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象的品牌运作
看到网友因为对“青春不再出发”的态度不同而彼此倾轧,觉得不以为然。一开始大家看到青春的文章确实会觉得眼前一亮,说明此人确实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网友前去围观。
不过,正如mad、张放先生以及部分理智的网友分析的,这个ID背后不简单。鄙人是学经济的,我觉得这事儿可以从商业角度来分析一下。不管有没有道理,权当饭后谈资,纯理性角度,不同观点请赐教。
以“韩寒”作为品牌载体的利益链条,包括《萌芽》、路金波、韩父以及相关从商业常识上必须维护出版商利益的“作家”等,那我们来分析“韩寒”品牌的受众都是哪些人就非常有必要,那就是上百万基本上可以鉴定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粉丝,很多网友称之为“脑残粉”,想必大部分成年人或者简而言之30岁以上的人会很少买韩寒的书,那么只要前面提到的这批脑残粉的忠诚度没有受到影响,“韩寒”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可以获得收益,因为有受众,而且规模巨大。这就是商业社会很简单的逻辑,要知道中国从来不缺因眼球而名声大噪的人,凤姐、芙蓉姐姐等,至于这些眼球代表什么立场什么政治观点甚至道德败坏都无关紧要,无论怎样,眼球、点击量就是商业利润的载体。
阐明这一点很重要,即只要有相当规模的受众,这个品牌就不会消失。所以在下大胆揣测青春这个ID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眼看着韩寒成名史中臭大街的事情一点一点被网友挖出来和推断出来,“韩寒”品牌的相关利益人要做的就是尽量保住品牌影响力和受众,那么一招日渐明显的“弃车保帅”慢慢的在品牌利益链上逐渐形成。也就是张放老师等近日在努力说明的一点。
这一招其实也是被迫的,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且战且退。因为对于“韩寒”品牌目前的受众(即脑残粉们),他们无须关注韩寒本身的能力(多数也没有分辨能力),只要能在心目中维持他们认为的有一定正面成分的因素,这种品牌忠诚度就能维持,这是常见的品牌逻辑,举例,喜欢老虎伍兹的人从来不会因为他私生活上的道德瑕疵而影响这种特有的品牌或者形象欣赏。
而“青春”这个ID在做的就是把这场没办法彻底熄灭的火索性以暗渡陈仓的战术引向《萌芽》、相关的评委、李其纲老师、赵长天老师等,时至今日,这些人基本上已经和“韩寒”品牌未来的品牌价值无关,即从当下的受众来看,这些人的道德瑕疵只会促成“韩寒”只是一枚棋子的同情,所以青春的文章中不停的强调“韩仁均毁了小韩寒”,这是典型的苦肉计,即便将来韩寒的问题有证据或者当事人亲口承认,粉丝甚至会认为韩寒其实是受害者,要知道韩寒的粉丝中有很多暂时还没独立思考能力看到帅哥甚至会流口水的小姑娘。加上韩寒之前被塑造成那样的近乎“完美”的状态,成长史上“被大人甚至官方潜规则势力摆布”的假象,不正给了这些傻丫头们以理由去加倍爱护和同情??
这样,“韩寒”品牌的损失就可以降到最低点。这个策略其实已经起到部分作用。一开始质疑阵营中的部分大V明显被晃点了,包括在下。
直到“青春”这个ID的阴毒日渐明显,写作风格很快引起文学背景的质疑人士的关注,于是很多人分析这个ID就是路金波,也有人说是韩仁均,还有说“韩仁均+马日拉”的。如果前面阐述的品牌危机公关推断成立,那么这些人就都会参与,也就难怪众质疑派大V们猜哪个的都有。
从常识角度看,
1、一个真正学富五车的“前辈”级人物,看到眼下的这种论战,多数是以“云淡风轻”的态度来对待,而青春这个ID上来就各方出击,此为违背“得道高人多数不理俗事”的逻辑。
2、就算存在一个世外高人对此事愤慨之极,行文风格以及后来日渐败露的心胸狭窄的迹象也辜负了网友们对“世外高人”的期望,此为违背常识的第二点;
3、针对“青春”ID的文本有很多专业的分析,在下只是附和,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
最后,不得不承认,韩方这一招确实达到了他们的部分目的。这是在品牌危机中典型的防守战术“放弃无关利益以保核心利益”,所以路金波很有可能又被请回去运作“韩寒”品牌,路是商场高手,却是道德上的差生,只是,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商人真正在意道德上的批评和指责?“青春”ID上来主动把韩仁均骂得狗血淋头以期麻痹敌人,到后来就慢慢突出韩寒“被安排”的形象,这不正符合现在“韩寒”品牌受众们叛逆的个性需求?
这一融合了“围魏救赵”、“暗渡陈仓”、“弃車保帅”等经典战术的招数,的确是高手的手笔。只是再怎样,终究还是被质疑派看到蛛丝马迹。不过别人的战术目的就是保住“韩寒”品牌的受众,因为他们已经明显意识到这个品牌已经无法影响独立人格的理智派,要做的就是保住韩寒对脑残粉的影响力,哪怕有一天真相大白,韩寒成名过程中的这些无法掩盖的瑕疵就可以一股脑儿告诉傻粉们,那都是“他爹伙同一群追名逐利的人干的”,傻粉自然乐呵呵的接受这一结论。有受众,就有翻盘的机会,继续写博客,继续赛车,继续泡妞。
诸位,我们永远无法制止无耻之徒以各种方式攫取不正当利益,因为欺骗行为存在的根本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被欺骗甚至哪怕知道是欺骗也愿意。韩寒现象从头到尾都充斥着铜臭和名利
不过,正如mad、张放先生以及部分理智的网友分析的,这个ID背后不简单。鄙人是学经济的,我觉得这事儿可以从商业角度来分析一下。不管有没有道理,权当饭后谈资,纯理性角度,不同观点请赐教。
以“韩寒”作为品牌载体的利益链条,包括《萌芽》、路金波、韩父以及相关从商业常识上必须维护出版商利益的“作家”等,那我们来分析“韩寒”品牌的受众都是哪些人就非常有必要,那就是上百万基本上可以鉴定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粉丝,很多网友称之为“脑残粉”,想必大部分成年人或者简而言之30岁以上的人会很少买韩寒的书,那么只要前面提到的这批脑残粉的忠诚度没有受到影响,“韩寒”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可以获得收益,因为有受众,而且规模巨大。这就是商业社会很简单的逻辑,要知道中国从来不缺因眼球而名声大噪的人,凤姐、芙蓉姐姐等,至于这些眼球代表什么立场什么政治观点甚至道德败坏都无关紧要,无论怎样,眼球、点击量就是商业利润的载体。
阐明这一点很重要,即只要有相当规模的受众,这个品牌就不会消失。所以在下大胆揣测青春这个ID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眼看着韩寒成名史中臭大街的事情一点一点被网友挖出来和推断出来,“韩寒”品牌的相关利益人要做的就是尽量保住品牌影响力和受众,那么一招日渐明显的“弃车保帅”慢慢的在品牌利益链上逐渐形成。也就是张放老师等近日在努力说明的一点。
这一招其实也是被迫的,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且战且退。因为对于“韩寒”品牌目前的受众(即脑残粉们),他们无须关注韩寒本身的能力(多数也没有分辨能力),只要能在心目中维持他们认为的有一定正面成分的因素,这种品牌忠诚度就能维持,这是常见的品牌逻辑,举例,喜欢老虎伍兹的人从来不会因为他私生活上的道德瑕疵而影响这种特有的品牌或者形象欣赏。
而“青春”这个ID在做的就是把这场没办法彻底熄灭的火索性以暗渡陈仓的战术引向《萌芽》、相关的评委、李其纲老师、赵长天老师等,时至今日,这些人基本上已经和“韩寒”品牌未来的品牌价值无关,即从当下的受众来看,这些人的道德瑕疵只会促成“韩寒”只是一枚棋子的同情,所以青春的文章中不停的强调“韩仁均毁了小韩寒”,这是典型的苦肉计,即便将来韩寒的问题有证据或者当事人亲口承认,粉丝甚至会认为韩寒其实是受害者,要知道韩寒的粉丝中有很多暂时还没独立思考能力看到帅哥甚至会流口水的小姑娘。加上韩寒之前被塑造成那样的近乎“完美”的状态,成长史上“被大人甚至官方潜规则势力摆布”的假象,不正给了这些傻丫头们以理由去加倍爱护和同情??
这样,“韩寒”品牌的损失就可以降到最低点。这个策略其实已经起到部分作用。一开始质疑阵营中的部分大V明显被晃点了,包括在下。
直到“青春”这个ID的阴毒日渐明显,写作风格很快引起文学背景的质疑人士的关注,于是很多人分析这个ID就是路金波,也有人说是韩仁均,还有说“韩仁均+马日拉”的。如果前面阐述的品牌危机公关推断成立,那么这些人就都会参与,也就难怪众质疑派大V们猜哪个的都有。
从常识角度看,
1、一个真正学富五车的“前辈”级人物,看到眼下的这种论战,多数是以“云淡风轻”的态度来对待,而青春这个ID上来就各方出击,此为违背“得道高人多数不理俗事”的逻辑。
2、就算存在一个世外高人对此事愤慨之极,行文风格以及后来日渐败露的心胸狭窄的迹象也辜负了网友们对“世外高人”的期望,此为违背常识的第二点;
3、针对“青春”ID的文本有很多专业的分析,在下只是附和,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
最后,不得不承认,韩方这一招确实达到了他们的部分目的。这是在品牌危机中典型的防守战术“放弃无关利益以保核心利益”,所以路金波很有可能又被请回去运作“韩寒”品牌,路是商场高手,却是道德上的差生,只是,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商人真正在意道德上的批评和指责?“青春”ID上来主动把韩仁均骂得狗血淋头以期麻痹敌人,到后来就慢慢突出韩寒“被安排”的形象,这不正符合现在“韩寒”品牌受众们叛逆的个性需求?
这一融合了“围魏救赵”、“暗渡陈仓”、“弃車保帅”等经典战术的招数,的确是高手的手笔。只是再怎样,终究还是被质疑派看到蛛丝马迹。不过别人的战术目的就是保住“韩寒”品牌的受众,因为他们已经明显意识到这个品牌已经无法影响独立人格的理智派,要做的就是保住韩寒对脑残粉的影响力,哪怕有一天真相大白,韩寒成名过程中的这些无法掩盖的瑕疵就可以一股脑儿告诉傻粉们,那都是“他爹伙同一群追名逐利的人干的”,傻粉自然乐呵呵的接受这一结论。有受众,就有翻盘的机会,继续写博客,继续赛车,继续泡妞。
诸位,我们永远无法制止无耻之徒以各种方式攫取不正当利益,因为欺骗行为存在的根本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被欺骗甚至哪怕知道是欺骗也愿意。韩寒现象从头到尾都充斥着铜臭和名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