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筒(一)
诶。
在我远远望见那个邮筒的时候,此前还一直匆忙行走的脚步不由得停了下来。原本我就不善于识路,方向感更是全无,于是忽然出现在原以为熟悉的道路上的这一个“未知”物体,不得不叫我既困惑又焦急。
距离约定的时间只剩不到一刻钟,而我还需跨过整个街区才能抵达目的地,如此紧要关头却被区区一个邮筒挡住了去路。
我是否走岔了路?原地巡视三圈后,我忐忑地将答案确定为否。纵然这一片区内都是这样老式的七层水泥楼房,以及乍看之下并无任何不同的市井街道,那邮筒正对着的楼房第六层住户的恶趣味粉红色花哨玻璃窗却是我断断不会认错的——每次经过我都会忍不住仰头侧目。
可从前这里似乎确实没有这样一个邮筒。
近看的话,邮筒上那些脱落了绿色油漆后形成的斑驳锈迹一览无遗。哪家邮局如此贪便宜捡了个用旧的邮筒安在这里?如今通讯技术异常发达,邮政业务果然已经没落了么?不及细想,即将迟到的事实不断地敲打着我的神经,既然路并没错,那么还是赶路吧。
打开画室门,那个女人正坐在一堆画架中央发呆,见我推门进来,便又摆出那张病恹恹的脸,幽幽地说:“坊绪君,又迟到了,那么今天还是你打扫画室哦。”
“啊啊,知道了。这个月都只有我一个人在上课,哪次不是我打扫啊。”我走到自己惯常坐的位子,安置好画架,然后就坐在凳子上看那个女人慢悠悠地摆弄好她的那一套画具。自从我两年前开始跟她学画画以来,她好像一直都这么慢吞吞的,有时候甚至感觉这间画室只是她一人的世界,因此不必过分关注于时间的流动。
或许本来也就如此。
可能她也知道自己这种慢条斯理的行事方式不太适合要求学生按学时缴纳学费,她的课一向是按次收费的。这在现在的美术老师中是很少见的。还好在她没有特别恍惚的时候,每次课也能差不多控制在两小时内,否则画室中大部分只为艺考而来的学生早该怨声载道了——能自由安排的时间总是最宝贵的吧。在教基础课程的时候,她每次还会花个半小时来讲课,然后与我们一同练习;到后来她几乎只是布置个题目,就坐在我们之中旁若无人地画起来了。这女人有个很神奇的能力,不论画的内容是简单是复杂,她总能把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在下课的时候,让她的画作完成度与我们的平均完成度相一致。话说到这里,如此的话,我迟到个几分钟,又有什么关系。
胡思乱想间我们已经进入正题了,画笔来回奔走的声音就足够填满这间只有两人的画室。
那个周末的安排是去美术馆参观一个捷克画家的画展。那人或许很有名也说不定,只可惜我并不认识,去画展之前也只是在宣传海报和门票上见过他的画,大致是些画面感很强的现代派作品。
我并没有真的抱着多少学习的打算去那里,只是对于一个学画画的人来说,选择这种方式打发周末是家长比较喜闻乐见的。相对于那位名字古怪得叫我实在记不住的现代派画家,还是美术馆背后那条小巷里的红豆牛奶冰比较吸引我。一路上都在琢磨着是否需要在享用完刨冰后再点一个焦糖布丁或是“今日特推”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我差点就忽略了路边那一个邮筒。
是的,又是一个邮筒。
或许是那次奇异事件后,邮筒总算在我有生以来的十几年里首次得到了我的关注,我开始频频在路边看见那些沉默得有些冷清的绿色筒状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会利用这些邮筒寄出信件,可这些天来一个也没见过,却也不怎样失望。我发现许多邮筒还是很新的,啊,其实几乎所有的邮筒都很新,这就像无人问津的女人也会装扮自己一样?
除却那天突然出现的一个,这才是我见的第二个旧邮筒。美术馆坐落在市中心,周围好歹都是繁华的大街,这个绿得发暗的旧邮筒显然跟整个氛围格格不入。
看起来更寂寞了呢。
说不清我是不是就被这样的寂寞感吸引了,才会在满是甜品目录的大脑里抽出一根神经探知到了它的存在。每天来往于这里的人应该不少,不过似乎没有人真的注意到这个旧得好像上世纪中期产物的旧式邮筒,否则它大概不会在市政府费尽心思打造的现代化市中心待到现在。
这其实很有些奇怪,除却市中心原本就有的热闹喧嚣气质而外,单单就这建筑风格现代化得无限趋近于匪夷所思的美术馆所散发的强大气场就理应容不下这样vintage的落后通信方式附属物。很多人路过这个邮筒,就在我面前。偶尔有人会看我一眼——大概是觉得这孩子看上去挺傻的多半是刚进城迷路了之类的;但是,没有一个人的视线在它身上停留过一秒,仿佛这个邮筒原本就不存在一样。
在我远远望见那个邮筒的时候,此前还一直匆忙行走的脚步不由得停了下来。原本我就不善于识路,方向感更是全无,于是忽然出现在原以为熟悉的道路上的这一个“未知”物体,不得不叫我既困惑又焦急。
距离约定的时间只剩不到一刻钟,而我还需跨过整个街区才能抵达目的地,如此紧要关头却被区区一个邮筒挡住了去路。
我是否走岔了路?原地巡视三圈后,我忐忑地将答案确定为否。纵然这一片区内都是这样老式的七层水泥楼房,以及乍看之下并无任何不同的市井街道,那邮筒正对着的楼房第六层住户的恶趣味粉红色花哨玻璃窗却是我断断不会认错的——每次经过我都会忍不住仰头侧目。
可从前这里似乎确实没有这样一个邮筒。
近看的话,邮筒上那些脱落了绿色油漆后形成的斑驳锈迹一览无遗。哪家邮局如此贪便宜捡了个用旧的邮筒安在这里?如今通讯技术异常发达,邮政业务果然已经没落了么?不及细想,即将迟到的事实不断地敲打着我的神经,既然路并没错,那么还是赶路吧。
打开画室门,那个女人正坐在一堆画架中央发呆,见我推门进来,便又摆出那张病恹恹的脸,幽幽地说:“坊绪君,又迟到了,那么今天还是你打扫画室哦。”
“啊啊,知道了。这个月都只有我一个人在上课,哪次不是我打扫啊。”我走到自己惯常坐的位子,安置好画架,然后就坐在凳子上看那个女人慢悠悠地摆弄好她的那一套画具。自从我两年前开始跟她学画画以来,她好像一直都这么慢吞吞的,有时候甚至感觉这间画室只是她一人的世界,因此不必过分关注于时间的流动。
或许本来也就如此。
可能她也知道自己这种慢条斯理的行事方式不太适合要求学生按学时缴纳学费,她的课一向是按次收费的。这在现在的美术老师中是很少见的。还好在她没有特别恍惚的时候,每次课也能差不多控制在两小时内,否则画室中大部分只为艺考而来的学生早该怨声载道了——能自由安排的时间总是最宝贵的吧。在教基础课程的时候,她每次还会花个半小时来讲课,然后与我们一同练习;到后来她几乎只是布置个题目,就坐在我们之中旁若无人地画起来了。这女人有个很神奇的能力,不论画的内容是简单是复杂,她总能把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在下课的时候,让她的画作完成度与我们的平均完成度相一致。话说到这里,如此的话,我迟到个几分钟,又有什么关系。
胡思乱想间我们已经进入正题了,画笔来回奔走的声音就足够填满这间只有两人的画室。
那个周末的安排是去美术馆参观一个捷克画家的画展。那人或许很有名也说不定,只可惜我并不认识,去画展之前也只是在宣传海报和门票上见过他的画,大致是些画面感很强的现代派作品。
我并没有真的抱着多少学习的打算去那里,只是对于一个学画画的人来说,选择这种方式打发周末是家长比较喜闻乐见的。相对于那位名字古怪得叫我实在记不住的现代派画家,还是美术馆背后那条小巷里的红豆牛奶冰比较吸引我。一路上都在琢磨着是否需要在享用完刨冰后再点一个焦糖布丁或是“今日特推”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我差点就忽略了路边那一个邮筒。
是的,又是一个邮筒。
或许是那次奇异事件后,邮筒总算在我有生以来的十几年里首次得到了我的关注,我开始频频在路边看见那些沉默得有些冷清的绿色筒状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会利用这些邮筒寄出信件,可这些天来一个也没见过,却也不怎样失望。我发现许多邮筒还是很新的,啊,其实几乎所有的邮筒都很新,这就像无人问津的女人也会装扮自己一样?
除却那天突然出现的一个,这才是我见的第二个旧邮筒。美术馆坐落在市中心,周围好歹都是繁华的大街,这个绿得发暗的旧邮筒显然跟整个氛围格格不入。
看起来更寂寞了呢。
说不清我是不是就被这样的寂寞感吸引了,才会在满是甜品目录的大脑里抽出一根神经探知到了它的存在。每天来往于这里的人应该不少,不过似乎没有人真的注意到这个旧得好像上世纪中期产物的旧式邮筒,否则它大概不会在市政府费尽心思打造的现代化市中心待到现在。
这其实很有些奇怪,除却市中心原本就有的热闹喧嚣气质而外,单单就这建筑风格现代化得无限趋近于匪夷所思的美术馆所散发的强大气场就理应容不下这样vintage的落后通信方式附属物。很多人路过这个邮筒,就在我面前。偶尔有人会看我一眼——大概是觉得这孩子看上去挺傻的多半是刚进城迷路了之类的;但是,没有一个人的视线在它身上停留过一秒,仿佛这个邮筒原本就不存在一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