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深圳音乐会记
时间:2012年3月2日
曲目: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
每个经常错过各大音乐会的乐迷,总有一个万金油借口“太忙了,没时间”。无论如何,我觉得,不去音乐厅的乐迷,总归不是称职的乐迷。所以今年起我要向“称职”努力——虽然翻遍音乐厅网页,有分量的极少,最重头的就这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其他档期,基本全交给深交。
海报上的丹尼尔•哈丁和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看起来多么年轻美好的帅哥,但是再看下年龄,再美也该是美大叔了;不能再懒的文案,照片多少年没换过了吧。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虽然听过多遍,但不是很爱。在唱片里,大概一般都作为添头。但是听熟了也总有些感觉的,我喜欢它的开头,然后老在后面的纠结里走神。《艾格蒙特》放在第一首,这个安排也算不错,暖场,也展示了乐团的能力。第一声响起,我心里不由浮起潮州方言里的形容词:硬静。美啊!声音的控制非常精准,厚而不重。
我极喜欢勃拉姆斯的音乐,但不知为甚,四首交响曲百听不厌,其他作品却总觉得欲言又止,言而不尽,即使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倒是非常卖力,但很多时候独奏总是埋没在乐团里。说起来乐团的声场不能称为宏大,那不是他们的气质,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的均衡性太强大了,以至于独奏很容易被融进去。不出意料,安可的是巴赫,听着应该是无伴奏里的某一首。他的巴赫绝对一流。
下半场的《伟大》,其实我不是特别爱听。乐评家说作品里有哪些哪些创新和突破,对我这种作品分析盲而言,创新犹如天书。又因为乐团音色的好,使得我时常忘了乐句,这不知是我的不幸还是乐团的不幸……首乐章的结尾,还是有令人悚然起立的震动。我听过旺德的版本,相较之下,也许指挥年轻的缘故,我觉得哈丁这个现场透出种清新感,不似汪洋而有汪洋的力量。加演的埃尔加《谜之变奏曲-狩猎(尼禄?)》又给了观众一个意外,将一直缺缺的厚重充分展现出来。大概他们想表达的是:别以为我们做不到这么宏大,我们不追求这个而已。
(用手机偷拍了下现场)
曲目: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
每个经常错过各大音乐会的乐迷,总有一个万金油借口“太忙了,没时间”。无论如何,我觉得,不去音乐厅的乐迷,总归不是称职的乐迷。所以今年起我要向“称职”努力——虽然翻遍音乐厅网页,有分量的极少,最重头的就这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其他档期,基本全交给深交。
海报上的丹尼尔•哈丁和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看起来多么年轻美好的帅哥,但是再看下年龄,再美也该是美大叔了;不能再懒的文案,照片多少年没换过了吧。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虽然听过多遍,但不是很爱。在唱片里,大概一般都作为添头。但是听熟了也总有些感觉的,我喜欢它的开头,然后老在后面的纠结里走神。《艾格蒙特》放在第一首,这个安排也算不错,暖场,也展示了乐团的能力。第一声响起,我心里不由浮起潮州方言里的形容词:硬静。美啊!声音的控制非常精准,厚而不重。
我极喜欢勃拉姆斯的音乐,但不知为甚,四首交响曲百听不厌,其他作品却总觉得欲言又止,言而不尽,即使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倒是非常卖力,但很多时候独奏总是埋没在乐团里。说起来乐团的声场不能称为宏大,那不是他们的气质,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的均衡性太强大了,以至于独奏很容易被融进去。不出意料,安可的是巴赫,听着应该是无伴奏里的某一首。他的巴赫绝对一流。
下半场的《伟大》,其实我不是特别爱听。乐评家说作品里有哪些哪些创新和突破,对我这种作品分析盲而言,创新犹如天书。又因为乐团音色的好,使得我时常忘了乐句,这不知是我的不幸还是乐团的不幸……首乐章的结尾,还是有令人悚然起立的震动。我听过旺德的版本,相较之下,也许指挥年轻的缘故,我觉得哈丁这个现场透出种清新感,不似汪洋而有汪洋的力量。加演的埃尔加《谜之变奏曲-狩猎(尼禄?)》又给了观众一个意外,将一直缺缺的厚重充分展现出来。大概他们想表达的是:别以为我们做不到这么宏大,我们不追求这个而已。
(用手机偷拍了下现场)
![]() |
-
被迫改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06 0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