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路在何方
广州方所书店开账当晚,我也去凑热闹,并且偶遇书店的一名中层。我问她,在实体书店遭遇寒冬的当下,你们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大张旗鼓地跑到广州太古汇这个高端消费的场所来开书店呢?她回答,我们的老板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业绩压力,因为她的理念是,不以书来养书店,而是以衣服、咖啡和纪念品来维持书店的运营。
的确,方所开张首日门庭若市,据说当晚的销售额突破了30万。这毫不意外。首先,方所营造的艺术书店氛围容易吸引众多文艺青年驻足;老板的台湾背景也保证了它拥有满满两面墙的港台和英文书籍进驻;几乎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为书店带来更大的人气。加上这位中层口中的附加产品,她的自信似乎是有缘由的。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光临方所的人逐渐稀少。而更大的隐患,在逛方所的人更多选择的是坐在书店读书而并非买书。原价销售,三本88折,这样的价格在网络时代对于书迷没有任何吸引力。港台和外文书籍的光环也逐渐褪去,因为那里的书已经许久没有更新。这也是拜网络时代和两岸三地自由行所赐。何况中国严苛的图书管制政策导致外来图书的销售面本身就有先天不足。至于所谓的附加产品,过高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真正腰缠万贯的人恐怕也会望而却步----生意场上最重精明与成本,谁愿意这样烧钱?
之前看凤凰卫视《大家书斋》沈星采访刘苏里。沈星谈到风入松、广州三联和光合作用等知名实体书店的倒闭带来的冲击。刘苏里直言书店生意难做,因为光有一颗爱读书的心是无法将书店开下去的。生意毕竟是生意。万圣书园有它的独特之处,且不论刘老板的特殊人脉能让他坐拥一些难得之书,光是店内各种书的分类和布局就足以吸引读者。当然,万圣也必须开咖啡店,尽管比较难喝。
《纽约客》几个月前有一期专门提到“书店已经不卖书”,感叹实体书店的多元化经营。作为读者,我们对此只能理解不应责备。我们只是爱书,而书店老板在爱书之余还要做书的生意。都说将自己的兴趣当成事业会毁了那份兴趣,那将自己的兴趣当成生意,更容易毁了兴趣也毁了生意。前几日书友聚会,聊到广州曾经的“文化地标”学而优书店现在面临骑虎难下的境地。大家都认为正是所谓“文化地标”名号的重压让学而优难以自拔,忘了自己其实是个生意人。既是生意,就要考虑运营成本、市场竞争、多元化发展、特色品牌,还有寻求政府或资金支持。方所的经营策略,应该就是以此而来吧。
可是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对实体书店是个太过致命的威胁。方所老板再自信,也不能改变方所是一家书店这一事实。书的销量是一家书店的命脉,面对网络的冲击,方所不具备万圣那种特殊的地位,高端的定位也注定他们不能够像文津阁等可以通过淘卖旧书打造品牌。在太古汇这个奢侈的大环境下,方所早晚都会显出力不从心来。原本这个时代爱书的风潮就远不如昔,以前还讲究逛旧书店淘绝版书,现在能进书店都能冠以“爱书人”的称号,还指望很多人去一个奢侈品集散地买书?
PS:實體書店的問題是老話題了,觀點也就那麼幾個。半島既不是從業者,也不是圈內人。完全是局外人的觀點。
的确,方所开张首日门庭若市,据说当晚的销售额突破了30万。这毫不意外。首先,方所营造的艺术书店氛围容易吸引众多文艺青年驻足;老板的台湾背景也保证了它拥有满满两面墙的港台和英文书籍进驻;几乎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为书店带来更大的人气。加上这位中层口中的附加产品,她的自信似乎是有缘由的。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光临方所的人逐渐稀少。而更大的隐患,在逛方所的人更多选择的是坐在书店读书而并非买书。原价销售,三本88折,这样的价格在网络时代对于书迷没有任何吸引力。港台和外文书籍的光环也逐渐褪去,因为那里的书已经许久没有更新。这也是拜网络时代和两岸三地自由行所赐。何况中国严苛的图书管制政策导致外来图书的销售面本身就有先天不足。至于所谓的附加产品,过高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真正腰缠万贯的人恐怕也会望而却步----生意场上最重精明与成本,谁愿意这样烧钱?
之前看凤凰卫视《大家书斋》沈星采访刘苏里。沈星谈到风入松、广州三联和光合作用等知名实体书店的倒闭带来的冲击。刘苏里直言书店生意难做,因为光有一颗爱读书的心是无法将书店开下去的。生意毕竟是生意。万圣书园有它的独特之处,且不论刘老板的特殊人脉能让他坐拥一些难得之书,光是店内各种书的分类和布局就足以吸引读者。当然,万圣也必须开咖啡店,尽管比较难喝。
《纽约客》几个月前有一期专门提到“书店已经不卖书”,感叹实体书店的多元化经营。作为读者,我们对此只能理解不应责备。我们只是爱书,而书店老板在爱书之余还要做书的生意。都说将自己的兴趣当成事业会毁了那份兴趣,那将自己的兴趣当成生意,更容易毁了兴趣也毁了生意。前几日书友聚会,聊到广州曾经的“文化地标”学而优书店现在面临骑虎难下的境地。大家都认为正是所谓“文化地标”名号的重压让学而优难以自拔,忘了自己其实是个生意人。既是生意,就要考虑运营成本、市场竞争、多元化发展、特色品牌,还有寻求政府或资金支持。方所的经营策略,应该就是以此而来吧。
可是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对实体书店是个太过致命的威胁。方所老板再自信,也不能改变方所是一家书店这一事实。书的销量是一家书店的命脉,面对网络的冲击,方所不具备万圣那种特殊的地位,高端的定位也注定他们不能够像文津阁等可以通过淘卖旧书打造品牌。在太古汇这个奢侈的大环境下,方所早晚都会显出力不从心来。原本这个时代爱书的风潮就远不如昔,以前还讲究逛旧书店淘绝版书,现在能进书店都能冠以“爱书人”的称号,还指望很多人去一个奢侈品集散地买书?
PS:實體書店的問題是老話題了,觀點也就那麼幾個。半島既不是從業者,也不是圈內人。完全是局外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