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恐惧
“知与行二者常是连在一起的。因不知而不行,心理上就没有愧疚感。如果知道了而不实行,心理上就难免感到不安。一班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如果对某一件事知道而且实行,实行之后就必须承担成败的责任。如不知故而不行,就不会有成败与责任的问题发生。因此,知之恐惧心里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另一个逃避责任的因素” --马斯洛
在听庞维国教授的《学习心理学》原来学习也有如此深入的分类和研究,而这样的知识却很少在那几十年的学习过程中被提及和教授。其实觉得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应是成长过程中都应进行的教育。让家长和老师了解一些基本的学习理论,也就少了多少拔苗助长,以及对虎妈,鹰爸的畏惧。
在课程中听到了一个关于“知之恐惧”的心理效应,参对自己的学习和看书过程中,确是存在很严重的这样的问题。在考试没有合格后,朋友们总会帮你找出许多理由,告诉你做到现在这样已经算很好的。而自己心中明白,在应该读书的时间里,总是不断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从事那些看起来挺重要,可以让自己长见闻的事情,而逃避迫在眉睫的考试。一再重复这样的故事,原来这就是“知之恐惧”。搜索了一下,发现如下的一种解释。
“《教育心理学》里说,每个人心理都有两种需求:求成需求和避败需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着生而有之的好奇心,也就是不断得到知识的心理。而同时也有着很强的避败心理,也就是防御机制。因此成就动机的强弱就视乎这两种需求的强弱而定。有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或者是过于患得患失的,就会启用较强的防御机制,从而阻碍到求成需求的满足。因而也就有了拒绝成长的现象,拒绝知道的更多。”
这其实就是一种逃避责任和自己因为付出了全部而没有能够做到而导致的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破坏的不良后果。那这也是导致学习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明知道自己应该现在就拿起考试及专业书开始看,却还是随手拿起一本有趣的书,告诉自己其实看这本书也是在学习,也是在求知。其实不过是因为这本书的效果不用接受考试之类的硬性考核罢了。
庞教授讲到的自主学习的内在条件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而在“知之恐惧”面前,坚持学被无限期的拖延,知道最后期限过后,痛下决心的告诉自己,下次自己会做好的。这一次搞砸了,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全力而已。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习得的知识自觉习惯化,可以在生活中不自觉自动去重复使用它们,学习一种理论,也就是为了可以以这样理论形成的思维去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看待世界纷繁万象。
![]() |
在听庞维国教授的《学习心理学》原来学习也有如此深入的分类和研究,而这样的知识却很少在那几十年的学习过程中被提及和教授。其实觉得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应是成长过程中都应进行的教育。让家长和老师了解一些基本的学习理论,也就少了多少拔苗助长,以及对虎妈,鹰爸的畏惧。
在课程中听到了一个关于“知之恐惧”的心理效应,参对自己的学习和看书过程中,确是存在很严重的这样的问题。在考试没有合格后,朋友们总会帮你找出许多理由,告诉你做到现在这样已经算很好的。而自己心中明白,在应该读书的时间里,总是不断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从事那些看起来挺重要,可以让自己长见闻的事情,而逃避迫在眉睫的考试。一再重复这样的故事,原来这就是“知之恐惧”。搜索了一下,发现如下的一种解释。
“《教育心理学》里说,每个人心理都有两种需求:求成需求和避败需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着生而有之的好奇心,也就是不断得到知识的心理。而同时也有着很强的避败心理,也就是防御机制。因此成就动机的强弱就视乎这两种需求的强弱而定。有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或者是过于患得患失的,就会启用较强的防御机制,从而阻碍到求成需求的满足。因而也就有了拒绝成长的现象,拒绝知道的更多。”
这其实就是一种逃避责任和自己因为付出了全部而没有能够做到而导致的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破坏的不良后果。那这也是导致学习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明知道自己应该现在就拿起考试及专业书开始看,却还是随手拿起一本有趣的书,告诉自己其实看这本书也是在学习,也是在求知。其实不过是因为这本书的效果不用接受考试之类的硬性考核罢了。
庞教授讲到的自主学习的内在条件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而在“知之恐惧”面前,坚持学被无限期的拖延,知道最后期限过后,痛下决心的告诉自己,下次自己会做好的。这一次搞砸了,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全力而已。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习得的知识自觉习惯化,可以在生活中不自觉自动去重复使用它们,学习一种理论,也就是为了可以以这样理论形成的思维去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看待世界纷繁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