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絮语
![]() |
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夫唯不争,故无尤。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夫唯不盈,能蔽复成。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自爱不自贵。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奉天下?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PS:1.老子的理想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 老子的治国之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 老子和孔子的一段精彩对话 。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
孔子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
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归,三日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