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笑
起笑
小柔子吴哥行招募中
我很台湾说:
我想去吴哥,真的想去吴哥
我要去吴哥,真的要去吴哥,还有
我真的很想去吴哥,真的想去,吴哥,吴哥
我......我......我......
吴wu二声吴,哥ge一声哥,吴哥,吴是二声,哥是一声,吴哥,吴......哥......
吴......哥......吴......哥......我......我......我......我......
小柔子显示为离线,可能无法回应。
我很台湾一个人在房间内,使用电脑,自言自语了起来:
什么是吴哥,如何去吴哥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q=%E4%BB%80%E9%BA%BC%E6%98%AF%E5%90%B3%E5%93%A5%EF%BC%8C%E5%A6%82%E4%BD%95%E5%8E%BB%E5%90%B3%E5%93%A
天哪!找不到!!!!!!
须要帮助或支援吗?
不!我不须要!对了,把这里想成吴哥,把这里想成吴哥就好啦,天啊!我真的是太聪明了,哈哈哈哈!!!!!!
吴哥不但可以移除大中至正,吴哥还可以全民公投入联合国!吴哥不但可以选立委,吴哥还可以选谢长廷当总统!选苏贞昌当副总统!吴哥可以戒严!吴哥可以独立!吴哥可以请中国猪滚回去!吴哥可以台湾出头天!!!!!!美日当靠山!!!!!!中国人滚蛋!!!!!!
(我很台湾开始幻想)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英语:Angkor Wat;法语:Angkor Vat)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国旗上。
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1]。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2],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3]。祭坛[4]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周边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目录[隐藏]
1 历史
1.1 中国文献记录
1.2 被欧洲人发现
1.3 修复
2 地理与交通
3 布局
3.1 外郭
3.2 中心建筑
4 建筑
4.1 艺术
4.2 建材
5 吴哥寺的保护工作
6 参考文献及注释
6.1 注释
7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5][6],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
吴哥窟在十四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纪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十五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吴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续至今。
1866年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拍摄的吴哥窟照片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编辑] 中国文献记录
中国宋代赵汝适着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7]。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ngkor Wat”即“寺庙都城”。
元成宗铁莫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8],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9],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10]。
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11]。
[编辑] 被欧洲人发现
亨利.穆奥画像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12]。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着《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13],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寮国诸王国旅行记》[14],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15],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编辑] 修复
柬埔寨国旗1907年,暹罗将暹粒、马德望等省份归还柬埔寨。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数十年的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窟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逐渐将缝隙扩大,最后将红壤砖推落,使建筑物坍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清除杂草、树林、积土、白蚁,稳定地基,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物,然后运用考古学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迹重建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分析重建术,运用在吴哥古迹的重建上。清理吴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开始用分析重建术复原吴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用遗址的原来材料,按原来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复原遗址,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允许适当使用代替物。这项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顿,于1990年代重新展开。
[编辑] 地理与交通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约5.5公里,即北纬13°24'45″,东经103°52'0″。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代号:REP)有航班直达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然后由陆路搭长途汽车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离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迹。在吴哥窟北2公里是吴哥王朝的最后国都大吴哥;巴云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吴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东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胶寺等古迹。
[编辑] 布局
吴哥窟鸟览图
吴哥窟寺平面图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
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编辑] 外郭
由护城河西岸遥望吴哥窟
吴哥窟画廊女神浮雕吴哥窟的护城河呈长方形如口字,东西方向长1500米,南北方向长1350米,全长57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围栏围绕。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吴哥窟西门、东门;东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长200米,宽12米,上铺砂岩版,古时西堤是裹金的[16]。
护城河内岸留开一道30米宽的空地,围绕吴哥寺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东西方向长1025米,南北方向阔802米高4.5米。围墙正面中段是230米长的柱廊,中间树立三座塔门。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画廊外侧(西侧)石柱顶部的天花板,装饰着莲花和玫瑰花图案。各塔门都有纵通道、横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纵通道以出入寺院,横通道以游览画廊。此三座塔门的纵通道特别宽阔,可容大象通过,又名象门。三座塔门的顶部塔冠,虽已残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两座高些,仍然像一个山字形,多少保留着原来比例[17],和吴哥窟顶层正面看的三座宝塔相呼应。围墙的其他三面的塔门,较小和简单,而且只有小径可通,很少人去。
南塔门之下供奉一尊毗湿奴雕像。苏耶跋摩二世在位时,这尊毗湿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吴哥寺顶层神庵内,在吴哥寺改宗佛教后,由顶层神庵请来此地守护。画廊内侧(东侧)是石壁,间以葫芦棂窗。画廊壁朝西的一面饰以舞女浮雕;画廊壁朝东的一面,装饰着跳舞或骑兽武士和飞天女神。门南的一尊飞天女神浮雕,是寺庙内独一无二露齿微笑的飞天女神。
由围墙包围的寺庙大广场,占地面积82公顷。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庙,这一片广场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宫都荡然无存[18],满地被森林覆盖,只遗留下一些街道的轮廓[19]。
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石路左右两边排列着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物,其每个基点上都有出入口。往东,路北,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有一片荷塘,绽放各色荷花;路南对称位置的水塘,则是清水一泓。路段尽头是一条通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水塘和王台都是后人添加的。
[编辑] 中心建筑
吴哥寺中心建筑群模型
毗湿奴搅乳海浮雕
中间毗湿奴骑神龟
阿修罗在左,天神在右
第一层田字阁的十字游廊
顶层画廊西北角塔门及二道石阶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20]。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21]。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接着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千佛阁”的田字阁[22],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23],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24]。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现在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铭文,多数是高棉语,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院,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
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宝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着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编辑] 建筑
[编辑] 艺术
吴哥窟的中轴对称
吴哥寺顶层主体塔群五点梅花式排列
吴哥窟第三层台基、回廊与塔门
吴哥窟第二层回廊的女神浮雕和葫芦棂假窗
廊门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着,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25]。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台基结构,源自希腊,传入印度,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为吴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滥之灾,时至今日许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吴哥许多古迹都台基。十世纪初的巴肯寺有五层台基,十世纪中叶的空中宫殿有四层台基。吴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后来台基发展成为吴哥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层建筑,如吴哥窟第二三层的内院小藏经阁,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纪中叶吴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宝塔更成为印度神话中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宫殿虽有多重台基,但毕竟只有一座中心宝塔,还未能完全代表须弥山。吴哥窟顶层有五座宝塔,则完全地象征须弥山的五峰。吴哥窟的台基,也从早期平整的简单台基,演化为富有艺术性的须弥座形式,上下宽,中间略窄,构成束腰;束腰有水准棱装饰,雄健而简洁。台基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层台基也是常见的建筑形式。吴哥窟台基和中国古典台基最大的差异,在于台基周边的建筑物;中式台基周边常围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栏,吴哥窟的台基的周边则围绕着4-5米高的石柱回环画廊。吴哥窟的多层台基比同层数的中式台基高出几倍。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的廊顶。这三个元素除去明显的实用功能之外,对于美感的贡献,三者缺一不可。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画廊的重檐,为吴哥窟的外观添加纵向节奏感。回廊首先出现于空中宫殿的顶层台基,而在吴哥窟发展到颠峰,三层台基各有回廊,如同乐曲旋律的重复,步步高,步步增强,最终归结到主体中心宝塔。
吴哥窟的长廊多种多样,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长廊或是一边两排石柱,或两边各两排石柱,没有一边一排或两边各一排的格式。因为吴哥窟的长廊的拱顶较高,顶拱结构,不是由径向楔形砖镶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两段墙壁上方的石砖逐级水准内错,最终在中线合拢,再放上盖顶石而成的叠涩拱。这类叠涩拱顶跨度较小,如果只有单排石柱,单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顶,难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筑偏廊,增加半个拱顶,加宽拱顶的总宽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边的两排石柱,一排支撑主拱顶,一排支撑偏廊拱顶。吴哥窟凡有双柱的长廊必有单边偏廊,只有一边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长廊,即每边各两排石柱,则两边各有偏廊;从任何一边看去都是重檐。长廊有两排石柱的一边是敞开的,另一边是石墙壁。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整片雕墙,中间不留窗子,有的开着明窗,可以外望,有的开着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明窗之间或假窗之间的墙壁,装饰着头戴金冠,足带金镯的女神的浮雕。回廊的出入通道,相当考究,有两种形式:有塔的塔门和没有塔的廊门。廊门像个亭子间,在与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两三进,每进的亭子有拱顶,有二三对方柱,每进的顶上有雕刻精细的门楣和三角墙。长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种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组成田字廊。从外郭到顶层的长廊形式如下:
外郭围墙:直葫芦棂虚窗双柱重檐长廊。
基层围囿:雕屏双柱重檐回廊,
中层围囿:直葫芦棂虚窗单檐回廊,
顶层围囿:明窗双柱重檐回廊,
顶层、中层田字阁: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吴哥窟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空间,用长长的大道显示空间深度感,用回廊的横展,构造出建筑物的宽阔感,用不同层面回廊的透视重叠,构造出建筑物的高峻感;吴哥窟虽无大型的中心建筑,但其外观可以比美于一座庞大的中心建筑。
吴哥窟的上圆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层实心,叠涩拱顶,下层和长廊有机地结合成为塔门,塔内设立神盦。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形,围着八九层美观的莲花檐[26]。吴哥的石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9世纪初,吴哥的塔是一座座独立的密檐式塔,10世纪出现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东梅奔(951年)的双子塔,而空中宫殿的中心塔则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坛之上,11世纪初的茶胶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刚宝座塔,有五座宝塔在三阶宝座之上。塔布茏寺(1191年)的宝塔和长廊结合成为塔门长廊,这里可见吴哥窟外郭长廊原型。吴哥窟之所以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正因为它有机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叠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
[编辑] 建材
红土石砖吴哥窟基本上是垒石建筑。古时真腊只有祭祀建筑用石建造,王宫则是木结构,镶嵌金窗,宫殿顶部覆以铅瓦和土瓦。民居则是覆盖茅草的竹编的房屋;宫殿和民居现已无存。吴哥窟的是垒方式主要是长方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绝大多数场合不用粘合剂。吴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游廊顶铺有时设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筑师在12世纪已比以前更加熟练而自信地运用砂岩代替砖或红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吴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砖,红土则用于外墙和隐闭的结构。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粉红色的砂岩,质地坚硬,另一种是灰色砂岩,质地柔软,容易风化剥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这种灰砂岩的表面难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轮廓容易因岁月而模糊不清。吴哥窟的砂岩砖以灰砂岩砖为主。在离吴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采石场地遗迹,古时依靠水运,人力和大象运送到吴哥窟工地。吴哥窟建筑物的石块上,常见有直径为几厘米的园孔,可能是古时建筑工人搭棚架运送砂岩石块用的,完工后这些园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闭。
吴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种建材是红土石。红土石是岩石经过热带炎热气候长时间风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流失,残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质而形成的多孔红棕色岩石。中南半岛的地表含丰富的红土石,容易从地层中开采。开采出来的红土石可切割成砖状,置空气中逐渐硬化。在吴哥窟中,红土石常用作台基的护墙,或用于铺地、造堤和围墙。
黏土烧制的粉红色长方砖大小不等,多用来铺路,造墙。古真腊用瓦按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宫用锡瓦和琉璃瓦,庙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寝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27]。吴哥窟是寺庙,长廊顶部铺土瓦。
[编辑] 吴哥寺的保护工作
199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时也将它列入频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又号召世界各国为保护吴哥古迹出力,鼓励柬埔寨政府保护现场[28]。自1993年开始,世界各国对吴哥窟的保护工作从新展开。德国飞天女保护工程(gacp)正致力于保护吴哥窟的飞天女和其他浮雕装饰免遭损坏。该组织的调查发现,约有20%的神像条件极差,主要是因为岩石的自然侵蚀和风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护不当[29]。修理工作还包括修理结构倒塌、防止进一步倒塌等其他项目;例如自2002年以来,上层围廊的西外墙,一直用棚架支撑[30]。与此同时,2005年日本的维修队完成了周边廊内北藏经阁的恢复工作[31]。
今日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参观人数数字虽未曾公布,但根据柬埔寨旅游局资料[32],2004年柬埔寨全国迎来超过100万人次的国外游客,其中57%计划到吴哥寺里参观[33]。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涂鸦之外,游客的涌入造成的损害较小。寺内的大型浮雕业已用绳栏保护,而地面则加盖木板保护。虽然大部分维修保养工作是由外国政府赞助的队伍进行,而不是由柬埔寨当局进行,但旅游业还是为维修工作提供一些额外资金,全吴哥境的门票收入中,约有28%用于吴哥寺[34]。
经过世界各国古迹维修专家们的努力,包括中国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迹维修队,经过十年努力,将原是一片废墟的周萨神庙修复完毕,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2004年7月4日决定,将吴哥古迹从频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35]。吴哥古迹包括吴哥窟的维修工程仍然继续。
[编辑] 参考文献及注释
《真腊风土记校注》元周达观着 夏鼐校注 中华书局, 2000 ISBN 7-101-02028-3
Malcolm MacDonald and Loke Wan Tho(陆运涛). Angkor. Jonathan Cape, London, 1960.
Higham, Charles (2001).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Phoenix. ISBN 1-84212-584-2.
Higham, Charles (2003). Early Culture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rt Media Resources. ISBN 1-58886-028-0.
Briggs, Lawrence Robert (1951, reprinted 1999).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White Lotus. ISBN 974-8434-93-1.
[编辑] 注释
↑ George Groslier 估计吴哥窟需要32至35年时间建造。
↑ 多年从事吴哥窟维修工作的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认为“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以造型之雄伟、布局之平衡、比例之协调、线条之优美,威风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毫不逊色。” Maurice Gaize:The Angkor Monuments,第59页。
↑ Maurice Glaize:The Angkor Monuments。
↑ 由三层台基组成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称为坛。宋《营造法式》曰:“造坛之法:共三层,高广以石段层数,至上至平面为高”。《梁思成全集》第七卷《营造法式.卷第四》。Maurice Glaize称吴哥窟的三层台基建筑为寺庙山 temple mountain;寺庙山不如“坛”贴切
↑ 《诸蕃志校释》76页 杨博文注释 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59-3。
↑ Sacred Angkor。
↑ 赵汝适着《诸蕃志.真腊》:“其地约方七千余里,国都号禄厄。官民悉编竹覆茅为屋,维国王镌石为室,有青石莲花池沼之胜,跨以金桥,约三十余丈。殿宇雄壮,侈丽特甚”。
↑ 《真腊风土记.一城郭》。
↑ 《真腊风土记.十六死亡》。
↑ (元)汪大渊着《岛夷志略.真腊》ISBN 7-101-02026-7。
↑ (明)严从简着 《殊域周谘录.真腊 中华书局 ISBN 71010006078 。
↑ Higham,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第 1-2页。
↑ 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 Voyage en Indochine 1848-1856, L'Annam et le Cambodge。
↑ Henri Mouhot:Voyage dans les royaumes de Siam, de Cambodge, de Laos (1999/1868) ISBN 2880862426。
↑ 见柬埔寨-加拿大佛教协会主席讲话。
↑ 汪大渊《岛夷志略》真腊条记述:“造裹金石桥四十余丈”。
↑ 中央无冠宝塔的底座直径比左右二塔底座直径大15%,可知它们原先完整的时候,也是中间塔比左右塔高大。
↑ 根据宋代赵汝适诸番志关于真腊国的记载,国中官民都住竹编的房屋以茅草为屋顶。这些房屋自然保存不下来。
↑ Freeman Michael and Jacques Claude Ancient Angkor, River Books, 1999,第50页 ISBN 0-8348-0426-3。
↑ Eleanor Mannika:Angkor Wat
↑ 白天亦点蜡烛。“宫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点烛”见(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第四十条。
↑ 欧洲文字无“田”字,无“十”称此阁为“十字架”阁;“十字架”为基督教象征,与印度教吴哥窟无关。田字阁较妥。
↑ Maurice Glaize:The Angkor Monuments 第63页。
↑ Tamura and Isizawa: Along The Royal Roads to Angkor,Weatherhill,2005,New York 第7页。 ISBN 0834804727
↑ 第二组的山字形构图比第一组宽。
↑ 这种形式的宝塔,源自印度,也见于中国嵩山寺塔(520年建)。
↑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宫室》。
↑ Hing Thoraxy, [http://www.lideekhmer.org.kh/publication_roundtable5.htm Achievement of "APSARA"。
↑ German Apsara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ervation, Risk Map, p. 2.
↑ APSARA authority, Yashodhara no. 6: January - June 2002
↑ APSARA authority, News 19 July 2005
↑ Tales of Asia, Cambodia Update February 2005: One Million
↑ Tales of Asia, Cambodia Update July 2004: Tourism Boom?
↑ Tales of Asia, Preserving Angkor: Interview with Ang Choulean (October 13, 2000)
↑ 联合国将吴哥古迹从频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
我很台湾:小柔子,吴哥美吗?
小柔子:吴哥美呀!
(不!不!不!太直接了,含蓄一点)
我很台湾:小柔子,吴哥美吗?
小柔子(头发一甩):吴哥,好美!(脸红了起来)
(不好,露出性感,暧昧,挑逗的表情)
我很台湾:小柔子,吴哥美吗?
小柔子(咬一下嘴唇):吴哥,好美......(低下头来)
我很台湾(苦闷着):可是我看,吴哥一点也不美......
小柔子(关心着):为什么?这里好漂亮啊!!!!!!(静静的,看着吴哥的四方)
我很台湾(深情的望着小柔子):在我心中,吴哥不美,在我心中,美的只有小柔子你一个人.......
小柔子(望着我很台湾,眼眶泛红,小声的哭了起来):我......
我很台湾(拿出戒指):我们结婚吧......
小柔子(破涕为笑):嗯,好吧,我答应你,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我很台湾(抱着小柔子):我爱你......
(天地为证,日月为鉴,在吴哥大佛的见证下,小柔子答应我很台湾的求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吴哥的夕阳,仿佛预言着,俩个人的未来,可以白头偕老,永浴爱河......)
我很台湾(陶醉在幻想):对,没错,就是这样,喵。
我很台湾(忽然醒过来):怎么连喵都说出来,真是的,对了,来看介绍吴哥的书好了......
我很台湾(翻翻翻):君泰金着,《戴菊鸟》,来看看......
混乱的定义
一般相信,宅男最初的定义即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的定义为单指热衷于次文化的人,但现在被误用为热衷动画、漫画或电脑游戏(软宅男)及电脑硬体、电脑进阶技巧(硬宅男)的人。“宅男”的原意就是男性御宅族,女性则称姹女。(可能是因为Yahoo!奇摩拍卖的“姹女大变身”活动炒热了姹女这个词,不然原本只有“腐女”一说(也是出自于日本))
但是随着人们使用,“宅”这个字的定义,已经被人直接联想到中文字“宅 = 家”的用法,因此现在大部份的人使用宅男或姹女这个字眼,一般而言是指不善与人相处,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还是为贬意。
在使用方面,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在自称,“我是一个宅男”或是“我真是宅”的时候,代表的意义通常是“我足不出户”或是“我看电视玩电脑一整天”等。
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如“醒醒吧!宅男。”“你这个阿宅”等的时候,其意义就是只会幻想、嘴炮、或是在家里不出门与他人交际、不注重个人卫生等负面意义。
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的心里,宅男这个字可能更贴近于家里蹲(也就是隐蔽青年)。
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宅男 = 御宅族”所以对这些使用方式错误的人进行反驳,反而更加深了对宅男这个字的误解。而一般人对御宅族亦往往存有偏见和误解。
从一个角度来看,“宅男”一词是由媒体误导,大众又缺乏观念所导致的积非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宅男”是因应台湾文化的不同,而从“御宅族”转变而来的衍生词。至少以现行情况来看,在谈话时使用宅男一词会比使用御宅族更容易达成共识。
除一般大众之外,在ACG界活动的网友普遍坚持“御宅族”的原意,以期保留此词出自于日本的正统性。
[编辑] 在台湾宅男(女)一词的流行
在台湾的宅男一词与日本所认知的御宅族已经有所差异。而追溯台湾宅男一词的流行在于2005年8月时开始,台湾批踢踢实业坊的版面(如Hate, JapanDrama) 流行看“电车男”的日本短剧,由于内容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日本御宅族与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届时台湾批踢踢网友开始喜欢在Hate板上戏称,自己在家里不出门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网的人根本是宅男,从这段时间开始便是“宅男”一词开始在台湾大肆流行。
开始一段时间曾有人批评台湾人认知的宅男与日本的御宅族有差异,引发不少网路笔战。但到最后台湾的“御宅族”、“宅男”一词已经和日本有所差异了,而由于台湾网路多数暴力现象,只要是那些在家里常不出门、爱打线上游戏、或是没女朋友、穿着不修边幅、讲话迟钝,不需要从御宅族原意去衍生,就可被自动归类为宅男。
而于2007年开始,宅男不只出现在次文化的网路世界,许多媒体新闻也开始使用宅男一词,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闻 就是写道“23岁宅男上网到中风”,其实仔细看新闻内容,不过是一名研究生必须经常使用电脑,导致病变而已。
宅男一词已经开始被广阔滥用。
[编辑] 刻板印象
在台湾对于宅男、姹女的刻版印象
头发散乱或是很油亮
不注重环境及身体整洁
衣装落伍、搭配不当
特定装备 (如格子衬杉、 双肩背包、粗框眼镜),源自日剧《电车男》的男主角造型
喜好玩电玩及观赏动漫画 (有时候特指十八禁或是萌系,女性则是BL作品)
讲话与人不着边际或不注重人际关系 (只会一味的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有收集转蛋、盒玩或是食玩的嗜好
有聆听动画相关音乐的偏好
整天窝在家内不出门、不擅于与他人交际
在台湾,御宅族和原指的动漫迷意思相差很远,有人认为和大传媒体刻意炒作话题、新闻有关。 擅长使用"科科" 作为口头禅,代表宅男们的媔腼笑容。
[编辑] 现象
在批踢踢的个人版专站批兔有人开设醒宅版,在短短时间冲上热门网站。
中天综合台全民大闷锅在2007年7月19日节目中以“大学录取率高,毕业失业率也高,一堆宅男懒毙了,我们下一代该怎么办”作为主题,主持人并说出“腐女就是指腐败的女人,没有前途的啊”和“宅男已经连线起来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错误性的报导丑化御宅族与腐女。
综艺节目跟活动推出改造宅男之类的活动,部分网友认为这类节目之目的只是要一个符合他们形象的标志来突显他们的价值,例如把宅男变型男来反衬宅男的不堪等,多持负面观点。但这类节目通常并非真正了解宅男或御宅族。
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把御宅族当作不正常的族群看待,节目上数度有套话、侮辱的行为,引发部分网友不满。
新闻上曾以‘女生怨:交大男“很宅”’为标题,对交大学生有诸多不必要的话题制造,造成许多网友不满。
目前在台湾,御宅族一词是歧视性用语。
ACG界普遍坚持御宅族的原意。
I'm vlog网路视频征稿比赛在首页广告栏曾引发出“醒醒吧~阿宅。”歧视性用语。
I'm PK连续发表萝莉正太控是恋童癖及台湾宅站大票选(得票前两名为PTT及巴哈姆特)后,引起大众的不满,纷纷要求撤除相关有歧视意味投票,最近因为新闻报导宅男一连猝死,甚至还有题目是新闻报导宅男猝死,你会醒吗?,有人认为此站为反宅最大站。
部分人认为,这些就显示出了现代人对于御宅族(宅男)与其他较与其他人不同的族群的歧视与批判,不但污辱的其他人的喜好,也显现出现代人对于其他族群的包容性不足。
我很台湾:真是的,杨银波的图书馆借来的书,要不是说中国的老百姓好可怜之类的,要不然就是中国的未来应该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迂腐,无趣,再找找看......
黄瑞芬:《比谁长寿》
黄瑞芬:《比谁活的比较久》
黄瑞芬:《趣味主义》
我很台湾(露出惊喜的表情):对对对,这个不错,好!!!!!!
黄瑞芬:《一百世纪的杜鹃》:
在人类的各个领域,我们发现,其中最顶尖杰出的,无非都是那些比较长寿,活的比较久的人物。作家萧伯纳,画家毕加索,政治家邱吉尔,都活到了九十多岁,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医学进步,每个人活到七八十岁都不是什么问题,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活到一百多岁呢!大家常常会以为创作的人通常早逝,夭折,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天才,往往都是活力充沛,精神保满,在他们的世界里,就像金字塔的顶端,活到一个阶段,自然有对这个阶段的体会,而活的越长寿,越久的那些天才,人生阅历越高越广,作品自然节节高升,越写越好,这就是天才啊!!!!!!
我很台湾(拿起《一百世纪的杜鹃》开始比较):
施特劳斯,1864─1949,85岁,佩服佩服,孟德尔颂,1809─1847,38岁,废物废物......
圣桑,1835─1921,86岁,伟大伟大,莫札特,1756─1791,35岁,人渣人渣......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89岁,天才天才,舒伯特,1797─1828,31岁,垃圾垃圾......
我很台湾(脑中盘旋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画面):
主持人小柔子(穿着笔挺的西装):现在颁发,一百世纪全宇宙最佳作曲家奖,第三名是......
主持人小柔子:施特劳斯!!!!!!
(孟德尔颂昏了过去)
主持人小柔子:请发表得奖感言......
施特劳斯:我想去吴哥!!!!!!
(全场鼓掌)
主持人小柔子:好的,谢谢!现在颁发,一百世纪全宇宙最佳作曲家奖,第二名是......
主持人小柔子:圣桑!!!!!!
(莫札特哭了起来)
主持人小柔子:请发表得奖感言......
圣桑:我也想去吴哥!!!!!!
(全场又鼓掌起来)
主持人小柔子:好的,谢谢!现在颁发,一百世纪全宇宙最佳作曲家奖,第一名是......
主持人小柔子:斯特拉文斯基!!!!!!
(全场欢声雷动,一片叫好,只见舒伯特口吐白沫,神智不清,意识恍惚的大喊: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要相信老学究的话,那个四十多岁才第一次到过乡村,闻到芬多精的味道的中年妇人,生命不是量的比较,生命不可以拿来开玩笑啊!求求你们救救我们的孩子啊!救救我们的下一代啊......)
主持人小柔子:请发表得奖感言......
斯特拉文斯基:我想跟小柔子去吴哥!!!!!!
主持人小柔子:哦!是吗?
斯特拉文斯基:确定。
主持人小柔子:那我们大家一起去好不好?
施特劳斯,孟德尔颂,圣桑,莫札特,斯特拉文斯基,舒伯特:好!!!!!!
(大家通通起立鼓掌,颁奖结束,台下,黑暗中)
主持人小柔子:他们通通没什么.....
主持人小柔子:我只想跟你一个人去吴哥......
主持人小柔子:因为你是万岁万岁万万岁......(跪下)
我很台湾(穿着龙袍):平身......
主持人小柔子:谢皇上......(起来)
我很台湾(龙颜大悦):哈哈哈哈!!!!!!
我很台湾(回神过来):对,没错,就是这样,喵。
我很台湾:对了,早点去睡,早一点跟小柔子去吴哥,嘻嘻,比谁长寿,比谁活的比较久,趣味主义,我通通不要管,我只想去吴哥,吴wu二声吴,哥ge一声哥,吴哥,吴是二声,哥是一声,吴哥,吴哥!!!!!!
(我很台湾去睡了,床头柜摆了一本黄瑞芬《一百世纪的杜鹃》,第二天,晚上七点的时候)
(电话):铃......
我很台湾:喂?(接电话)
(电话那头):我是小柔子。
我很台湾:有什么事?
小柔子:昨天你不是说要去吴哥吗?
我很台湾:没有啊!
小柔子:没有吗?
我很台湾:没有!
小柔子:哦?是吗?你不想去吴哥吗?
我很台湾:不想!
小柔子:再见......(挂上电话)
我很台湾(一个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嘿嘿嘿,不去吴哥才是成功,去吴哥就失败了,哈哈哈哈!钓鱼台是我们的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傻妞批阅:你智障啊!!!!!!
陈柏达
2007/12/13
小柔子吴哥行招募中
我很台湾说:
我想去吴哥,真的想去吴哥
我要去吴哥,真的要去吴哥,还有
我真的很想去吴哥,真的想去,吴哥,吴哥
我......我......我......
吴wu二声吴,哥ge一声哥,吴哥,吴是二声,哥是一声,吴哥,吴......哥......
吴......哥......吴......哥......我......我......我......我......
小柔子显示为离线,可能无法回应。
我很台湾一个人在房间内,使用电脑,自言自语了起来:
什么是吴哥,如何去吴哥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q=%E4%BB%80%E9%BA%BC%E6%98%AF%E5%90%B3%E5%93%A5%EF%BC%8C%E5%A6%82%E4%BD%95%E5%8E%BB%E5%90%B3%E5%93%A
天哪!找不到!!!!!!
须要帮助或支援吗?
不!我不须要!对了,把这里想成吴哥,把这里想成吴哥就好啦,天啊!我真的是太聪明了,哈哈哈哈!!!!!!
吴哥不但可以移除大中至正,吴哥还可以全民公投入联合国!吴哥不但可以选立委,吴哥还可以选谢长廷当总统!选苏贞昌当副总统!吴哥可以戒严!吴哥可以独立!吴哥可以请中国猪滚回去!吴哥可以台湾出头天!!!!!!美日当靠山!!!!!!中国人滚蛋!!!!!!
(我很台湾开始幻想)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英语:Angkor Wat;法语:Angkor Vat)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国旗上。
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1]。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2],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3]。祭坛[4]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周边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目录[隐藏]
1 历史
1.1 中国文献记录
1.2 被欧洲人发现
1.3 修复
2 地理与交通
3 布局
3.1 外郭
3.2 中心建筑
4 建筑
4.1 艺术
4.2 建材
5 吴哥寺的保护工作
6 参考文献及注释
6.1 注释
7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5][6],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
吴哥窟在十四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纪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十五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吴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续至今。
1866年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拍摄的吴哥窟照片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编辑] 中国文献记录
中国宋代赵汝适着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7]。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ngkor Wat”即“寺庙都城”。
元成宗铁莫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8],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9],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10]。
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11]。
[编辑] 被欧洲人发现
亨利.穆奥画像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12]。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着《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13],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寮国诸王国旅行记》[14],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15],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编辑] 修复
柬埔寨国旗1907年,暹罗将暹粒、马德望等省份归还柬埔寨。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数十年的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窟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逐渐将缝隙扩大,最后将红壤砖推落,使建筑物坍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清除杂草、树林、积土、白蚁,稳定地基,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物,然后运用考古学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迹重建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分析重建术,运用在吴哥古迹的重建上。清理吴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开始用分析重建术复原吴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用遗址的原来材料,按原来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复原遗址,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允许适当使用代替物。这项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顿,于1990年代重新展开。
[编辑] 地理与交通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约5.5公里,即北纬13°24'45″,东经103°52'0″。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代号:REP)有航班直达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然后由陆路搭长途汽车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离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迹。在吴哥窟北2公里是吴哥王朝的最后国都大吴哥;巴云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吴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东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胶寺等古迹。
[编辑] 布局
吴哥窟鸟览图
吴哥窟寺平面图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
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编辑] 外郭
由护城河西岸遥望吴哥窟
吴哥窟画廊女神浮雕吴哥窟的护城河呈长方形如口字,东西方向长1500米,南北方向长1350米,全长57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围栏围绕。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吴哥窟西门、东门;东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长200米,宽12米,上铺砂岩版,古时西堤是裹金的[16]。
护城河内岸留开一道30米宽的空地,围绕吴哥寺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东西方向长1025米,南北方向阔802米高4.5米。围墙正面中段是230米长的柱廊,中间树立三座塔门。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画廊外侧(西侧)石柱顶部的天花板,装饰着莲花和玫瑰花图案。各塔门都有纵通道、横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纵通道以出入寺院,横通道以游览画廊。此三座塔门的纵通道特别宽阔,可容大象通过,又名象门。三座塔门的顶部塔冠,虽已残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两座高些,仍然像一个山字形,多少保留着原来比例[17],和吴哥窟顶层正面看的三座宝塔相呼应。围墙的其他三面的塔门,较小和简单,而且只有小径可通,很少人去。
南塔门之下供奉一尊毗湿奴雕像。苏耶跋摩二世在位时,这尊毗湿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吴哥寺顶层神庵内,在吴哥寺改宗佛教后,由顶层神庵请来此地守护。画廊内侧(东侧)是石壁,间以葫芦棂窗。画廊壁朝西的一面饰以舞女浮雕;画廊壁朝东的一面,装饰着跳舞或骑兽武士和飞天女神。门南的一尊飞天女神浮雕,是寺庙内独一无二露齿微笑的飞天女神。
由围墙包围的寺庙大广场,占地面积82公顷。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庙,这一片广场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宫都荡然无存[18],满地被森林覆盖,只遗留下一些街道的轮廓[19]。
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石路左右两边排列着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物,其每个基点上都有出入口。往东,路北,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有一片荷塘,绽放各色荷花;路南对称位置的水塘,则是清水一泓。路段尽头是一条通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水塘和王台都是后人添加的。
[编辑] 中心建筑
吴哥寺中心建筑群模型
毗湿奴搅乳海浮雕
中间毗湿奴骑神龟
阿修罗在左,天神在右
第一层田字阁的十字游廊
顶层画廊西北角塔门及二道石阶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20]。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21]。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接着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千佛阁”的田字阁[22],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23],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24]。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现在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铭文,多数是高棉语,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院,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
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宝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着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编辑] 建筑
[编辑] 艺术
吴哥窟的中轴对称
吴哥寺顶层主体塔群五点梅花式排列
吴哥窟第三层台基、回廊与塔门
吴哥窟第二层回廊的女神浮雕和葫芦棂假窗
廊门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着,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25]。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台基结构,源自希腊,传入印度,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为吴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滥之灾,时至今日许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吴哥许多古迹都台基。十世纪初的巴肯寺有五层台基,十世纪中叶的空中宫殿有四层台基。吴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后来台基发展成为吴哥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层建筑,如吴哥窟第二三层的内院小藏经阁,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纪中叶吴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宝塔更成为印度神话中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宫殿虽有多重台基,但毕竟只有一座中心宝塔,还未能完全代表须弥山。吴哥窟顶层有五座宝塔,则完全地象征须弥山的五峰。吴哥窟的台基,也从早期平整的简单台基,演化为富有艺术性的须弥座形式,上下宽,中间略窄,构成束腰;束腰有水准棱装饰,雄健而简洁。台基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层台基也是常见的建筑形式。吴哥窟台基和中国古典台基最大的差异,在于台基周边的建筑物;中式台基周边常围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栏,吴哥窟的台基的周边则围绕着4-5米高的石柱回环画廊。吴哥窟的多层台基比同层数的中式台基高出几倍。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的廊顶。这三个元素除去明显的实用功能之外,对于美感的贡献,三者缺一不可。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画廊的重檐,为吴哥窟的外观添加纵向节奏感。回廊首先出现于空中宫殿的顶层台基,而在吴哥窟发展到颠峰,三层台基各有回廊,如同乐曲旋律的重复,步步高,步步增强,最终归结到主体中心宝塔。
吴哥窟的长廊多种多样,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长廊或是一边两排石柱,或两边各两排石柱,没有一边一排或两边各一排的格式。因为吴哥窟的长廊的拱顶较高,顶拱结构,不是由径向楔形砖镶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两段墙壁上方的石砖逐级水准内错,最终在中线合拢,再放上盖顶石而成的叠涩拱。这类叠涩拱顶跨度较小,如果只有单排石柱,单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顶,难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筑偏廊,增加半个拱顶,加宽拱顶的总宽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边的两排石柱,一排支撑主拱顶,一排支撑偏廊拱顶。吴哥窟凡有双柱的长廊必有单边偏廊,只有一边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长廊,即每边各两排石柱,则两边各有偏廊;从任何一边看去都是重檐。长廊有两排石柱的一边是敞开的,另一边是石墙壁。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整片雕墙,中间不留窗子,有的开着明窗,可以外望,有的开着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明窗之间或假窗之间的墙壁,装饰着头戴金冠,足带金镯的女神的浮雕。回廊的出入通道,相当考究,有两种形式:有塔的塔门和没有塔的廊门。廊门像个亭子间,在与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两三进,每进的亭子有拱顶,有二三对方柱,每进的顶上有雕刻精细的门楣和三角墙。长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种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组成田字廊。从外郭到顶层的长廊形式如下:
外郭围墙:直葫芦棂虚窗双柱重檐长廊。
基层围囿:雕屏双柱重檐回廊,
中层围囿:直葫芦棂虚窗单檐回廊,
顶层围囿:明窗双柱重檐回廊,
顶层、中层田字阁: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吴哥窟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空间,用长长的大道显示空间深度感,用回廊的横展,构造出建筑物的宽阔感,用不同层面回廊的透视重叠,构造出建筑物的高峻感;吴哥窟虽无大型的中心建筑,但其外观可以比美于一座庞大的中心建筑。
吴哥窟的上圆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层实心,叠涩拱顶,下层和长廊有机地结合成为塔门,塔内设立神盦。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形,围着八九层美观的莲花檐[26]。吴哥的石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9世纪初,吴哥的塔是一座座独立的密檐式塔,10世纪出现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东梅奔(951年)的双子塔,而空中宫殿的中心塔则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坛之上,11世纪初的茶胶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刚宝座塔,有五座宝塔在三阶宝座之上。塔布茏寺(1191年)的宝塔和长廊结合成为塔门长廊,这里可见吴哥窟外郭长廊原型。吴哥窟之所以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正因为它有机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叠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
[编辑] 建材
红土石砖吴哥窟基本上是垒石建筑。古时真腊只有祭祀建筑用石建造,王宫则是木结构,镶嵌金窗,宫殿顶部覆以铅瓦和土瓦。民居则是覆盖茅草的竹编的房屋;宫殿和民居现已无存。吴哥窟的是垒方式主要是长方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绝大多数场合不用粘合剂。吴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游廊顶铺有时设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筑师在12世纪已比以前更加熟练而自信地运用砂岩代替砖或红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吴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砖,红土则用于外墙和隐闭的结构。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粉红色的砂岩,质地坚硬,另一种是灰色砂岩,质地柔软,容易风化剥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这种灰砂岩的表面难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轮廓容易因岁月而模糊不清。吴哥窟的砂岩砖以灰砂岩砖为主。在离吴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采石场地遗迹,古时依靠水运,人力和大象运送到吴哥窟工地。吴哥窟建筑物的石块上,常见有直径为几厘米的园孔,可能是古时建筑工人搭棚架运送砂岩石块用的,完工后这些园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闭。
吴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种建材是红土石。红土石是岩石经过热带炎热气候长时间风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流失,残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质而形成的多孔红棕色岩石。中南半岛的地表含丰富的红土石,容易从地层中开采。开采出来的红土石可切割成砖状,置空气中逐渐硬化。在吴哥窟中,红土石常用作台基的护墙,或用于铺地、造堤和围墙。
黏土烧制的粉红色长方砖大小不等,多用来铺路,造墙。古真腊用瓦按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宫用锡瓦和琉璃瓦,庙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寝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27]。吴哥窟是寺庙,长廊顶部铺土瓦。
[编辑] 吴哥寺的保护工作
199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时也将它列入频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又号召世界各国为保护吴哥古迹出力,鼓励柬埔寨政府保护现场[28]。自1993年开始,世界各国对吴哥窟的保护工作从新展开。德国飞天女保护工程(gacp)正致力于保护吴哥窟的飞天女和其他浮雕装饰免遭损坏。该组织的调查发现,约有20%的神像条件极差,主要是因为岩石的自然侵蚀和风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护不当[29]。修理工作还包括修理结构倒塌、防止进一步倒塌等其他项目;例如自2002年以来,上层围廊的西外墙,一直用棚架支撑[30]。与此同时,2005年日本的维修队完成了周边廊内北藏经阁的恢复工作[31]。
今日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参观人数数字虽未曾公布,但根据柬埔寨旅游局资料[32],2004年柬埔寨全国迎来超过100万人次的国外游客,其中57%计划到吴哥寺里参观[33]。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涂鸦之外,游客的涌入造成的损害较小。寺内的大型浮雕业已用绳栏保护,而地面则加盖木板保护。虽然大部分维修保养工作是由外国政府赞助的队伍进行,而不是由柬埔寨当局进行,但旅游业还是为维修工作提供一些额外资金,全吴哥境的门票收入中,约有28%用于吴哥寺[34]。
经过世界各国古迹维修专家们的努力,包括中国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迹维修队,经过十年努力,将原是一片废墟的周萨神庙修复完毕,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2004年7月4日决定,将吴哥古迹从频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35]。吴哥古迹包括吴哥窟的维修工程仍然继续。
[编辑] 参考文献及注释
《真腊风土记校注》元周达观着 夏鼐校注 中华书局, 2000 ISBN 7-101-02028-3
Malcolm MacDonald and Loke Wan Tho(陆运涛). Angkor. Jonathan Cape, London, 1960.
Higham, Charles (2001).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Phoenix. ISBN 1-84212-584-2.
Higham, Charles (2003). Early Culture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rt Media Resources. ISBN 1-58886-028-0.
Briggs, Lawrence Robert (1951, reprinted 1999).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White Lotus. ISBN 974-8434-93-1.
[编辑] 注释
↑ George Groslier 估计吴哥窟需要32至35年时间建造。
↑ 多年从事吴哥窟维修工作的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认为“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以造型之雄伟、布局之平衡、比例之协调、线条之优美,威风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毫不逊色。” Maurice Gaize:The Angkor Monuments,第59页。
↑ Maurice Glaize:The Angkor Monuments。
↑ 由三层台基组成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称为坛。宋《营造法式》曰:“造坛之法:共三层,高广以石段层数,至上至平面为高”。《梁思成全集》第七卷《营造法式.卷第四》。Maurice Glaize称吴哥窟的三层台基建筑为寺庙山 temple mountain;寺庙山不如“坛”贴切
↑ 《诸蕃志校释》76页 杨博文注释 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59-3。
↑ Sacred Angkor。
↑ 赵汝适着《诸蕃志.真腊》:“其地约方七千余里,国都号禄厄。官民悉编竹覆茅为屋,维国王镌石为室,有青石莲花池沼之胜,跨以金桥,约三十余丈。殿宇雄壮,侈丽特甚”。
↑ 《真腊风土记.一城郭》。
↑ 《真腊风土记.十六死亡》。
↑ (元)汪大渊着《岛夷志略.真腊》ISBN 7-101-02026-7。
↑ (明)严从简着 《殊域周谘录.真腊 中华书局 ISBN 71010006078 。
↑ Higham,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第 1-2页。
↑ 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 Voyage en Indochine 1848-1856, L'Annam et le Cambodge。
↑ Henri Mouhot:Voyage dans les royaumes de Siam, de Cambodge, de Laos (1999/1868) ISBN 2880862426。
↑ 见柬埔寨-加拿大佛教协会主席讲话。
↑ 汪大渊《岛夷志略》真腊条记述:“造裹金石桥四十余丈”。
↑ 中央无冠宝塔的底座直径比左右二塔底座直径大15%,可知它们原先完整的时候,也是中间塔比左右塔高大。
↑ 根据宋代赵汝适诸番志关于真腊国的记载,国中官民都住竹编的房屋以茅草为屋顶。这些房屋自然保存不下来。
↑ Freeman Michael and Jacques Claude Ancient Angkor, River Books, 1999,第50页 ISBN 0-8348-0426-3。
↑ Eleanor Mannika:Angkor Wat
↑ 白天亦点蜡烛。“宫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点烛”见(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第四十条。
↑ 欧洲文字无“田”字,无“十”称此阁为“十字架”阁;“十字架”为基督教象征,与印度教吴哥窟无关。田字阁较妥。
↑ Maurice Glaize:The Angkor Monuments 第63页。
↑ Tamura and Isizawa: Along The Royal Roads to Angkor,Weatherhill,2005,New York 第7页。 ISBN 0834804727
↑ 第二组的山字形构图比第一组宽。
↑ 这种形式的宝塔,源自印度,也见于中国嵩山寺塔(520年建)。
↑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宫室》。
↑ Hing Thoraxy, [http://www.lideekhmer.org.kh/publication_roundtable5.htm Achievement of "APSARA"。
↑ German Apsara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ervation, Risk Map, p. 2.
↑ APSARA authority, Yashodhara no. 6: January - June 2002
↑ APSARA authority, News 19 July 2005
↑ Tales of Asia, Cambodia Update February 2005: One Million
↑ Tales of Asia, Cambodia Update July 2004: Tourism Boom?
↑ Tales of Asia, Preserving Angkor: Interview with Ang Choulean (October 13, 2000)
↑ 联合国将吴哥古迹从频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
我很台湾:小柔子,吴哥美吗?
小柔子:吴哥美呀!
(不!不!不!太直接了,含蓄一点)
我很台湾:小柔子,吴哥美吗?
小柔子(头发一甩):吴哥,好美!(脸红了起来)
(不好,露出性感,暧昧,挑逗的表情)
我很台湾:小柔子,吴哥美吗?
小柔子(咬一下嘴唇):吴哥,好美......(低下头来)
我很台湾(苦闷着):可是我看,吴哥一点也不美......
小柔子(关心着):为什么?这里好漂亮啊!!!!!!(静静的,看着吴哥的四方)
我很台湾(深情的望着小柔子):在我心中,吴哥不美,在我心中,美的只有小柔子你一个人.......
小柔子(望着我很台湾,眼眶泛红,小声的哭了起来):我......
我很台湾(拿出戒指):我们结婚吧......
小柔子(破涕为笑):嗯,好吧,我答应你,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我很台湾(抱着小柔子):我爱你......
(天地为证,日月为鉴,在吴哥大佛的见证下,小柔子答应我很台湾的求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吴哥的夕阳,仿佛预言着,俩个人的未来,可以白头偕老,永浴爱河......)
我很台湾(陶醉在幻想):对,没错,就是这样,喵。
我很台湾(忽然醒过来):怎么连喵都说出来,真是的,对了,来看介绍吴哥的书好了......
我很台湾(翻翻翻):君泰金着,《戴菊鸟》,来看看......
混乱的定义
一般相信,宅男最初的定义即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的定义为单指热衷于次文化的人,但现在被误用为热衷动画、漫画或电脑游戏(软宅男)及电脑硬体、电脑进阶技巧(硬宅男)的人。“宅男”的原意就是男性御宅族,女性则称姹女。(可能是因为Yahoo!奇摩拍卖的“姹女大变身”活动炒热了姹女这个词,不然原本只有“腐女”一说(也是出自于日本))
但是随着人们使用,“宅”这个字的定义,已经被人直接联想到中文字“宅 = 家”的用法,因此现在大部份的人使用宅男或姹女这个字眼,一般而言是指不善与人相处,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还是为贬意。
在使用方面,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在自称,“我是一个宅男”或是“我真是宅”的时候,代表的意义通常是“我足不出户”或是“我看电视玩电脑一整天”等。
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如“醒醒吧!宅男。”“你这个阿宅”等的时候,其意义就是只会幻想、嘴炮、或是在家里不出门与他人交际、不注重个人卫生等负面意义。
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的心里,宅男这个字可能更贴近于家里蹲(也就是隐蔽青年)。
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宅男 = 御宅族”所以对这些使用方式错误的人进行反驳,反而更加深了对宅男这个字的误解。而一般人对御宅族亦往往存有偏见和误解。
从一个角度来看,“宅男”一词是由媒体误导,大众又缺乏观念所导致的积非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宅男”是因应台湾文化的不同,而从“御宅族”转变而来的衍生词。至少以现行情况来看,在谈话时使用宅男一词会比使用御宅族更容易达成共识。
除一般大众之外,在ACG界活动的网友普遍坚持“御宅族”的原意,以期保留此词出自于日本的正统性。
[编辑] 在台湾宅男(女)一词的流行
在台湾的宅男一词与日本所认知的御宅族已经有所差异。而追溯台湾宅男一词的流行在于2005年8月时开始,台湾批踢踢实业坊的版面(如Hate, JapanDrama) 流行看“电车男”的日本短剧,由于内容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日本御宅族与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届时台湾批踢踢网友开始喜欢在Hate板上戏称,自己在家里不出门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网的人根本是宅男,从这段时间开始便是“宅男”一词开始在台湾大肆流行。
开始一段时间曾有人批评台湾人认知的宅男与日本的御宅族有差异,引发不少网路笔战。但到最后台湾的“御宅族”、“宅男”一词已经和日本有所差异了,而由于台湾网路多数暴力现象,只要是那些在家里常不出门、爱打线上游戏、或是没女朋友、穿着不修边幅、讲话迟钝,不需要从御宅族原意去衍生,就可被自动归类为宅男。
而于2007年开始,宅男不只出现在次文化的网路世界,许多媒体新闻也开始使用宅男一词,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闻 就是写道“23岁宅男上网到中风”,其实仔细看新闻内容,不过是一名研究生必须经常使用电脑,导致病变而已。
宅男一词已经开始被广阔滥用。
[编辑] 刻板印象
在台湾对于宅男、姹女的刻版印象
头发散乱或是很油亮
不注重环境及身体整洁
衣装落伍、搭配不当
特定装备 (如格子衬杉、 双肩背包、粗框眼镜),源自日剧《电车男》的男主角造型
喜好玩电玩及观赏动漫画 (有时候特指十八禁或是萌系,女性则是BL作品)
讲话与人不着边际或不注重人际关系 (只会一味的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有收集转蛋、盒玩或是食玩的嗜好
有聆听动画相关音乐的偏好
整天窝在家内不出门、不擅于与他人交际
在台湾,御宅族和原指的动漫迷意思相差很远,有人认为和大传媒体刻意炒作话题、新闻有关。 擅长使用"科科" 作为口头禅,代表宅男们的媔腼笑容。
[编辑] 现象
在批踢踢的个人版专站批兔有人开设醒宅版,在短短时间冲上热门网站。
中天综合台全民大闷锅在2007年7月19日节目中以“大学录取率高,毕业失业率也高,一堆宅男懒毙了,我们下一代该怎么办”作为主题,主持人并说出“腐女就是指腐败的女人,没有前途的啊”和“宅男已经连线起来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错误性的报导丑化御宅族与腐女。
综艺节目跟活动推出改造宅男之类的活动,部分网友认为这类节目之目的只是要一个符合他们形象的标志来突显他们的价值,例如把宅男变型男来反衬宅男的不堪等,多持负面观点。但这类节目通常并非真正了解宅男或御宅族。
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把御宅族当作不正常的族群看待,节目上数度有套话、侮辱的行为,引发部分网友不满。
新闻上曾以‘女生怨:交大男“很宅”’为标题,对交大学生有诸多不必要的话题制造,造成许多网友不满。
目前在台湾,御宅族一词是歧视性用语。
ACG界普遍坚持御宅族的原意。
I'm vlog网路视频征稿比赛在首页广告栏曾引发出“醒醒吧~阿宅。”歧视性用语。
I'm PK连续发表萝莉正太控是恋童癖及台湾宅站大票选(得票前两名为PTT及巴哈姆特)后,引起大众的不满,纷纷要求撤除相关有歧视意味投票,最近因为新闻报导宅男一连猝死,甚至还有题目是新闻报导宅男猝死,你会醒吗?,有人认为此站为反宅最大站。
部分人认为,这些就显示出了现代人对于御宅族(宅男)与其他较与其他人不同的族群的歧视与批判,不但污辱的其他人的喜好,也显现出现代人对于其他族群的包容性不足。
我很台湾:真是的,杨银波的图书馆借来的书,要不是说中国的老百姓好可怜之类的,要不然就是中国的未来应该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迂腐,无趣,再找找看......
黄瑞芬:《比谁长寿》
黄瑞芬:《比谁活的比较久》
黄瑞芬:《趣味主义》
我很台湾(露出惊喜的表情):对对对,这个不错,好!!!!!!
黄瑞芬:《一百世纪的杜鹃》:
在人类的各个领域,我们发现,其中最顶尖杰出的,无非都是那些比较长寿,活的比较久的人物。作家萧伯纳,画家毕加索,政治家邱吉尔,都活到了九十多岁,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医学进步,每个人活到七八十岁都不是什么问题,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活到一百多岁呢!大家常常会以为创作的人通常早逝,夭折,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天才,往往都是活力充沛,精神保满,在他们的世界里,就像金字塔的顶端,活到一个阶段,自然有对这个阶段的体会,而活的越长寿,越久的那些天才,人生阅历越高越广,作品自然节节高升,越写越好,这就是天才啊!!!!!!
我很台湾(拿起《一百世纪的杜鹃》开始比较):
施特劳斯,1864─1949,85岁,佩服佩服,孟德尔颂,1809─1847,38岁,废物废物......
圣桑,1835─1921,86岁,伟大伟大,莫札特,1756─1791,35岁,人渣人渣......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89岁,天才天才,舒伯特,1797─1828,31岁,垃圾垃圾......
我很台湾(脑中盘旋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画面):
主持人小柔子(穿着笔挺的西装):现在颁发,一百世纪全宇宙最佳作曲家奖,第三名是......
主持人小柔子:施特劳斯!!!!!!
(孟德尔颂昏了过去)
主持人小柔子:请发表得奖感言......
施特劳斯:我想去吴哥!!!!!!
(全场鼓掌)
主持人小柔子:好的,谢谢!现在颁发,一百世纪全宇宙最佳作曲家奖,第二名是......
主持人小柔子:圣桑!!!!!!
(莫札特哭了起来)
主持人小柔子:请发表得奖感言......
圣桑:我也想去吴哥!!!!!!
(全场又鼓掌起来)
主持人小柔子:好的,谢谢!现在颁发,一百世纪全宇宙最佳作曲家奖,第一名是......
主持人小柔子:斯特拉文斯基!!!!!!
(全场欢声雷动,一片叫好,只见舒伯特口吐白沫,神智不清,意识恍惚的大喊: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要相信老学究的话,那个四十多岁才第一次到过乡村,闻到芬多精的味道的中年妇人,生命不是量的比较,生命不可以拿来开玩笑啊!求求你们救救我们的孩子啊!救救我们的下一代啊......)
主持人小柔子:请发表得奖感言......
斯特拉文斯基:我想跟小柔子去吴哥!!!!!!
主持人小柔子:哦!是吗?
斯特拉文斯基:确定。
主持人小柔子:那我们大家一起去好不好?
施特劳斯,孟德尔颂,圣桑,莫札特,斯特拉文斯基,舒伯特:好!!!!!!
(大家通通起立鼓掌,颁奖结束,台下,黑暗中)
主持人小柔子:他们通通没什么.....
主持人小柔子:我只想跟你一个人去吴哥......
主持人小柔子:因为你是万岁万岁万万岁......(跪下)
我很台湾(穿着龙袍):平身......
主持人小柔子:谢皇上......(起来)
我很台湾(龙颜大悦):哈哈哈哈!!!!!!
我很台湾(回神过来):对,没错,就是这样,喵。
我很台湾:对了,早点去睡,早一点跟小柔子去吴哥,嘻嘻,比谁长寿,比谁活的比较久,趣味主义,我通通不要管,我只想去吴哥,吴wu二声吴,哥ge一声哥,吴哥,吴是二声,哥是一声,吴哥,吴哥!!!!!!
(我很台湾去睡了,床头柜摆了一本黄瑞芬《一百世纪的杜鹃》,第二天,晚上七点的时候)
(电话):铃......
我很台湾:喂?(接电话)
(电话那头):我是小柔子。
我很台湾:有什么事?
小柔子:昨天你不是说要去吴哥吗?
我很台湾:没有啊!
小柔子:没有吗?
我很台湾:没有!
小柔子:哦?是吗?你不想去吴哥吗?
我很台湾:不想!
小柔子:再见......(挂上电话)
我很台湾(一个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嘿嘿嘿,不去吴哥才是成功,去吴哥就失败了,哈哈哈哈!钓鱼台是我们的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傻妞批阅:你智障啊!!!!!!
陈柏达
2007/12/1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