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章与吏事
疯克“弃学从政”的消息在法律博客上引起不少人眼球的注意,于是为学从政之争纷扰而起,有为疯克惋惜的,有为疯克祝福的,但是大抵的意思认为疯克弃美玉而就泥沼,着实为其不值。我也恰逢其事,就偶发激愤之言,认为从政和为学并无所谓的高低之分,而且疯克本身就性情洒脱,意愿率性而为,也不枉是人生一大快事。
后来疯克专门写了一篇日志来反对所谓的从政为学有高低之分,依然是那种“疯克”文风,可以看出他并未因为从政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最近翻阅洪迈的《容斋随笔》,看到一则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就摘录下来。
张芸叟在《与石司理书》谈到,他在京城游历的时候,拜访前辈官员,而这些官员不禁身居高位而且也是鸿儒之士。他经常聆听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各位大家的言论,以道德文章之事为多,只有欧阳公讲了很多为官之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侯,张芸叟就禁不住向欧阳修请教:“大多数学生来见先生,没有不想听道德文章的,现在先生却教人最多的却是为官之道,我实在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欧阳修说:“不是这样的。你们都是当今的杰出人才,以后做官一定要理政,自然应当懂得这方面的学问。从根本上说文学只能让自己修身达名,而政事才可以影响事物。我过去贬官到夷陵,当时正值壮年,渴望学习,就想找来《史记》、《汉书》来阅读,但是公家私人都没有。没有办法,于是就去取架子上的旧案卷宗,反复阅读,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冤假错案,以无为有,以枉为直,徇情枉法。灭亲害义,无所不有。夷陵这么偏远荒凉的地方就成这样,整个国家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时我就对天发誓:‘以后我要处理政事,绝对不敢疏忽大意’。”欧阳公说这番话的时候,苏洵父子也在旁边。对这件事,士大夫几乎不提起。
“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类箴言鼓舞多少代知识分子头悬梁锥刺股,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但是这种精神却依然渗透在我们的制度和骨子里,但是因为没有整个文明体系的支撑和约束,也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虽然现在我们依然学而优则仕,但是却没有了古代士人的那种风骨,没有了古代士人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如果更多的知识分子进入体制内,并保留一份梦想,做一个李鸿章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换一个角度来讲,如同欧阳公那样,没有夷陵的经历就不会对他的为官之道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如果不进入实践生活,那些所谓的道德文章也真的只有让自己获得虚名而已,落入迂腐之士的窠臼。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体悟这个制度的实际运作,不了解这个政府的内部运作,如何做出学问,如何写出文章。
祝福疯克,祝福很多像疯克这样的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