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思光
生平:
勞思光,本名榮瑋,號韋齋,思光是筆名。一九二七年九月三日出生於湖南長沙的翰林世家,祖父是清朝的大員,家世甚榮,因此也打下紮實深厚的國學基礎。高中畢業後就到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在一九四九年後,因為大陸易守,便先後旅居台港等地,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九八九年受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之邀為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等;退休後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該校逸夫書院高級導師。現任台灣私立華梵大學教授及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並於二零零二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任教時除了要扛下課務之外,還要設計課程及編寫教材。後來學院改制,他也參與課程合併事宜,更出任研究所主任一職。在華梵大學哲學系雖被稱為「大師」,但身為專任教授,因此也親自參與系上導師會議及課務會議等重要會議。
除此之外,勞思光和牟宗三在香港中文大學同為同事時的往事也常讓人提起。兩人東西方哲學史基礎及語言都相當紮實,研究範圍也多所重疊,尤其是一般熟知的佛學、儒學和康德哲學。兩人經常為此爭論不已,彼此是同事,也是研究上的競爭對手。
勞思光著作遍及文、史、哲學、考據、時論等,尤以一九八零年代所出版之《新編中國哲學史》望重於時,其中獨創基源問題研究法認為哲學史不只是「歷史」,還要有思想,也就是哲學問題意識。他認為身為一個知識份子就是要關心國家社會,因此著作中亦頗多針對時政而發,而這些短篇結集常被他謙稱為「小書」。勞思光亦喜歡寫詩自娛,詩中常可見與家人相處或是對國家社會的寄望。
被譽為小巨人的勞思光,瘦小的外表下目光常是閃閃發光的看著手上文件或是精神抖擻的講課。平日在家,也總是衣著整齊,一絲不苟,上課時更是無論冬夏都穿著西裝打上領結。講課內容則不拘泥於手上教材,旁徵博引,近期研究也毫不吝嗇拿出來與青年學子分享。他曾說,若是學生裡有些人可以因此對學術研究有所興趣,也就夠了。?
年表:
1927 0歲。出生
1946 19歲。進入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
1949 22歲。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肄業
1952 25歲。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
1955 28歲。擔任香港珠海書院講師
1964 37歲。離開香港珠海書院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哲學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
1985 58歲。離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擔任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1989 62歲。離開文化研究所擔任台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1992 65歲。離開台灣清華大學擔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客座教授
1993 66歲。離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
1994 67歲。擔任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1999 72歲。擔任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2000 73歲。獲得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轉任台灣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
2001 74歲。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2002 75歲。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4 77歲。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勞思光,本名榮瑋,號韋齋,思光是筆名。一九二七年九月三日出生於湖南長沙的翰林世家,祖父是清朝的大員,家世甚榮,因此也打下紮實深厚的國學基礎。高中畢業後就到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在一九四九年後,因為大陸易守,便先後旅居台港等地,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九八九年受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之邀為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等;退休後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該校逸夫書院高級導師。現任台灣私立華梵大學教授及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並於二零零二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任教時除了要扛下課務之外,還要設計課程及編寫教材。後來學院改制,他也參與課程合併事宜,更出任研究所主任一職。在華梵大學哲學系雖被稱為「大師」,但身為專任教授,因此也親自參與系上導師會議及課務會議等重要會議。
除此之外,勞思光和牟宗三在香港中文大學同為同事時的往事也常讓人提起。兩人東西方哲學史基礎及語言都相當紮實,研究範圍也多所重疊,尤其是一般熟知的佛學、儒學和康德哲學。兩人經常為此爭論不已,彼此是同事,也是研究上的競爭對手。
勞思光著作遍及文、史、哲學、考據、時論等,尤以一九八零年代所出版之《新編中國哲學史》望重於時,其中獨創基源問題研究法認為哲學史不只是「歷史」,還要有思想,也就是哲學問題意識。他認為身為一個知識份子就是要關心國家社會,因此著作中亦頗多針對時政而發,而這些短篇結集常被他謙稱為「小書」。勞思光亦喜歡寫詩自娛,詩中常可見與家人相處或是對國家社會的寄望。
被譽為小巨人的勞思光,瘦小的外表下目光常是閃閃發光的看著手上文件或是精神抖擻的講課。平日在家,也總是衣著整齊,一絲不苟,上課時更是無論冬夏都穿著西裝打上領結。講課內容則不拘泥於手上教材,旁徵博引,近期研究也毫不吝嗇拿出來與青年學子分享。他曾說,若是學生裡有些人可以因此對學術研究有所興趣,也就夠了。?
年表:
1927 0歲。出生
1946 19歲。進入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
1949 22歲。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肄業
1952 25歲。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
1955 28歲。擔任香港珠海書院講師
1964 37歲。離開香港珠海書院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哲學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
1985 58歲。離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擔任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1989 62歲。離開文化研究所擔任台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1992 65歲。離開台灣清華大學擔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客座教授
1993 66歲。離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
1994 67歲。擔任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1999 72歲。擔任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2000 73歲。獲得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轉任台灣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
2001 74歲。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2002 75歲。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4 77歲。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