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八年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虎啸八年》第四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名取自李白的《北风行》。承接第三部东南会战败后续写。主要内容是台儿庄及徐州会战。
东南会战之后,日本大本营内部不扩大派与扩大派发生对华政策的分歧争吵,经过御前会议调解决定,暂时停止扩大对华作战规模,一方面消化前段时期的战果,一方面等待中国内部矛盾加剧,蒋介石倒台。然而,侵华日军还是不听招呼,一味推进军事行动。
1937年1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派遣2个师团越过黄河,进攻青岛、济南。只知保存实力的山东守将韩复渠几乎不作任何抵抗,抗命率部逃跑,20天内一退千里,轻弃黄河天险、运河防线,致使济南、泰安、兖州失陷,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山东大部地区,第五战区总部——徐州给晾了出来。完全打乱了第五战区的作战部署,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全国舆论哗然,一致要求杀韩以谢天下。为整肃军纪,振奋士气,蒋介石决定诱杀韩复渠。1938年1月,在开封举行的军事会议上,韩复渠被诱捕,执行枪决时被打掉了半个脑袋。
日本名媛西园寺淑子因好奇客串间谍,她的出现交待了日本当局及军界的对华战争策略。她劝说想洗手不干的日谍邓文蕙再次接近陈立夫,为日本窃取情报。
日本为破坏其他国家支援中国抗战,发动外交攻势,四处游说西方国家停止输送物资给中国。广田外相亲自出访德国,挑唆希特勒说蒋介石挑起中日战争是受了斯大林的唆使,中国政府亲俄联共全面赤化只在迟早之间。德意等国于是撤走顾问,停止信贷援助,支持日本扩大侵华行动。
为反击日本的外交攻势,蒋介石委派军委会高参蒋百里中将出使德意。蒋百里不负使命,针对日本的言论,鼓起三寸不烂之舌,说中国才是真正的抗俄反共的国家,是德意两国真正的朋友。他把墨索里尼和戈林忽悠得半信半疑,使德意两国在之后的中日战争中没再积极支持日本。
心思活络野心勃勃的周佛海以和平主义领袖自居,与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搞在一起,暗中与日方接触谈判。
蒋介石亲临徐州召开军事会议,听李宗仁部署徐州会战。李宗仁计划调集60万大军在徐州布下口袋阵,打一个大歼灭战,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完成调遣,要求守卫徐州门户的孙连仲部打好台儿庄阻击战,为徐州会战争取时间。孙连仲在台儿庄也拉起了一个小口袋阵,等待日军南下支队来钻。
台儿庄上空战云密布,日谍邓文蕙竟然潜入中国守军前线指挥部,企图以色相与重金收买高级指挥官,打乱中国守军之部署。
日军800多人组成的南下支队孤军深入,终于扑向台儿庄,企图先行抢占之,以为跳板,进攻徐州。日军空陆并进,一路破竹,台儿庄上空展开激烈空战,守军池峰城部以为日军来了1万多人,未能及时包围歼灭之,很可惜。中国守军一直未察觉南下支队的日军仅有800余人,以为后面还跟有大批主力,错误的判断导致一再失去全歼的机会。而想尽快拿下台儿庄的日军很快便增援一个配有20几门山炮、30辆小型坦克并有飞机支援的联队2000多人,争夺台儿庄的战斗打成胶着状。关键时刻日本杀手混入中方指挥部实施刺杀最高指挥官孙连仲的“北海道渔夫”行动,幸好卫兵反应迅速,以身体做盾牌才保护孙脱险。而邓文蕙也撕去伪装在前线指挥部直接策反池峰城,最后未得逞却送了性命。部分日军突入台儿庄内,迅速发动对庄内外的全面进攻,夺下台儿庄西门,切断了台儿庄守军与运河南岸孙连仲总部联系的唯一通道。台儿庄告急。手中无兵可调的孙连仲命令池峰城死守至翌日清晨。池峰城组织突击队拼死夺回西门,日军疯狂反扑,双方伤亡无数,西门成了血门。台儿庄到处都在拉锯,战况空前惨烈。
此时,李宗仁才侦得日军所谓的南下支队其实只有3000余人,麇集在台儿庄、刘家湖、南洛的三角地带。于是命令孙连仲合围收网,消灭之。日军速调大军1万余人增援,然远水解不了近渴。日军决定派奇袭专家海原二郎率奇兵千余人间道穿插突袭李庄——孙连仲指挥部,执行“斩首”行动,以使中国军队失去指挥官。幸而这一情报被中共谍报精英赤虎侦得,新四军关键时刻出手相助,设伏袭击海原支队,破坏了这次行动。
负责台儿庄战役扎口袋的中央军嫡系汤恩伯部行动迟缓,致使口袋迟迟扎不紧。好容易扎上了口袋,又不对日军发动进攻,导致庄内守军压力大增。被围的日军感觉到了危险,疯狂发动大规模进攻,战斗空前激烈。池峰城组织敢死队,战士们在身上绑上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虽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池部31师也仅剩下1200余人。孙连仲顶不住了,向李宗仁要求31师撤到运河南岸。李宗仁不允,命其死守至翌日天亮。孙连仲将所有后勤文职人员派到31师编入敢死队,由师长池峰城亲自率领向日军发动夜袭,一夜之间竟夺回多半被日军占领的失地。
行动迟缓的汤恩伯遭到蒋介石训斥,终于率部向台儿庄全力推进,庄内外的日军成了瓮中之鳖,开始突围逃跑。而中国守军的追击未能集中力量穷追猛打,追到峄县、枣庄一带便久攻不下,之后日军大批增援部队开来,战局发生逆转。台儿庄战役遂以中方惨胜而告结束。
1938年4月7日,日本大本营发出歼灭中国主力,夺取徐州,打通津浦路的命令,调集20个师团用于会战,最后到位15个。而中国投入徐州会战的总兵力达60多个师近60万人,在徐州拉起一个大口袋,一厢情愿地等日军来钻。日军华北方面军按计划向徐州推进,华中派遣军配合其行动,在淮北一带进展顺利,很快占领了永城、百善、南坪集、合肥等地。如此,日军两个方面军共30万精锐完成了对中国60万大军的反包围。
日本政界上层对战争的扩大与不扩大争执愈烈,近卫首相与杉山元陆军大臣争吵不休,后者极力主张扩大对华战争,后来甚至发生了差点推翻内阁的风潮。
蒋介石十分忧心徐州战况,召开军事会议询问对策,对中共代表建议的运动战打法很感兴趣。会后发电报指示李宗仁改变第五战区严防死守的呆板战略,改为大胆穿插,大幅度运动部队,分割日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一小股或一大股。他担心原本就对徐州会战信心不足的李宗仁会放弃徐州,亲往郑州做姿态,表示要前往徐州督促李宗仁执行统帅部计划。
徐州会战尚未结束,土肥原师团又杀向中原,目标直指陇海路,企图截断之,以断中国军队增援徐州和从徐州撤退的通道。蒋介石命令一战区发动兰封会战,消灭土肥原师团。
徐州前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认为已遭反包围的60万大军绝对不能死守与日军硬拼,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部署大军分5路撤退。计划于3天后执行。5月下旬,60万大军以伤亡不到百人的代价,全部跳出了包围圈,完全脱离了与日军的接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徐州扑空的日军必定会转河南,增加兰封会战的压力。5月21日,兰封会战打响,10多万中国军队向土肥原师团发起总攻。23日,将其全部逼入重围。而此时徐州突围成功的消息传来,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薛岳担心如果不早日结束战斗,日军的大批援军将很快开到,煮熟的鸭子就飞了。他的担心最终成为了事实。把守兰封断敌退路的中央军嫡系桂永清畏敌如虎,指挥无度,导致装备精良的部队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关键时刻桂永清竟离开兰封逃跑,仅命宋希濂部88师师长龙慕韩固守兰封。龙不愿当替死鬼,很快就放弃兰封撤离。土肥原师团转危为安。薛岳功亏一篑,大发雷霆,电报统帅部要求严惩桂永清。结果蒋介石只是枪毙了龙慕韩了事。薛岳重新部署进攻,夺回兰封,但由于中央军系统第八军临阵逃跑,薛岳全歼土肥原师团的计划终究落空。
紧接着,日军兵薄开封,郑州告急,下一个进攻目标直指武汉。
时间,对中国统帅部而言成了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了争取部署武汉保卫战的时间,蒋介石不情愿地签发了掘开黄河大坝水淹阻敌的手令。6月8日,驻守花园口京水镇的新八师用炸药和火炮炸开了黄河堤坝,一场人祸就此发生。豫皖苏三省44县5400平方公里土地被淹,98万余百姓成了黄河冤魂,1200多万民众流离失所。当然这场洪水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郑州面临的敌情有所缓解。事后蒋介石开动宣传机器,将黄河决堤的罪行推到日军身上。
台儿庄受挫,徐州扑空,河南被淹,日本国内一片雪耻之声,战争扩大派占据上风,进攻武汉的计划势在必行。为迷惑中国军队,日军搞了个假情报《武汉行动》。戴笠以为是真的,将情报搞到手,上交统帅部。中共地下党潜伏人员赤虎得知后,十分着急,党组织命其一定要搞到真正的情报……
本书叙事宏大,线索繁多,既有中日上层的战略对决,外交忽悠,更有战场上的嗜血绞杀,写出了抗战初期复杂紧张血腥的国内局势,令人看得头皮发麻。在战场交锋的同时,作者还静悄悄地安排了第二条战线——中日谍报战——的争斗,这条战线上的主角“军统之花”郑苹如、中共地下党员赤虎、日谍邓文蕙先后登场,惊险的较量将在下部展开……
支撑本书宏大场面不至沉闷犯困的是精彩的语言与呼之欲出的人物,以及作者冷静客观的态度和他对史料娴熟的把握。书中对日本绝无简单的斥责谩骂,倒是对其高层的战略分歧有十分到位的描写,对日本的政治家从天皇、首相、大臣,到军中骁将均塑造恰当,看不到脸谱化恶魔化的浅薄;对民国政府诸大佬的描绘更是精彩,神来之笔随处可见,从蒋介石既不愿意打又不愿意向日本屈服的复杂心态,到李宗仁白崇禧精细的小算盘,再到程潜提议炸花园口迟滞日军又不愿落骂名的心机……无不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那个风云年代中日两国群雄各施身手的真实性。
说《虎啸八年》是信史,真不是忽悠。看了,便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