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艳阳天”
艳阳天
窦唯
好春光 在这艳阳天
朦胧胧 像是那从前
睡梦酣 梦中天外的青山
抬头望向 天空蓝蓝
为着那份 美好的心愿
心再苦涩 路再艰难
只怕梦到 中途又难圆
狂风暴雨 老天变脸
常要说的是乐生于苦
可乐极生悲 道理又自古
别让我不安 是非难辩
沧桑千年 不再有遗憾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岁岁 年年 百年 千年
天变 地变 山变 水变
千变 万变 人变 心变
往昔已远走过来到你我眼前
有什么事会让你留恋
窦唯的《艳阳天》比起那张《黑梦》来说,感觉成熟了很多。这种成熟并不仅仅只是音乐上的创作。《黑梦》听来风格稍许带有些“外来”的感觉,模仿的痕迹重一些,而《艳阳天》更多是一窦唯自我本身,展现的是窦唯创作成熟上的一种自觉。无论是配乐上,还是歌词,《艳阳天》中的窦唯人生也许有些迷茫,但是迷茫中可以感受他的世界是可以不受外界所摆布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不是窦唯所希冀的呢?
1995年窦唯26岁,当时的流行音乐正在逐渐被”商化“,五音不全可以被包装成歌手,音乐可以被各种高科技加以修饰,本土流行音乐也越来越'西化"。艺术家有时候是很纠结的,当你的艺术准则和世俗的价值相冲突时,你可能会没有面包,可是迎合世俗价值之下的创作首先要忘却自觉与自由两者,失去了创作的自觉与自由,这样的作品还会有精神么?于是一些艺术家孤独而贫瘠的坚持下去,一些艺术家开始了面包与艺术的结合。窦唯是前者吧,我敢说窦唯后期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在这个青少年们热衷“超女”、“快男”和K-POP,青年人多半喜欢港台一体化,中老年人多半喜欢宋祖英的时代,窦唯的音乐既不是动感的电子舞曲,也不是主旋律的走进新时代,他是被遗忘的角落。
去年去了一次九寨,晚上被导游豁豁到藏族民风歌舞表演团观看“纯正”的藏族歌舞,一大群“康巴”帅哥美女穿着华丽的舞台服装,卖力的又唱又跳,舞台的灯光虚幻到极点,大有百乐门的姿态,音响设备也是现代化,几个超大喇叭对着你,把藏女的空灵歌声渲染到了极点。可是我觉得不好看也不好听,藏民族的文化在我眼里一直是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美,是绽放在高原下的原始之美,可是在光与声的现代设备舞台上是那么的“不近人情”,我想起了欢庆的《田野录音套装》中扎西父子,那是在拉萨街头的"不插电“,其中有一首歌曲调子接近于藏歌”黑氆氆“,大小扎西的声音一高一低,一唱一和,儿子歌声天真无邪无烦恼,父亲的歌声成熟且沧桑,有时候还能听得到笑声。尽管这样的声音也是通过科技设备采录传输到我耳中,但是其本质上的纯粹反复让我感觉到了扎西父子的卖艺生活,坐在西藏的人来人往的街头,一片日光倾城,有生活的艰辛也伴随着简单的欢乐。
窦唯是追求简单与纯粹的,我一直这么觉得,他后期的音乐在流行文化看来是不近人情,但我反而觉得流行文化才是不近人情,它长着一张轻易接近世人的外表,可是在这张面孔之下却是一颗冰冷的文化之心,所以流行文化总会有不再流行的那一天,它总是替代与被替代。喜欢窦唯,就是因为在这样的文化染缸里,他不做作,就算再曲高和寡,那也代表着我的音乐本身,他不属于流行,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他是窦唯。
点击歌名有链接相应歌曲。
窦唯
好春光 在这艳阳天
朦胧胧 像是那从前
睡梦酣 梦中天外的青山
抬头望向 天空蓝蓝
为着那份 美好的心愿
心再苦涩 路再艰难
只怕梦到 中途又难圆
狂风暴雨 老天变脸
常要说的是乐生于苦
可乐极生悲 道理又自古
别让我不安 是非难辩
沧桑千年 不再有遗憾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岁岁 年年 百年 千年
天变 地变 山变 水变
千变 万变 人变 心变
往昔已远走过来到你我眼前
有什么事会让你留恋
窦唯的《艳阳天》比起那张《黑梦》来说,感觉成熟了很多。这种成熟并不仅仅只是音乐上的创作。《黑梦》听来风格稍许带有些“外来”的感觉,模仿的痕迹重一些,而《艳阳天》更多是一窦唯自我本身,展现的是窦唯创作成熟上的一种自觉。无论是配乐上,还是歌词,《艳阳天》中的窦唯人生也许有些迷茫,但是迷茫中可以感受他的世界是可以不受外界所摆布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不是窦唯所希冀的呢?
1995年窦唯26岁,当时的流行音乐正在逐渐被”商化“,五音不全可以被包装成歌手,音乐可以被各种高科技加以修饰,本土流行音乐也越来越'西化"。艺术家有时候是很纠结的,当你的艺术准则和世俗的价值相冲突时,你可能会没有面包,可是迎合世俗价值之下的创作首先要忘却自觉与自由两者,失去了创作的自觉与自由,这样的作品还会有精神么?于是一些艺术家孤独而贫瘠的坚持下去,一些艺术家开始了面包与艺术的结合。窦唯是前者吧,我敢说窦唯后期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在这个青少年们热衷“超女”、“快男”和K-POP,青年人多半喜欢港台一体化,中老年人多半喜欢宋祖英的时代,窦唯的音乐既不是动感的电子舞曲,也不是主旋律的走进新时代,他是被遗忘的角落。
去年去了一次九寨,晚上被导游豁豁到藏族民风歌舞表演团观看“纯正”的藏族歌舞,一大群“康巴”帅哥美女穿着华丽的舞台服装,卖力的又唱又跳,舞台的灯光虚幻到极点,大有百乐门的姿态,音响设备也是现代化,几个超大喇叭对着你,把藏女的空灵歌声渲染到了极点。可是我觉得不好看也不好听,藏民族的文化在我眼里一直是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美,是绽放在高原下的原始之美,可是在光与声的现代设备舞台上是那么的“不近人情”,我想起了欢庆的《田野录音套装》中扎西父子,那是在拉萨街头的"不插电“,其中有一首歌曲调子接近于藏歌”黑氆氆“,大小扎西的声音一高一低,一唱一和,儿子歌声天真无邪无烦恼,父亲的歌声成熟且沧桑,有时候还能听得到笑声。尽管这样的声音也是通过科技设备采录传输到我耳中,但是其本质上的纯粹反复让我感觉到了扎西父子的卖艺生活,坐在西藏的人来人往的街头,一片日光倾城,有生活的艰辛也伴随着简单的欢乐。
窦唯是追求简单与纯粹的,我一直这么觉得,他后期的音乐在流行文化看来是不近人情,但我反而觉得流行文化才是不近人情,它长着一张轻易接近世人的外表,可是在这张面孔之下却是一颗冰冷的文化之心,所以流行文化总会有不再流行的那一天,它总是替代与被替代。喜欢窦唯,就是因为在这样的文化染缸里,他不做作,就算再曲高和寡,那也代表着我的音乐本身,他不属于流行,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他是窦唯。
点击歌名有链接相应歌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