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古典情,十篇追忆文之一之Prelude
古时老夫子用三十而立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来教导世人,引二十弱冠至八十耄耋来描述人生;直到现在过年送祝福我们依然喜欢从一帆风顺送到十全十美,数个植物也喜欢从一串红数到十大功劳,中国人以九为尊以十为大,以十为全,事情一旦走到了十,便是隐喻纵向时间已长,横向深度已深了。
而我自己和古典音乐的情实实在在续到了第十个年头,用上一段来开篇似乎略显夸大,但要诉说自己这十年的听乐记,要写下古典音乐这十年给予我的恩惠,适当地高调一些又有何妨。
既然追忆就该从头开始——
打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仅就读书习惯而言,父母并没怎么操过心,唯独就对于我有时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音机的恶习长吁短叹,可我就是屡教不改,就算把音量调到最低也要让那个红灯牌的红灯亮着,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到了五年级,父亲已经懒得再骂了,就索性来了句:“那么大人了,不要再听‘百灵鸟’了,人家都在听‘小虎队’了。”对于父亲这句今天听起来颇有历史性意义的话,当时的我完全没听懂,依然听着我的“百灵鸟”只是可以把音量调响了。真正开始听“小虎队”是在初一的暑假,一来是因为三番二次被同学嘲笑落伍,二来是因为学期结束的时候为送别一个即将转学的同学,大家齐声唱了《红蜻蜓》和《朋友》,好像只有我哼哼哈哈地混在里面,于是在那个暑假里,除了金卡弹子水枪,多了9块8的卡带,那时候又没网络又没试听,凭着好像同桌念叨过他的名字,好像他们唱的歌词里有这句的印象来买,收音机的频率也固定到了FM101.7,虽然我起步慢,但是我用时间赶进度,不是有一没声音就不做作业的习惯嘛,那不一会儿就可以用我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来嘲笑原来笑话我的人了,拿我买到的卡带来讨好班里的大队长了,那些年,都是这样。
所以到了今天,当再一次被同龄人嘲笑连这个歌手的性别都搞错,那首歌的名字都不知道的时候,我马上辩称:“02年之前的流行音乐我都知道,蔡依林我是从《1019》开始听的,你们还不知道在干嘛呢?”此言一出,他们笑得更欢了。
当年把流行音乐听的如此疯狂的我怎么会在02年的夏天戛然而止,开始试图转向古典音乐的呢,现在看来是因为我在成长而以流行音乐为载体的社会文化趋向却在不断跌落,不怎么认同当下所崇尚的社会文化风气是个根本的原因,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我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离所谓的成熟又近了步,但当年的我不听流行音乐的原因却恰恰是由于自己的幼稚和缺乏经验,因为我接受不了他们将那三个字进行排列组合后唱个没完,唱的不是因爱情得到了多少快乐就是因爱情遭到了多少痛楚,我听得腻了,听得烦了,听得不好意思了,愈来愈没兴趣了。时至今日,才知道之所以感觉腻、烦是自己不了解,没体会的结果,其实只不过他们唱得太真实、太赤裸裸罢了,现在明白了,但已经将古典音乐进行了十年,那么“低层次”的流行音乐怎么可能在我这儿再流行的起来成为主打歌呢,之多当个零嘴。
另一个原因是我在高一写一篇阐述“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的时候理出来的,那就是父亲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从小也学过一件乐器,那个托架我是在床底下找到过,不过那个乐器是真没见过,不管怎么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否则我也不会为了一首15秒钟的闹钟报时曲而把闹钟捣鼓来捣鼓去,原来那是《致爱丽丝》;也不会为了摆弄一首电子琴的存曲而抢着帮老师搬琴,原来那是《福朗多尔舞曲》,日积月累外因就开始逐渐起作用了,内外因都齐全了,哪有不开始的道理,于是就开始慢慢远离那你侬我侬的流行音乐了。
之所以我没有直接用“渐渐走向古典音乐”,那是因为转型期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不是不肯关上流行的门,是找错了古典的门。要想听古典在原来的卡带堆里是很难找到的,这我一开始并不知道,以为封面印英文字的就是古典了,于是我买来了卡朋特;以为封面肃穆点的就是古典了,于是我买来了莎拉布莱曼。吃过一次药后知道卡带里是找不到。于是改买CD,到了原来买流行的滩头,有一排写着古典,看到一溜封面都是一个拿着指挥棒的老头,感觉八九不离十了,但是选哪张呢,又没有方向了,问了老板,被嘲道:“这个嘛张张经典的,都是卡拉扬的名版,有什么好推荐的,统统买走慢慢听就是了。”当时觉得老板是老法师,说的有道理,后来发觉他管拿指挥棒的都叫卡拉扬,他那里所有的唱片都是名版。那天我就天真的挑了两张买了回来,一张是封面最漂亮的,一张是我的幸运数字,简直荒唐,回家一放,不到5分钟就怎么也听不下去了。后来才知道,那一溜是卡爷爷80年代的金版20张拆零了在卖,封面最漂亮的是德彪西的《大海》,我的幸运数字是贝多芬的《第四、第七交响曲》,真的很难想象让一个从没听过古典的人直接上印象派的作品,直接听贝多芬最沉闷的一部交响曲,我和古典音乐的第一次约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之后又去买过几次,不过依然没有找到感觉,因为我买的是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同样因为封面漂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了在古典音乐一排中其他的一些碟子,回来一听,感觉非常好,虽然曲目看不懂,但知道演奏的乐队叫班得瑞、保罗-莫里哀、杰姆斯-拉斯特和曼陀凡尼,正当我听的蛮有感觉,蛮有成就,还特意把音量调响后想显摆一下的时候,父亲又不合时宜的来了句:“你怎么开始听咖啡馆的背景音乐了,这有什么好听的。”我顿时在那里闷了好一会,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父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会时不时来这么一句无比撮刻的话,直到现在仍是这样,为此我去年还特意写了篇《你不知道意味着什么》还给他,也许这就是他的表达方式,是出于对我的提醒与告诫,只是我认为方式方法欠考虑了,但要不是那么彻底,我又怎么会听进去呢,而且事实证明他大都是对的。
话说回来其实我听的那些轻音乐已经离古典音乐的大门很近了,因为他们改编的原曲都是从古典音乐小品或者是节选而来,但父亲这么一句话我又迷茫了,只能把“咖啡厅的背景音乐”调小声了。一个月后世面上出了套NAXOS的引进版可算给我指明了方向,仿黑胶的唱片式样还附有一本说明书,当时那个15元一张的价格对我来说还是很贵的,只能半个月买一张,慢慢听,整部交响曲还是听不下来,只能买24位作曲家的作品合集来听,找似曾相识的曲调,找有耳缘的音符,把这种合集放到现在完全是要被我鄙视的唱片编排模式,这是种亵渎,但对于入门者绝对是受益的。大概是看到我渐渐入门了,一天父亲就给了我本菲尔-G-古尔丁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和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但那是一套没有封面的盘,也就是俗称的“赤膊盘”,当场就被我退了回去,那时我已经知道,像这种“赤膊盘”要么很差要么就是稀有盘,父亲给我这套显然属于前者,所以我退的一点不后悔。当然那时是为了赌气,觉得怎么拿这样的盘来唬弄我,后来才知道这是父亲唯一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这两年我陆陆续续买了4套CD和2套LP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而且都是名版,邀他共赏。
一路曲折、一路颠簸、跌跌撞撞终于走进了古典音乐殿堂,那一刻就如同一伙盗贼历经千辛万苦按图索骥打开了藏宝库,满眼的黄金,满眼是钻石,什么都想揣走但不知如何下手了,我就捧着那本书,狠不得把上面推荐的曲目都买到,一下子都听完,古典音乐哪能那么容易被听完,听到第十个年头的今天,书上的曲目是都买到了,有些还有好几个,好几十个版本,但仍然感觉听不完、听不尽、常听常新,这也就是为什么100年前的流行音乐能够沉淀到当下成为古典音乐,而今天的流行音乐连20年都持续不下去的道理。
絮絮叨叨终于将序写完,不过还是蛮怀念的,蛮感慨的,都说万事开头难,怀揣着渴望听古典音乐的愿望是美好的,追寻叩开那扇大门的途径是困难的,而实现愿望又是那么奇妙的一瞬,我的耳朵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我自己和古典音乐的情实实在在续到了第十个年头,用上一段来开篇似乎略显夸大,但要诉说自己这十年的听乐记,要写下古典音乐这十年给予我的恩惠,适当地高调一些又有何妨。
既然追忆就该从头开始——
打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仅就读书习惯而言,父母并没怎么操过心,唯独就对于我有时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音机的恶习长吁短叹,可我就是屡教不改,就算把音量调到最低也要让那个红灯牌的红灯亮着,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到了五年级,父亲已经懒得再骂了,就索性来了句:“那么大人了,不要再听‘百灵鸟’了,人家都在听‘小虎队’了。”对于父亲这句今天听起来颇有历史性意义的话,当时的我完全没听懂,依然听着我的“百灵鸟”只是可以把音量调响了。真正开始听“小虎队”是在初一的暑假,一来是因为三番二次被同学嘲笑落伍,二来是因为学期结束的时候为送别一个即将转学的同学,大家齐声唱了《红蜻蜓》和《朋友》,好像只有我哼哼哈哈地混在里面,于是在那个暑假里,除了金卡弹子水枪,多了9块8的卡带,那时候又没网络又没试听,凭着好像同桌念叨过他的名字,好像他们唱的歌词里有这句的印象来买,收音机的频率也固定到了FM101.7,虽然我起步慢,但是我用时间赶进度,不是有一没声音就不做作业的习惯嘛,那不一会儿就可以用我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来嘲笑原来笑话我的人了,拿我买到的卡带来讨好班里的大队长了,那些年,都是这样。
所以到了今天,当再一次被同龄人嘲笑连这个歌手的性别都搞错,那首歌的名字都不知道的时候,我马上辩称:“02年之前的流行音乐我都知道,蔡依林我是从《1019》开始听的,你们还不知道在干嘛呢?”此言一出,他们笑得更欢了。
当年把流行音乐听的如此疯狂的我怎么会在02年的夏天戛然而止,开始试图转向古典音乐的呢,现在看来是因为我在成长而以流行音乐为载体的社会文化趋向却在不断跌落,不怎么认同当下所崇尚的社会文化风气是个根本的原因,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我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离所谓的成熟又近了步,但当年的我不听流行音乐的原因却恰恰是由于自己的幼稚和缺乏经验,因为我接受不了他们将那三个字进行排列组合后唱个没完,唱的不是因爱情得到了多少快乐就是因爱情遭到了多少痛楚,我听得腻了,听得烦了,听得不好意思了,愈来愈没兴趣了。时至今日,才知道之所以感觉腻、烦是自己不了解,没体会的结果,其实只不过他们唱得太真实、太赤裸裸罢了,现在明白了,但已经将古典音乐进行了十年,那么“低层次”的流行音乐怎么可能在我这儿再流行的起来成为主打歌呢,之多当个零嘴。
另一个原因是我在高一写一篇阐述“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的时候理出来的,那就是父亲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从小也学过一件乐器,那个托架我是在床底下找到过,不过那个乐器是真没见过,不管怎么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否则我也不会为了一首15秒钟的闹钟报时曲而把闹钟捣鼓来捣鼓去,原来那是《致爱丽丝》;也不会为了摆弄一首电子琴的存曲而抢着帮老师搬琴,原来那是《福朗多尔舞曲》,日积月累外因就开始逐渐起作用了,内外因都齐全了,哪有不开始的道理,于是就开始慢慢远离那你侬我侬的流行音乐了。
之所以我没有直接用“渐渐走向古典音乐”,那是因为转型期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不是不肯关上流行的门,是找错了古典的门。要想听古典在原来的卡带堆里是很难找到的,这我一开始并不知道,以为封面印英文字的就是古典了,于是我买来了卡朋特;以为封面肃穆点的就是古典了,于是我买来了莎拉布莱曼。吃过一次药后知道卡带里是找不到。于是改买CD,到了原来买流行的滩头,有一排写着古典,看到一溜封面都是一个拿着指挥棒的老头,感觉八九不离十了,但是选哪张呢,又没有方向了,问了老板,被嘲道:“这个嘛张张经典的,都是卡拉扬的名版,有什么好推荐的,统统买走慢慢听就是了。”当时觉得老板是老法师,说的有道理,后来发觉他管拿指挥棒的都叫卡拉扬,他那里所有的唱片都是名版。那天我就天真的挑了两张买了回来,一张是封面最漂亮的,一张是我的幸运数字,简直荒唐,回家一放,不到5分钟就怎么也听不下去了。后来才知道,那一溜是卡爷爷80年代的金版20张拆零了在卖,封面最漂亮的是德彪西的《大海》,我的幸运数字是贝多芬的《第四、第七交响曲》,真的很难想象让一个从没听过古典的人直接上印象派的作品,直接听贝多芬最沉闷的一部交响曲,我和古典音乐的第一次约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之后又去买过几次,不过依然没有找到感觉,因为我买的是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同样因为封面漂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了在古典音乐一排中其他的一些碟子,回来一听,感觉非常好,虽然曲目看不懂,但知道演奏的乐队叫班得瑞、保罗-莫里哀、杰姆斯-拉斯特和曼陀凡尼,正当我听的蛮有感觉,蛮有成就,还特意把音量调响后想显摆一下的时候,父亲又不合时宜的来了句:“你怎么开始听咖啡馆的背景音乐了,这有什么好听的。”我顿时在那里闷了好一会,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父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会时不时来这么一句无比撮刻的话,直到现在仍是这样,为此我去年还特意写了篇《你不知道意味着什么》还给他,也许这就是他的表达方式,是出于对我的提醒与告诫,只是我认为方式方法欠考虑了,但要不是那么彻底,我又怎么会听进去呢,而且事实证明他大都是对的。
话说回来其实我听的那些轻音乐已经离古典音乐的大门很近了,因为他们改编的原曲都是从古典音乐小品或者是节选而来,但父亲这么一句话我又迷茫了,只能把“咖啡厅的背景音乐”调小声了。一个月后世面上出了套NAXOS的引进版可算给我指明了方向,仿黑胶的唱片式样还附有一本说明书,当时那个15元一张的价格对我来说还是很贵的,只能半个月买一张,慢慢听,整部交响曲还是听不下来,只能买24位作曲家的作品合集来听,找似曾相识的曲调,找有耳缘的音符,把这种合集放到现在完全是要被我鄙视的唱片编排模式,这是种亵渎,但对于入门者绝对是受益的。大概是看到我渐渐入门了,一天父亲就给了我本菲尔-G-古尔丁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和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但那是一套没有封面的盘,也就是俗称的“赤膊盘”,当场就被我退了回去,那时我已经知道,像这种“赤膊盘”要么很差要么就是稀有盘,父亲给我这套显然属于前者,所以我退的一点不后悔。当然那时是为了赌气,觉得怎么拿这样的盘来唬弄我,后来才知道这是父亲唯一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这两年我陆陆续续买了4套CD和2套LP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而且都是名版,邀他共赏。
一路曲折、一路颠簸、跌跌撞撞终于走进了古典音乐殿堂,那一刻就如同一伙盗贼历经千辛万苦按图索骥打开了藏宝库,满眼的黄金,满眼是钻石,什么都想揣走但不知如何下手了,我就捧着那本书,狠不得把上面推荐的曲目都买到,一下子都听完,古典音乐哪能那么容易被听完,听到第十个年头的今天,书上的曲目是都买到了,有些还有好几个,好几十个版本,但仍然感觉听不完、听不尽、常听常新,这也就是为什么100年前的流行音乐能够沉淀到当下成为古典音乐,而今天的流行音乐连20年都持续不下去的道理。
絮絮叨叨终于将序写完,不过还是蛮怀念的,蛮感慨的,都说万事开头难,怀揣着渴望听古典音乐的愿望是美好的,追寻叩开那扇大门的途径是困难的,而实现愿望又是那么奇妙的一瞬,我的耳朵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