计算机用一种悲凉而沧桑的语气回答说,这个有关“why”的问题,需要比“what”的问题更复杂更漫长的计算。
所以这台计算机,我们的地球,直到现在还在一刻不停的计算之中。
这当然是一段很妙的回答,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科幻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一种不乏哲学味道的英国式冷幽默(顺带一提,这部作品已经在2005年由迪士尼公司改编成电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但是今天,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我自己的一个解答,同样非常简单,也同样是经过多年思考的结果。
这个答案就是:
I don't know!
是的,我不知道。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答案,更是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穷尽毕生智慧和精力之后,最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绝望。所以屈原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人类文明能够源远流长,或许也正是来自于这种贯穿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生命之中,永无止境的绝望和求索。为什么要去爬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人在吃饱穿暖之余,总是对这个世界和人自身的秘密充满好奇?因为总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总有些秘密我们不知道。
对所有问题的追问,我想最终都是由这三个方面组成的:What,Why和How。首先是What(是什么)。什么是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什么是自然规律,什么是存在的本质?在尝试回答What的问题时,自然就会有Why(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为什么现象背后会有规律,存在之中会有本质?而这些最终将我们带回一个How(如何)的问题,在这个繁茂丰盛,变化万端,却又似乎是有规律,有意义,甚至有意志的世界里,我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使我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顺应世界的规律与意志?
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觉,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各自分离开来思考的,“是什么”和“怎么做”之间,好像并没有什么相互规定的关系。所以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都是先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划清界限,然后再努力建立某种联系。但是,当人类最开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三个方面放在一起考虑。譬如说,先民们看到一个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世界,便从各种各样的“有生之物”中,抽象出一个“生”的概念。这种“生”既然弥漫在宇宙天地之间,那么理应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所不在的“天”,冥冥之中赋予了万物以生机。既然“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我们作为个体的生命,在这天地之间的繁衍生息就有了意义和价值。生命是崇高的,是美的,也是积极的,而死亡和杀戮则是消极的。由此生发出来的道德、正义、伦理、美学,便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里说:“春天的树林给人的冲动,能帮你把善良、邪恶,把怎么做人的问题弄懂,圣贤讲得没她透彻。”这是一种最诗意的理想境界,面对这个世界,你自然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活着,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所谓的“理性”帮助。
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切原始的宗教、迷信与巫术产生的原因,是与“逻辑思维”形成对立的“原始思维”,或者如恩格斯所说,是“关于自然界、关于人自身的本质、关于灵魂、魔力等等的形形色色的虚假观念”。然而,如果没有这种能够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想象力,那么任何现象都无法得到解释,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知识。而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体系,自身就包含着意义、价值、信仰、禁忌、甚至审美,既是形而下的又是形而上的,既是合情的又合理的。
在先民们运用想象力去解释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叙事,无论神话、传说,还是绘画、仪式、巫歌、史诗,都是在用一种系统而又整体的方式,对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由此滋生了人类辽阔丰美的艺术与文化。只一本薄薄的《楚辞》,便向我们展现了那么多包罗万象,气势雄浑的超验的想象,哪怕是我们这些不信鬼神的现代人,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如果大家对这种想象方式依然感到难于把握的话,不妨去读一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与《蒂迈欧篇》这两本书。在前一部作品中,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讨论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详细描绘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政体。而《蒂迈欧篇》则是主要是讲述了宇宙的材料、形式与性质,从造物者,到宇宙的创生,到万物构成,到人体结构,到生命的循环。两部作品合在一起,是一个异常宏大而又完整的世界模型。我的一位朋友在豆瓣写了两篇非常详细的读书笔记,分别叫做《科幻作家柏拉图的美丽新世界》和《科幻作家柏拉图的地球往事》。他把柏拉图称作一位科幻作家,这很有意思。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读一读,看看柏拉图的想象方式,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幻小说中的世界设定,彼此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顺带一提,在柏拉图的设定中,世界是一个有着唯一确定中心的、等级化的系统。宇宙是由造物者按照一个最理想的模型,一步一步造出来的,而理想的国家,则应该由一位“哲人王”,按照全面系统的知识来规划统治。所以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最大的美德就是“节制”。也就是说,做自身能力和地位所规定的事,安分守己,听从智慧者的管理。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实非常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神学。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认识能力的进步,解释世界的知识体系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形而上学,到中世纪神学,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7和18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直到三次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要把这些变化讲清楚,恐怕几天几夜的时间都不够,但有两点,跟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密切相关,所以简单提一下。
其一,是宗教权威的衰落和人文主义的兴起。什么是人文主义?大家可以看看这张达芬·奇的素描画《维特鲁威人》,这幅作品以非常精致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人体中的几何学,展现了比例、和谐、对称与美,而这种几何学在柏拉图那里,是造物者为宇宙万物设计理想模型的工具。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达芬·奇的这幅画里,人代替上帝成为世界的中心。这就意味着,对那些意义和信仰的问题,不再需要借助一个外在的,超验的想象之物来解释。宇宙和生命为什么存在?我们可以霸气地回答:“因为‘我’存在!”就算有一个造物神,那也是为了“我”的需要和喜好才把这个世界造出来的。
其二,则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什么是启蒙呢?康德的回答是“要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什么是理性?这个问题挺复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理性就是对人类自身推理能力的一种信仰。就好像在一部侦探小说里,每一桩非正常死亡背后,都一定存在一位凶手,而一位聪明的侦探一定能够通过推理把这名凶手找出来。人类的理性就像这位聪明的侦探一样,不仅相信每一个问题都必然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更相信凭借自己有条不紊的缜密工作,或早或晚总能找到这个答案,就算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也不允许用什么“天意”什么“灵魂”来吓唬人。
在启蒙理性面前,“想象力”变成一种有点暧昧有点可疑的存在。虽然人类的一切认知和叙事活动中都包含着理性的成分,但在理性主义者眼里,只有那些接受了理性审判,被证明是“合理”的故事,才允许被保留下来,而那些被证明“不合理”的,或者暂时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部分,就变成了封建迷信,怪力乱神,成了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这种持续不断的审判工作不仅将人类的知识划分成“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的知识”两个部分,更产生了一系列无法弥合的二元对立:科幻/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理性/感性,真实/虚构,真理/谬误……
一个人一旦信仰了理性,就不太好去相信什么上帝鬼神,或者什么“造物者”,什么“天”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依靠理性无法证实的。那么理性能不能代替那些鬼神之说,来帮助我们解释各种各样的What,Why,How,解释“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呢?这恐怕是所有理性主义者都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绝境。至少在目前看来,理性虽然能够对所谓“客观规律”做出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分析,但是对于意义、价值、信仰、禁忌、审美这些问题的处理,却一直存在各种激烈的争论,甚至有许多人开始质疑理性本身。
譬如说,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绝境里彷徨的人。鲁迅的自然科学知识非常丰富,早年他还翻译过许多科幻小说,包括凡尔纳的《月界旅行记》,因为他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来改造国民性,所以他说:“导中国人民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但他又弃医从文,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就算科学手段可以改造人的身体,也无法改造“心”。也就是说,毕竟得承认有些东西是科学和理性解释不了的,而这个东西甚至就在我们身体内部。所以在《祝福》里,祥林嫂问“我”:“到底有没有灵魂的?”那个“我”虽然是一个受过西式教育,信奉民主科学的知识分子,但像面对老师的小学生一样说不出话来。在鲁迅心中,答案或许真的只能是:“Sorry,I don't Know!”
又譬如说,按照牛顿三定律,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必然可以追溯到一个最初的加速度,那么这个“第一推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牛顿本人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晚年才会痴迷于炼金术与神学。或许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提出一点小小质疑。一个只知道牛顿三定律,却无法解释第一推动的文明,真的可以证明自己是智慧文明吗?又或者只是处在文明中一个较低级的阶段?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看一张图。这个又像阿米巴变形虫,又像蟹状星云一样扭曲怪诞的东西,是一位外国科幻迷创作的“科幻历史源流图”,又经过几位中国科幻迷的辛勤劳动,制作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汉化版。每次我仔细看这张图,都会产生一种既恐怖又沉迷,既恶心又感动的颤栗,这大概就是康德所说的那种人面对崇高时的自然反应吧。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这里仔细研究这张图,只想请大家注意这个部分:从“启蒙运动”这团醒目的橘红色云团出发,产生了“反理性”这条细细的支流,经过“狂飙突进运动”,到达“浪漫主义运动”,又从“哥特小说”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那里,诞生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因为玛丽·雪莱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了“科学”与“宗教”,“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从这种紧张中诞生的巨大悲剧感。如果人真的可以像机器一样在手术台上被制造出来,那么生命的尊严到底由什么来保证?如果科学家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那么造物者自己的灵魂又该由谁来拯救?
在玛丽·雪莱的时代,还有很多作家创作这种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想象性作品,譬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但一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也就是科幻迷所谓的“黄金时代”,“Science Fiction”才作为一种通俗小说的类型被确定下来(Fiction这个词,原本就有“想象、虚构”的意思)。今天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还有经常被人们弄混淆的“奇幻”、“玄幻”、“魔幻”……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某种断裂和张力,以及从这裂缝中开放出来的五光十色的想象力的花朵,但与柏拉图作品中那种雄浑有力的“Imagination”(权且称之为“大写的想象”)相比,这些作品大多显得有点琐碎、无聊,有点玩世不恭,有点软弱无力。尤其是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之路一直充满坎坷,哪怕在刘慈欣的《三体》成为畅销书的今天,依然会时不时有人问我:“科幻文学是不是正在走向死亡?为什么?”以及“中国科幻的发展前景在哪里?”于是我们走到哪里都逃不开What,Why和How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仅仅从科幻作家的个人能力上找原因肯定是不够的,何况我自己就是科幻作家,所以更不愿意这么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科幻”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其实始终是与中国的“现代性”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希望在座喜欢科幻的同学们都能够带着各种问题继续思考下去。
二十世纪有没有真正有力量的Imagination?我认为是有的,而且这种力量曾经彻底改变了人们想象世界的方法,那就是xx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当古代先哲们说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或者“四海之内皆兄弟”时,那种梦想或许多少有点像是空中楼阁。然而,一个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美好世界,究竟有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或者注定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是必须依靠一种将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绝大多数人(奴隶、农民、无产阶级、女人、有色人种)痛苦之上的不平等制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形形色色的xx主义运动中,我们看到无数人尝试依靠理性和科学手段,将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变为现实的勇气与决心,这其中或许有来自柏拉图那个理想国的影子在回荡。今天,当我们说“理想”这个词的时候,如果还能感觉到一丝热血和激情,那多半来自于那些运动中人们共同分享的一种信念:一个更加美好和自由的未来必将来临,如果它不来,我们就应该把它创造出来,或者至少,在有条件创造之前,要先去把它想象出来。
然而,在后冷战结束之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运动失败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失败意味着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实现全体成员的自由和幸福,既然如此,唯一合情合理的选择,就是安于现状,接受这个造成巨大不平等的制度本身,并任由它继续发展壮大下去。这是一个被全球化、自由市场、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宰的时代,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能享受的自由,只是上学、考试、找工作、挣钱、买房子、结婚、生小孩、领养老金,一条路走到黑的单向度的自由,除此以外的一切想法或行动,都只能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我们似乎真的陷入了《美丽新世界》或者《黑客帝国》式的恶托邦,每个人都变成泡在营养液里吃喝拉撒的胎儿,连“梦”也只不过是母体制造出来令我们满足的温柔乡,也就是说,我们连想象其他可能性的能力都被剥夺了。马尔库塞曾说过:“自由是解放的条件。”这种自由绝不仅仅是“实现旧梦想”的自由,更必须首先是“创造新梦想”的自由;不只是对那些不想要的东西说“No, thanks.”的自由,更是勇敢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的自由。如果你只能梦见中六合彩、或者嫁给高帅富,那么真正解放性的奇迹将永远不可能到来。在这种时刻,选择红药丸或者蓝药丸,真是一个有些残酷的问题,你究竟敢不敢忍受身体与心灵的巨大痛苦,从那些千篇一律的梦里醒过来?敢不敢爬出泥潭,去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敢不敢去谈理想,谈未来?敢不敢去做一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春秋大梦?
今天我在这里提出了太多的问题,而短短18分钟,却远远不够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和深入探讨,更不要说尝试解答。但我相信,这一切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去摸索一扇又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去迎接挑战,去探险,去创造真正的奇迹。
在结束之前,我有最后两句话想送给大家。第一句话,来自于我个人对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那本《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的思考与回应。如果历史真的按照福山所描述的那样走向终结,那么是否意味着几百几千年之后人类的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境况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是否宇宙尽头不过是一片更大的黑暗森林,而我们除了遵守唯一的游戏规则之外别无出路?因此今天我要在这里说:The History Never End。历史从来不曾,将来不会,也不能允许它终结。一个充满另类可能性的未来必将来临,如果它不来,我们就应该去创造,去想象,去为之奉献。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如此迫切地呼唤一种真正充满力量的Imagination。必须有人敢于去问那些没有人问过的问题,敢于去想象没有人想过的东西。不敢想象的人类,或许真的不配拥有未来。
第二句话,Time Enough For Imagination,来自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时间足够你爱》(Time Enough For Love)。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如果世界末日没有在2012年来临的话,那么或许意味着我们面前还有无穷无尽的时间,还有无穷无尽的机会去寻找那扇通往美好明天的大门,去回答“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而这就够了。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这是一段慢速播放的《生活大爆炸》的片头,短短三分钟,勾勒出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每次我看这段视频都会非常感动,历史已经走到了我们脚下,未来又该前往何方?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谢谢大家。
——————————下——面——有——图————————————————
———————————下——面——没——有——了———————————
—————————下——面———是——正——文————————————
Why is Imagination Powerful/Powerless?
TED 讲座 演讲人:夏笳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个美好的周末之夜跟各位在这里相聚,进行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甚至是纵横古今未来的对话。这次对话的主题,是有关“我们该如何预测未来”。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被很有幸地安排在第一个发言,大概组织这次讲座的同学,是希望能由我来带领大家做一次“小灵通漫游未来”式的科幻之旅吧。在此我要先向大家道歉,因为接下来我要讲的东西,虽然也包括未来,但更多是面向过去的。因为我想在大家搭乘想象力的翅膀飞向未来之前,先对“想象力/Imagination”这个问题本身做一点讨论。人为什么要想象?为什么不能像泥潭里的猪一样混吃等死,度过幸福安详的一生?为什么总要向上帝发问,以致内心充满痛苦?为什么永远不能停止对于未来,对于宇宙,对于地狱与天堂的好奇心,哪怕明明知道这些地方从来都在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对于这些问题,在座的每个人也许都或多或少思考过,就让我们由此出发,来展开今天的这一场想象力之旅吧。
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一个长相有点奇怪的问句:“Why is Imagination Powerful/Powerless?”尤其是中间这个斜杠,想象力到底是powerful还是powerless,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默默困扰了我很多年。作为一名业余科幻作家,我经常被周围的亲朋好友问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脑子里经常都想些奇怪的东西?”“你每天都要花多少时间想那些?”或者“你为什么会想起写科幻小说?”其实我能感觉到,他们没有说出口的真正疑问是:“你为什么喜欢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做点更实际的事情?”正是这种有点受伤害的感觉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人们一边喊着“想象力是民族腾飞的翅膀”这种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又发自内心感觉到,“想象”和“幻想”、“空想”、“臆想”、“白日梦”、“怪力乱神”甚至“迷信”、“蒙昧”这些词汇一样,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为什么大家总说“想象力比科学知识更重要”,但事实情况却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了那么多数理化史地生,做了那么多卷子和习题,却从来没有上过一门叫做“想象力”的课程?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心中,甚至在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心中,想象力不仅是powerless的,甚至是useless和meaningless的(无力、无用、无聊)?为什么“想象”和“现实”之间会形成一种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以至于我们总是赞颂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却对“仰望星空”的人们冷嘲热讽?
这一连串问题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甚至有点无聊,但真正要想通,恐怕又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我从小就时不时问一些别人都不太会问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直到今天还没能得到解答。这曾经给我带来很多困扰,但现在好多了,因为我逐渐从自己的学习、写作、乃至生命经验中感觉到,能够提出问题,很多时候比给出答案更重要。于是再一次,让我们把前面这一连串问题暂且搁下,直接跳到下一个问题:一个纠缠整个人类几千甚至上万年的问题,一个最原初也是最终极的问题:
What is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宇宙、生命以及一切的答案是什么?
如果此时在座有同学的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窃笑,那么我猜你大概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的,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google,google会告诉你,答案是“42”。为什么是42?这个数字来自于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非常著名的一部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在这部作品中,整个宇宙的造物主(两只小白鼠)为了得到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制造了一部超级计算机(也就是我们的地球)。经过四十六亿年的计算之后,计算机告诉造物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42”。
为什么是“42”?造物主也问了跟我们一样的问题。
计算机用一种悲凉而沧桑的语气回答说,这个有关“why”的问题,需要比“what”的问题更复杂更漫长的计算。
所以这台计算机,我们的地球,直到现在还在一刻不停的计算之中。
这当然是一段很妙的回答,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科幻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一种不乏哲学味道的英国式冷幽默(顺带一提,这部作品已经在2005年由迪士尼公司改编成电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但是今天,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我自己的一个解答,同样非常简单,也同样是经过多年思考的结果。
这个答案就是:
I don't know!
是的,我不知道。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答案,更是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穷尽毕生智慧和精力之后,最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绝望。所以屈原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人类文明能够源远流长,或许也正是来自于这种贯穿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生命之中,永无止境的绝望和求索。为什么要去爬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人在吃饱穿暖之余,总是对这个世界和人自身的秘密充满好奇?因为总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总有些秘密我们不知道。
对所有问题的追问,我想最终都是由这三个方面组成的:What,Why和How。首先是What(是什么)。什么是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什么是自然规律,什么是存在的本质?在尝试回答What的问题时,自然就会有Why(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为什么现象背后会有规律,存在之中会有本质?而这些最终将我们带回一个How(如何)的问题,在这个繁茂丰盛,变化万端,却又似乎是有规律,有意义,甚至有意志的世界里,我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使我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顺应世界的规律与意志?
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觉,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各自分离开来思考的,“是什么”和“怎么做”之间,好像并没有什么相互规定的关系。所以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都是先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划清界限,然后再努力建立某种联系。但是,当人类最开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三个方面放在一起考虑。譬如说,先民们看到一个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世界,便从各种各样的“有生之物”中,抽象出一个“生”的概念。这种“生”既然弥漫在宇宙天地之间,那么理应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所不在的“天”,冥冥之中赋予了万物以生机。既然“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我们作为个体的生命,在这天地之间的繁衍生息就有了意义和价值。生命是崇高的,是美的,也是积极的,而死亡和杀戮则是消极的。由此生发出来的道德、正义、伦理、美学,便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里说:“春天的树林给人的冲动,能帮你把善良、邪恶,把怎么做人的问题弄懂,圣贤讲得没她透彻。”这是一种最诗意的理想境界,面对这个世界,你自然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活着,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所谓的“理性”帮助。
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切原始的宗教、迷信与巫术产生的原因,是与“逻辑思维”形成对立的“原始思维”,或者如恩格斯所说,是“关于自然界、关于人自身的本质、关于灵魂、魔力等等的形形色色的虚假观念”。然而,如果没有这种能够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想象力,那么任何现象都无法得到解释,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知识。而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体系,自身就包含着意义、价值、信仰、禁忌、甚至审美,既是形而下的又是形而上的,既是合情的又合理的。
在先民们运用想象力去解释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叙事,无论神话、传说,还是绘画、仪式、巫歌、史诗,都是在用一种系统而又整体的方式,对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由此滋生了人类辽阔丰美的艺术与文化。只一本薄薄的《楚辞》,便向我们展现了那么多包罗万象,气势雄浑的超验的想象,哪怕是我们这些不信鬼神的现代人,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如果大家对这种想象方式依然感到难于把握的话,不妨去读一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与《蒂迈欧篇》这两本书。在前一部作品中,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讨论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详细描绘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政体。而《蒂迈欧篇》则是主要是讲述了宇宙的材料、形式与性质,从造物者,到宇宙的创生,到万物构成,到人体结构,到生命的循环。两部作品合在一起,是一个异常宏大而又完整的世界模型。我的一位朋友在豆瓣写了两篇非常详细的读书笔记,分别叫做《科幻作家柏拉图的美丽新世界》和《科幻作家柏拉图的地球往事》。他把柏拉图称作一位科幻作家,这很有意思。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读一读,看看柏拉图的想象方式,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幻小说中的世界设定,彼此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顺带一提,在柏拉图的设定中,世界是一个有着唯一确定中心的、等级化的系统。宇宙是由造物者按照一个最理想的模型,一步一步造出来的,而理想的国家,则应该由一位“哲人王”,按照全面系统的知识来规划统治。所以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最大的美德就是“节制”。也就是说,做自身能力和地位所规定的事,安分守己,听从智慧者的管理。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实非常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神学。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认识能力的进步,解释世界的知识体系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形而上学,到中世纪神学,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7和18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直到三次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要把这些变化讲清楚,恐怕几天几夜的时间都不够,但有两点,跟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密切相关,所以简单提一下。
其一,是宗教权威的衰落和人文主义的兴起。什么是人文主义?大家可以看看这张达芬·奇的素描画《维特鲁威人》,这幅作品以非常精致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人体中的几何学,展现了比例、和谐、对称与美,而这种几何学在柏拉图那里,是造物者为宇宙万物设计理想模型的工具。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达芬·奇的这幅画里,人代替上帝成为世界的中心。这就意味着,对那些意义和信仰的问题,不再需要借助一个外在的,超验的想象之物来解释。宇宙和生命为什么存在?我们可以霸气地回答:“因为‘我’存在!”就算有一个造物神,那也是为了“我”的需要和喜好才把这个世界造出来的。
其二,则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什么是启蒙呢?康德的回答是“要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什么是理性?这个问题挺复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理性就是对人类自身推理能力的一种信仰。就好像在一部侦探小说里,每一桩非正常死亡背后,都一定存在一位凶手,而一位聪明的侦探一定能够通过推理把这名凶手找出来。人类的理性就像这位聪明的侦探一样,不仅相信每一个问题都必然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更相信凭借自己有条不紊的缜密工作,或早或晚总能找到这个答案,就算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也不允许用什么“天意”什么“灵魂”来吓唬人。
在启蒙理性面前,“想象力”变成一种有点暧昧有点可疑的存在。虽然人类的一切认知和叙事活动中都包含着理性的成分,但在理性主义者眼里,只有那些接受了理性审判,被证明是“合理”的故事,才允许被保留下来,而那些被证明“不合理”的,或者暂时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部分,就变成了封建迷信,怪力乱神,成了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这种持续不断的审判工作不仅将人类的知识划分成“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的知识”两个部分,更产生了一系列无法弥合的二元对立:科幻/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理性/感性,真实/虚构,真理/谬误……
一个人一旦信仰了理性,就不太好去相信什么上帝鬼神,或者什么“造物者”,什么“天”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依靠理性无法证实的。那么理性能不能代替那些鬼神之说,来帮助我们解释各种各样的What,Why,How,解释“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呢?这恐怕是所有理性主义者都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绝境。至少在目前看来,理性虽然能够对所谓“客观规律”做出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分析,但是对于意义、价值、信仰、禁忌、审美这些问题的处理,却一直存在各种激烈的争论,甚至有许多人开始质疑理性本身。
譬如说,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绝境里彷徨的人。鲁迅的自然科学知识非常丰富,早年他还翻译过许多科幻小说,包括凡尔纳的《月界旅行记》,因为他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来改造国民性,所以他说:“导中国人民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但他又弃医从文,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就算科学手段可以改造人的身体,也无法改造“心”。也就是说,毕竟得承认有些东西是科学和理性解释不了的,而这个东西甚至就在我们身体内部。所以在《祝福》里,祥林嫂问“我”:“到底有没有灵魂的?”那个“我”虽然是一个受过西式教育,信奉民主科学的知识分子,但像面对老师的小学生一样说不出话来。在鲁迅心中,答案或许真的只能是:“Sorry,I don't Know!”
又譬如说,按照牛顿三定律,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必然可以追溯到一个最初的加速度,那么这个“第一推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牛顿本人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晚年才会痴迷于炼金术与神学。或许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提出一点小小质疑。一个只知道牛顿三定律,却无法解释第一推动的文明,真的可以证明自己是智慧文明吗?又或者只是处在文明中一个较低级的阶段?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看一张图。这个又像阿米巴变形虫,又像蟹状星云一样扭曲怪诞的东西,是一位外国科幻迷创作的“科幻历史源流图”,又经过几位中国科幻迷的辛勤劳动,制作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汉化版。每次我仔细看这张图,都会产生一种既恐怖又沉迷,既恶心又感动的颤栗,这大概就是康德所说的那种人面对崇高时的自然反应吧。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这里仔细研究这张图,只想请大家注意这个部分:从“启蒙运动”这团醒目的橘红色云团出发,产生了“反理性”这条细细的支流,经过“狂飙突进运动”,到达“浪漫主义运动”,又从“哥特小说”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那里,诞生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因为玛丽·雪莱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了“科学”与“宗教”,“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从这种紧张中诞生的巨大悲剧感。如果人真的可以像机器一样在手术台上被制造出来,那么生命的尊严到底由什么来保证?如果科学家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那么造物者自己的灵魂又该由谁来拯救?
在玛丽·雪莱的时代,还有很多作家创作这种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想象性作品,譬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但一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也就是科幻迷所谓的“黄金时代”,“Science Fiction”才作为一种通俗小说的类型被确定下来(Fiction这个词,原本就有“想象、虚构”的意思)。今天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还有经常被人们弄混淆的“奇幻”、“玄幻”、“魔幻”……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某种断裂和张力,以及从这裂缝中开放出来的五光十色的想象力的花朵,但与柏拉图作品中那种雄浑有力的“Imagination”(权且称之为“大写的想象”)相比,这些作品大多显得有点琐碎、无聊,有点玩世不恭,有点软弱无力。尤其是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之路一直充满坎坷,哪怕在刘慈欣的《三体》成为畅销书的今天,依然会时不时有人问我:“科幻文学是不是正在走向死亡?为什么?”以及“中国科幻的发展前景在哪里?”于是我们走到哪里都逃不开What,Why和How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仅仅从科幻作家的个人能力上找原因肯定是不够的,何况我自己就是科幻作家,所以更不愿意这么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科幻”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其实始终是与中国的“现代性”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希望在座喜欢科幻的同学们都能够带着各种问题继续思考下去。
二十世纪有没有真正有力量的Imagination?我认为是有的,而且这种力量曾经彻底改变了人们想象世界的方法,那就是xx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当古代先哲们说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或者“四海之内皆兄弟”时,那种梦想或许多少有点像是空中楼阁。然而,一个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美好世界,究竟有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或者注定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是必须依靠一种将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绝大多数人(奴隶、农民、无产阶级、女人、有色人种)痛苦之上的不平等制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形形色色的xx主义运动中,我们看到无数人尝试依靠理性和科学手段,将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变为现实的勇气与决心,这其中或许有来自柏拉图那个理想国的影子在回荡。今天,当我们说“理想”这个词的时候,如果还能感觉到一丝热血和激情,那多半来自于那些运动中人们共同分享的一种信念:一个更加美好和自由的未来必将来临,如果它不来,我们就应该把它创造出来,或者至少,在有条件创造之前,要先去把它想象出来。
然而,在后冷战结束之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运动失败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失败意味着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实现全体成员的自由和幸福,既然如此,唯一合情合理的选择,就是安于现状,接受这个造成巨大不平等的制度本身,并任由它继续发展壮大下去。这是一个被全球化、自由市场、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宰的时代,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能享受的自由,只是上学、考试、找工作、挣钱、买房子、结婚、生小孩、领养老金,一条路走到黑的单向度的自由,除此以外的一切想法或行动,都只能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我们似乎真的陷入了《美丽新世界》或者《黑客帝国》式的恶托邦,每个人都变成泡在营养液里吃喝拉撒的胎儿,连“梦”也只不过是母体制造出来令我们满足的温柔乡,也就是说,我们连想象其他可能性的能力都被剥夺了。马尔库塞曾说过:“自由是解放的条件。”这种自由绝不仅仅是“实现旧梦想”的自由,更必须首先是“创造新梦想”的自由;不只是对那些不想要的东西说“No, thanks.”的自由,更是勇敢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的自由。如果你只能梦见中六合彩、或者嫁给高帅富,那么真正解放性的奇迹将永远不可能到来。在这种时刻,选择红药丸或者蓝药丸,真是一个有些残酷的问题,你究竟敢不敢忍受身体与心灵的巨大痛苦,从那些千篇一律的梦里醒过来?敢不敢爬出泥潭,去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敢不敢去谈理想,谈未来?敢不敢去做一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春秋大梦?
今天我在这里提出了太多的问题,而短短18分钟,却远远不够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和深入探讨,更不要说尝试解答。但我相信,这一切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去摸索一扇又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去迎接挑战,去探险,去创造真正的奇迹。
在结束之前,我有最后两句话想送给大家。第一句话,来自于我个人对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那本《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的思考与回应。如果历史真的按照福山所描述的那样走向终结,那么是否意味着几百几千年之后人类的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境况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是否宇宙尽头不过是一片更大的黑暗森林,而我们除了遵守唯一的游戏规则之外别无出路?因此今天我要在这里说:The History Never End。历史从来不曾,将来不会,也不能允许它终结。一个充满另类可能性的未来必将来临,如果它不来,我们就应该去创造,去想象,去为之奉献。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如此迫切地呼唤一种真正充满力量的Imagination。必须有人敢于去问那些没有人问过的问题,敢于去想象没有人想过的东西。不敢想象的人类,或许真的不配拥有未来。
第二句话,Time Enough For Imagination,来自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时间足够你爱》(Time Enough For Love)。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如果世界末日没有在2012年来临的话,那么或许意味着我们面前还有无穷无尽的时间,还有无穷无尽的机会去寻找那扇通往美好明天的大门,去回答“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而这就够了。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这是一段慢速播放的《生活大爆炸》的片头,短短三分钟,勾勒出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每次我看这段视频都会非常感动,历史已经走到了我们脚下,未来又该前往何方?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谢谢大家。
——————————下——面——有——图————————————————
![]() |
———————————下——面——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