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产品的一点想法
欢迎来俺们乐队首页玩:http://www.douban.com/artist/jinganli/
一边充实这个乐队页面,一边想着关于这个豆瓣新产品的未来发展。从目前的用户体验层面来看,逻辑清晰,目的明确,手感还算不错,虽然有些这个那个的小技术问题有待改进,但是至少很容易上手,人人用得。
昨天和我们亲爱的录音师猴子同学关于这个新产品也展开了争论。他觉得这是今年为止豆瓣推出的一个很了不起的产品。“关键在于阿北怎么玩”,猴子如是说。如同sina用个人门户逐渐串起各项基本应用使之整合一体,这个艺术家的主页功能,也使得很多豆瓣原有的功能得一像穿珍珠项链般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很大的商业想象力”,他这么觉得。
但是,虽然说是很新颖,我还是对这个新东西之下究竟有多少生命力表示怀疑。
豆瓣和sina不一样,sina需要的是粘性---看新闻的人是没有粘性的。所以整合本身就是要面对全体用户。
而豆瓣缺的不是粘性,它这个产品的管理者其实是小众中的小众,参与者也并非是全体用户---从创建时的审核机制就可以看出。它的目的是更加增强互动性,用一小撮“名人”的影响力来带领整个群体。喂,为什么我越说越像名人博客啊?
没错,它就是一个青年亚文化名人博客---我指的是首先从国产乐队开始呈现,目前给人的第一直觉。
这注定了商业上不好挣钱的,市场环境是好是坏个人有不同意见,反正我是觉得不好。主流唱片业都萎靡的厉害,图书一样。但这又恰恰是豆瓣赖以成名的两个主线服务。况且你还要跟myspace、新茶、街声去抢资源呢。
而这个产品的目标如果是有朝一日扩展到让传统媒体、广告商来使用,首先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观众有没有买账兴趣的问题。
如果你饭的是艺人或团体,你会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但要是变成一个媒介性质的,你绝对不会有太多粘性,因为你感兴趣的只是其中某一次艺术活动或者一个展览。其实说到集成和互动性,我更关心的是同城活动潜藏的的商务机会。但是豆瓣做了这么久,还不见能用这个赚钱。用这个新产品整合了又能如何?
最后说一下别的忧虑。这个新产品在无形中和小组有着功能性上的重叠--真的是重叠,而不是融合!这其实是很不好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做法。而且,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说,打造名人概念其实是和豆瓣的一贯方针相违背的。前一阵上线的广场就是一个往回看的,失败的产品,只能对少部分新手适用。我不太觉得来来回回走路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边充实这个乐队页面,一边想着关于这个豆瓣新产品的未来发展。从目前的用户体验层面来看,逻辑清晰,目的明确,手感还算不错,虽然有些这个那个的小技术问题有待改进,但是至少很容易上手,人人用得。
昨天和我们亲爱的录音师猴子同学关于这个新产品也展开了争论。他觉得这是今年为止豆瓣推出的一个很了不起的产品。“关键在于阿北怎么玩”,猴子如是说。如同sina用个人门户逐渐串起各项基本应用使之整合一体,这个艺术家的主页功能,也使得很多豆瓣原有的功能得一像穿珍珠项链般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很大的商业想象力”,他这么觉得。
但是,虽然说是很新颖,我还是对这个新东西之下究竟有多少生命力表示怀疑。
豆瓣和sina不一样,sina需要的是粘性---看新闻的人是没有粘性的。所以整合本身就是要面对全体用户。
而豆瓣缺的不是粘性,它这个产品的管理者其实是小众中的小众,参与者也并非是全体用户---从创建时的审核机制就可以看出。它的目的是更加增强互动性,用一小撮“名人”的影响力来带领整个群体。喂,为什么我越说越像名人博客啊?
没错,它就是一个青年亚文化名人博客---我指的是首先从国产乐队开始呈现,目前给人的第一直觉。
这注定了商业上不好挣钱的,市场环境是好是坏个人有不同意见,反正我是觉得不好。主流唱片业都萎靡的厉害,图书一样。但这又恰恰是豆瓣赖以成名的两个主线服务。况且你还要跟myspace、新茶、街声去抢资源呢。
而这个产品的目标如果是有朝一日扩展到让传统媒体、广告商来使用,首先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观众有没有买账兴趣的问题。
如果你饭的是艺人或团体,你会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但要是变成一个媒介性质的,你绝对不会有太多粘性,因为你感兴趣的只是其中某一次艺术活动或者一个展览。其实说到集成和互动性,我更关心的是同城活动潜藏的的商务机会。但是豆瓣做了这么久,还不见能用这个赚钱。用这个新产品整合了又能如何?
最后说一下别的忧虑。这个新产品在无形中和小组有着功能性上的重叠--真的是重叠,而不是融合!这其实是很不好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做法。而且,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说,打造名人概念其实是和豆瓣的一贯方针相违背的。前一阵上线的广场就是一个往回看的,失败的产品,只能对少部分新手适用。我不太觉得来来回回走路有助于身体健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