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常识——篆刻各期特点
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但通称仍称印。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
商代印玺
印章应始于商代(前1600年——前1046年);玺的初形为“尔”。中国普遍使用印章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西周印玺
春秋印玺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有印玺是毫无疑问;肖形印: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
战国印玺
“军”字本从“匀”得声。印玺形式有阴文和阳文,是通过凿刻和铸造而制成的;战国时期的印玺顶部多有一个“穿”可以用彩色纹带悬挂于胸前或佩戴于腰间,作为一种装饰,用来表明身份‘地位。
朱文的古玺大多配有宽边,笔画的线条细劲有神,大部分都是铸印;白文的古玺大多添加边栏,有些中间还有界格,文字铸凿均有。
燕玺文字线条辛辣,多阳刚之美。
齐玺文字浑厚自然,章法随意性较大,欹正错落,敦厚朴拙,印的上端中央突出,这种印面形式只见于齐玺。
楚玺纵横和斜向的主要笔画是直线外,其他字画大多是弧线;动静结合,活泼优美,粗狂爽健;章法安排随形布势,疏朗凝练,变化莫测,颇有浪漫气息;铸造方法多为白文。
三晋(魏、赵、韩)源于战国初年的晋国文字,风格基本相同,印面较小,多为朱文铸印,白文官印为玉质;线条细劲遒丽,结体匀称隽秀。
秦印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明显不同,更多承袭了西周晚期的铭文遗风,印面形式多以田字格、日字格,字态修长,方折挺直,白文多以格栏装饰。
昌盛时期
秦代印章
秦王朝建立(前221年)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印玺制度。秦代的印玺等级尤其森严,制度规定天子所用之印称为“玺”用玉制成,顾秦朝将前代之“鉨”变成“玺”从玉部。
秦代印章所用印文均为小篆;秦代官印形制比较统一,一般为方形,多为2-3厘米见方。印纽大多为鼻纽,设计布局常为“田”字格,官职较低的只有田字的一半,时称“半通”,其布局为“日”字格。
秦代的私印,在形制生基本与半通印差不多,也有界格,但私印表现手法要丰富。
秦代篆刻具有典雅灵动、平整率意的艺术效果。
汉代印章
是古代篆刻史上的巅峰时期。
两汉官印的宽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以白文居多,均为铸造,结体方正平直,风格稳重雄浑;只有少数急用和颁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印章,凿而不铸。
武帝时期改为金玺。汉代的官印常为金银铜或合金。铸印(缪篆)典雅方正,圆润稳健;凿印拙朴粗矿,参差跌宕。
武帝信鬼神,好方术,因此当时五行学说盛行,印章也受其影响。武帝提倡“以土德王”,五行中土数为五,故而官印文字规定为五字,不足的加“之”和“章”字补足,这是鉴别西汉中期印章的主要依据。
汉代出现子母印,又称“套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
社会动荡,战事频发,因而将军印及其官印最为常见。技艺、形制承袭汉代。
这一时期多为凿印,汉印的典雅方正、圆润稳健的铸印已很少见,代之以凿印的峻利劲挺’气息和畅,章法布局上平整舒展、稳健从容。至晋以后官印可大3厘米见方,个别官印达3.5厘米见方;六朝官印未见朱文印。
此时的私印与之前的有明显变化,其文字受“三体石经”影响,字形拉长,结体上紧下松,竖画拉长,形似悬针,称“悬针印”,有柔弱纤细、矫揉造作、体势生硬之病,然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却对后世篆刻艺术创作追求笔意与留白做出了一定的启事。此时的印章还偶用隶书入印。
魏晋南北朝私印印式有套印、六面印、个别印章印体四面均雕有纹饰。
隋唐宋元时期的印章
(581年——1368年)官印全为朱文,字体或小篆或缪篆或隶书或楷书,后出现“九叠文”(隋唐官印将金属条盘曲折绕成字形后,再将其烧焊于印面上,所以印文字为小篆,但转弯的弧度比较大,多为蜿蜒回环的九叠文)(到宋代大为发展)——以文字盘曲的多少来显示官职的等级及尊卑,毫无艺术性。官印规格大小随意,有正方形、长方形、长条形等。
唐代时玺印将玺改为“宝”——武则天恶玺字。
“押印”始于五代,盛于元代。目前所能见到的宋元押印上端常为楷书名姓,下端为草书或楷书押符。
宋元时期官印印文呆板造作,而私印则因文人的涉入而逐渐走向艺术领域。
隋唐宋元时期印章开始应用到书画创作和鉴藏上。而斋馆别号也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兴起。
自元代王冕始用花乳石治印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治印,终于到了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兴起了第二次高潮。
明代印章
到了明代,印章已从最早的适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品。
文彭(吴门派)、何震(徽派)、归昌世、汪关、朱简
清代印章
(1616年——1911年)
商代印玺
印章应始于商代(前1600年——前1046年);玺的初形为“尔”。中国普遍使用印章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西周印玺
春秋印玺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有印玺是毫无疑问;肖形印: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
战国印玺
“军”字本从“匀”得声。印玺形式有阴文和阳文,是通过凿刻和铸造而制成的;战国时期的印玺顶部多有一个“穿”可以用彩色纹带悬挂于胸前或佩戴于腰间,作为一种装饰,用来表明身份‘地位。
朱文的古玺大多配有宽边,笔画的线条细劲有神,大部分都是铸印;白文的古玺大多添加边栏,有些中间还有界格,文字铸凿均有。
燕玺文字线条辛辣,多阳刚之美。
齐玺文字浑厚自然,章法随意性较大,欹正错落,敦厚朴拙,印的上端中央突出,这种印面形式只见于齐玺。
楚玺纵横和斜向的主要笔画是直线外,其他字画大多是弧线;动静结合,活泼优美,粗狂爽健;章法安排随形布势,疏朗凝练,变化莫测,颇有浪漫气息;铸造方法多为白文。
三晋(魏、赵、韩)源于战国初年的晋国文字,风格基本相同,印面较小,多为朱文铸印,白文官印为玉质;线条细劲遒丽,结体匀称隽秀。
秦印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明显不同,更多承袭了西周晚期的铭文遗风,印面形式多以田字格、日字格,字态修长,方折挺直,白文多以格栏装饰。
昌盛时期
秦代印章
秦王朝建立(前221年)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印玺制度。秦代的印玺等级尤其森严,制度规定天子所用之印称为“玺”用玉制成,顾秦朝将前代之“鉨”变成“玺”从玉部。
秦代印章所用印文均为小篆;秦代官印形制比较统一,一般为方形,多为2-3厘米见方。印纽大多为鼻纽,设计布局常为“田”字格,官职较低的只有田字的一半,时称“半通”,其布局为“日”字格。
秦代的私印,在形制生基本与半通印差不多,也有界格,但私印表现手法要丰富。
秦代篆刻具有典雅灵动、平整率意的艺术效果。
汉代印章
是古代篆刻史上的巅峰时期。
两汉官印的宽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以白文居多,均为铸造,结体方正平直,风格稳重雄浑;只有少数急用和颁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印章,凿而不铸。
武帝时期改为金玺。汉代的官印常为金银铜或合金。铸印(缪篆)典雅方正,圆润稳健;凿印拙朴粗矿,参差跌宕。
武帝信鬼神,好方术,因此当时五行学说盛行,印章也受其影响。武帝提倡“以土德王”,五行中土数为五,故而官印文字规定为五字,不足的加“之”和“章”字补足,这是鉴别西汉中期印章的主要依据。
汉代出现子母印,又称“套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
社会动荡,战事频发,因而将军印及其官印最为常见。技艺、形制承袭汉代。
这一时期多为凿印,汉印的典雅方正、圆润稳健的铸印已很少见,代之以凿印的峻利劲挺’气息和畅,章法布局上平整舒展、稳健从容。至晋以后官印可大3厘米见方,个别官印达3.5厘米见方;六朝官印未见朱文印。
此时的私印与之前的有明显变化,其文字受“三体石经”影响,字形拉长,结体上紧下松,竖画拉长,形似悬针,称“悬针印”,有柔弱纤细、矫揉造作、体势生硬之病,然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却对后世篆刻艺术创作追求笔意与留白做出了一定的启事。此时的印章还偶用隶书入印。
魏晋南北朝私印印式有套印、六面印、个别印章印体四面均雕有纹饰。
隋唐宋元时期的印章
(581年——1368年)官印全为朱文,字体或小篆或缪篆或隶书或楷书,后出现“九叠文”(隋唐官印将金属条盘曲折绕成字形后,再将其烧焊于印面上,所以印文字为小篆,但转弯的弧度比较大,多为蜿蜒回环的九叠文)(到宋代大为发展)——以文字盘曲的多少来显示官职的等级及尊卑,毫无艺术性。官印规格大小随意,有正方形、长方形、长条形等。
唐代时玺印将玺改为“宝”——武则天恶玺字。
“押印”始于五代,盛于元代。目前所能见到的宋元押印上端常为楷书名姓,下端为草书或楷书押符。
宋元时期官印印文呆板造作,而私印则因文人的涉入而逐渐走向艺术领域。
隋唐宋元时期印章开始应用到书画创作和鉴藏上。而斋馆别号也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兴起。
自元代王冕始用花乳石治印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治印,终于到了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兴起了第二次高潮。
明代印章
到了明代,印章已从最早的适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品。
文彭(吴门派)、何震(徽派)、归昌世、汪关、朱简
清代印章
(1616年——1911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