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笔记 —— 朝圣甘南(3)
行走笔记 —— 朝圣甘南(3)
2006-10-10鱼入洋 写了甘南游记攻略1评论
第8天 朝圣拉不楞
6:20 准时起床。忽然发现外面下起雨雪,整个桑科草原马上笼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中,门前牦牛的背上都被雪覆盖,成了白色的牦牛。银装素裹的草原美得让人有点窒息,我暗自庆幸能一次看到桑科草原春天和冬天的景致。
道吉说接我们的车子因为下雨陷在村口的泥里了,必须要走出村子才能坐车。我们几个人于是告别尕藏杰一家,跟着道吉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泥泞的羊肠小路上。再摔了一跤并踩了无数牛羊粪混和的泥水后,几个男人一起把村口的面包车生生从泥地里拉拽出来,弄得几个人一身泥水。拉不楞寺的朝圣之旅就这样拉开帷幕。
8:30 入住著名的卓玛旅店,25元/床,价格很合适,和一路上青年旅舍的价格差不多。在炉灶间把自己湿透的衣服烤一烤,外面依旧下着雨,又冷又湿,估计今天是要在雨中看拉不楞寺了。暗暗安慰自己,雨中看拉不楞寺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
9:00 我来的路上听的最多的,就是环绕寺院周围的两千多个色彩绚丽的转经桶,我们的朝圣之旅也从转经桶长廊开始。围绕寺院的转经桶大小基本一致,转经桶的花纹和颜色都很漂亮,长长的转经桶长廊,从头望不到尾,而将转经桶长廊分隔为几个段落的是若干个独立的屋子,屋里放着的往往是高达数米的巨型转经桶。转动这样的巨型经桶往往需要2-3个人一起努力才能慢慢转动起来。
我和所有转经的僧侣和虔诚的藏民一样,将每一个转经桶顺时针推动一周,支支呀呀的转经桶转一周就会触动一个机关,敲响一声响铃。于是常常可以听见转经桶的发出转轴声和铃声此起彼伏,和着转经人的念念有词,异常空灵、神秘。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外人”也被这样肃穆的氛围所感染,一丝不苟地跟着虔诚地转经。当我们差不多转到一半的时候,天空竟然放晴,刚开始因为转动经桶酸痛的手臂也竟然好像完好如初,就好象压根没有疼过似的。我们都越发感受到了拉不楞的神奇。
如果说我们这些游人是出于好奇、探秘的心态来拉不楞寺的话,那么在这里,我经常被那些不远百里、千里磕长头过来的信徒们感动,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只要能走得动,就会不顾一切地一步一磕头,颂着祈求平安的经文,行着五体投地的大礼,一路风餐露宿才到拉不楞寺,而这一切,均是纯粹的信仰的力量使然。因此,很多次我都看见很多朝圣者眼里噙着泪花,一次次在每一个经堂前磕头,那种虔诚和专注,久久无法忘怀。在一个经院旁的小商店,我也请了一个银的降魔杵,祈祷能在以后的旅途上有神灵保佑自己。
11:00 终于转完一圈,对拉不楞寺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藏传佛教的寺庙与常见的汉族寺庙大有不同,完全不是青庙那种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轴心对称式布局,没有形成封闭的庭院环境,殿堂建造多无刻意的规划,往往依山而建,历数代兴造修葺,规模渐大,蔚然可观。拉不楞寺没有围墙也没有特别的山门,寺内街道纵横,与整个夏河小城连为一体。大片僧舍外墙用白色,门两侧饰红色边框,素雅恬淡。
12:00 到拉不楞寺边上的华侨饭店吃饭,四菜一汤,吃得真香。店堂里除了我们一桌四个中国人,其他均是老外。真的很奇怪为什么在拉不楞这样偏僻的地方,老外们竟然成群结队的出现?而我也仅仅在来之前才听说拉不楞的名字。
13:30 我们穿行在寺庙的街道上,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各年龄段的阿克们,他们手持经书结伴同行,就像刚刚下课的学生,边走还边小声讨论着什么。这里,不象堪破红尘相伴青灯古佛的庙宇,倒像是一个大学城。
16:30 登上拉不楞寺对面的一座小山,整个寺院尽收眼底。金顶红墙的藏式建筑,殿顶各式各样鎏金的装饰,每座大殿有自己的风格,整个建筑群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阳光印照下更显得宏伟壮丽。
17:00 在经历了一个下午的拍摄之后,几张大容量的CF卡都已经满了。无奈之下只能回卓玛旅店休整。在院里坐着发了一会呆,唐子和萝卜去屋顶吸烟聊天,妞子去水房洗脏裤子。我坐在院里,在自己的旅行笔记上写下这些文字:
《拉不楞印象》
把大戈壁的苍凉和青海湖的雄浑、纯粹放进背包,将之珍藏为一段记忆,来到拉不楞寺本身,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归乡之旅。从西宁一路过来身体很疲惫,恨不得能找个熨斗把自己熨平,但是心情却是舒畅的。
拉不楞寺有多少经院和僧舍我不得而知,但是那些围着寺院一圈的转经桶却无法从记忆中抹去,那些已经被千万双手打磨的已经发黑的手柄,那一声声祈福的颂经声,无不是宗教精神的外化。不亲身经历,不能感受这种力量——信仰的力量。
下一站:郎木寺。
【后记】
在路上,总是不知道自己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因为地理上的故乡和自己所处之地相差何止千里,但是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处之地的熟悉,或者说归属感真的会让自己“误认他乡为故乡”,而这种“误认”却又是那么的心甘情愿。走在路上,就是在寻找家的方向。
2006-10-10鱼入洋 写了甘南游记攻略1评论
第8天 朝圣拉不楞
6:20 准时起床。忽然发现外面下起雨雪,整个桑科草原马上笼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中,门前牦牛的背上都被雪覆盖,成了白色的牦牛。银装素裹的草原美得让人有点窒息,我暗自庆幸能一次看到桑科草原春天和冬天的景致。
道吉说接我们的车子因为下雨陷在村口的泥里了,必须要走出村子才能坐车。我们几个人于是告别尕藏杰一家,跟着道吉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泥泞的羊肠小路上。再摔了一跤并踩了无数牛羊粪混和的泥水后,几个男人一起把村口的面包车生生从泥地里拉拽出来,弄得几个人一身泥水。拉不楞寺的朝圣之旅就这样拉开帷幕。
8:30 入住著名的卓玛旅店,25元/床,价格很合适,和一路上青年旅舍的价格差不多。在炉灶间把自己湿透的衣服烤一烤,外面依旧下着雨,又冷又湿,估计今天是要在雨中看拉不楞寺了。暗暗安慰自己,雨中看拉不楞寺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
9:00 我来的路上听的最多的,就是环绕寺院周围的两千多个色彩绚丽的转经桶,我们的朝圣之旅也从转经桶长廊开始。围绕寺院的转经桶大小基本一致,转经桶的花纹和颜色都很漂亮,长长的转经桶长廊,从头望不到尾,而将转经桶长廊分隔为几个段落的是若干个独立的屋子,屋里放着的往往是高达数米的巨型转经桶。转动这样的巨型经桶往往需要2-3个人一起努力才能慢慢转动起来。
我和所有转经的僧侣和虔诚的藏民一样,将每一个转经桶顺时针推动一周,支支呀呀的转经桶转一周就会触动一个机关,敲响一声响铃。于是常常可以听见转经桶的发出转轴声和铃声此起彼伏,和着转经人的念念有词,异常空灵、神秘。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外人”也被这样肃穆的氛围所感染,一丝不苟地跟着虔诚地转经。当我们差不多转到一半的时候,天空竟然放晴,刚开始因为转动经桶酸痛的手臂也竟然好像完好如初,就好象压根没有疼过似的。我们都越发感受到了拉不楞的神奇。
如果说我们这些游人是出于好奇、探秘的心态来拉不楞寺的话,那么在这里,我经常被那些不远百里、千里磕长头过来的信徒们感动,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只要能走得动,就会不顾一切地一步一磕头,颂着祈求平安的经文,行着五体投地的大礼,一路风餐露宿才到拉不楞寺,而这一切,均是纯粹的信仰的力量使然。因此,很多次我都看见很多朝圣者眼里噙着泪花,一次次在每一个经堂前磕头,那种虔诚和专注,久久无法忘怀。在一个经院旁的小商店,我也请了一个银的降魔杵,祈祷能在以后的旅途上有神灵保佑自己。
11:00 终于转完一圈,对拉不楞寺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藏传佛教的寺庙与常见的汉族寺庙大有不同,完全不是青庙那种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轴心对称式布局,没有形成封闭的庭院环境,殿堂建造多无刻意的规划,往往依山而建,历数代兴造修葺,规模渐大,蔚然可观。拉不楞寺没有围墙也没有特别的山门,寺内街道纵横,与整个夏河小城连为一体。大片僧舍外墙用白色,门两侧饰红色边框,素雅恬淡。
12:00 到拉不楞寺边上的华侨饭店吃饭,四菜一汤,吃得真香。店堂里除了我们一桌四个中国人,其他均是老外。真的很奇怪为什么在拉不楞这样偏僻的地方,老外们竟然成群结队的出现?而我也仅仅在来之前才听说拉不楞的名字。
13:30 我们穿行在寺庙的街道上,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各年龄段的阿克们,他们手持经书结伴同行,就像刚刚下课的学生,边走还边小声讨论着什么。这里,不象堪破红尘相伴青灯古佛的庙宇,倒像是一个大学城。
16:30 登上拉不楞寺对面的一座小山,整个寺院尽收眼底。金顶红墙的藏式建筑,殿顶各式各样鎏金的装饰,每座大殿有自己的风格,整个建筑群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阳光印照下更显得宏伟壮丽。
17:00 在经历了一个下午的拍摄之后,几张大容量的CF卡都已经满了。无奈之下只能回卓玛旅店休整。在院里坐着发了一会呆,唐子和萝卜去屋顶吸烟聊天,妞子去水房洗脏裤子。我坐在院里,在自己的旅行笔记上写下这些文字:
《拉不楞印象》
把大戈壁的苍凉和青海湖的雄浑、纯粹放进背包,将之珍藏为一段记忆,来到拉不楞寺本身,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归乡之旅。从西宁一路过来身体很疲惫,恨不得能找个熨斗把自己熨平,但是心情却是舒畅的。
拉不楞寺有多少经院和僧舍我不得而知,但是那些围着寺院一圈的转经桶却无法从记忆中抹去,那些已经被千万双手打磨的已经发黑的手柄,那一声声祈福的颂经声,无不是宗教精神的外化。不亲身经历,不能感受这种力量——信仰的力量。
下一站:郎木寺。
【后记】
在路上,总是不知道自己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因为地理上的故乡和自己所处之地相差何止千里,但是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处之地的熟悉,或者说归属感真的会让自己“误认他乡为故乡”,而这种“误认”却又是那么的心甘情愿。走在路上,就是在寻找家的方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