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博杂谈】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不是你的钱、权、文凭、毕业证
![]() |
北京一个国企的大老板爱写《兰亭序》,算是个文人,有一次去外地开会,一看到湖田美景兴趣来了,开始在那里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时有很多同等级别的人在一起,他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背,大家都看着他,其中有一个人跟上了两句,他回头看了一眼,不错!临回来之后,他就给那个秘书说“去!给那个人调动一下工作!”两句诗,升官了,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
另外一次,我河南的一个朋友调到他那面去,临行之前问我“庞老师,有什么嘱咐没有?”“其他嘱咐都没有了,北京那个地方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用俗一点的话叫人精聚集的地方,钱、权已经不是话题了,学点文化吧,别一张嘴,中,啥都中!”他说“那学什么啊?”“时间太紧急,也教不了你什么了,就教你怎么看画吧。”告诉大家:一旦上层次,首先要看文化,弹琴要学几天,唯独画和书法哪个屋里都有,只要是透着自己有点水平的人,管他谁画的,画得怎么样,家里都挂两幅。那怎么看?“现在要培养你怎么看阴阳向背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没有易经基础,肯定打动不了人,我教你个最绝的,首先在画前要凝神观看一下,不要瞎看。”一般人一看画,我就知道他肯定不懂,因为眼神不对,是发呆、散光的。给大家讲:中国画有画眼!欧洲画没有这个说法,他们只讲构图,所以这中间差了好几个等级。中国画有个画眼,往那儿一放,画眼基本在一半以上,竖着四六分画一条直线,上面再横着四六分画一条直线,无论这个地方有没有东西都是画眼,这是绝密,一般人不懂的,而且往往在四六分层的地方是空的,中国人不讲画满,讲究留白,包括中国书法上叫“笔断意不断”,所以看画要看画眼。有的人一看“画得真像!”那画家肯定瞧不起你,也太不懂了,所以层次一下就分出来了,人生当中的试金石太多了,保不齐在什么时候就丢人了,自己却不知道,中国老先生有句古话“光屁股推磨,转着圈丢人”所以老先生在找徒弟传授东西的时候最重脸面,“老师,求求你教教我吧?”看你两眼,“我丢不起那人!”因为你在不小心、不明白的状况下,已经把人都丢完了,老师也不能天天跟着你,人家问“看这人丢的,谁家孩子啊,他师父是谁啊?”当然现在一般都不认师父了,但过去老先生们特别看重这些事情。所以看画的时候,甭管是什么画,看完先不要吭声,一定要先微微地点点头,再微微地摇摇头,就可以了,不要再多说了。万一要问呢?怎么办?好说,点点头“这个画的构图还可以”,摇摇头“笔墨关系欠佳”,一听这就是行家,不要笑,管用!
我这个朋友一进办公室,老板的大红木条案上摆的笔墨纸砚都是最上等的,砚是端砚,带鹧鸪眼的;毛笔的笔座是镶玉的;墨是带七彩的,他回来之后给我描述,我说基本上那一套能值几十万。老板那儿摆的宣纸,一看就准备写《兰亭序》呢,朋友心里陡然一动,恐怕要用上了,一看墙上挂了很多名人字画,有一幅小的,他说第二次才知道那是黄胄的,第一次去看半天,都不知道谁的,黄胄就是画毛驴的那个,不过那幅画了只鸟,很小的小品画,然后他就先点点头,又摇摇头,我哥们也真厉害,黄胄的画都敢说,“不是庞老师,最主要我不知道是谁画的。”不过也管用,原来是要把他分到深圳去当副职的,后来说了两句话,“不错,还知道笔墨关系,来聊会儿。”本来是十分钟就可以走人去上班的,后来想起来了,给办公室主人打了个电话“那个刚来的,叫他直接跟着我吧。”过两天也派深圳去了,只不过是去深圳当总管,就是点点头、摇摇头的事情,后来副职就变成了正职。
所以告诉你,真正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不是你的钱、权、文凭、毕业证,这是最关键的东西,你要是想进入高层次的时候,这些东西不会,全部都是障碍。我现在就告诉你们:琴棋书画将来会成为你们人生巅峰目标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你们现在看不起的东西,但是到最后全是你的障碍,一条都没法逾越,因为这是我这么年的人生经历。
无论是高官也好,还是有大钱的,人我见得多了。有的一进家里面,呵!董寿平的丈二长卷,一看,“比人民大会堂挂的那个好”,一句话一说,“庞老师,你不是一般人!”为什么?这你都能看出来,我说“有点见识罢了!”还有的人在走廊尽头挂一副小字,下面落了三个字“董其昌”,我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副跟它差不多”,“庞老师,我上周在拍卖会上刚拍的,没人知道。”什么人能在短时间跟你交心?就是你了解他的人,跟他嗜好差不多的人,他才会跟你交心,上层社会最后的焦点全部都在文化上,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不是说“我家里有八辆奔驰”,人家不比那个,“我们家有王羲之的手札,你有吗?”而且他们有那个东西的时候是任何人不知道的,挂的地方也绝对不会让一般人知道,随便看你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文玩、字画、玉器,如果你不懂的时候,切忌第一个别说,第二个别问,虽然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层次很高,但是不能让人觉得你说错话,尤其是到这种环境里的时候,这是一定的,文化最忌的是谬驳。我去香港见一个文人,拿了块玉告诉我是西周的,我们几个人一看,笑了笑,“那是上周的”真的,这不是郭德纲讲的笑话,他讲那个环璧是西周的,那个形没错,真是西周的,但刀工是错的,一看就是仿的,我就笑了笑,晚上回到酒店,“庞老师,那个到底怎么样?”“那个在河南郑州古玩市场里面,三十块可以买一个。”
所以到了最后,不是金钱、不是官、不是社会地位,而是学识的差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