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
由於工作不能停,沒法一氣呵成,從昨天到今天斷斷續續抽時間看了這篇文字,對其感悟心有戚戚,“亦動亦靜”“亦冷亦熱”兩段看得人心旌搖盪,十分有境界。文中的很多感受也是我從小哇身上感受到的,比如美好的禪意,應了納蘭一句“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相信懂得的人自然會懂得,不懂的人也無需在意。始終要感恩我們天上的佛陀。
我早在圍脖上說過,小哇塔羅本命是節製牌,看似保守不前,但節製牌代表的是行為,而非觀念。射手最嚮往自由天馬行空,所以全憑這節製二字才令他可以從不浪費自己,才有能力涵養和綻放更多純淨的光芒和能量,盡最大熱忱去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四周。很多人覺得他治愈,沒錯,節製牌的人正是有淨化和治療的功能。我的另一位偶像學誠法師有句話說得好“善知識給藥,要靠自己服用”,小哇的確有 非常 非常 非常 強大的治愈功能,先提條件是你得懂他。
解读钟汉良,体悟钟汉良
淡月如如
原文地址
话说本人一向对娱乐圈不怎么注意,对各路明星基本无甚感觉。对于时下的电视剧也没什么大的热情,有时拿着遥控器随意按按,遇上什么瞅一眼,很少有认真看下去的剧。对于流行歌曲,也几乎一窍不通,只有满大街传唱的歌,略知一二,平时就略听一点古典音乐。依如此情形,我对自己感到不可思议:某一日某一个夜晚,偶尔看了一眼《来不及》,竟不知不觉地看了下去,然后就被他吸引了。随后忆起以往有关他的印象:舞林大会貌似见过,《不如跳舞》看过两眼,好像知道有他参演,不过还未到他的重场戏便换了台。《火线追踪》印象深些,记得某年暑假旅游,住在南昌的宾馆看的。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很正派的人,一脸正气,一身正气。但没有驻足,没有过多关注,擦肩而过。
可这次不同,被他吸引,被深深地吸引。然后就进了钟吧,看各种帖子,读各种美文,看各种美图。然后,看他的舞,听他的歌,观他的戏。然后,看他的各种视频、综艺节目、宣传采访,等等。于是乎,常常晨昏颠倒,饮食草草,心有所系,神思他属。如JMS所说,像是中了毒,溺了水,沉溺其中,不由自主,不能自拔,欲罢不能。依本人的性情,似乎不该这样:可以说,每日所思、所想、所念、所挂,竟然都是他。满心、满怀都是他。JMS别笑话呀。
好多人是因为看了《来不及》落水的。实际上,对于女人而言,真正吸引她的,不是金钱、地位、权势、名誉,不是物质的享受、欲望的满足。真正打动她的还是爱情。所以很多人因为《来不及》落水。但这么多人被他吸引,痴迷于他,似乎不仅仅是由于他扮演了一个痴情的角色,演绎了一段感人的爱情。说到底,更在于他本人,在于他本身所蕴含的东西。所以,关于他了解越多,了解越深,陷得也就越深。而《来不及》只是走近他的一个契机。
看他,读他,听他,观他,慢慢地心里积了许多许多话,想说出来。在吧中读各种美文,才女们的文笔、才华常常令我钦佩、羡慕。本人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心下羡别人的生动有趣,愧自己的死板枯燥。无奈,性情使然吧。在这儿,只是想把心中的许多话慢慢说出来,写出来。这算是序吗?貌似长了点,不好意思。
解读,感悟(上)
1 他的温和
他的温和是有目共睹的。说到他,提起他,眼前便浮现出那温和的笑脸,温暖的笑容。我想,他的温和源于他的善良,源于他的爱心。在“闪电星感动”活动中,为生病的孩子,他冒着雨,推开一扇一扇门,沿街募捐。在“加油2008”中,一心要守护那孩子,陪他走到底,于是,竭尽全力,甚至带着病,拼命搏击。在舞林大会上,面对尖刻的评委、不公的评判,他宽容、大度、隐忍,有礼。在各种场合,对他人的谦让、关照,尤其是对孩子们,他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的喜爱、关爱,平时他对良民们的关心、体贴,等等,等等,点点滴滴,使每一个人感受着他的善良。
出道十多年,没有任何绯闻,干干净净,却被有些人怀疑性取向。听过一个台湾的广播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他这个问题时,他不仅没有生气,竟然没有丝毫的不快,而是很认真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还是喜欢女孩,看到漂亮的女孩会动心。天啊,天下竟然有这样善良的人啊。在近期的采访中,他透露为没人照顾的孤寡老人买棺材,料理后事。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爱,怎样的一种大善呀,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本人以为,他的温和除了来自一种善良的天性,还与他的经历有关。众所周知,他在最红的时候随即有过沉寂的5年,这对他当是一段艰难的时期。一个人,经历了世事的变幻,感受了世态的炎凉,他懂得什么给人以屈辱,他特别懂得生命之间相互维护的重要,他特别不能容忍那些残忍、粗暴、生硬的东西。他就特别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关心、体贴周围的人,甚至认为所有的人都值得、都需要爱抚和照料。所以我们时时感受到他柔软的心肠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温和,确切地说是一种温柔。
凤凰网无间道的主持人何东在访谈中这样说:我发现你有一个特质,就是在你的眉目之间,总有一种温和。这在两岸三地都是最难得的一种气质。我觉得温和是全世界都最难得的一个东西。
确实,环顾四周,欲望、利益几乎主宰了一切。常常可见,为了钱财名利,人们争啊、斗啊,蝇头蜗角之利,寸土不让。人人都怕吃了亏,个个武装到牙齿,咄咄逼人,张牙舞爪,剑拔弩张,时时防御,随时出击。得到的不满足,怕失去,要更拼命地去争;没得到的,抱怨,不满,嫉恨,不平。哪里可见到温和之气。在这样的世事中,如此的善良,如此的温和,如此温柔的心肠,怎么可能不吸引着人们,怎么能不令人感动,不令人珍惜。
张炜在一篇随笔中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家,只一眼,你就可以看到那个明显的徽章,那就是他的多情和善良。他说,真正的作家会有某些共通的特质,就是羞涩与温柔。一个艺术家甚至在脱离这些特征的同时,也在悄悄脱离他的艺术生涯。钟汉良,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正是他的温柔和善良,温暖、感动着我们的心,也使他的艺术有了另一番境界和气象。
2 他的稚拙
这里说的拙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巧相对的拙,一是与熟相对的拙。
先说与巧相对的拙,这是做人之拙。看他的现场采访,有一个感觉,他不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那种,他绝不会投机取巧。他不会头头是道,侃侃而谈,有时似乎显得有些口拙。这样的拙,我理解是因为他从来不说假话、套话,从来不说言不由衷的话。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他的心、他的脑,自然不会有成套的大路话顺口往外溜。
记得张炜这样说过:一个经历过挫折的人,他进入的内心世界越广大,他看上去也就越笨拙和迟钝了。复杂的阅历,使他有很强的联想能力,对于一个问题,一瞬间会想起许多与之有关的事物,他需要在头脑深处飞快地选择和权衡,所以从外部看上去就有些像反应迟钝。而那些反应敏捷的人,往往只有一副简单的头脑,遇到一个问号,答案脱口而出。这样的人是一个机敏的人,也是一个机械的人。一些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小有得手的人,往往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得刚勇泼辣。不用说,这是有知之前的无知,是不足为训的。
张炜这番话深得我心。实际上,他绝对是一个聪明机敏的人,他有时显现的拙,是他真诚、素朴、天真、自然的表现。正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再说与熟相对的拙,这是演戏之拙。记得采访中常有人问,你最喜欢自己演过的那个角色。他回答,一部戏一旦结束,就要求自己尽快把这个人物忘掉,不再去想。拍下一部戏时,一切重新开始。这个问题他在天涯的访谈中阐释得最详尽。他说,我是演过就把它忘了,不要老沉醉在以前,不要沉迷在里边。我演过的戏,我是怎么演的,我那个当时感觉,尽量快点忘记。就希望下次的时候,我有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演法、样子。
这让我想到中国书法的一种观念:学书法需要临帖,但临摹太熟并不是好事。中国书法提倡生、拙、老、辣,反对熟、巧、嫩、甜。中国艺术最厌恶熟,认为熟就会俗,更重要的是,太熟就没有了艺术个性。过熟则全无生意,了无生趣。所以要能进得去,又要能出得来。演戏与之同理,他是深谙此道的。
曾见过有的演员,处女作一炮走红,成名作家喻户晓,但从此之后,所有的戏都这一个味,可以说艺术生命也就此结束。而他的尽快忘掉,实际上就是要摆脱熟门熟路,要冲破以往经验的束缚,以求艺术的不断创新。
艺术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能重复的,是不可逆料的。中国艺术特别强调偶然性,过熟往往是对偶然性、个性的破坏。而他正是抛弃熟巧,执拙守拙,不断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形象。
他的做人之拙、演戏之拙,自然使我们想到一个词——大巧若拙。实际上,中国人一向崇尚“拙”,强调“宁拙勿巧”,认为最高的巧是一种拙,也就是不巧。在中国艺术家那里,拙是一种极高、也极难达到的境界,它既是审美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老子的守拙哲学认为,“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大巧若拙,追求的就是素朴纯全的美。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自然天成。拙,是对生命童稚的回归,是一种天真的境界,是一种高逸超越的情怀。这其中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
一般人,处事为人最怕自己显得笨、拙,最怕别人笑话自己笨、傻,时时都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处处都想展现自己的能耐。现如今,人人不甘寂寞,在各种的场合,抓住一切的机会,憋足全身的劲,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展示自己的能巧。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能人,太多的机心,太多的智巧。而他的本然素朴、自然率真,他做人、演戏的执拙、守拙,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认认真真,真切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大巧、大智慧。
3 他的孤寂
在凤凰网的访谈中,他说自己像猫,主持人何东便说,像狗给人一种感觉,像猫给人另一种感觉。像猫给人孤独的感觉。采访完毕何东又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孤独感。我理解,何东的言外之意或许是:没想到这么红的明星,人气这么高,粉丝如此众多,却有深深地孤独之感。是的,我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孤独,对此我有同感。但我以为这种孤独,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孤独,它不关处境、性情。它不是孤单无依,无可奈何,落寞寂寥,自怜哀怨。它是一种孤迥特立,高翥远逸,独立高标。所以我将其称为孤寂。他身上的这种孤独,或者说孤寂,有着深邃的运思,深广的意蕴。
一为不群。孤与群相对,不群则孤。他品性高洁,天性高贵,不同俗流,优雅洁净,卓然超群,自然会与世俗产生距离,与浊世不相容。这种孤迥特立,卓尔不群,自然而然给人以孤寂之感。
二为自尊。当何东说他像猫孤独时,他说,不是孤独,是孤傲。心中以为,他所说的孤傲并不是自傲,并不是自高自大,而是一种自尊,是对生命的倚重,是对自我的信心。他是经历过挫折磨难的,有时外在的强势不可抗拒,但生命的尊严绝不会沉沦。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亦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绝不出卖做人的尊严。他的孤傲是对于一切依附的拒绝,是凛然不可犯的淡然,是睥睨一切世俗的意气,是不为一切威势撼动的情怀。
三为无待。他出道十几年,不畏艰辛,勤奋努力,却不为名,亦不图利。遇到挫折不放弃,只为心中喜爱歌唱,喜欢舞蹈,热爱艺术。不贪名,不图利,只要与自己付出相对等的人生,这便是无所待。来大陆从事演艺业,他不签任何公司,不依权,不附势,不仰仗任何人,全靠自己孤身奋斗,这便是无所待。无待,是拒绝依权附势的攀缘,是拒绝虚荣膨胀的贪欲,是拒绝随波逐流的庸俗,是拒绝人云亦云的附属。他的孤独便来自这种无待。他的孤独无待是一种弃绝贪欲、斩断攀缘、摒除依附,而独立于天地的一种精神,是一剑倚天的境界。
所谓的孤独,其最基本的情形就是一人独处。一般人往往害怕孤独,否定孤独,拒绝孤独。尤其是娱乐圈、演艺界,大多数人喜欢热闹,要赶热闹,生怕被遗忘、被抛弃,所以要入伙、入圈。而我们知道,他喜欢独处,他曾说自己不怎么喜欢交朋友,没事喜欢一个人呆着。他不喜欢热闹,更不喜欢娱乐圈的热闹,有时甚至要刻意离这个圈子远一点。可见,这种独处的孤独,并没有给他带来精神上的压抑、痛苦,反而使他感到适意和自由,感到一种挣脱羁绊的释然。
有这样的说法:艺术与孤独相伴,没有孤独,就没有艺术。中外古今概莫能外。确实,艺术说到底是心灵的创造、性灵的表达。而人的心灵只有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才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在孤寂中,传出的是从容闲适,清远高逸;在孤寂中,是人任运自在的生命的显露。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因而与常人害怕孤寂、拒绝孤独相反,他享受着孤寂,吟咏着孤寂,在怡然的独处中享受心灵和思想的宁静。如纳兰性德词中所说:“独自闲行独自吟。”他的孤寂也正是我最为欣赏、最为珍爱之处。
4 他的洁净
见过他的人都会说,他很高很帅,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范明老师出席国剧盛典时说:钟汉良,爱清洁,讲卫生,人很正派,这在现在很难得。除了帅,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干干净净。话说这年头,除了流浪汉、拾荒者,一般人都干干净净,谁都不会把自己弄得邋邋遢遢,脏乎乎的,更别说娱乐圈的人了。可为什么独独他给人干干净净的印象呢,本人以为,这种干净,是他精神的清洁、心灵的洁净、品性的高洁的映照。胸中充溢着清气洁韵,外在则如明月清风。他出道以来,从无任何绯闻,不沾惹半点是非;无论何时何地,从不褒贬任何人。平日只饮清水,饮食清淡,从不大鱼大肉,晚上十二点以前一定要睡觉。这样的自律自洁、自珍自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中国文化和艺术有一个绵长的传统,就是“好洁”“尚洁”。古语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很多文人有洁癖,如屈原、倪云林。尤其是屈原,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外在的,而实际上,性灵的清洁是他毕生的追求,他的诗满溢着这种洁净的情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给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气质以独特的影响,强化了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
确实,这尘世中充满了太多的污秽,老子所讥讽的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贪婪之徒,庄子所痛斥的津津于腐鼠滋味的势利者,屈原所鄙夷的“竞进贪婪”的群小,充斥着这个世界。面对秽浊的世事,艺术家精心构筑着洁净的世界,以安顿自己的心灵。云林洗桐、屈原餐花,透露的都是对于洁净性灵的追求、珍摄。
古之时如此,今之世亦如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为了一己名利,可以出卖,可以背叛,在如今已不足为怪。放眼现今的娱乐圈,整日听到、看到,炒作的,说谎的,吸毒的,醉驾的,打人的,骂人的,耍大牌,潜规则,传绯闻,拍艳照,五花八门。浊流时泛,秽味时袭。而他的洁身自好,自珍自律,自重自爱,是这满地污浊中的一脉清流,是这乌烟瘴气中的一缕清芬。
有时觉得,依他的性情,不应做这个工作,不应进娱乐圈,常有心疼的感觉,怕这样的一个人受到伤害。可是又想,正因为他干了这一行,才更显现他品性的高洁、可贵。正因为娱乐圈的污浊,才更需要他洁净的精神。
看他的各种视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喜欢把衣袖挽得很高,露着光洁的手臂。在许多节目中常常看到他不停地向上撸衣袖,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他穿衣一般薄而少,领口往往较低,露出颀长的脖颈。JMS可能说我HC,但这给我的感受是: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他全身、他整个人都是洁净通透的。他以洁净的心灵面对浊世,以性灵的孤光独照人生的坎坷之路。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人欲横流、污浊满地的时世,这样一个洁净的灵魂,他的高洁澄澈,高蹈放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感动,怎样的安慰呀。
解读,感悟(中)
1 亦箫亦剑
剑,给人的感觉是:坚毅果敢,凌厉霸气,傲骨铮铮,高蹈放旷,峻拔潇洒。
箫,给人的感觉是:清幽沉静,渊深哀惋,深情脉脉,缠绵幽咽,柔情似水。
他的角色,如顾惜朝、纳兰性德、慕容四少,都给人亦箫亦剑之美。尤其是顾惜朝、慕容四少。
生活中的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面临困境,面对艰难,他刚毅不屈,无所畏惧,顽强执着;
关键时刻,面对抉择,他果敢决绝,利斩牵绊,义无反顾。
面对俗流,面对浮华,他冷峻弃绝,放旷高蹈;
面对权势,面对不公,他傲骨铮铮,绝不低头。
他曾说自己身上有一种基因,有一种不怕死的东西,其实就是这种剑的气质。他在演艺事业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尽显这一品性。
而对亲人,对朋友,对粉丝,对同仁,他则一腔柔情,细致入微,情深脉脉,细流涓涓。
特别是在“加油,2008”的活动中,生性温和、身体单薄的他,将他的顽强,他的孤奋,他的执拗,他的不屈,尽现在千万人面前,真真切切,纤毫不遗,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而这一切正源于那一腔柔情啊。
正是他的亦箫亦剑,琴心剑胆,才将这些角色刻画演绎得入髓入骨,形神兼备。
一般男人,若刚毅凌厉,强势霸气,则往往难见细腻温婉,柔情似水;若柔肠萦牵,温情脉脉,则往往缺少阳刚果毅。而他的角色,则化凌厉慷慨为柔情,转幽惋缠绵为高旷。幽柔之中有剑气,放旷之中有箫心。正因为有剑的凌厉冷峻,才使那一片柔情更加感人;又因为有箫的优柔细婉,才使那昂然决绝的情怀更加动人心魄。特别是慕容四少,给你坚实的臂膀,温暖的怀抱,宽厚的胸膛。为你遮挡一切风雨。一句女人就是让人疼的,让多少女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啊。面对这样的人,有哪个女人会不动心。再独立、再坚强的女人,也渴望坚实温暖的怀抱。他独坐乾坤,叱咤风云,傲视群雄,坐拥天下。这样的一个男人,却柔情似水,柔肠百转,视权势如粪土,奉真情为至上。这样的情意,怎能不教人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2 亦动亦静
这是一个安静的人,无论何时看到他,总给人安安静静的感觉。
看到有些图片,在乱哄哄的拍摄现场,他在安安静静地读剧本。也常见报道说,拍片候场时别人在闲聊、玩游戏,他则安静地读书、背唐诗。看过一个视频,上海电视台较早的一档节目,嘉宾是一对母女,主持人好像是戴军。节目要求他与嘉宾女孩搭戏。只见他很快就进入情境,情绪很快就上来,对心爱之人那种爱怜、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真切感人。当问到他演戏的秘诀时,他说就是专心。因为拍片现场会有很多人,容易分心,受到干扰,特别需要专心、专注。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够做到专心致志,这让我看到了他心中的安静。
他的安静不是在远离喧嚣中形成的,不是外在环境带来的,而是内在的安静,是内心深处的平和。这种安静不是人人都有的,有的人即使在一人独处时,也并不能安静下来。而他的安静,是内心的一种淡定功夫。
他从不张扬,不鼓噪,不争执,不躁扰。他的这份安静,来自他的自信。一个人内心充实,有内涵,内心有主宰,故而无所畏惧,一切顺其自然,才会安安静静。如台湾学者蒋勋所说:“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他的安静还来自于他心灵的空廓无染。身处娱乐圈,他却并不看重名利,在大剧盛典的获奖采访中他说,这些都是浮云啦。他较之从前是越来越红,人气越来越高,当记者问到家人是否为他骄傲时,他回答说,没有啦,这只不过是从事的一份工作。有一次被问到最喜欢的所饰演的角色,他回答纳兰性德,说因为他不争。这样的一个人,放弃随性占有的欲望,拒绝浮华虚名的诱惑,纷扰的尘寰远去,喧嚣的声音荡尽,自然心中安静平和。
其中,追求静净是中国艺术的传统。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清画家恽南田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溪山琴况》亦云:“丽者,美也,于静净中发为美音。”艺术家以静净来表示他与尘世的距离,张显他高旷无尘的怀抱。中国艺术甚至将静视为艺术的登峰极境,恽南田说:“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
老子说:“夫物云云,复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认为世界本“静”,本“幽”。进入静绝尘氛的境界,悬隔浮华的喧闹,悬隔欲望的诱惑,悬隔得失的牵念,只有在静中才能保持灵魂的本真,体味世界的本真。
艺术不同于其他,真正的艺术是一“沉默之乡”,在这片天地中,唯有以心会,不能靠外观。不能以喧嚣的心去会,只能以宁静渊澄的心去会。只有空廓心灵,恬然澄明,荡却一切尘网俗念,才能真正领悟艺术之妙谛。
而他正是以虚静之心体悟、追求着真正的艺术。
这是一个安静的人,但你又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动。不仅是他激情勃发的戏、激情充沛的歌、激情四射的舞,令你感受到动,就是在安静的时候,他那丰富的表情、活泼的小动作,也时时刻刻让人感受到动。他的动不是躁动,而是灵动,是一种灵气的流动。无论何种场合,一群人中,只有他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灵气。
有静才有动,他的动,根源于他的静。“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所得者何?乃灵气的飞动,生命的跃动。
他是一个有禅意的人,是懂禅的。禅的根本特点在一个静,禅就是静寂,但这不是生命的死寂,而是静中有动,在静中蕴涵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中国艺术正如禅所展现的境界一样,是于极静处追求极动,要把聚集在生命深层的活力倔发出来。
苏轼有诗云:“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宁静的心灵就像渊静澄澈的古井,其中万象往还,天机流荡,从容舒卷。内心平和深静,才有本然的生命自然显露,才有自由的生命活泼泼地跃动。只有在静境中才能养素葆真,抱朴凝神,使生命深层的力量得以蕴涵积蓄,才能转静为动,使生命的激情迸发。
因而,他戏的激情、舞的狂放、歌的热烈,并不是声形的声嘶力竭,不是表面的剑拔弩张,不是外在的虚张声势。而是生命深层中力量、激情的薄发,如庄子言,“渊默而雷动”,所以才真正给人以感染、震撼。正是他的亦动亦静,让我们看到了最畅然的生命的呈现。
3 亦冷亦热
他饰演的纳兰性德深入人心。想起他的纳兰,眼前总是出现这样的画面:手持书卷,临窗望月。给人的感觉是:一轮孤月,冰清玉洁,孤寂冷逸。确实,读纳兰的词,便给人这样的感受。在他的词中,雪、冰、凉、寒、冷的意象触目皆是。
如梦里寒花、冷透疏衾、独倚春寒、冷香啼曙、凉云暮叶、寒月悲笳、寒云衰草、冷烟和月、寒烟如织、幽窗冷雨、冷香萦遍。又如,幽径晚风寒、红叶满寒溪、旧事逐寒潮、星影漾寒沙、寒林独掩扉、湿云吹雨寒、冷雨葬名花,等等。幽冷寒寂,孤清淡远,是他的词的风格。
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后人认为他的词不仅在清代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他的词的肯定,实际上也是中国艺术推崇冷之美的表现。
中国艺术崇尚冷之美,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禅宗的影响。禅宗以寒境为最高境界。寒冷给人一种宁静、孤寂、内敛的感觉。寒冷与热烈相对,寒冷乃佛性产生之所,而热烈为欲望滋生的温床。热烈生烦躁,烦躁心必不静,心不静必生妄念,妄念起而众欲滋。而寒意味着脱俗、高迥。寒冷为孤寂灵空的禅境提供了一种氛围,佛性真如总是在这寒冷中展开,所以禅门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逐步接近寒境的过程。
“一片寒林万事休,更无杂事挂心头。”“寒山栖真性,冷云藏孤情。”寒境实为古人幽冷孤高,旷放逸远情怀的外化。中国艺术家以寒境寄托自己不同俗流,迥然高标的志趣,表现自己高洁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如纳兰词中所说:“别样清幽,自然标格”,“冷处偏佳”。因而追求寒境成为一种“禅尚”,也成为一种审美趣尚。千百年来这一丸冷月永远在中国艺术中照耀着。
他瘦高、清洁、孤寂、内敛、静净,这些都给人冷的感觉。正是他内在的这种冷逸的气质,高洁的品性,高蹈的情怀,使他的演绎复活了三百年前的纳兰,纳兰性德成为他最成功的、后人再也无法超越的一个角色。
一面,他是冷的,素月清辉,孤光自照。一面,他又是热的。人送外号“小太阳”。他温和的性情,温暖的笑容,温雅的举止,温柔的心肠,使他温暖如冬阳,温煦如春风,温馨如香茗,温润如良玉。更有他的歌、他的舞、他的戏,让我们感受到他洋溢的热情,热烈的激情,炽热的真情。
亦冷亦热,二者神奇的在他身上并见。这让人联想到梁启超对屈原的评说:“屈子一面既以其极莹切的理性,感天地之无穷;一面又以其极热烈之感情,念民生之长勤。”“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屈赋的感情热烈,如火山般迸发,而屈赋的理想又是高远、冷峻的。”在他的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这样的热烈和冷峻。这种亦冷亦热,借用纳兰性德的一句词:“一片幽情冷处浓”。
4 亦勤亦闲
他的努力、认真、勤奋,姐妹们可以细述许多许多的故事,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康熙秘史》时,他请专人辅导,练习台词,每天拍完戏都要练2个小时以上。不管拍戏到多晚,有多累,有时甚至拍戏到深夜2点,他也坚持练。他从不会偷一点懒,不管戏多戏少,他都十二分地努力,全身心地投入。今天的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和汗水。有一张图片,他的额头挂着晶莹的汗珠,真想伸手轻轻为他擦去。
他的勤奋努力无关乎名利,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付出,如纳兰词中说的:“努力春来自种花”。国剧盛典得了个奖,他说,得奖是意外的收获,因为拍戏的过程让人很享受,已经很满足,已经足够了。这让我想到张炜关于艺术家与劳动的一番话。
张炜说:“艺术家必然是勤劳的人,他的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一个:劳动。”作家、艺术家“具有真正的劳动者的精神和气质。干起活来任劳任怨,一声不吭,力求把手中的活儿干好,干得别具一格。劳动是要花费力气的,是不能偷懒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要忍受长长的孤寂。你从其中获得的快乐,别人不知道,你只有自己默默咀嚼一遍。那些浪漫气十足的艺术家,也要经历这些劳动的全过程 —— 他的艺术是浪漫的,可他的汗水从来都不少流。”“而那些伪艺术家,一旦获得了什么,就再也不愿意过多地流汗水了。他根本不理解劳动才是永恒的诗意。”这番话正是他勤奋努力的真切写照。
凤凰网无间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喜欢猫,像猫,因为猫慵懒。他所说的慵懒,绝不是懒惰,不勤奋,我将其称之为闲。实际上慵懒是人最放松、自在、自然、真实的状态。
他并非时时在拍戏,时时在工作。他会给自己一些闲暇,空闲时读书、画画、写东西、运动、打球、旅游、听音乐、写歌,等等。可见他的闲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最自然的状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有多种的爱好和才情。喜欢读书。他是真读书,不是随口说说,或做做样子的。从他的微博还有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读过许多书。他曾说过喜欢余华的作品,这让我多少有些吃惊。余华是大陆的作家,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的作品不是读来消遣的,港台的演员喜欢他的书,很少见。回想2011年读的书中,最令我感念、难忘的,竟然是重读的余华的三本随笔。
他喜欢唐宋诗词,喜欢那种简淡中深藏的意蕴。平时可随口背出的就有二百多首。看过一个节目,在现场他背诵李白的诗《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一位记者美女也跟着背,当他背《清平调》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时,那位小姐就闭了嘴,背不出了。可见他是真正背过许多唐诗的,而不是只知道几首大路边的应应景,他甚至能完整地背出《长恨歌》《琵琶行》,而这是专门学中文的学生亦未必做到的。
他喜欢唱歌、跳舞,据说会弹吉他、吹萨克斯。我想,依他的悟性、才情,若是学钢琴、小提琴,也肯定会成为不凡的音乐家。常看到出席颁奖典礼时,他坐在台下,手指在动作。他手指细长,非常灵活,我想,这一双手若是在琴键上飞奔,流淌出来的将会是怎样的天籁之音。个人感觉,他可能比较适合弹奏肖邦,那种浪漫诗意的风格。在听莫扎特时,我也常会想到他。莫扎特的天真、纯净,天使一般的温柔,充满内在生命力的朝气、欢悦,都令我想到他。他若是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乐曲,那将是天地间最美妙的音乐。
他喜欢画画,曾说在伦敦旅游时最喜欢逛画廊。我想,如果学西画,他当是莫奈、雷诺阿印象派的画风吧。若是中国画,我觉得,他会是明清的倪云林、陈老莲。尤其与倪云林相近。
在闲暇之时,他随心所欲,随心所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见他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闲适、闲逸,是一种自在、安怡,是一份闲情雅致。这种闲,是对心灵的滋养和安顿。对于艺术家,甚至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艺术乃心性之学,非形式之学。艺术是人的整个生命境界的呈露。艺术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技术性的操作,艺术是人的心灵境界的体现。
有一等之境界,方有一等之艺术。而这一境界的形成,靠的不是“学”,而是“养”。养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功课,养是对一个人生命境界的培植。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而啮雪一团,则是精神上的超越,是境界的涵养。而他的闲,就是对心灵、胸次的一种颐养。
所谓闲,其实就是老庄所说的“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放弃对欲望的追求,对利益的索取,对名利的角逐,解除各种外在的目的,返归于内在的生命,顺应自然之道,听凭内心的声音,听凭内心感觉的引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纳兰容若言:“赏心应比驱驰好”。自由自在之中,养得性灵宽快适悦,养出浩乎沛然之气。有通透之胸次,方有通透之艺术。正是他的闲,颐养出他身上别一种气质。他的歌、他的舞、他的戏,他的艺术,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气象、境界,实得益于他的闲、他的养。
勤,是很多人都有的;而闲,是很多人没有的。我钦佩、赞赏他的勤,更赞赏、欣赏他的闲。
5 亦近亦远
凤凰网无间道做的他的访谈节目,题目是:这么近,那么远。喜欢这个访谈,有深度,接近了他的精神和内心。尤其喜欢这个题目,“这么近,那么远”,有内涵,有诗意,准确,传神,表现了他的独特之处。
他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为人随和,待人亲切。象主持人何东所说,有亲和力,故而给人“近”的感觉。但他品性高洁,天性高贵优雅,不入俗流,心性孤高,骨子里有一种凛然,与人又是有距离的。故而又给人“远”的感觉。正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他如你我一样,身处红尘滚滚的世俗社会,而且是在被名利、虚荣、浮华包围的娱乐圈,他不愤世嫉俗,不离群索居,不孤傲自处,而是安居其中。此可谓“近”。然而在欲望鼓动、名利诱惑的时流裹挟中,他又能超然于外,淡然处之,高蹈放旷,如纳兰性德词言:“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此又可谓“远”。
他的亦近亦远,让我想到倪云林。云林的画,疏林特立,淡水平和,遥岑远岫,淡岚轻施。他的山水世界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觉得离得很远,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
他的亦近亦远,还让人想到渔翁情怀、扁舟情结。身处欲壑利海,既不追逐,不索求,亦不隐逸,不逃避。他并不是世海的失意者。他有独立不迁之意志,有自己主宰自己的力量,因而能不为世染。不论江水清浊,荡扁舟一叶,得自在清游。“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纳兰《金缕曲》)在神游远观中,使心灵得以从容舒展。从浪摆,任风飘,在性灵的远游中,得心灵的自适,意志的充满,诗意的飘飞,情感的愉悦。
人世苍茫,寓身于宇,来往倏忽,暂寓暂寄,如云生云灭,云卷云舒。能往心随意,纵浪大化,无所淹留,无所滞碍,实得人生之大适也。
身处尘世,心灵远游,这么近,那么远,是他得人生之大适,得生命之大境界的体现。
3月7日 昨晚LZ又更新了 追加
解读,感悟(下)
1 他的瘦
他很瘦。他高,就尤其显得瘦。看《来不及》时,感觉他有点太瘦了,心中暗想,若胖一点似乎更好,那样会适合出演更多的角色。后来明白了他的瘦,理解了他的瘦。
他是个舞者,他是很看重舞者的身份的。一个舞者,必须保持这样的形体。
读纳兰性德的词,发现纳兰是很喜欢瘦这个意象的。
《采桑子》: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采桑子·咏春雨》:嫩烟分染鹅儿柳,一样风丝,似整如欹,才着春寒瘦不支。
《采桑子》: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鹊桥仙》:一宵灯下,连朝镜里,瘦尽十年花骨。
《浣溪沙》:梦魂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浣溪沙·红桥怀古》: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蝶恋花·夏夜》:瘦断玉腰粘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
《相见欢》: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苏幕遮》: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茶瓶儿》:可惜春来总萧索。人瘦损,纸鸢风恶。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卜算子·咏柳》: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菩萨蛮》:晓寒瘦着西南月。
《菩萨蛮》:袖罗垂影瘦,瘦影垂袖罗。
还有很多很多。令人喜爱,涵咏,吟味。
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瘦实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在瘦淡中见丰腴,在枯槁中有韶秀。朴茂沉雄的生命气象,并不是从肥腴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枯简淡中撷取。
在中国艺术的风尚中,瘦,具有独特的意义。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意味着俗气。而瘦,则有着清净、淡泊、冷寂、孤高、空灵的意味。瘦体现了孤迥特立,独立高标的境界。容若《忆江南》有句云:“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标格早梅知。”所以他的瘦,不仅仅是对舞者外在形体的追求、保持,更是潜意识中珍摄性灵,追崇孤高的表现,是孤迥特立,独立高蹈的标识。
说几句另外的话。
曾经为他的瘦担心。知道他有胃病,脾胃不好。中医认为脾胃属土,主肌肉四肢,怕他因为脾胃虚弱而导致消瘦。后来知道并非如此,他的胃病已痊愈,身体健康,挂念、担心才放下。不过调理好脾胃仍是很重要的。按照中医理论,脾胃在五行中属于土,土为万物之母,主长养万物。在五脏六腑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平时仍需注意调理好脾胃。
现如今,影视演员可以说是最苦最累的职业,看到他拍《一触即发》竟然连续工作25个小时,天啊,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啊,简直让人痛到心碎。祈求上天保佑他,身体健康,希望他一定调理好脾胃,千万要身体健康。
2 他的衣
他平常的衣服,以黑白多见,素雅简淡。最喜欢看他黑白着装的图片。
黑白之色,看似寻常,确是大有深意。
黑白世界,在中国艺术的色谱中是无色的,象征着简单和纯净,显现出强烈的单纯的质朴。黑白世界没有了红黄青绿的绚烂,但纯净中透出活泼,空茫中藏着幽深,在单纯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繁复。没有色彩,反而超越色彩。这就是黑白的灵气。舍弃了绚烂的素淡,有一种蕴藉、隽永,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所以在中国艺术中特别强调那个无色的世界。
黑白就是无色,无色就是空。《论词随笔》说:词宜清空。清者不染尘埃,空者不著色相。清则丽,空则灵。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纳兰性德的词便给人这样的感受。翻开纳兰的词,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
“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
“素影飘残月,香丝拂绮棂。”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
“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水墨罨疏窗,孤影淡潇湘。”
等等,等等,无不氤氲着这种清空素淡之美。
中国艺术以无色为绚烂之色,主张清淡素朴,于“空中见色”。认为以色追色,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绚烂。前人有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可见,舍绚烂而求其平淡,是为得道也。亦如纳兰词中所说:“薄妆浅黛亦风流”,“别样幽芬,更无秾艳催开处”,“色香空尽转生香”。
以无色为绚烂之色,实源于老子。老子倡无色之美,无言之美,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无色之色,方是大道之本真,才是根本之色,而过于看重颜色是对真的破坏。所以在中国绘画中,水墨画是最高的艺术。在这里,黑白非但不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表现方法,反而是达于世界本性的一种手段。正因无色为世界的本色,所以只有黑白水墨才能体现自然的本性,才能表现宇宙深层的秘密。因而中国艺术与其说要抛弃色彩,倒不如说是归于本真。
于无色处求色,表现了中国艺术极高的智慧。《二十四诗品》有“清奇”一品,言:“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强调清空淡逸中透出艳丽。以无色的世界表现色,无色的世界照样有芙蓉美意,有芍药芊绵。空灵素淡,却有内在的惊艳。
他是一个真性坦诚、本然质朴的人,于他而言,红红绿绿是对他真性的遮蔽、戕害,只有黑白才能尽显他的本真之色,而他也正是在黑白的天地之间,为我们展示了内在的惊艳。
3 他的歌
最初听他的歌,感到声音不像别的歌手那么响亮,以为是嗓音条件所限。可是后来看了有些视频,发现有时他在唱别人的歌时,声音是可以高亢响亮的。
他的歌听久了,便有了别一番感觉。当然,他的歌没有全部听。
一般人唱歌都追求声音响亮、洪亮、嘹亮,特别是美声,追求声音高亢、挺拔,有穿透力。这样的歌者在追求声音完美的同时,也与听者产生了距离,感情反而淡了,声成了主要的,情成了次要的。他的歌声不同,他并不一味追求高亢响亮。他的歌声有一种淳醇的感觉。听他的歌,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歌声从他的喉中发出,与他的唇齿相摩,使人想到他温暖、柔软、湿润的唇。JMS可别pai我呀。
他淳醇的歌声似乎带着呼吸的气息、唇齿的温热,氤氲着、回旋着,围绕着你,抚慰着你。他在你耳边唱着,那温热的气息似乎吹拂着你耳鬓的发丝。歌声深入到你的心里,令人沉浸其中。感觉,他的歌是性感的。
听他的歌,你感受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在歌唱着的整个的人。那歌从他温暖的心中唱出,从他温热的胸中唱出。他不是只用歌喉在唱,而是在用心唱,用整个身心在唱。
现如今歌手多得不可数,歌多得听不完,而他的歌声却是独特的。他唱歌,不为获奖,不为销量,不为排行。他只想唱出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思,所想。
看各种晚会、综艺节目,处处欢声笑语,时时劲歌热舞,人们卯足了劲,制造欢乐,营造热烈。然而,热闹多,真情少;煽情多,感动少;张扬多,个性少。《有一天我们都会老》,谁能唱出这样的歌?只有他,只有他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情怀,才能唱出这样深情的歌。他不跟潮流,不追时尚,不模仿他人,只做自己,随自己的心,唱自己的歌。因而他的歌声,是其他歌手不能取代的。
对于我们来说,他红与不红,都没有关系。得不得奖,也没有关系。用真心、真情,用整个身心唱出的歌,是天地间最美的歌声,永远令人感动、珍惜。
4 他的舞
他以舞者的身份出道,后来做歌手、当演员,亦不能忘怀舞蹈。拍电影《斗爱》时,他自己贴钱,在北京租房子,请舞蹈老师。他对导演说,拍这样一部电影,演这样一个舞者,是他的梦想。直至今日,唱歌时仍最喜欢舞曲,平时也会经常跳国标。
他对舞蹈情有独钟,可能始于年少时的学舞经历。但又觉得不止于此。
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所谓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舞实乃艺术的最高境界。
舞的精神在线条。中国书法便是独特的线条艺术。故宗白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书法的根本精神在乐,而乐是伴着节奏在舞蹈。高超的书法形式就是一个舞者。
中国艺术是极为重视线条的,可以说,舞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国艺术中,舞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他在舞林大会上曾说,任何舞蹈都讲究线条的美,确实道出了舞蹈的真谛。
心中有一个感觉:他热爱舞蹈,是因为他是一个追求自由、酷爱自由的人。前面曾提到,他穿衣薄而少,领口低低,袖管高挽,给人全身通透的感觉。这表明他不喜欢被束缚,他要挣脱一切身外之物的束缚。他说过,喜欢做天马行空的事情。而舞蹈则意味着超越羁绊限制,意味着全身心感受、拥抱自由。所以他酷爱舞蹈。
尼采曾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提出著名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其中酒神代表了人性中激情冲动的一面,而舞蹈就是酒神精神最重要的象征。变化不已,运转不息,飞扬蹈厉,从容中节,这是舞的精神。舞的精神就是要从常态中超然逸出,打破世界的寂寞,纵肆狂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其实在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这种舞的精神,舞动意味着对超越的渴望,对自由的期盼,对腾飞的向往。中国书法,尤其是狂草,便是在墨线的翻飞中完成生命的舞蹈。而他,则以他的舞蹈,以他激情四射、热烈奔放、纵肆酣畅的舞蹈,为我们展示了令人沉醉的、自由的生命狂舞。
结束的话 他的香,他的光
有人在面圣文中提到,他身上散发着一种香味。这我相信。他是一个洁净的人,这是他清洁的生命散发出的香气,这是一种生命的香味。
王昌龄诗云:“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李白诗言:“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所谓天香、异香都是佛的境界。香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在佛教中,以香来象征最高信仰境界。其最高境界被称为香国,或众香界。在这里,香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理想。只有清洁的生命,才有真正的香味。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的内在本性原来都是洁净的,生命中本来都有这香味。可是我们常常嗅不到自己生命的香味,那是因为熏染的结果。
在佛教看来,尘世是尘染的空间,充满了污秽,污染了人的精神、心灵,遮蔽了生命的香味。
依佛教的观念,熏染有两种,除了污染,还有净染,也就是香染。佛教中香的象征还在于,香是一种信心,一种发自心底的力量,那是人生命的本源力量,每个人心中都有这种力量,佛要将这力量引出。而他品性高洁,心灵洁净,如空谷幽兰,妙香远逸,在天地间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这生命的香气,氤氲缱绻,沁人心脾,洁净着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引导我们回到生命的本然,使我们重新嗅到自己生命的香味。
见到他的人中,不止一人说,感到他全身发光。我想,这种发光的感觉,不止是因为他帅,光彩照人。他的光更来自于他的智慧。他是一个心灵自由,器宇安泰的人。这样的人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发出自然的智慧之光。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智慧的光芒让他全身发光。
庄子说:“生者,德之光也。”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自己的光芒。但是欲望、烦恼等重重黑幕挡住了这光。佛教亦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灵魂深层的本明,但是为种种虚妄所遮蔽,这一本明的世界隐而不见了,重重的阴霾挡住了这一灵明。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心源,即真如,即般若,即智慧。中得心源即回归真性,点亮心中的智慧之灯。而与他相遇,就如同茫茫暗夜中一道灵光闪现,他以智慧之光照耀着我们,驱散我们心头的黑暗,使我们的心灵重浴光明。
他生命中的香,清芬远逸;他生命中的灯,光芒朗照,使我们的生命沐浴在一片香光之中。
结束之外的话 (一) 不教寰宇似深秋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爱他,当然是因为他多才多艺,影视歌舞四栖,当然是因为他很帅。可如今娱乐圈中的帅哥多了去了,可说是满坑满谷,碰头撞脸。为什么这么多人独独喜欢他?我想,除了因为他帅,更因为他的人品。
他歌唱舞蹈演戏,从事于艺术,而中国艺术具有一个独特的取向:重品。传统文化将艺术作为人的品格的外在显现。他曾说过,演戏就是做人。他是懂得的。中国艺术是重品的艺术,视艺术为“品”的载体,为人的品格的符号。
艺字,原本是一个人跪着在种植,其实,艺术就是种植,就是种植人的性灵。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人性灵的传达,艺术反映的是人的心灵境界。境界不等于知识,也不是性格,而是一个人的整体风貌,是道德上的人格境界、美学上的人生格调、哲学上的宇宙精神的反映,境界乃是人生命的徽章。有一流的人品,一流的境界,方有第一流的艺术。在中国文化中,追求的是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相融,审美境界与生命世界的合一。
提到他,想到他,常会想到温润如玉、玉树临风、空谷幽兰、人淡如菊、闲云野鹤、冰清玉洁,等等,这些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对人格和审美的所有追求。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所追求的几乎全部美好品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生命根植于这样的文化,我们无法不被这样的美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正是他身上的这种美,令人不由自主心向往之,令人不由自主喜爱他,迷恋他。
在被他的美感动的同时,我也被良民们深深感动。有这么多的人喜欢他,热爱他,以一腔的热情爱着他,表明有这么多的人懂得这种美,向往、追求、欣赏、珍惜着这美。不由令人感到这个世界竟是这么美好,平凡的生活竟也这么可爱啊。
自从知道了他,了解了他,喜爱了他,心境变得平和宁静,心中有着淡淡的欣悦,有着一种满足。平凡的生活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一切变得美好了许多。
他说,要给人以正面的力量。其实,他给予我们的岂止这些。他给予我们太多太多。想到他,我们的心感到温暖,我们的脸上不自主会有微笑,我们的心中有一种满足,我们的生活似乎不再有缺憾。
前人有赞八大山人的诗:“幸有典型今在望,不教寰宇似深秋。”我想,这两句诗送与他是最最合适、贴切的。他才是真正的人伦之雅范,对于我们而言,正因为有了他,正因为他的存在,他的出现,给了这世界以色彩,给了这世界以希望,给了这世界以温暖,这寰宇才不会像深秋一样瑟瑟冷寒,真正是“不教寰宇似深秋”。
结束之外的话(二) 一种平怀
喜欢他,爱他,就希望他事业更成功,更辉煌。现如今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更红更火,大红大紫。像娱乐圈中的其他人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
在贴吧中看到这样的帖子,为他规划,认为他不该开演唱会,应该多出演影视剧,那样会更红。认为他开的演唱会,属于关起门来唱给自家人听,影响不大,对于出大名没有什么帮助。也有人为他辞演某宫廷剧惋惜,那部戏捧红了一批人,他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否则,现在火大了。这都是真正关心、热爱他的人,否则不会这么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自从喜欢他,关注他,心中确实盼望他更红,更出名,希望他跟其他的明星一样。希望能在媒体上、在娱乐新闻中经常看到他。有时为了能在什么盛典中看到他,为了能在综艺节目中看到他,就为了那几分钟,宁愿在电视前等一晚上。心中觉得他不比那些人差,他比那些人更优秀,自然应该更红。有时不免心中忿忿,心中不平。
现在想明白了。是自己俗了。其实,他早把这些看淡了,早放下了。顾惜朝不可谓不火,纳兰性德、康熙有口皆碑,慕容四少更火,可是他从未沉醉其中。倒是我们放不下,是拿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他,来看待他。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大红大紫就是真正的成功吗?为什么要拿他与别人比,他像别人一样就好吗?平心而论,我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人,就是因为他淡于名利,不计较,不算计,不营营苟苟。试想,若是他为了名利,时时谋划,事事盘算,去迎合,去奉承,又炒作,又绯闻,即使大红大紫,家喻户晓,天天有新闻,天天都出镜,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喜欢他吗?
实际上我们喜欢的就是现在的他,这样的他,随心而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任运随缘,忘却营营。喜欢明代画家李日华的诗:“世缘空尽身无缚,来往萧然似独鹤。”说的就是他。
他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在舞台上自由歌舞,喜欢与良民们在一起自由自在直接地交流、表达的感觉,所以要开演唱会。
一般的影视宣介活动、各种颁奖晚会,都有一定的主题,与其他的演员在一起。这种场合他从不张扬,从不彰显自己,低调内敛。尽管粉丝众多,热情似火,激情万丈,但不可能与良民们有太多的直接交流,更不可能尽情歌舞。只有在个人的演唱会上,他可以完全放开自己。尽情的唱啊,笑啊,舞啊,跳啊,尽情表达,纵怀挥洒,多么开心,多么好啊。他知道良民们对他的支持,对他的爱,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他是在以这种方式回报大家。
不邀任何嘉宾,不需任何赞助,不要任何媒体,完全自己斥巨资举办这样的演唱会,只为自己喜欢,只为粉丝喜欢。看当今娱乐圈中,除了他,谁有这样的自信,谁有这样的实力,哇,真真是世界第一等呀。尽情尽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什么能与这相比?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安能委曲求全为名利,使我不得开心颜!
千百人同声歌唱,共同欢笑,同时流泪,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简直感天地泣鬼神呀。他,给了我们视听的盛宴,精神的盛宴,人生的盛宴。他的歌,他的舞,他的笑,他的语,永远留在我们心里。那种感动,那种激动,一辈子留在我们心底。试想,人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感动?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这样的感动,于他也是最大的幸福。所谓的名利,与此相比,真的都是浮云啊。
名利当然也重要,也是人生价值的标量,但人并非只为出名而活着,若时时想着名利,一辈子在欲望的瀚海中挣扎,在功利的战场上角逐,人生岂不太枯燥、太累了。若一辈子只做能够出名的事,那人生岂不成了一场预谋,简直太可怕了。
不惟如此。这是一个商品的时代,欲望的时代,充斥着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艳心荡魄之色,虚荣奢华席卷。娱乐圈、媒体,常常是势利的,趋炎附势对他们而言是自然的。为了赚取利益,为了吸引眼球,需要不断炒作,需要不断有红人新宠。有时并不真正尊重艺术,并不真正看重品格。所以没有必要太在乎他们的态度和声音,不可过分相信那些,不要把评判的权利交与他人。可见,红不红,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看起来不像别人那么红,那么有名,绝不说明就不如别人。完全没有必要拿他与别人比。
《般若经》云:“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如相,即万物如其自身而存在,本无分别,无差异,无高下,所以就是“一相”。在智慧的观照中,一切事物如其自性而存在,不为他法而存在,所谓“朗照如如”。
“如如”,即一切如事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这个如,就是自己本然的特点,就是自我存在的理由。自体任持,不舍自性。山林任持山林之自性,方有山林;红叶任持红叶之自性,方有红叶。一逾自性,即同他流。任其自性,自然而然,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云在青山水在瓶”,一切都自在优游。
他是有禅意、有禅心的人,他是懂的。曾有记者问他,是否想成为梁朝伟那样的演员,他回答,只想成为自己,不想成为别人。
禅宗以平和为至境,佛的智慧就是平等的智慧,认为世上的一切,本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禅宗《信心铭》言:“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所谓“有缘”,即有所攀缘;“平怀”,即平常的心。言莫要追逐、攀缘外在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而以平常的心,放弃高下、取舍、爱憎、荣辱,自然而然的对待一切,平平常常地做自己。而他是有这种“平怀”的。
他曾说,小时候喜欢跳舞,希望成为舞台上的王子。他可曾知道,如今他不仅是舞台上、银屏上的王子,他是千万人心目中真正的王子,他感动着多少人,温暖着多少人。然而,他从来不曾刻意去做什么,他并没有想成为做人的楷模、道德的模范,他只是自然而然地做自己。不取悦,不迎合,不伪饰,不矫情。他的一切都发乎天性,由乎本然,他只是平平常常地做自己。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让我们也怀有这样一颗平常心看待他吧。我们都还在成长,他也在成长,他肯定要有变化。我告诉自己,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喜好去衡量他,要求他,苛责他,不要要求他事事完美,无所不能。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一个这样美好的人,近乎完美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种平怀,不仅看待他需要,也是我们的生活、人生需要的。愿我们都能像他那样,有一种“平怀”,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得人生之大自在。
没想写这么长,也没想到写了这么长。边写,心中想,还要不要发,怕过于冗长、滞重,让人厌倦。
平时绝少跟别人谈论他,不敢轻易说出他的名字。感觉随意谈论他,随便说出他的名字,是一种亵渎。这样一个美好的人,至为珍贵,只能放在心中最深之处,不能轻易示人。这样的一个人,他本身就是艺术,他的人生就是艺术,禁不住令人不断体悟、回味。慢慢地,心中有了许多话。其实这是一种自说自话,是写给自己的。在写的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绪,整理了自己的内心。慢慢写着的过程,也是省思自己内心的过程。只是没想到,不知不觉竟说了这么多话。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观他,听他,读到他,想到他,心中不由自主会有一种寂寞惆怅,在内心深处,是心疼他,还是其他,说不很清。起初,不知这是为什么。后来有点明白了。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当人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清代画家恽南田也提到过艺术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认为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慢慢明白了,心中的寂寞惆怅,就是他的艺术、他的人生给我们的感动,是对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深处的触动。高妙的艺术传达出一种诗味,一种境界,一种平静中的哀愁,一种淡淡的寂寞。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
有时心中暗想,这样一个人,是佛派来尘间“度”我们的吧。不仅是佛教,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度”的。人生如此短暂,生命如此脆弱,生活中那么多的痛苦、烦恼、不如意,人人都期望明天更美好。人人都在期望、等待、向往中生活,人生其实就是一种期待。可是他把这种期待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想象中的、期望中的美好。遇到他,是人生多大的福报啊。
写完了,要与大家说再见了,心中万分不舍。谢谢大家。大家的只言片语,都闪烁着才华,让我心生感念,给我温暖、感动。再次谢谢大家。
我早在圍脖上說過,小哇塔羅本命是節製牌,看似保守不前,但節製牌代表的是行為,而非觀念。射手最嚮往自由天馬行空,所以全憑這節製二字才令他可以從不浪費自己,才有能力涵養和綻放更多純淨的光芒和能量,盡最大熱忱去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四周。很多人覺得他治愈,沒錯,節製牌的人正是有淨化和治療的功能。我的另一位偶像學誠法師有句話說得好“善知識給藥,要靠自己服用”,小哇的確有 非常 非常 非常 強大的治愈功能,先提條件是你得懂他。
解读钟汉良,体悟钟汉良
淡月如如
原文地址
话说本人一向对娱乐圈不怎么注意,对各路明星基本无甚感觉。对于时下的电视剧也没什么大的热情,有时拿着遥控器随意按按,遇上什么瞅一眼,很少有认真看下去的剧。对于流行歌曲,也几乎一窍不通,只有满大街传唱的歌,略知一二,平时就略听一点古典音乐。依如此情形,我对自己感到不可思议:某一日某一个夜晚,偶尔看了一眼《来不及》,竟不知不觉地看了下去,然后就被他吸引了。随后忆起以往有关他的印象:舞林大会貌似见过,《不如跳舞》看过两眼,好像知道有他参演,不过还未到他的重场戏便换了台。《火线追踪》印象深些,记得某年暑假旅游,住在南昌的宾馆看的。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很正派的人,一脸正气,一身正气。但没有驻足,没有过多关注,擦肩而过。
可这次不同,被他吸引,被深深地吸引。然后就进了钟吧,看各种帖子,读各种美文,看各种美图。然后,看他的舞,听他的歌,观他的戏。然后,看他的各种视频、综艺节目、宣传采访,等等。于是乎,常常晨昏颠倒,饮食草草,心有所系,神思他属。如JMS所说,像是中了毒,溺了水,沉溺其中,不由自主,不能自拔,欲罢不能。依本人的性情,似乎不该这样:可以说,每日所思、所想、所念、所挂,竟然都是他。满心、满怀都是他。JMS别笑话呀。
好多人是因为看了《来不及》落水的。实际上,对于女人而言,真正吸引她的,不是金钱、地位、权势、名誉,不是物质的享受、欲望的满足。真正打动她的还是爱情。所以很多人因为《来不及》落水。但这么多人被他吸引,痴迷于他,似乎不仅仅是由于他扮演了一个痴情的角色,演绎了一段感人的爱情。说到底,更在于他本人,在于他本身所蕴含的东西。所以,关于他了解越多,了解越深,陷得也就越深。而《来不及》只是走近他的一个契机。
看他,读他,听他,观他,慢慢地心里积了许多许多话,想说出来。在吧中读各种美文,才女们的文笔、才华常常令我钦佩、羡慕。本人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心下羡别人的生动有趣,愧自己的死板枯燥。无奈,性情使然吧。在这儿,只是想把心中的许多话慢慢说出来,写出来。这算是序吗?貌似长了点,不好意思。
解读,感悟(上)
1 他的温和
他的温和是有目共睹的。说到他,提起他,眼前便浮现出那温和的笑脸,温暖的笑容。我想,他的温和源于他的善良,源于他的爱心。在“闪电星感动”活动中,为生病的孩子,他冒着雨,推开一扇一扇门,沿街募捐。在“加油2008”中,一心要守护那孩子,陪他走到底,于是,竭尽全力,甚至带着病,拼命搏击。在舞林大会上,面对尖刻的评委、不公的评判,他宽容、大度、隐忍,有礼。在各种场合,对他人的谦让、关照,尤其是对孩子们,他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的喜爱、关爱,平时他对良民们的关心、体贴,等等,等等,点点滴滴,使每一个人感受着他的善良。
出道十多年,没有任何绯闻,干干净净,却被有些人怀疑性取向。听过一个台湾的广播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他这个问题时,他不仅没有生气,竟然没有丝毫的不快,而是很认真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还是喜欢女孩,看到漂亮的女孩会动心。天啊,天下竟然有这样善良的人啊。在近期的采访中,他透露为没人照顾的孤寡老人买棺材,料理后事。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爱,怎样的一种大善呀,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本人以为,他的温和除了来自一种善良的天性,还与他的经历有关。众所周知,他在最红的时候随即有过沉寂的5年,这对他当是一段艰难的时期。一个人,经历了世事的变幻,感受了世态的炎凉,他懂得什么给人以屈辱,他特别懂得生命之间相互维护的重要,他特别不能容忍那些残忍、粗暴、生硬的东西。他就特别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关心、体贴周围的人,甚至认为所有的人都值得、都需要爱抚和照料。所以我们时时感受到他柔软的心肠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温和,确切地说是一种温柔。
凤凰网无间道的主持人何东在访谈中这样说:我发现你有一个特质,就是在你的眉目之间,总有一种温和。这在两岸三地都是最难得的一种气质。我觉得温和是全世界都最难得的一个东西。
确实,环顾四周,欲望、利益几乎主宰了一切。常常可见,为了钱财名利,人们争啊、斗啊,蝇头蜗角之利,寸土不让。人人都怕吃了亏,个个武装到牙齿,咄咄逼人,张牙舞爪,剑拔弩张,时时防御,随时出击。得到的不满足,怕失去,要更拼命地去争;没得到的,抱怨,不满,嫉恨,不平。哪里可见到温和之气。在这样的世事中,如此的善良,如此的温和,如此温柔的心肠,怎么可能不吸引着人们,怎么能不令人感动,不令人珍惜。
张炜在一篇随笔中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家,只一眼,你就可以看到那个明显的徽章,那就是他的多情和善良。他说,真正的作家会有某些共通的特质,就是羞涩与温柔。一个艺术家甚至在脱离这些特征的同时,也在悄悄脱离他的艺术生涯。钟汉良,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正是他的温柔和善良,温暖、感动着我们的心,也使他的艺术有了另一番境界和气象。
2 他的稚拙
这里说的拙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巧相对的拙,一是与熟相对的拙。
先说与巧相对的拙,这是做人之拙。看他的现场采访,有一个感觉,他不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那种,他绝不会投机取巧。他不会头头是道,侃侃而谈,有时似乎显得有些口拙。这样的拙,我理解是因为他从来不说假话、套话,从来不说言不由衷的话。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他的心、他的脑,自然不会有成套的大路话顺口往外溜。
记得张炜这样说过:一个经历过挫折的人,他进入的内心世界越广大,他看上去也就越笨拙和迟钝了。复杂的阅历,使他有很强的联想能力,对于一个问题,一瞬间会想起许多与之有关的事物,他需要在头脑深处飞快地选择和权衡,所以从外部看上去就有些像反应迟钝。而那些反应敏捷的人,往往只有一副简单的头脑,遇到一个问号,答案脱口而出。这样的人是一个机敏的人,也是一个机械的人。一些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小有得手的人,往往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得刚勇泼辣。不用说,这是有知之前的无知,是不足为训的。
张炜这番话深得我心。实际上,他绝对是一个聪明机敏的人,他有时显现的拙,是他真诚、素朴、天真、自然的表现。正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再说与熟相对的拙,这是演戏之拙。记得采访中常有人问,你最喜欢自己演过的那个角色。他回答,一部戏一旦结束,就要求自己尽快把这个人物忘掉,不再去想。拍下一部戏时,一切重新开始。这个问题他在天涯的访谈中阐释得最详尽。他说,我是演过就把它忘了,不要老沉醉在以前,不要沉迷在里边。我演过的戏,我是怎么演的,我那个当时感觉,尽量快点忘记。就希望下次的时候,我有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演法、样子。
这让我想到中国书法的一种观念:学书法需要临帖,但临摹太熟并不是好事。中国书法提倡生、拙、老、辣,反对熟、巧、嫩、甜。中国艺术最厌恶熟,认为熟就会俗,更重要的是,太熟就没有了艺术个性。过熟则全无生意,了无生趣。所以要能进得去,又要能出得来。演戏与之同理,他是深谙此道的。
曾见过有的演员,处女作一炮走红,成名作家喻户晓,但从此之后,所有的戏都这一个味,可以说艺术生命也就此结束。而他的尽快忘掉,实际上就是要摆脱熟门熟路,要冲破以往经验的束缚,以求艺术的不断创新。
艺术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能重复的,是不可逆料的。中国艺术特别强调偶然性,过熟往往是对偶然性、个性的破坏。而他正是抛弃熟巧,执拙守拙,不断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形象。
他的做人之拙、演戏之拙,自然使我们想到一个词——大巧若拙。实际上,中国人一向崇尚“拙”,强调“宁拙勿巧”,认为最高的巧是一种拙,也就是不巧。在中国艺术家那里,拙是一种极高、也极难达到的境界,它既是审美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老子的守拙哲学认为,“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大巧若拙,追求的就是素朴纯全的美。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自然天成。拙,是对生命童稚的回归,是一种天真的境界,是一种高逸超越的情怀。这其中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
一般人,处事为人最怕自己显得笨、拙,最怕别人笑话自己笨、傻,时时都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处处都想展现自己的能耐。现如今,人人不甘寂寞,在各种的场合,抓住一切的机会,憋足全身的劲,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展示自己的能巧。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能人,太多的机心,太多的智巧。而他的本然素朴、自然率真,他做人、演戏的执拙、守拙,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认认真真,真切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大巧、大智慧。
3 他的孤寂
在凤凰网的访谈中,他说自己像猫,主持人何东便说,像狗给人一种感觉,像猫给人另一种感觉。像猫给人孤独的感觉。采访完毕何东又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孤独感。我理解,何东的言外之意或许是:没想到这么红的明星,人气这么高,粉丝如此众多,却有深深地孤独之感。是的,我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孤独,对此我有同感。但我以为这种孤独,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孤独,它不关处境、性情。它不是孤单无依,无可奈何,落寞寂寥,自怜哀怨。它是一种孤迥特立,高翥远逸,独立高标。所以我将其称为孤寂。他身上的这种孤独,或者说孤寂,有着深邃的运思,深广的意蕴。
一为不群。孤与群相对,不群则孤。他品性高洁,天性高贵,不同俗流,优雅洁净,卓然超群,自然会与世俗产生距离,与浊世不相容。这种孤迥特立,卓尔不群,自然而然给人以孤寂之感。
二为自尊。当何东说他像猫孤独时,他说,不是孤独,是孤傲。心中以为,他所说的孤傲并不是自傲,并不是自高自大,而是一种自尊,是对生命的倚重,是对自我的信心。他是经历过挫折磨难的,有时外在的强势不可抗拒,但生命的尊严绝不会沉沦。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亦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绝不出卖做人的尊严。他的孤傲是对于一切依附的拒绝,是凛然不可犯的淡然,是睥睨一切世俗的意气,是不为一切威势撼动的情怀。
三为无待。他出道十几年,不畏艰辛,勤奋努力,却不为名,亦不图利。遇到挫折不放弃,只为心中喜爱歌唱,喜欢舞蹈,热爱艺术。不贪名,不图利,只要与自己付出相对等的人生,这便是无所待。来大陆从事演艺业,他不签任何公司,不依权,不附势,不仰仗任何人,全靠自己孤身奋斗,这便是无所待。无待,是拒绝依权附势的攀缘,是拒绝虚荣膨胀的贪欲,是拒绝随波逐流的庸俗,是拒绝人云亦云的附属。他的孤独便来自这种无待。他的孤独无待是一种弃绝贪欲、斩断攀缘、摒除依附,而独立于天地的一种精神,是一剑倚天的境界。
所谓的孤独,其最基本的情形就是一人独处。一般人往往害怕孤独,否定孤独,拒绝孤独。尤其是娱乐圈、演艺界,大多数人喜欢热闹,要赶热闹,生怕被遗忘、被抛弃,所以要入伙、入圈。而我们知道,他喜欢独处,他曾说自己不怎么喜欢交朋友,没事喜欢一个人呆着。他不喜欢热闹,更不喜欢娱乐圈的热闹,有时甚至要刻意离这个圈子远一点。可见,这种独处的孤独,并没有给他带来精神上的压抑、痛苦,反而使他感到适意和自由,感到一种挣脱羁绊的释然。
有这样的说法:艺术与孤独相伴,没有孤独,就没有艺术。中外古今概莫能外。确实,艺术说到底是心灵的创造、性灵的表达。而人的心灵只有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才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在孤寂中,传出的是从容闲适,清远高逸;在孤寂中,是人任运自在的生命的显露。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因而与常人害怕孤寂、拒绝孤独相反,他享受着孤寂,吟咏着孤寂,在怡然的独处中享受心灵和思想的宁静。如纳兰性德词中所说:“独自闲行独自吟。”他的孤寂也正是我最为欣赏、最为珍爱之处。
4 他的洁净
见过他的人都会说,他很高很帅,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范明老师出席国剧盛典时说:钟汉良,爱清洁,讲卫生,人很正派,这在现在很难得。除了帅,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干干净净。话说这年头,除了流浪汉、拾荒者,一般人都干干净净,谁都不会把自己弄得邋邋遢遢,脏乎乎的,更别说娱乐圈的人了。可为什么独独他给人干干净净的印象呢,本人以为,这种干净,是他精神的清洁、心灵的洁净、品性的高洁的映照。胸中充溢着清气洁韵,外在则如明月清风。他出道以来,从无任何绯闻,不沾惹半点是非;无论何时何地,从不褒贬任何人。平日只饮清水,饮食清淡,从不大鱼大肉,晚上十二点以前一定要睡觉。这样的自律自洁、自珍自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中国文化和艺术有一个绵长的传统,就是“好洁”“尚洁”。古语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很多文人有洁癖,如屈原、倪云林。尤其是屈原,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外在的,而实际上,性灵的清洁是他毕生的追求,他的诗满溢着这种洁净的情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给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气质以独特的影响,强化了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
确实,这尘世中充满了太多的污秽,老子所讥讽的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贪婪之徒,庄子所痛斥的津津于腐鼠滋味的势利者,屈原所鄙夷的“竞进贪婪”的群小,充斥着这个世界。面对秽浊的世事,艺术家精心构筑着洁净的世界,以安顿自己的心灵。云林洗桐、屈原餐花,透露的都是对于洁净性灵的追求、珍摄。
古之时如此,今之世亦如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为了一己名利,可以出卖,可以背叛,在如今已不足为怪。放眼现今的娱乐圈,整日听到、看到,炒作的,说谎的,吸毒的,醉驾的,打人的,骂人的,耍大牌,潜规则,传绯闻,拍艳照,五花八门。浊流时泛,秽味时袭。而他的洁身自好,自珍自律,自重自爱,是这满地污浊中的一脉清流,是这乌烟瘴气中的一缕清芬。
有时觉得,依他的性情,不应做这个工作,不应进娱乐圈,常有心疼的感觉,怕这样的一个人受到伤害。可是又想,正因为他干了这一行,才更显现他品性的高洁、可贵。正因为娱乐圈的污浊,才更需要他洁净的精神。
看他的各种视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喜欢把衣袖挽得很高,露着光洁的手臂。在许多节目中常常看到他不停地向上撸衣袖,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他穿衣一般薄而少,领口往往较低,露出颀长的脖颈。JMS可能说我HC,但这给我的感受是: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他全身、他整个人都是洁净通透的。他以洁净的心灵面对浊世,以性灵的孤光独照人生的坎坷之路。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人欲横流、污浊满地的时世,这样一个洁净的灵魂,他的高洁澄澈,高蹈放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感动,怎样的安慰呀。
解读,感悟(中)
1 亦箫亦剑
剑,给人的感觉是:坚毅果敢,凌厉霸气,傲骨铮铮,高蹈放旷,峻拔潇洒。
箫,给人的感觉是:清幽沉静,渊深哀惋,深情脉脉,缠绵幽咽,柔情似水。
他的角色,如顾惜朝、纳兰性德、慕容四少,都给人亦箫亦剑之美。尤其是顾惜朝、慕容四少。
生活中的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面临困境,面对艰难,他刚毅不屈,无所畏惧,顽强执着;
关键时刻,面对抉择,他果敢决绝,利斩牵绊,义无反顾。
面对俗流,面对浮华,他冷峻弃绝,放旷高蹈;
面对权势,面对不公,他傲骨铮铮,绝不低头。
他曾说自己身上有一种基因,有一种不怕死的东西,其实就是这种剑的气质。他在演艺事业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尽显这一品性。
而对亲人,对朋友,对粉丝,对同仁,他则一腔柔情,细致入微,情深脉脉,细流涓涓。
特别是在“加油,2008”的活动中,生性温和、身体单薄的他,将他的顽强,他的孤奋,他的执拗,他的不屈,尽现在千万人面前,真真切切,纤毫不遗,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而这一切正源于那一腔柔情啊。
正是他的亦箫亦剑,琴心剑胆,才将这些角色刻画演绎得入髓入骨,形神兼备。
一般男人,若刚毅凌厉,强势霸气,则往往难见细腻温婉,柔情似水;若柔肠萦牵,温情脉脉,则往往缺少阳刚果毅。而他的角色,则化凌厉慷慨为柔情,转幽惋缠绵为高旷。幽柔之中有剑气,放旷之中有箫心。正因为有剑的凌厉冷峻,才使那一片柔情更加感人;又因为有箫的优柔细婉,才使那昂然决绝的情怀更加动人心魄。特别是慕容四少,给你坚实的臂膀,温暖的怀抱,宽厚的胸膛。为你遮挡一切风雨。一句女人就是让人疼的,让多少女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啊。面对这样的人,有哪个女人会不动心。再独立、再坚强的女人,也渴望坚实温暖的怀抱。他独坐乾坤,叱咤风云,傲视群雄,坐拥天下。这样的一个男人,却柔情似水,柔肠百转,视权势如粪土,奉真情为至上。这样的情意,怎能不教人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2 亦动亦静
这是一个安静的人,无论何时看到他,总给人安安静静的感觉。
看到有些图片,在乱哄哄的拍摄现场,他在安安静静地读剧本。也常见报道说,拍片候场时别人在闲聊、玩游戏,他则安静地读书、背唐诗。看过一个视频,上海电视台较早的一档节目,嘉宾是一对母女,主持人好像是戴军。节目要求他与嘉宾女孩搭戏。只见他很快就进入情境,情绪很快就上来,对心爱之人那种爱怜、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真切感人。当问到他演戏的秘诀时,他说就是专心。因为拍片现场会有很多人,容易分心,受到干扰,特别需要专心、专注。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够做到专心致志,这让我看到了他心中的安静。
他的安静不是在远离喧嚣中形成的,不是外在环境带来的,而是内在的安静,是内心深处的平和。这种安静不是人人都有的,有的人即使在一人独处时,也并不能安静下来。而他的安静,是内心的一种淡定功夫。
他从不张扬,不鼓噪,不争执,不躁扰。他的这份安静,来自他的自信。一个人内心充实,有内涵,内心有主宰,故而无所畏惧,一切顺其自然,才会安安静静。如台湾学者蒋勋所说:“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他的安静还来自于他心灵的空廓无染。身处娱乐圈,他却并不看重名利,在大剧盛典的获奖采访中他说,这些都是浮云啦。他较之从前是越来越红,人气越来越高,当记者问到家人是否为他骄傲时,他回答说,没有啦,这只不过是从事的一份工作。有一次被问到最喜欢的所饰演的角色,他回答纳兰性德,说因为他不争。这样的一个人,放弃随性占有的欲望,拒绝浮华虚名的诱惑,纷扰的尘寰远去,喧嚣的声音荡尽,自然心中安静平和。
其中,追求静净是中国艺术的传统。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清画家恽南田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溪山琴况》亦云:“丽者,美也,于静净中发为美音。”艺术家以静净来表示他与尘世的距离,张显他高旷无尘的怀抱。中国艺术甚至将静视为艺术的登峰极境,恽南田说:“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
老子说:“夫物云云,复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认为世界本“静”,本“幽”。进入静绝尘氛的境界,悬隔浮华的喧闹,悬隔欲望的诱惑,悬隔得失的牵念,只有在静中才能保持灵魂的本真,体味世界的本真。
艺术不同于其他,真正的艺术是一“沉默之乡”,在这片天地中,唯有以心会,不能靠外观。不能以喧嚣的心去会,只能以宁静渊澄的心去会。只有空廓心灵,恬然澄明,荡却一切尘网俗念,才能真正领悟艺术之妙谛。
而他正是以虚静之心体悟、追求着真正的艺术。
这是一个安静的人,但你又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动。不仅是他激情勃发的戏、激情充沛的歌、激情四射的舞,令你感受到动,就是在安静的时候,他那丰富的表情、活泼的小动作,也时时刻刻让人感受到动。他的动不是躁动,而是灵动,是一种灵气的流动。无论何种场合,一群人中,只有他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灵气。
有静才有动,他的动,根源于他的静。“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所得者何?乃灵气的飞动,生命的跃动。
他是一个有禅意的人,是懂禅的。禅的根本特点在一个静,禅就是静寂,但这不是生命的死寂,而是静中有动,在静中蕴涵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中国艺术正如禅所展现的境界一样,是于极静处追求极动,要把聚集在生命深层的活力倔发出来。
苏轼有诗云:“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宁静的心灵就像渊静澄澈的古井,其中万象往还,天机流荡,从容舒卷。内心平和深静,才有本然的生命自然显露,才有自由的生命活泼泼地跃动。只有在静境中才能养素葆真,抱朴凝神,使生命深层的力量得以蕴涵积蓄,才能转静为动,使生命的激情迸发。
因而,他戏的激情、舞的狂放、歌的热烈,并不是声形的声嘶力竭,不是表面的剑拔弩张,不是外在的虚张声势。而是生命深层中力量、激情的薄发,如庄子言,“渊默而雷动”,所以才真正给人以感染、震撼。正是他的亦动亦静,让我们看到了最畅然的生命的呈现。
3 亦冷亦热
他饰演的纳兰性德深入人心。想起他的纳兰,眼前总是出现这样的画面:手持书卷,临窗望月。给人的感觉是:一轮孤月,冰清玉洁,孤寂冷逸。确实,读纳兰的词,便给人这样的感受。在他的词中,雪、冰、凉、寒、冷的意象触目皆是。
如梦里寒花、冷透疏衾、独倚春寒、冷香啼曙、凉云暮叶、寒月悲笳、寒云衰草、冷烟和月、寒烟如织、幽窗冷雨、冷香萦遍。又如,幽径晚风寒、红叶满寒溪、旧事逐寒潮、星影漾寒沙、寒林独掩扉、湿云吹雨寒、冷雨葬名花,等等。幽冷寒寂,孤清淡远,是他的词的风格。
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后人认为他的词不仅在清代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他的词的肯定,实际上也是中国艺术推崇冷之美的表现。
中国艺术崇尚冷之美,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禅宗的影响。禅宗以寒境为最高境界。寒冷给人一种宁静、孤寂、内敛的感觉。寒冷与热烈相对,寒冷乃佛性产生之所,而热烈为欲望滋生的温床。热烈生烦躁,烦躁心必不静,心不静必生妄念,妄念起而众欲滋。而寒意味着脱俗、高迥。寒冷为孤寂灵空的禅境提供了一种氛围,佛性真如总是在这寒冷中展开,所以禅门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逐步接近寒境的过程。
“一片寒林万事休,更无杂事挂心头。”“寒山栖真性,冷云藏孤情。”寒境实为古人幽冷孤高,旷放逸远情怀的外化。中国艺术家以寒境寄托自己不同俗流,迥然高标的志趣,表现自己高洁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如纳兰词中所说:“别样清幽,自然标格”,“冷处偏佳”。因而追求寒境成为一种“禅尚”,也成为一种审美趣尚。千百年来这一丸冷月永远在中国艺术中照耀着。
他瘦高、清洁、孤寂、内敛、静净,这些都给人冷的感觉。正是他内在的这种冷逸的气质,高洁的品性,高蹈的情怀,使他的演绎复活了三百年前的纳兰,纳兰性德成为他最成功的、后人再也无法超越的一个角色。
一面,他是冷的,素月清辉,孤光自照。一面,他又是热的。人送外号“小太阳”。他温和的性情,温暖的笑容,温雅的举止,温柔的心肠,使他温暖如冬阳,温煦如春风,温馨如香茗,温润如良玉。更有他的歌、他的舞、他的戏,让我们感受到他洋溢的热情,热烈的激情,炽热的真情。
亦冷亦热,二者神奇的在他身上并见。这让人联想到梁启超对屈原的评说:“屈子一面既以其极莹切的理性,感天地之无穷;一面又以其极热烈之感情,念民生之长勤。”“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屈赋的感情热烈,如火山般迸发,而屈赋的理想又是高远、冷峻的。”在他的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这样的热烈和冷峻。这种亦冷亦热,借用纳兰性德的一句词:“一片幽情冷处浓”。
4 亦勤亦闲
他的努力、认真、勤奋,姐妹们可以细述许多许多的故事,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康熙秘史》时,他请专人辅导,练习台词,每天拍完戏都要练2个小时以上。不管拍戏到多晚,有多累,有时甚至拍戏到深夜2点,他也坚持练。他从不会偷一点懒,不管戏多戏少,他都十二分地努力,全身心地投入。今天的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和汗水。有一张图片,他的额头挂着晶莹的汗珠,真想伸手轻轻为他擦去。
他的勤奋努力无关乎名利,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付出,如纳兰词中说的:“努力春来自种花”。国剧盛典得了个奖,他说,得奖是意外的收获,因为拍戏的过程让人很享受,已经很满足,已经足够了。这让我想到张炜关于艺术家与劳动的一番话。
张炜说:“艺术家必然是勤劳的人,他的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一个:劳动。”作家、艺术家“具有真正的劳动者的精神和气质。干起活来任劳任怨,一声不吭,力求把手中的活儿干好,干得别具一格。劳动是要花费力气的,是不能偷懒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要忍受长长的孤寂。你从其中获得的快乐,别人不知道,你只有自己默默咀嚼一遍。那些浪漫气十足的艺术家,也要经历这些劳动的全过程 —— 他的艺术是浪漫的,可他的汗水从来都不少流。”“而那些伪艺术家,一旦获得了什么,就再也不愿意过多地流汗水了。他根本不理解劳动才是永恒的诗意。”这番话正是他勤奋努力的真切写照。
凤凰网无间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喜欢猫,像猫,因为猫慵懒。他所说的慵懒,绝不是懒惰,不勤奋,我将其称之为闲。实际上慵懒是人最放松、自在、自然、真实的状态。
他并非时时在拍戏,时时在工作。他会给自己一些闲暇,空闲时读书、画画、写东西、运动、打球、旅游、听音乐、写歌,等等。可见他的闲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最自然的状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有多种的爱好和才情。喜欢读书。他是真读书,不是随口说说,或做做样子的。从他的微博还有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读过许多书。他曾说过喜欢余华的作品,这让我多少有些吃惊。余华是大陆的作家,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的作品不是读来消遣的,港台的演员喜欢他的书,很少见。回想2011年读的书中,最令我感念、难忘的,竟然是重读的余华的三本随笔。
他喜欢唐宋诗词,喜欢那种简淡中深藏的意蕴。平时可随口背出的就有二百多首。看过一个节目,在现场他背诵李白的诗《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一位记者美女也跟着背,当他背《清平调》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时,那位小姐就闭了嘴,背不出了。可见他是真正背过许多唐诗的,而不是只知道几首大路边的应应景,他甚至能完整地背出《长恨歌》《琵琶行》,而这是专门学中文的学生亦未必做到的。
他喜欢唱歌、跳舞,据说会弹吉他、吹萨克斯。我想,依他的悟性、才情,若是学钢琴、小提琴,也肯定会成为不凡的音乐家。常看到出席颁奖典礼时,他坐在台下,手指在动作。他手指细长,非常灵活,我想,这一双手若是在琴键上飞奔,流淌出来的将会是怎样的天籁之音。个人感觉,他可能比较适合弹奏肖邦,那种浪漫诗意的风格。在听莫扎特时,我也常会想到他。莫扎特的天真、纯净,天使一般的温柔,充满内在生命力的朝气、欢悦,都令我想到他。他若是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乐曲,那将是天地间最美妙的音乐。
他喜欢画画,曾说在伦敦旅游时最喜欢逛画廊。我想,如果学西画,他当是莫奈、雷诺阿印象派的画风吧。若是中国画,我觉得,他会是明清的倪云林、陈老莲。尤其与倪云林相近。
在闲暇之时,他随心所欲,随心所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见他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闲适、闲逸,是一种自在、安怡,是一份闲情雅致。这种闲,是对心灵的滋养和安顿。对于艺术家,甚至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艺术乃心性之学,非形式之学。艺术是人的整个生命境界的呈露。艺术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技术性的操作,艺术是人的心灵境界的体现。
有一等之境界,方有一等之艺术。而这一境界的形成,靠的不是“学”,而是“养”。养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功课,养是对一个人生命境界的培植。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而啮雪一团,则是精神上的超越,是境界的涵养。而他的闲,就是对心灵、胸次的一种颐养。
所谓闲,其实就是老庄所说的“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放弃对欲望的追求,对利益的索取,对名利的角逐,解除各种外在的目的,返归于内在的生命,顺应自然之道,听凭内心的声音,听凭内心感觉的引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纳兰容若言:“赏心应比驱驰好”。自由自在之中,养得性灵宽快适悦,养出浩乎沛然之气。有通透之胸次,方有通透之艺术。正是他的闲,颐养出他身上别一种气质。他的歌、他的舞、他的戏,他的艺术,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气象、境界,实得益于他的闲、他的养。
勤,是很多人都有的;而闲,是很多人没有的。我钦佩、赞赏他的勤,更赞赏、欣赏他的闲。
5 亦近亦远
凤凰网无间道做的他的访谈节目,题目是:这么近,那么远。喜欢这个访谈,有深度,接近了他的精神和内心。尤其喜欢这个题目,“这么近,那么远”,有内涵,有诗意,准确,传神,表现了他的独特之处。
他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为人随和,待人亲切。象主持人何东所说,有亲和力,故而给人“近”的感觉。但他品性高洁,天性高贵优雅,不入俗流,心性孤高,骨子里有一种凛然,与人又是有距离的。故而又给人“远”的感觉。正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他如你我一样,身处红尘滚滚的世俗社会,而且是在被名利、虚荣、浮华包围的娱乐圈,他不愤世嫉俗,不离群索居,不孤傲自处,而是安居其中。此可谓“近”。然而在欲望鼓动、名利诱惑的时流裹挟中,他又能超然于外,淡然处之,高蹈放旷,如纳兰性德词言:“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此又可谓“远”。
他的亦近亦远,让我想到倪云林。云林的画,疏林特立,淡水平和,遥岑远岫,淡岚轻施。他的山水世界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觉得离得很远,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
他的亦近亦远,还让人想到渔翁情怀、扁舟情结。身处欲壑利海,既不追逐,不索求,亦不隐逸,不逃避。他并不是世海的失意者。他有独立不迁之意志,有自己主宰自己的力量,因而能不为世染。不论江水清浊,荡扁舟一叶,得自在清游。“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纳兰《金缕曲》)在神游远观中,使心灵得以从容舒展。从浪摆,任风飘,在性灵的远游中,得心灵的自适,意志的充满,诗意的飘飞,情感的愉悦。
人世苍茫,寓身于宇,来往倏忽,暂寓暂寄,如云生云灭,云卷云舒。能往心随意,纵浪大化,无所淹留,无所滞碍,实得人生之大适也。
身处尘世,心灵远游,这么近,那么远,是他得人生之大适,得生命之大境界的体现。
3月7日 昨晚LZ又更新了 追加
解读,感悟(下)
1 他的瘦
他很瘦。他高,就尤其显得瘦。看《来不及》时,感觉他有点太瘦了,心中暗想,若胖一点似乎更好,那样会适合出演更多的角色。后来明白了他的瘦,理解了他的瘦。
他是个舞者,他是很看重舞者的身份的。一个舞者,必须保持这样的形体。
读纳兰性德的词,发现纳兰是很喜欢瘦这个意象的。
《采桑子》: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采桑子·咏春雨》:嫩烟分染鹅儿柳,一样风丝,似整如欹,才着春寒瘦不支。
《采桑子》: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鹊桥仙》:一宵灯下,连朝镜里,瘦尽十年花骨。
《浣溪沙》:梦魂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浣溪沙·红桥怀古》: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蝶恋花·夏夜》:瘦断玉腰粘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
《相见欢》: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苏幕遮》: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茶瓶儿》:可惜春来总萧索。人瘦损,纸鸢风恶。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卜算子·咏柳》: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菩萨蛮》:晓寒瘦着西南月。
《菩萨蛮》:袖罗垂影瘦,瘦影垂袖罗。
还有很多很多。令人喜爱,涵咏,吟味。
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瘦实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在瘦淡中见丰腴,在枯槁中有韶秀。朴茂沉雄的生命气象,并不是从肥腴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枯简淡中撷取。
在中国艺术的风尚中,瘦,具有独特的意义。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意味着俗气。而瘦,则有着清净、淡泊、冷寂、孤高、空灵的意味。瘦体现了孤迥特立,独立高标的境界。容若《忆江南》有句云:“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标格早梅知。”所以他的瘦,不仅仅是对舞者外在形体的追求、保持,更是潜意识中珍摄性灵,追崇孤高的表现,是孤迥特立,独立高蹈的标识。
说几句另外的话。
曾经为他的瘦担心。知道他有胃病,脾胃不好。中医认为脾胃属土,主肌肉四肢,怕他因为脾胃虚弱而导致消瘦。后来知道并非如此,他的胃病已痊愈,身体健康,挂念、担心才放下。不过调理好脾胃仍是很重要的。按照中医理论,脾胃在五行中属于土,土为万物之母,主长养万物。在五脏六腑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平时仍需注意调理好脾胃。
现如今,影视演员可以说是最苦最累的职业,看到他拍《一触即发》竟然连续工作25个小时,天啊,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啊,简直让人痛到心碎。祈求上天保佑他,身体健康,希望他一定调理好脾胃,千万要身体健康。
2 他的衣
他平常的衣服,以黑白多见,素雅简淡。最喜欢看他黑白着装的图片。
黑白之色,看似寻常,确是大有深意。
黑白世界,在中国艺术的色谱中是无色的,象征着简单和纯净,显现出强烈的单纯的质朴。黑白世界没有了红黄青绿的绚烂,但纯净中透出活泼,空茫中藏着幽深,在单纯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繁复。没有色彩,反而超越色彩。这就是黑白的灵气。舍弃了绚烂的素淡,有一种蕴藉、隽永,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所以在中国艺术中特别强调那个无色的世界。
黑白就是无色,无色就是空。《论词随笔》说:词宜清空。清者不染尘埃,空者不著色相。清则丽,空则灵。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纳兰性德的词便给人这样的感受。翻开纳兰的词,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
“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
“素影飘残月,香丝拂绮棂。”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
“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水墨罨疏窗,孤影淡潇湘。”
等等,等等,无不氤氲着这种清空素淡之美。
中国艺术以无色为绚烂之色,主张清淡素朴,于“空中见色”。认为以色追色,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绚烂。前人有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可见,舍绚烂而求其平淡,是为得道也。亦如纳兰词中所说:“薄妆浅黛亦风流”,“别样幽芬,更无秾艳催开处”,“色香空尽转生香”。
以无色为绚烂之色,实源于老子。老子倡无色之美,无言之美,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无色之色,方是大道之本真,才是根本之色,而过于看重颜色是对真的破坏。所以在中国绘画中,水墨画是最高的艺术。在这里,黑白非但不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表现方法,反而是达于世界本性的一种手段。正因无色为世界的本色,所以只有黑白水墨才能体现自然的本性,才能表现宇宙深层的秘密。因而中国艺术与其说要抛弃色彩,倒不如说是归于本真。
于无色处求色,表现了中国艺术极高的智慧。《二十四诗品》有“清奇”一品,言:“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强调清空淡逸中透出艳丽。以无色的世界表现色,无色的世界照样有芙蓉美意,有芍药芊绵。空灵素淡,却有内在的惊艳。
他是一个真性坦诚、本然质朴的人,于他而言,红红绿绿是对他真性的遮蔽、戕害,只有黑白才能尽显他的本真之色,而他也正是在黑白的天地之间,为我们展示了内在的惊艳。
3 他的歌
最初听他的歌,感到声音不像别的歌手那么响亮,以为是嗓音条件所限。可是后来看了有些视频,发现有时他在唱别人的歌时,声音是可以高亢响亮的。
他的歌听久了,便有了别一番感觉。当然,他的歌没有全部听。
一般人唱歌都追求声音响亮、洪亮、嘹亮,特别是美声,追求声音高亢、挺拔,有穿透力。这样的歌者在追求声音完美的同时,也与听者产生了距离,感情反而淡了,声成了主要的,情成了次要的。他的歌声不同,他并不一味追求高亢响亮。他的歌声有一种淳醇的感觉。听他的歌,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歌声从他的喉中发出,与他的唇齿相摩,使人想到他温暖、柔软、湿润的唇。JMS可别pai我呀。
他淳醇的歌声似乎带着呼吸的气息、唇齿的温热,氤氲着、回旋着,围绕着你,抚慰着你。他在你耳边唱着,那温热的气息似乎吹拂着你耳鬓的发丝。歌声深入到你的心里,令人沉浸其中。感觉,他的歌是性感的。
听他的歌,你感受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在歌唱着的整个的人。那歌从他温暖的心中唱出,从他温热的胸中唱出。他不是只用歌喉在唱,而是在用心唱,用整个身心在唱。
现如今歌手多得不可数,歌多得听不完,而他的歌声却是独特的。他唱歌,不为获奖,不为销量,不为排行。他只想唱出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思,所想。
看各种晚会、综艺节目,处处欢声笑语,时时劲歌热舞,人们卯足了劲,制造欢乐,营造热烈。然而,热闹多,真情少;煽情多,感动少;张扬多,个性少。《有一天我们都会老》,谁能唱出这样的歌?只有他,只有他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情怀,才能唱出这样深情的歌。他不跟潮流,不追时尚,不模仿他人,只做自己,随自己的心,唱自己的歌。因而他的歌声,是其他歌手不能取代的。
对于我们来说,他红与不红,都没有关系。得不得奖,也没有关系。用真心、真情,用整个身心唱出的歌,是天地间最美的歌声,永远令人感动、珍惜。
4 他的舞
他以舞者的身份出道,后来做歌手、当演员,亦不能忘怀舞蹈。拍电影《斗爱》时,他自己贴钱,在北京租房子,请舞蹈老师。他对导演说,拍这样一部电影,演这样一个舞者,是他的梦想。直至今日,唱歌时仍最喜欢舞曲,平时也会经常跳国标。
他对舞蹈情有独钟,可能始于年少时的学舞经历。但又觉得不止于此。
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所谓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舞实乃艺术的最高境界。
舞的精神在线条。中国书法便是独特的线条艺术。故宗白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书法的根本精神在乐,而乐是伴着节奏在舞蹈。高超的书法形式就是一个舞者。
中国艺术是极为重视线条的,可以说,舞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国艺术中,舞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他在舞林大会上曾说,任何舞蹈都讲究线条的美,确实道出了舞蹈的真谛。
心中有一个感觉:他热爱舞蹈,是因为他是一个追求自由、酷爱自由的人。前面曾提到,他穿衣薄而少,领口低低,袖管高挽,给人全身通透的感觉。这表明他不喜欢被束缚,他要挣脱一切身外之物的束缚。他说过,喜欢做天马行空的事情。而舞蹈则意味着超越羁绊限制,意味着全身心感受、拥抱自由。所以他酷爱舞蹈。
尼采曾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提出著名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其中酒神代表了人性中激情冲动的一面,而舞蹈就是酒神精神最重要的象征。变化不已,运转不息,飞扬蹈厉,从容中节,这是舞的精神。舞的精神就是要从常态中超然逸出,打破世界的寂寞,纵肆狂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其实在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这种舞的精神,舞动意味着对超越的渴望,对自由的期盼,对腾飞的向往。中国书法,尤其是狂草,便是在墨线的翻飞中完成生命的舞蹈。而他,则以他的舞蹈,以他激情四射、热烈奔放、纵肆酣畅的舞蹈,为我们展示了令人沉醉的、自由的生命狂舞。
结束的话 他的香,他的光
有人在面圣文中提到,他身上散发着一种香味。这我相信。他是一个洁净的人,这是他清洁的生命散发出的香气,这是一种生命的香味。
王昌龄诗云:“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李白诗言:“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所谓天香、异香都是佛的境界。香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在佛教中,以香来象征最高信仰境界。其最高境界被称为香国,或众香界。在这里,香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理想。只有清洁的生命,才有真正的香味。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的内在本性原来都是洁净的,生命中本来都有这香味。可是我们常常嗅不到自己生命的香味,那是因为熏染的结果。
在佛教看来,尘世是尘染的空间,充满了污秽,污染了人的精神、心灵,遮蔽了生命的香味。
依佛教的观念,熏染有两种,除了污染,还有净染,也就是香染。佛教中香的象征还在于,香是一种信心,一种发自心底的力量,那是人生命的本源力量,每个人心中都有这种力量,佛要将这力量引出。而他品性高洁,心灵洁净,如空谷幽兰,妙香远逸,在天地间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这生命的香气,氤氲缱绻,沁人心脾,洁净着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引导我们回到生命的本然,使我们重新嗅到自己生命的香味。
见到他的人中,不止一人说,感到他全身发光。我想,这种发光的感觉,不止是因为他帅,光彩照人。他的光更来自于他的智慧。他是一个心灵自由,器宇安泰的人。这样的人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发出自然的智慧之光。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智慧的光芒让他全身发光。
庄子说:“生者,德之光也。”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自己的光芒。但是欲望、烦恼等重重黑幕挡住了这光。佛教亦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灵魂深层的本明,但是为种种虚妄所遮蔽,这一本明的世界隐而不见了,重重的阴霾挡住了这一灵明。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心源,即真如,即般若,即智慧。中得心源即回归真性,点亮心中的智慧之灯。而与他相遇,就如同茫茫暗夜中一道灵光闪现,他以智慧之光照耀着我们,驱散我们心头的黑暗,使我们的心灵重浴光明。
他生命中的香,清芬远逸;他生命中的灯,光芒朗照,使我们的生命沐浴在一片香光之中。
结束之外的话 (一) 不教寰宇似深秋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爱他,当然是因为他多才多艺,影视歌舞四栖,当然是因为他很帅。可如今娱乐圈中的帅哥多了去了,可说是满坑满谷,碰头撞脸。为什么这么多人独独喜欢他?我想,除了因为他帅,更因为他的人品。
他歌唱舞蹈演戏,从事于艺术,而中国艺术具有一个独特的取向:重品。传统文化将艺术作为人的品格的外在显现。他曾说过,演戏就是做人。他是懂得的。中国艺术是重品的艺术,视艺术为“品”的载体,为人的品格的符号。
艺字,原本是一个人跪着在种植,其实,艺术就是种植,就是种植人的性灵。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人性灵的传达,艺术反映的是人的心灵境界。境界不等于知识,也不是性格,而是一个人的整体风貌,是道德上的人格境界、美学上的人生格调、哲学上的宇宙精神的反映,境界乃是人生命的徽章。有一流的人品,一流的境界,方有第一流的艺术。在中国文化中,追求的是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相融,审美境界与生命世界的合一。
提到他,想到他,常会想到温润如玉、玉树临风、空谷幽兰、人淡如菊、闲云野鹤、冰清玉洁,等等,这些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对人格和审美的所有追求。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所追求的几乎全部美好品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生命根植于这样的文化,我们无法不被这样的美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正是他身上的这种美,令人不由自主心向往之,令人不由自主喜爱他,迷恋他。
在被他的美感动的同时,我也被良民们深深感动。有这么多的人喜欢他,热爱他,以一腔的热情爱着他,表明有这么多的人懂得这种美,向往、追求、欣赏、珍惜着这美。不由令人感到这个世界竟是这么美好,平凡的生活竟也这么可爱啊。
自从知道了他,了解了他,喜爱了他,心境变得平和宁静,心中有着淡淡的欣悦,有着一种满足。平凡的生活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一切变得美好了许多。
他说,要给人以正面的力量。其实,他给予我们的岂止这些。他给予我们太多太多。想到他,我们的心感到温暖,我们的脸上不自主会有微笑,我们的心中有一种满足,我们的生活似乎不再有缺憾。
前人有赞八大山人的诗:“幸有典型今在望,不教寰宇似深秋。”我想,这两句诗送与他是最最合适、贴切的。他才是真正的人伦之雅范,对于我们而言,正因为有了他,正因为他的存在,他的出现,给了这世界以色彩,给了这世界以希望,给了这世界以温暖,这寰宇才不会像深秋一样瑟瑟冷寒,真正是“不教寰宇似深秋”。
结束之外的话(二) 一种平怀
喜欢他,爱他,就希望他事业更成功,更辉煌。现如今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更红更火,大红大紫。像娱乐圈中的其他人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
在贴吧中看到这样的帖子,为他规划,认为他不该开演唱会,应该多出演影视剧,那样会更红。认为他开的演唱会,属于关起门来唱给自家人听,影响不大,对于出大名没有什么帮助。也有人为他辞演某宫廷剧惋惜,那部戏捧红了一批人,他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否则,现在火大了。这都是真正关心、热爱他的人,否则不会这么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自从喜欢他,关注他,心中确实盼望他更红,更出名,希望他跟其他的明星一样。希望能在媒体上、在娱乐新闻中经常看到他。有时为了能在什么盛典中看到他,为了能在综艺节目中看到他,就为了那几分钟,宁愿在电视前等一晚上。心中觉得他不比那些人差,他比那些人更优秀,自然应该更红。有时不免心中忿忿,心中不平。
现在想明白了。是自己俗了。其实,他早把这些看淡了,早放下了。顾惜朝不可谓不火,纳兰性德、康熙有口皆碑,慕容四少更火,可是他从未沉醉其中。倒是我们放不下,是拿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他,来看待他。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大红大紫就是真正的成功吗?为什么要拿他与别人比,他像别人一样就好吗?平心而论,我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人,就是因为他淡于名利,不计较,不算计,不营营苟苟。试想,若是他为了名利,时时谋划,事事盘算,去迎合,去奉承,又炒作,又绯闻,即使大红大紫,家喻户晓,天天有新闻,天天都出镜,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喜欢他吗?
实际上我们喜欢的就是现在的他,这样的他,随心而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任运随缘,忘却营营。喜欢明代画家李日华的诗:“世缘空尽身无缚,来往萧然似独鹤。”说的就是他。
他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在舞台上自由歌舞,喜欢与良民们在一起自由自在直接地交流、表达的感觉,所以要开演唱会。
一般的影视宣介活动、各种颁奖晚会,都有一定的主题,与其他的演员在一起。这种场合他从不张扬,从不彰显自己,低调内敛。尽管粉丝众多,热情似火,激情万丈,但不可能与良民们有太多的直接交流,更不可能尽情歌舞。只有在个人的演唱会上,他可以完全放开自己。尽情的唱啊,笑啊,舞啊,跳啊,尽情表达,纵怀挥洒,多么开心,多么好啊。他知道良民们对他的支持,对他的爱,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他是在以这种方式回报大家。
不邀任何嘉宾,不需任何赞助,不要任何媒体,完全自己斥巨资举办这样的演唱会,只为自己喜欢,只为粉丝喜欢。看当今娱乐圈中,除了他,谁有这样的自信,谁有这样的实力,哇,真真是世界第一等呀。尽情尽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什么能与这相比?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安能委曲求全为名利,使我不得开心颜!
千百人同声歌唱,共同欢笑,同时流泪,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简直感天地泣鬼神呀。他,给了我们视听的盛宴,精神的盛宴,人生的盛宴。他的歌,他的舞,他的笑,他的语,永远留在我们心里。那种感动,那种激动,一辈子留在我们心底。试想,人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感动?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这样的感动,于他也是最大的幸福。所谓的名利,与此相比,真的都是浮云啊。
名利当然也重要,也是人生价值的标量,但人并非只为出名而活着,若时时想着名利,一辈子在欲望的瀚海中挣扎,在功利的战场上角逐,人生岂不太枯燥、太累了。若一辈子只做能够出名的事,那人生岂不成了一场预谋,简直太可怕了。
不惟如此。这是一个商品的时代,欲望的时代,充斥着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艳心荡魄之色,虚荣奢华席卷。娱乐圈、媒体,常常是势利的,趋炎附势对他们而言是自然的。为了赚取利益,为了吸引眼球,需要不断炒作,需要不断有红人新宠。有时并不真正尊重艺术,并不真正看重品格。所以没有必要太在乎他们的态度和声音,不可过分相信那些,不要把评判的权利交与他人。可见,红不红,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看起来不像别人那么红,那么有名,绝不说明就不如别人。完全没有必要拿他与别人比。
《般若经》云:“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如相,即万物如其自身而存在,本无分别,无差异,无高下,所以就是“一相”。在智慧的观照中,一切事物如其自性而存在,不为他法而存在,所谓“朗照如如”。
“如如”,即一切如事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这个如,就是自己本然的特点,就是自我存在的理由。自体任持,不舍自性。山林任持山林之自性,方有山林;红叶任持红叶之自性,方有红叶。一逾自性,即同他流。任其自性,自然而然,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云在青山水在瓶”,一切都自在优游。
他是有禅意、有禅心的人,他是懂的。曾有记者问他,是否想成为梁朝伟那样的演员,他回答,只想成为自己,不想成为别人。
禅宗以平和为至境,佛的智慧就是平等的智慧,认为世上的一切,本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禅宗《信心铭》言:“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所谓“有缘”,即有所攀缘;“平怀”,即平常的心。言莫要追逐、攀缘外在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而以平常的心,放弃高下、取舍、爱憎、荣辱,自然而然的对待一切,平平常常地做自己。而他是有这种“平怀”的。
他曾说,小时候喜欢跳舞,希望成为舞台上的王子。他可曾知道,如今他不仅是舞台上、银屏上的王子,他是千万人心目中真正的王子,他感动着多少人,温暖着多少人。然而,他从来不曾刻意去做什么,他并没有想成为做人的楷模、道德的模范,他只是自然而然地做自己。不取悦,不迎合,不伪饰,不矫情。他的一切都发乎天性,由乎本然,他只是平平常常地做自己。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让我们也怀有这样一颗平常心看待他吧。我们都还在成长,他也在成长,他肯定要有变化。我告诉自己,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喜好去衡量他,要求他,苛责他,不要要求他事事完美,无所不能。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一个这样美好的人,近乎完美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种平怀,不仅看待他需要,也是我们的生活、人生需要的。愿我们都能像他那样,有一种“平怀”,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得人生之大自在。
没想写这么长,也没想到写了这么长。边写,心中想,还要不要发,怕过于冗长、滞重,让人厌倦。
平时绝少跟别人谈论他,不敢轻易说出他的名字。感觉随意谈论他,随便说出他的名字,是一种亵渎。这样一个美好的人,至为珍贵,只能放在心中最深之处,不能轻易示人。这样的一个人,他本身就是艺术,他的人生就是艺术,禁不住令人不断体悟、回味。慢慢地,心中有了许多话。其实这是一种自说自话,是写给自己的。在写的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绪,整理了自己的内心。慢慢写着的过程,也是省思自己内心的过程。只是没想到,不知不觉竟说了这么多话。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观他,听他,读到他,想到他,心中不由自主会有一种寂寞惆怅,在内心深处,是心疼他,还是其他,说不很清。起初,不知这是为什么。后来有点明白了。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当人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清代画家恽南田也提到过艺术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认为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慢慢明白了,心中的寂寞惆怅,就是他的艺术、他的人生给我们的感动,是对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深处的触动。高妙的艺术传达出一种诗味,一种境界,一种平静中的哀愁,一种淡淡的寂寞。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
有时心中暗想,这样一个人,是佛派来尘间“度”我们的吧。不仅是佛教,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度”的。人生如此短暂,生命如此脆弱,生活中那么多的痛苦、烦恼、不如意,人人都期望明天更美好。人人都在期望、等待、向往中生活,人生其实就是一种期待。可是他把这种期待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想象中的、期望中的美好。遇到他,是人生多大的福报啊。
写完了,要与大家说再见了,心中万分不舍。谢谢大家。大家的只言片语,都闪烁着才华,让我心生感念,给我温暖、感动。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