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魔力是让你找到答案——访著名作家李洱
作家访谈
李洱,作家。熟悉他的人不是很多。他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几年或者十几年出一部作品,至今为止,他的作品不超过10部,其中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都受到过高度赞誉。与李洱的采访,时间几度变化。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笔者通过蒋一谈新作《赫本啊赫本》正式认识了李洱。随后打电话约其采访,但是由于他正在写下一部作品,便往后推迟了。如今,记者终于采访到了一直在忙碌的李洱,他也用他特有的严谨又不乏趣味性的话语,谈起了他的作家生涯以及他眼中的文学。
学过画的“悬浮”作家
李洱成了作家,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对《三国演义》《红楼梦》熟得不能再熟,从小李洱便耳濡目染。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早年间也写过小说,可以说,李洱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十分喜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希望李洱当一名画家,甚至还为他请来了家教。有很长一段时间,李洱跟着家教在野外写生。可是这位家教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对待李洱也分人前人后。虽然如此,学画还是在无形之中训练了李洱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也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李洱真正开始系统阅读小说,是在上大学以后。他曾说过,大学才是自己真正的文化童年。上世纪80年代的华东师大,有一大批文学信徒。说“信徒”这两个字,一点也不为过,大家都很狂热,好像活着就是为了写作。那个年代的文学教育、阅读和交流,让李洱受益匪浅。
他说,那时候的文学气候很复杂,它使得人们对于启蒙、政治和文学,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非常敏感。在那样一种特殊的语境下,对于完成大学教育的一批人,是有深刻影响的,对于李洱也如此。他说,自己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它虽然有些浮皮潦草,但却很有冲击力。只可惜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每一代作家走向职业写作的道路,多少都会有些差别。李洱说,以前的很多作家都是先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然后有感而发,成为职业作家。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对生活的追忆和缅怀,带有倾诉和反思的性质。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艺术。到了自己这代作家,大都是先学了很多关于文学史的知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开始学习写作。生活与写作同步,生活经验能够更快地进入到作品当中,作品不再仅仅是追忆,也不仅仅是反思,而是对当下生活的辨析和反省。于自己来说,艺术就是生活。这当中也有着细微而实在的差别。而现在年轻一代的作家,他们大都是通过网络写作走向职业写作的,他们的小说往往带有幻想气质,但有时候写的又是更为私密的个人经验,同时又希望这种个人经验被更多的人认同。
李洱曾称自己是“悬浮的一代”,对于“悬浮”,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之前,李洱认为自己这代作家,所接触的事物处于急剧的变化中,好像不是生活在传统之中,而是每天都在面对新的问题,这个状况曾给他一种巨大的悬浮、无根的感觉。而如今,看法又变了,人到中年之后,他发现确实存在很多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也是根植于传统的变化,不存在绝对的断裂。
写出当代的乡土中国
并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能在国外热卖,也不是所有作家都有机会获得一个国家总理的接见。2008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她将德文版《石榴树上结樱桃》送给温家宝总理,并点名要与李洱对谈。德国《普鲁士报》曾评价《石榴树上结樱桃》为“配得上它所获得的一切荣誉”。在挑剔的德国市场,《石榴树上结樱桃》热卖并受到各界的赞赏,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到现在,李洱还不清楚,德国读者为什么喜欢《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从出版社和翻译那里了解到,“许多德国人对中国农村的了解,是通过以前那些来过中国的传教士写的书,他们对现代中国乡村完全不了解。因此,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惊讶中国乡村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化进程了,他们想知道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当代小说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揭示非常丰富深刻。李洱的作品恰恰就体现出这一点,关于《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说,他只是写出了自己感受到的当代的乡土中国。此外他也很赞成费孝通说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乡土性的,中国人的根是乡土性的。”而让李洱感兴趣的是,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旅程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伴随着这个问题,李洱一直在创作中寻找答案。
除了《石榴树上结樱桃》外,李洱最具代表性的《花腔》也同样受到关注。其实,德国出版社最早接触李洱的作品是《花腔》这本书,但是由于在翻译过程中,牵涉太多的中国现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翻译异常艰难,这本书在国外的出版被滞后了。
李洱的小说一直在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石榴树上结樱桃》看上去写的是乡下的事,其实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事;《花腔》看上去写的是知识分子的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李洱试图在书写中找到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痛苦和困难,这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一个精神状态。
李洱建议大家多到现在的乡村走走,任何人都会发现,它与鲁迅写的未庄、沈从文写的湘西,已经有了很多不同。他说,很多乡土小说,喜欢去写所谓的永恒人性,即人性恶与人性善。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李洱,写中国人的人性善,可以获国内的奖;写中国人的人性恶,可以获国外的奖。李洱转念一想好像还真的是这样,但他不喜欢这样做。对于李洱来说,他更喜欢写出文化上的复杂性,喜欢去探究复杂语境中人的存在状态。
“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在生活中,很多朋友都觉得李洱是个比较温和、容易相处的人。而李洱清楚自己是一个比较激烈的人,是写作促使自己变得温和,因为写作容易让人变成一个相对主义者,让人容易看到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合理性。
平时,李洱会对日常的琐碎生活有所洞悉,从中找寻容易被常人忽略之处,经过精雕细琢,整理成问题。最近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新作就是因为他对悖谬性的经验感兴趣,喜欢反向思考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思考结集成的书,故取名为《白色的乌鸦》。书中,有近期的零星感受,也有15年前所写的感悟。
李洱说,想象就是生活的生长。他认为写作不应该依赖于灵感,应该依赖于对灵感的捕捉、掌控、分析和选择能力。只有坐下来,灵感才会来,才能形成文字。坐不下来,灵感就不叫灵感,叫胡思乱想。“面对生活,谁都会有无力感,我也不例外,我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想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诚恳的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在写作上,李洱试图极力忠实于内心,他说:“如果做不到我手写我心,那不是因为我怕什么,要躲避什么。而是因为如果写作永远无法完整地展示内心生活,再伟大的作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类的语言之所以会出现变化,就是因为原来的语言无法忠实地表达自己,所以作家必须探索出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表述方式。”
作为一名作家,要有精神力量。李洱说,作家的精神力量,首先要表现为对现实的穿透力,就是既要能够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有人可能会用宗教感来要求当代作家,但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是指汉人的宗教,多半是半宗教、半世俗的。所以不能够拿西方作品中的宗教来套中国作品。
写作对于每一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对于李洱来说也不例外。写作带给他的感悟太多了,是快乐与痛苦齐飞,相信共怀疑一色。给他带来的最多的收获,就是对人性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非常好阅读好进入的,有的时候需要时间的沉淀。也有的时候,一部好作品,要经过时间的见证,需要一读再读,因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从中得到答案。李洱说,反复读,你会从已有的故事中跳出来,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故事。好的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而好的作家就是让你找到这种魔力。
李洱,作家。熟悉他的人不是很多。他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几年或者十几年出一部作品,至今为止,他的作品不超过10部,其中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都受到过高度赞誉。与李洱的采访,时间几度变化。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笔者通过蒋一谈新作《赫本啊赫本》正式认识了李洱。随后打电话约其采访,但是由于他正在写下一部作品,便往后推迟了。如今,记者终于采访到了一直在忙碌的李洱,他也用他特有的严谨又不乏趣味性的话语,谈起了他的作家生涯以及他眼中的文学。
学过画的“悬浮”作家
李洱成了作家,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对《三国演义》《红楼梦》熟得不能再熟,从小李洱便耳濡目染。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早年间也写过小说,可以说,李洱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十分喜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希望李洱当一名画家,甚至还为他请来了家教。有很长一段时间,李洱跟着家教在野外写生。可是这位家教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对待李洱也分人前人后。虽然如此,学画还是在无形之中训练了李洱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也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李洱真正开始系统阅读小说,是在上大学以后。他曾说过,大学才是自己真正的文化童年。上世纪80年代的华东师大,有一大批文学信徒。说“信徒”这两个字,一点也不为过,大家都很狂热,好像活着就是为了写作。那个年代的文学教育、阅读和交流,让李洱受益匪浅。
他说,那时候的文学气候很复杂,它使得人们对于启蒙、政治和文学,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非常敏感。在那样一种特殊的语境下,对于完成大学教育的一批人,是有深刻影响的,对于李洱也如此。他说,自己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它虽然有些浮皮潦草,但却很有冲击力。只可惜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每一代作家走向职业写作的道路,多少都会有些差别。李洱说,以前的很多作家都是先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然后有感而发,成为职业作家。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对生活的追忆和缅怀,带有倾诉和反思的性质。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艺术。到了自己这代作家,大都是先学了很多关于文学史的知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开始学习写作。生活与写作同步,生活经验能够更快地进入到作品当中,作品不再仅仅是追忆,也不仅仅是反思,而是对当下生活的辨析和反省。于自己来说,艺术就是生活。这当中也有着细微而实在的差别。而现在年轻一代的作家,他们大都是通过网络写作走向职业写作的,他们的小说往往带有幻想气质,但有时候写的又是更为私密的个人经验,同时又希望这种个人经验被更多的人认同。
李洱曾称自己是“悬浮的一代”,对于“悬浮”,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之前,李洱认为自己这代作家,所接触的事物处于急剧的变化中,好像不是生活在传统之中,而是每天都在面对新的问题,这个状况曾给他一种巨大的悬浮、无根的感觉。而如今,看法又变了,人到中年之后,他发现确实存在很多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也是根植于传统的变化,不存在绝对的断裂。
写出当代的乡土中国
并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能在国外热卖,也不是所有作家都有机会获得一个国家总理的接见。2008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她将德文版《石榴树上结樱桃》送给温家宝总理,并点名要与李洱对谈。德国《普鲁士报》曾评价《石榴树上结樱桃》为“配得上它所获得的一切荣誉”。在挑剔的德国市场,《石榴树上结樱桃》热卖并受到各界的赞赏,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到现在,李洱还不清楚,德国读者为什么喜欢《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从出版社和翻译那里了解到,“许多德国人对中国农村的了解,是通过以前那些来过中国的传教士写的书,他们对现代中国乡村完全不了解。因此,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惊讶中国乡村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化进程了,他们想知道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当代小说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揭示非常丰富深刻。李洱的作品恰恰就体现出这一点,关于《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说,他只是写出了自己感受到的当代的乡土中国。此外他也很赞成费孝通说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乡土性的,中国人的根是乡土性的。”而让李洱感兴趣的是,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旅程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伴随着这个问题,李洱一直在创作中寻找答案。
除了《石榴树上结樱桃》外,李洱最具代表性的《花腔》也同样受到关注。其实,德国出版社最早接触李洱的作品是《花腔》这本书,但是由于在翻译过程中,牵涉太多的中国现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翻译异常艰难,这本书在国外的出版被滞后了。
李洱的小说一直在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石榴树上结樱桃》看上去写的是乡下的事,其实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事;《花腔》看上去写的是知识分子的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李洱试图在书写中找到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痛苦和困难,这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一个精神状态。
李洱建议大家多到现在的乡村走走,任何人都会发现,它与鲁迅写的未庄、沈从文写的湘西,已经有了很多不同。他说,很多乡土小说,喜欢去写所谓的永恒人性,即人性恶与人性善。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李洱,写中国人的人性善,可以获国内的奖;写中国人的人性恶,可以获国外的奖。李洱转念一想好像还真的是这样,但他不喜欢这样做。对于李洱来说,他更喜欢写出文化上的复杂性,喜欢去探究复杂语境中人的存在状态。
“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在生活中,很多朋友都觉得李洱是个比较温和、容易相处的人。而李洱清楚自己是一个比较激烈的人,是写作促使自己变得温和,因为写作容易让人变成一个相对主义者,让人容易看到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合理性。
平时,李洱会对日常的琐碎生活有所洞悉,从中找寻容易被常人忽略之处,经过精雕细琢,整理成问题。最近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新作就是因为他对悖谬性的经验感兴趣,喜欢反向思考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思考结集成的书,故取名为《白色的乌鸦》。书中,有近期的零星感受,也有15年前所写的感悟。
李洱说,想象就是生活的生长。他认为写作不应该依赖于灵感,应该依赖于对灵感的捕捉、掌控、分析和选择能力。只有坐下来,灵感才会来,才能形成文字。坐不下来,灵感就不叫灵感,叫胡思乱想。“面对生活,谁都会有无力感,我也不例外,我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想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诚恳的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在写作上,李洱试图极力忠实于内心,他说:“如果做不到我手写我心,那不是因为我怕什么,要躲避什么。而是因为如果写作永远无法完整地展示内心生活,再伟大的作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类的语言之所以会出现变化,就是因为原来的语言无法忠实地表达自己,所以作家必须探索出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表述方式。”
作为一名作家,要有精神力量。李洱说,作家的精神力量,首先要表现为对现实的穿透力,就是既要能够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有人可能会用宗教感来要求当代作家,但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是指汉人的宗教,多半是半宗教、半世俗的。所以不能够拿西方作品中的宗教来套中国作品。
写作对于每一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对于李洱来说也不例外。写作带给他的感悟太多了,是快乐与痛苦齐飞,相信共怀疑一色。给他带来的最多的收获,就是对人性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非常好阅读好进入的,有的时候需要时间的沉淀。也有的时候,一部好作品,要经过时间的见证,需要一读再读,因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从中得到答案。李洱说,反复读,你会从已有的故事中跳出来,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故事。好的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而好的作家就是让你找到这种魔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