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 青春的过场
那日陪好友的侄女玩耍,随性一词便在脑海根深蒂固了,我想,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随性,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在所难免。
小时,随性不过就是想起哪出就哪出,完全不顾及旁人的感受,哪怕那是你该体恤的人,也无一例外的会遭到这样的情况。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并不亲近,或许也就不会如此随性而为了。想起先前在KFC内遇见的那对夫妇的孩子,小男孩额头受了伤,想是玩耍时不小心磕绊导致,小孩儿嘛,在所难免,哪个不是这样长大的呢,嚷嚷着要吃圣代,爸爸买来了,吃了几口就扔下,难为妈妈不想浪费在这样的冷天吃着儿子剩下的冰淇淋,儿子一会儿要吃这个一会儿要吃那个,一样一样的买来,却是都没有尝几口就被孩子扔下。那一刻我只是感觉,大抵有时父母都是这样的溺爱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让这些孩子觉得什么都可以这样轻而易举的得到,殊不知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如今年关脚下,回家的回家,团圆的团圆,孩子若是能够不被溺爱,多些懂事,少些稚气,那该是好的吧。然而细细一想,这稚气不在儿时表现出来,又待何时呢?凡事总是冲着两方面去的,我竟是不能够两全其美了。那就随着这性子吧,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人生又能够有几回这样随性而为的时刻呢?
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即使你倔强着不肯往前,但时间不会就此罢休的,直到有一天乘在公交车上被一个四岁的小姑娘叫做叔叔阿姨,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可以任意而为的小男孩儿、小女孩儿了,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也该收敛收敛,藏起小男孩儿小女孩儿们那些任性的锋芒,要能够控制着自己一些,提醒着自己一些,这过程,或许这就叫做青春,是我们从一个自然人演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我们早已不知从几时起,见到刚刚出生的婴儿我们开始有一种叫做怜惜的情愫,或许是作为女孩,有着天然的母性,才会起意这些,但不能够承认,我们确实是在一点一点的长大,在一点一点适应着周围的环境,尽管总是叫嚣着要出淤泥而不染,尽管总是叫嚣着周遭环境多么丑陋恶俗,但我们总是逃不过。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事是我们身不由己,是我们不能随性而为的。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人长大总是会懂事的,懂事了就知道要体恤那些我们想要体恤的人,就知道了感恩,就知道了爱、大爱。为了某些事某些人,我们总是会做一些事,只要是事情,就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人失落有人高兴,就像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手指头都不会一样长短,织手套的人要是把这五个指头都织的一样齐整,那就是一件废品,还是件不能返工的废品。所谓明白事理,为着的也是和自己最亲近人的利益。这倒是人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书上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都是利益关系。当时还觉得这书编的太过实际了一点,中国人讲究的不就是个含蓄美么,如今倒是赤裸裸的说起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问题来了,可不是一时不能够接受么。不过也亏的自己当时没法接受,现在想来不就是这样的么。随性,随的也是自家人的性。在外头是断不能再像小时候那般随性的了。
你想么,你若是随了你自己的性子,惹得旁人不耐烦,反过来在你面前随他的性子,矛盾加深,苦了的不过也是自己,那又何苦呢。可是要是不让你随这性子,你又是一肚子的不满,苦了的还是自己。遂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足以见得这古人在随性一词上的造诣颇深。随性,这性子得随的合情合理,方是没有失了面子,而且还赢了底子。其实说到底,还是得以真心示人,你若是不能真心,那旁人必是看得出来的,这样的虚情假意,又何苦做了来让人恶心,还让自己不爽呢?人只会越长越大,只会越长越成熟,那就不能再像个孩子一般,任意妄为,如此之举,不仅不会被人说是小孩可爱无心之举,反而会使人觉得做作了。
想起原先有一位老师告诉我的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五岁做五岁的事,十岁做十岁的事,二十岁做二十岁的事,五十岁做五十岁的事,万万不可僭越,这乱了章法的事情做出来,是万万行不通的,且不说这周围环境不允许,就是世人这张嘴你也是管不住的。这样说来,人岂不是就被这些个条条框框给困住了么,其实也不是的,只要掌握了大方向,那基本就是不会有错的。谁说有了这些个条条框框就不能够随性而为了呢?要是来了兴致,一起去骑个马散个心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别是那些无理取闹之举,还怕你不能够尽兴不成?
随性,陪伴我们走过整个人生,或许在青春年少时期尤为明显,但我们不会枉在这世间走一遭。
小时,随性不过就是想起哪出就哪出,完全不顾及旁人的感受,哪怕那是你该体恤的人,也无一例外的会遭到这样的情况。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并不亲近,或许也就不会如此随性而为了。想起先前在KFC内遇见的那对夫妇的孩子,小男孩额头受了伤,想是玩耍时不小心磕绊导致,小孩儿嘛,在所难免,哪个不是这样长大的呢,嚷嚷着要吃圣代,爸爸买来了,吃了几口就扔下,难为妈妈不想浪费在这样的冷天吃着儿子剩下的冰淇淋,儿子一会儿要吃这个一会儿要吃那个,一样一样的买来,却是都没有尝几口就被孩子扔下。那一刻我只是感觉,大抵有时父母都是这样的溺爱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让这些孩子觉得什么都可以这样轻而易举的得到,殊不知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如今年关脚下,回家的回家,团圆的团圆,孩子若是能够不被溺爱,多些懂事,少些稚气,那该是好的吧。然而细细一想,这稚气不在儿时表现出来,又待何时呢?凡事总是冲着两方面去的,我竟是不能够两全其美了。那就随着这性子吧,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人生又能够有几回这样随性而为的时刻呢?
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即使你倔强着不肯往前,但时间不会就此罢休的,直到有一天乘在公交车上被一个四岁的小姑娘叫做叔叔阿姨,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可以任意而为的小男孩儿、小女孩儿了,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也该收敛收敛,藏起小男孩儿小女孩儿们那些任性的锋芒,要能够控制着自己一些,提醒着自己一些,这过程,或许这就叫做青春,是我们从一个自然人演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我们早已不知从几时起,见到刚刚出生的婴儿我们开始有一种叫做怜惜的情愫,或许是作为女孩,有着天然的母性,才会起意这些,但不能够承认,我们确实是在一点一点的长大,在一点一点适应着周围的环境,尽管总是叫嚣着要出淤泥而不染,尽管总是叫嚣着周遭环境多么丑陋恶俗,但我们总是逃不过。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事是我们身不由己,是我们不能随性而为的。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人长大总是会懂事的,懂事了就知道要体恤那些我们想要体恤的人,就知道了感恩,就知道了爱、大爱。为了某些事某些人,我们总是会做一些事,只要是事情,就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人失落有人高兴,就像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手指头都不会一样长短,织手套的人要是把这五个指头都织的一样齐整,那就是一件废品,还是件不能返工的废品。所谓明白事理,为着的也是和自己最亲近人的利益。这倒是人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书上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都是利益关系。当时还觉得这书编的太过实际了一点,中国人讲究的不就是个含蓄美么,如今倒是赤裸裸的说起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问题来了,可不是一时不能够接受么。不过也亏的自己当时没法接受,现在想来不就是这样的么。随性,随的也是自家人的性。在外头是断不能再像小时候那般随性的了。
你想么,你若是随了你自己的性子,惹得旁人不耐烦,反过来在你面前随他的性子,矛盾加深,苦了的不过也是自己,那又何苦呢。可是要是不让你随这性子,你又是一肚子的不满,苦了的还是自己。遂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足以见得这古人在随性一词上的造诣颇深。随性,这性子得随的合情合理,方是没有失了面子,而且还赢了底子。其实说到底,还是得以真心示人,你若是不能真心,那旁人必是看得出来的,这样的虚情假意,又何苦做了来让人恶心,还让自己不爽呢?人只会越长越大,只会越长越成熟,那就不能再像个孩子一般,任意妄为,如此之举,不仅不会被人说是小孩可爱无心之举,反而会使人觉得做作了。
想起原先有一位老师告诉我的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五岁做五岁的事,十岁做十岁的事,二十岁做二十岁的事,五十岁做五十岁的事,万万不可僭越,这乱了章法的事情做出来,是万万行不通的,且不说这周围环境不允许,就是世人这张嘴你也是管不住的。这样说来,人岂不是就被这些个条条框框给困住了么,其实也不是的,只要掌握了大方向,那基本就是不会有错的。谁说有了这些个条条框框就不能够随性而为了呢?要是来了兴致,一起去骑个马散个心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别是那些无理取闹之举,还怕你不能够尽兴不成?
随性,陪伴我们走过整个人生,或许在青春年少时期尤为明显,但我们不会枉在这世间走一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