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他是我男朋友,也是我同行
他们是男女朋友,他们是同行。曾经他们分享彼此的工作心得,他教会她除工作外更应学习的职场处事方法。曾经他们一起共事,她是他下属,为他解决管理之外其他的琐事,她喜欢看着他心无旁骛专心做更重要的事情的样子,她为能帮助他而内心欢喜。
后来他离开了,俩人不再是直接的上下属关系,但她仍然会帮他分担一些琐事,就像往常一样。
他们自觉彼此很亲密,因为工作的关系更是有了更多共同话题。所以她一直为这种特殊的亲密而感到欣喜。
直到有一天,她累了,对于她所面临的一切,为能看到结果和无法看到结果的事情感到疲累,于是她也离开了。离开工作,回到他身边,没有工作,整天除了为他烹调三餐之外便是与友人相聚,独处。
刚刚相聚的时候,正好是工作繁忙期,她每天所做的事就是早起给他做早饭,然后看他出门去上班后就回去睡个回笼觉然后起床,准备午餐,用完午餐便开始帮他干活,因为她熟悉他的工作。然后等他下班回来,她去料理晚餐,用完晚餐俩人又拿着两台电脑在一起干活。
从来,他就是个除了工作其他地方都是粗线条的人,所以她会帮他料理他的生活,有时候,她看着他就像看着她的孩子一样——尽管她还没生过孩子。她会照顾他起居,让他安心工作,她会帮他打下手,让他没那么劳累。而他,也是因为她工作时的劳累才让她回到他身边,他会拼命工作赚钱,让她可以在家休养。所以除了赚钱,就是赚钱。
所以,他忽略了一点,就是她的心理感受。她决定休息,就是因为心力交瘁,是的,虽然她工作强度没他大,但是她已经心力交瘁了。虽然她震惊于他的工作强度但是她心里真的感到疲累了。所以才决定离开,而他还粗线条地给她安排一大堆的工作,虽然没怎么催她的进度,但是她就是烦躁,尤其在他安排了新的工作内容却没有告诉她该怎么做,而是理所当然认为她该自己去找方法解决这件事。原因就在于他也是这么被训练出来的。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她会烦躁,心里不舒服。因为她不是工作不顺利才回来,她的离开对于领导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但是她就是不想工作了,不要面包,只要爱情。而他却让她继续制造面包。是的,说到这里她也要自我反省一下。他用他的面包供养着这份爱情,那么她又怎么能要求他还得在赚面包之余还得顾虑到她的心情呢?他让她帮忙,她可以看作是他们俩一起用面包供养他们的爱情。
其实这样想也没错。可是因为他如此的理所当然,所以引发了她的抵触心理。她总想着,虽然作为同行,作为他最放心的助手,她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不予置疑地要帮助他,可是另一方面她是他女朋友,既然辞工回来休养,是不是可以不要再忙于工作。就算是新内容,如果他好好跟她讲解,她不就知道怎么做,自然也就有兴趣去做而不是因为找不着北而焦躁,然后选择拖延完成时间或直接罢工呢?如果她只是他女朋友,而不是同行,没一起共事过,那他是不是就不会把疼她与安排工作给她混在一起了呢?她是不是可以只谈情说爱不工作呢?
答案当然是不可以。现实既然决定了这段感情关系的特殊性,那就只能是在其中调整好自己的定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想想,虽然他总是忘了照顾她的“娇嗔心理”而安排工作给她,但那是因为他实在是忙不过来了才会让她帮忙;想想,虽然她总是在接到工作的时候心里不太开心,但是看到他因此而舒展眉头的时候她心里又是挺高兴的;想想,虽然他会安排工作给她,但他也经常给她突然的惊喜,比如送花,是的,也许别人会觉得送花理所当然,可是对于两个常年处于理性工作环境的人而言,又是相处多年的,这送花就显得很贴心;想想,虽然俩人相处多年,也是经常见面,可是每次见面都是忍不住脸上的笑容,为相聚的喜悦。还有很多,日常而贴心的举动、话语、表情。
所以,对于既是男女朋友又是同行的这种双重关系,人们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想法就说出来,彼此沟通,而重要的是,就像列一张利弊表,看看除了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之外,有多少是你从中得到的开心的地方。那时,你就会发现,有时候,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只要相爱,什么都可以协调。不是吗?
后来他离开了,俩人不再是直接的上下属关系,但她仍然会帮他分担一些琐事,就像往常一样。
他们自觉彼此很亲密,因为工作的关系更是有了更多共同话题。所以她一直为这种特殊的亲密而感到欣喜。
直到有一天,她累了,对于她所面临的一切,为能看到结果和无法看到结果的事情感到疲累,于是她也离开了。离开工作,回到他身边,没有工作,整天除了为他烹调三餐之外便是与友人相聚,独处。
刚刚相聚的时候,正好是工作繁忙期,她每天所做的事就是早起给他做早饭,然后看他出门去上班后就回去睡个回笼觉然后起床,准备午餐,用完午餐便开始帮他干活,因为她熟悉他的工作。然后等他下班回来,她去料理晚餐,用完晚餐俩人又拿着两台电脑在一起干活。
从来,他就是个除了工作其他地方都是粗线条的人,所以她会帮他料理他的生活,有时候,她看着他就像看着她的孩子一样——尽管她还没生过孩子。她会照顾他起居,让他安心工作,她会帮他打下手,让他没那么劳累。而他,也是因为她工作时的劳累才让她回到他身边,他会拼命工作赚钱,让她可以在家休养。所以除了赚钱,就是赚钱。
所以,他忽略了一点,就是她的心理感受。她决定休息,就是因为心力交瘁,是的,虽然她工作强度没他大,但是她已经心力交瘁了。虽然她震惊于他的工作强度但是她心里真的感到疲累了。所以才决定离开,而他还粗线条地给她安排一大堆的工作,虽然没怎么催她的进度,但是她就是烦躁,尤其在他安排了新的工作内容却没有告诉她该怎么做,而是理所当然认为她该自己去找方法解决这件事。原因就在于他也是这么被训练出来的。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她会烦躁,心里不舒服。因为她不是工作不顺利才回来,她的离开对于领导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但是她就是不想工作了,不要面包,只要爱情。而他却让她继续制造面包。是的,说到这里她也要自我反省一下。他用他的面包供养着这份爱情,那么她又怎么能要求他还得在赚面包之余还得顾虑到她的心情呢?他让她帮忙,她可以看作是他们俩一起用面包供养他们的爱情。
其实这样想也没错。可是因为他如此的理所当然,所以引发了她的抵触心理。她总想着,虽然作为同行,作为他最放心的助手,她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不予置疑地要帮助他,可是另一方面她是他女朋友,既然辞工回来休养,是不是可以不要再忙于工作。就算是新内容,如果他好好跟她讲解,她不就知道怎么做,自然也就有兴趣去做而不是因为找不着北而焦躁,然后选择拖延完成时间或直接罢工呢?如果她只是他女朋友,而不是同行,没一起共事过,那他是不是就不会把疼她与安排工作给她混在一起了呢?她是不是可以只谈情说爱不工作呢?
答案当然是不可以。现实既然决定了这段感情关系的特殊性,那就只能是在其中调整好自己的定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想想,虽然他总是忘了照顾她的“娇嗔心理”而安排工作给她,但那是因为他实在是忙不过来了才会让她帮忙;想想,虽然她总是在接到工作的时候心里不太开心,但是看到他因此而舒展眉头的时候她心里又是挺高兴的;想想,虽然他会安排工作给她,但他也经常给她突然的惊喜,比如送花,是的,也许别人会觉得送花理所当然,可是对于两个常年处于理性工作环境的人而言,又是相处多年的,这送花就显得很贴心;想想,虽然俩人相处多年,也是经常见面,可是每次见面都是忍不住脸上的笑容,为相聚的喜悦。还有很多,日常而贴心的举动、话语、表情。
所以,对于既是男女朋友又是同行的这种双重关系,人们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想法就说出来,彼此沟通,而重要的是,就像列一张利弊表,看看除了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之外,有多少是你从中得到的开心的地方。那时,你就会发现,有时候,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只要相爱,什么都可以协调。不是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