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世间又少了一支生花妙笔
就在刚刚,久不联系的一个友人QQ上发来消息,陈之藩先生昨谢世,享年87岁。盯着这行文字,愣在电脑前。从此,世上又少了一支生花的妙笔。
结识陈先生,是源于小她三十多岁的妻子童元方。大概是2006年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书店带回了童元方的《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一口气读完,不仅感慨童先生文字的沉稳大气,也被其中所写的与陈先生相处过程中的点滴感动。于是,四处查找陈之藩先生的资料,得知,先生出生于1925年6月19日,河北省霸县人(同为河北人,与我算是老乡),北洋大学(本人母校前身)电机系毕业,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成功大学,著作包括《寂寞的画廊》、《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及《剑河倒影》等。先生虽为英国剑桥大学电机哲学博士,从事的是电机工程教学与研究,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多篇,却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他的多篇文章被港台选入中小学课本。从此,对先生作品的偏爱更加不可收拾,一本本地淘。2009年,黄山书社出版了陈先生和童先生的文集,一套六本,卓越网根据我的购物记录适时向我推荐了此套书籍,我自然一分钟都没犹豫地一口气全都卖了下来,并逐本细细读完。
而今,时间已过去两年多,对于当时读书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那时,连着几个昼夜读,爱不释手。每读到佳言妙句时,总迫不及待地要跟人分享。很多次是在深夜,实在忍不住分享的欲望,便打电话给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朋友,一句句、一段段念给他听,跟他争论,与他探讨。也还曾抄了几首陈先生翻译作品的佳作,寄给了几位读书上的挚友。还记得,收到我手抄的书信后有两位朋友诧异又感动,连连感慨如今电脑大行其道的世风之下,竟然还能收到手写的书信,而书信的内容竟然只是一首妙语连珠的诗或者几行静美的句子。他们说时,是在笑我的痴,也理解了我对先生文字的爱。再后来,我曾向身边很多朋友推荐先生的著作。
我也曾想如果有一天去了香港,我一定要去中文大学,登上学校的那座山,轻叩开先生的门,只是见上一面,即便不说话也好。
而今,87岁的先生静静地走了。而我的这个愿望真的不能实现了。
结识陈先生,是源于小她三十多岁的妻子童元方。大概是2006年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书店带回了童元方的《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一口气读完,不仅感慨童先生文字的沉稳大气,也被其中所写的与陈先生相处过程中的点滴感动。于是,四处查找陈之藩先生的资料,得知,先生出生于1925年6月19日,河北省霸县人(同为河北人,与我算是老乡),北洋大学(本人母校前身)电机系毕业,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成功大学,著作包括《寂寞的画廊》、《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及《剑河倒影》等。先生虽为英国剑桥大学电机哲学博士,从事的是电机工程教学与研究,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多篇,却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他的多篇文章被港台选入中小学课本。从此,对先生作品的偏爱更加不可收拾,一本本地淘。2009年,黄山书社出版了陈先生和童先生的文集,一套六本,卓越网根据我的购物记录适时向我推荐了此套书籍,我自然一分钟都没犹豫地一口气全都卖了下来,并逐本细细读完。
而今,时间已过去两年多,对于当时读书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那时,连着几个昼夜读,爱不释手。每读到佳言妙句时,总迫不及待地要跟人分享。很多次是在深夜,实在忍不住分享的欲望,便打电话给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朋友,一句句、一段段念给他听,跟他争论,与他探讨。也还曾抄了几首陈先生翻译作品的佳作,寄给了几位读书上的挚友。还记得,收到我手抄的书信后有两位朋友诧异又感动,连连感慨如今电脑大行其道的世风之下,竟然还能收到手写的书信,而书信的内容竟然只是一首妙语连珠的诗或者几行静美的句子。他们说时,是在笑我的痴,也理解了我对先生文字的爱。再后来,我曾向身边很多朋友推荐先生的著作。
我也曾想如果有一天去了香港,我一定要去中文大学,登上学校的那座山,轻叩开先生的门,只是见上一面,即便不说话也好。
而今,87岁的先生静静地走了。而我的这个愿望真的不能实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