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朱词:《高阳台》
词云: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 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江湖载酒集》是清代词人朱彝尊最富盛名的词集。集中满是“落拓”情怀,读来让人不禁感怀伤逝。古往今来,凡好词皆为性情之作,言一己之情,而牵万人之心。词,就在这要眇宜修的笔触中一步步深入读者的内心。朱彝尊写词前后两期差别着实明显,这与他处得时代和他自身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后期词作极工,化唐人诗作于无形之中,尽显才识,但终失在性情二字上。词一旦成了斗才炫耀的手段,就失去了它最为可爱的一面。本词《高阳台》,是《江湖载酒集》中的第二首,初读该词便被它所描绘的事件所感动了。由此而生发,不禁有伤于“别离”二字。
词作中主人公是叶元礼,是朱彝尊的同科好友,二人同去应试,想必自是情同手足。因为在那样一个重视“节气”的年代里,共同参与同一件事的人们,自是有某种感同身受的认可,从而有心灵上的知音之感。
词中记述了一个暗恋的故事。叶元礼随意间的经过,却给一女子留下了永不能抹去的相思之苦。现代诗人卞之琳曾在《断章》写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与本词意境颇为相似。想必这美男子叶元礼途径流虹桥之时,的确不知曾在这桥附近的一座小楼中已种下了一段相思,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相思竟落得“紫玉烟沉”的地步。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太湖,那一日湖水又如雪后般清亮,一女子凭栏远眺,横波流转处见叶元礼过流虹桥,于是便种下了心结。想必这女子定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知礼数,恪守女子之德,而正是这德行让她有情不能说。 不可高声叫人,那是市井歌女辈的行为,不可表露真情,那是无礼荡妇的勾当。这情,只能任其留存于绿树浓荫背后的阁楼中,留存于日后一年中的想象里。叶元礼又何曾在这里留步?又何曾向那不远处的楼阁望上一眼呢?古诗有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可那传情的鸟儿又怎会在此时将女子的情思带给叶元礼呢?
人生,充满了变数。如果不是后来叶元礼又途径此处,又如果不是恰巧被这女子的母亲看见,又怎会有朱彝尊的这首词作呢?斯人已去,目却未瞑。想必,这相思之苦,在与母亲的谈话中透露了出来。母亲也曾年轻过,又何尝不了解女儿呢?她定是通过女儿的描绘,认出了再过流虹桥的叶元礼。叶元礼也是性情中人,听闻此事,嚎啕大哭,错过了一段姻缘,却害得女子殒命。此时,那刚刚过世的女子方才瞑目。
想来,这故事着实感人。在我们这个大声说爱你的时代,爱已被变质,成为了一种随意性的话语,它只是三个字,只是三个音符而已,它已失去了本应有的含蓄和美好。但古代的爱情,难道就是美的吗?它只是另一种凄冷的形式罢了。古人常解脱般的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安慰罢了,它只存在神仙之间,凡人哪有这等心境。女子之有爱便是将自己置身于无德的边缘,为其一死方有可能成为佳话。试看那些传说,孔雀东南飞,梁祝化蝶飞,不都是悲剧吗?那“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场景又有几个呢?人死情散,作为士人的叶元礼还得过着以往的生活。那殒命的女子也无奢求,只是在叶郎再过之时,瞑目而已。这小小的可悲的无奈的要求,不能不说是对古代女子情史中最有力的控诉。
叶元礼过后有无情义,我等不知,但朱彝尊听后却感慨良多。挥笔写就此作。写叶元礼,其实正是写自己,寄托他人,抒己情怀罢了。朱彝尊没落贵族的后代,生于乱世,困苦伶仃,入赘冯家,低眉颔首,半生漂泊,晚来变节。一生之中,说真话,诉真情的时候少之又少。但就在这半生漂泊的日子里,他却爱上了冯寿常,比他小很多的女孩。介于“小姨子”之故,二人只能任情留于文字之间。晚年,朱彝尊回顾往事时,这一段过往仍旧让他唏嘘不已。而被称为清词之冠的《桂殿秋》就是二人有情不能说,甚至也不能表达的最好证明。“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想必此时朱彝尊也已料想到冯寿常的最终命运了。果不其然,冯寿常在朱彝尊有能力太过藩篱前便早早过世了。二人之间的情感都被朱彝尊留存在了《静志居琴趣》一词集中。
词前小序言: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有了感同身受的经历,方才使这首词写的“凄警绝世”。人生不幸词之幸,不得不说这是这许许多多的人生愁苦才让中华存留了这么多感人的词作。但后期朱彝尊却说词当歌咏太平。我不能凭这等阿谀逢迎之语就简单的忽略朱彝尊的所有,后期的他只是将这种情感隐藏的更加深了。他经历了太多的人生世事,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当官只是为了履行儒者的行为准则,只是为了所谓家族的荣誉。他把所有该说的话都写在了词中,任凭岁月的消磨。
人生何尝尽是如意之事呢?我等还不是同样经历着别离,经历着某种情感的萌生,再到隐藏的辛酸。词虽小,意却大。词,无需驾驭什么政治,它更近于真实。这正是我爱词胜过诗的原因。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 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江湖载酒集》是清代词人朱彝尊最富盛名的词集。集中满是“落拓”情怀,读来让人不禁感怀伤逝。古往今来,凡好词皆为性情之作,言一己之情,而牵万人之心。词,就在这要眇宜修的笔触中一步步深入读者的内心。朱彝尊写词前后两期差别着实明显,这与他处得时代和他自身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后期词作极工,化唐人诗作于无形之中,尽显才识,但终失在性情二字上。词一旦成了斗才炫耀的手段,就失去了它最为可爱的一面。本词《高阳台》,是《江湖载酒集》中的第二首,初读该词便被它所描绘的事件所感动了。由此而生发,不禁有伤于“别离”二字。
词作中主人公是叶元礼,是朱彝尊的同科好友,二人同去应试,想必自是情同手足。因为在那样一个重视“节气”的年代里,共同参与同一件事的人们,自是有某种感同身受的认可,从而有心灵上的知音之感。
词中记述了一个暗恋的故事。叶元礼随意间的经过,却给一女子留下了永不能抹去的相思之苦。现代诗人卞之琳曾在《断章》写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与本词意境颇为相似。想必这美男子叶元礼途径流虹桥之时,的确不知曾在这桥附近的一座小楼中已种下了一段相思,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相思竟落得“紫玉烟沉”的地步。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太湖,那一日湖水又如雪后般清亮,一女子凭栏远眺,横波流转处见叶元礼过流虹桥,于是便种下了心结。想必这女子定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知礼数,恪守女子之德,而正是这德行让她有情不能说。 不可高声叫人,那是市井歌女辈的行为,不可表露真情,那是无礼荡妇的勾当。这情,只能任其留存于绿树浓荫背后的阁楼中,留存于日后一年中的想象里。叶元礼又何曾在这里留步?又何曾向那不远处的楼阁望上一眼呢?古诗有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可那传情的鸟儿又怎会在此时将女子的情思带给叶元礼呢?
人生,充满了变数。如果不是后来叶元礼又途径此处,又如果不是恰巧被这女子的母亲看见,又怎会有朱彝尊的这首词作呢?斯人已去,目却未瞑。想必,这相思之苦,在与母亲的谈话中透露了出来。母亲也曾年轻过,又何尝不了解女儿呢?她定是通过女儿的描绘,认出了再过流虹桥的叶元礼。叶元礼也是性情中人,听闻此事,嚎啕大哭,错过了一段姻缘,却害得女子殒命。此时,那刚刚过世的女子方才瞑目。
想来,这故事着实感人。在我们这个大声说爱你的时代,爱已被变质,成为了一种随意性的话语,它只是三个字,只是三个音符而已,它已失去了本应有的含蓄和美好。但古代的爱情,难道就是美的吗?它只是另一种凄冷的形式罢了。古人常解脱般的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安慰罢了,它只存在神仙之间,凡人哪有这等心境。女子之有爱便是将自己置身于无德的边缘,为其一死方有可能成为佳话。试看那些传说,孔雀东南飞,梁祝化蝶飞,不都是悲剧吗?那“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场景又有几个呢?人死情散,作为士人的叶元礼还得过着以往的生活。那殒命的女子也无奢求,只是在叶郎再过之时,瞑目而已。这小小的可悲的无奈的要求,不能不说是对古代女子情史中最有力的控诉。
叶元礼过后有无情义,我等不知,但朱彝尊听后却感慨良多。挥笔写就此作。写叶元礼,其实正是写自己,寄托他人,抒己情怀罢了。朱彝尊没落贵族的后代,生于乱世,困苦伶仃,入赘冯家,低眉颔首,半生漂泊,晚来变节。一生之中,说真话,诉真情的时候少之又少。但就在这半生漂泊的日子里,他却爱上了冯寿常,比他小很多的女孩。介于“小姨子”之故,二人只能任情留于文字之间。晚年,朱彝尊回顾往事时,这一段过往仍旧让他唏嘘不已。而被称为清词之冠的《桂殿秋》就是二人有情不能说,甚至也不能表达的最好证明。“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想必此时朱彝尊也已料想到冯寿常的最终命运了。果不其然,冯寿常在朱彝尊有能力太过藩篱前便早早过世了。二人之间的情感都被朱彝尊留存在了《静志居琴趣》一词集中。
词前小序言: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有了感同身受的经历,方才使这首词写的“凄警绝世”。人生不幸词之幸,不得不说这是这许许多多的人生愁苦才让中华存留了这么多感人的词作。但后期朱彝尊却说词当歌咏太平。我不能凭这等阿谀逢迎之语就简单的忽略朱彝尊的所有,后期的他只是将这种情感隐藏的更加深了。他经历了太多的人生世事,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当官只是为了履行儒者的行为准则,只是为了所谓家族的荣誉。他把所有该说的话都写在了词中,任凭岁月的消磨。
人生何尝尽是如意之事呢?我等还不是同样经历着别离,经历着某种情感的萌生,再到隐藏的辛酸。词虽小,意却大。词,无需驾驭什么政治,它更近于真实。这正是我爱词胜过诗的原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