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蒙塔尤 的笔记 - 第 1 页
幸运的蒙塔尤与不幸的蒙塔尤
------以蒙塔尤为切入点看文艺复兴前中世纪欧洲社会状况的一个侧面
【摘要】13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等国家兴起并于15、16世纪在欧洲盛行。这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对中世纪的教廷虽不能击溃却也产生了震颤作用。有句话说得好“哪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由于基督教庭过分的钳制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行为才导致自由的普遍丧失,于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战”。都说“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大的黑暗”,那么这场浩大的思想革命前的欧洲中世纪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阅读《蒙塔尤》 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使我产生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本文试图以蒙塔尤这个小山村为切入点,窥探文艺复兴前西欧社会思想状况,这里并没有展开讨论。
【关键字】中世纪西欧 蒙塔尤 文艺复兴前夕
《蒙塔尤》为人们重构了一个被遗忘了近七百年的中世纪村庄中人们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这部著作以厚的描述生动地重现了在这个特定时期里饱经蹂躏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与精神世界,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对十四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著作,但是在欧洲却成为畅销书也正说明了它的魅力所在。我看这本书从开始看就觉得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文章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仅仅是摆材料”,但是却没有给人材料堆砌的感觉。作者这本书通过对档案材料运用包括量化等在内的方法进行了结构的重组,使人觉得津津有味,向我们重构了蒙塔尤一个法国小山村1294-1324年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主要说了当地是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山村手工业相对于山下的各个村庄不算发达等状况)、精神生活(比如圣人崇拜、对死亡的认知、沾染异端思想的人等)、生活习惯(比如抓虱子)、社会阶级状况(比如当地有伯爵家族为代表的贵族以及浪荡的教士;贵族与平民生活矛盾较小,伯爵为他们提供庇护)。我只是看了本书的前言和第一、二、三章以及第八、九、十、二十三章。 这些片长在我看来已经向我反映了足够的历史侧面供我思考。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方面进行探讨。
【正文】
1.研究这个小村子的意义
蒙塔尤只是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小山村,只是后来并入法国。研究它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况且它只是当时的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山村,一个长期被遗忘的小角落,村民们的生活仍相对落后,即使在贵族中“相互抓虱子”。然而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基督教会加强了自己对教民的控制,这个曾经贫困却幸福的小村从此不再幸福,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几乎全部村民都进了宗教裁判所。这也正说明了基督教庭的爪牙无处不在。我想这就是这个问题探讨的意义,从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以及神甫们道貌岸然的生活可以反映那场思想解放前教廷对人们的无情控制以及其自身的腐败。这样不仅可以对已知的对当时西欧社会的研究进行对照验证也可以对小村子的状况从大背景下进行了解和把握。
2.村民中的异端思想以及本堂神甫的腐败
在读书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伯爵要给村民提供庇护?异端为什么那么“流行”?当时正值文艺复兴的兴起阶段,那个小村庄是否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等等。在第八章和第九章(同注一)中关于人们比较自由的结合的描述和十日谈的内容很相似,比如神甫的荒淫的故事,婚外情的故事等,然而却比十日谈更具有说服力。由是,我想到了文艺复兴对当地人们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影响。然而通过第一第二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人的知识水平都较低,普遍过着比较贫穷的生活(比如人们在聊天时会相互抓虱子,不论贵族还是贫民都会相互帮忙)而作为主要集中于文学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尚处于兴起阶段,与意大利一山之隔的法国的贫困的知识分子很少的小山村还没有享受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恩泽”。然而当时的异端思想以及本堂神甫的恣意行为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第一,村民中的异端思想。
从第23章我们可以知道,在宗教裁判所干涉之前村民们主要受阿尔比派 影响,信奉着异端。阿尔比派认为有两个造物主,一个善良的和一个邪恶的;圣体早已经被吃完等等。阿尔比派的宣传使很多人最随它,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当地的教会,教会和当地的伯爵对他们的活动无法压制。
我们不难知道正是由于罗马教皇的势力达到极盛,攻击教会的声音才不绝于耳,异端运动是最好的体现。异端运动由来已久,基督教会初期因为教义之争,失败的一方被判为异端。“12-13世纪,异端运动在西欧达到高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会高度世俗化和生活腐化引发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复兴现象出现的反映。” 在这个村子,人们热衷于讨论宗教,大多数人信奉着异端是因为对教会腐败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西欧的主要思想潮流。
第二..本堂神甫的道貌岸然及宗教裁判所的迫害
文中提到的最主要的神甫是克莱格。在书的第八、九章 文章重笔墨介绍了本堂神甫的风流生活,他与很多妇女都保持着情人关系,村里的人们对于他也都是忍让的态度。他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和《圣经》要求的教义是不合的,与他的身份不符。这也是体现了当时的教会的腐化。
对于宗教裁判所,则是在富尼埃到来之后才将爪牙伸进这个小村子。村里所有的村民除了一个把面包顶在头上装成是外地来的小贩才都被抓去审判。审判的内容和过程被记录下来,随着富尼埃地位的上升而被保留下来。村里大部分人都被要求带上黄色的十字,还有五个人被处以火刑。
第三.总结
在我所看到的文章中总结出了这三点,就是:异端思想的盛行;教会的腐化;宗教裁判所的设立,这是当时修社会爆发文艺复兴运动前的社会状况的很小的侧面,但是我们可以“于细微处见精神”,窥探到黎明前的黑暗,那么争取光明的行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读书感想
读者本书主要有两种感受:第一就是被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小山村的风情所打动,觉得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了深深的满足。仿佛偷窥了山村的“日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不会像宏观历史那样感觉比较空,这本书利用较为微观史的写法利用计量、比较等手段并与人类学结合,产生了这种让人觉得趣味丛生的感觉。我也被本书所展示的当时人们普通的生活方式:晒着太阳相互之间抓虱子;由于经济的拮据人们对结婚的看法大都从经济利益出发,所以骈居很普遍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当时的人们对异端也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
第二,我也因此对小山村的人们有了同情。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开始后,这座村子里的所有成年人都被抓去(只有一个妇女顶着面包冒充外地来的小贩才逃过一劫),村里成了“孩子村”。审判的结果是残酷的,大部分人被戴上了黄十字的标志,甚至有五个人被处以火刑。他们本该是幸福无忧的小山村,在富尼埃主教到来之前都是如此,村里人们相处和睦,没有告密,没有审判,没有恐惧,可是教皇的势力无孔不入钻进了这个可怜的小山村。然而,正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被迫陈述”并因为富尼埃地位的上升被保留在图书馆的档案室,才成为作者书写的材料。据说这本书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很多人拿着书到那个村子现在的地方旅游,这又是它的幸运啦。
第三,鉴于前两种感受,我有些明白历史的别样作用:只要有正确地途径,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普通生活的方式,而不再仅仅是普遍的社会背景或者说是名门望族的历史。这正是微观历史代表的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勒华﹒拉杜向我们展示的。到了第三代该学派的方向有着和人类学、社会学结合的倾向,这种结合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史学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正如年鉴学派第三代传人雅克•勒高夫曾经评说:“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最清楚不过的表明,新史学力图用人类历史学包容所有扩展了的史学领域。” 虽然微观历史的写法不能像宏观历史那样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是我们何不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事物的特殊性”?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验证已知的结论,还可能发现以往“大手笔”书写历史时所疏忽的细微部分。这也是历史书写的新方式,表现了历史学界扩大研究范围以及跨越学科的新趋向。
参考资料:
1.勒华•拉杜里 : 《蒙塔尤》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邵东方: 《<文化史学、微观史学和《蒙泰卢:谬误的乐土>》 . 北京:《读书》 1993年第1期
3.黄洋 赵立行 金寿福: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以蒙塔尤为切入点看文艺复兴前中世纪欧洲社会状况的一个侧面
【摘要】13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等国家兴起并于15、16世纪在欧洲盛行。这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对中世纪的教廷虽不能击溃却也产生了震颤作用。有句话说得好“哪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由于基督教庭过分的钳制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行为才导致自由的普遍丧失,于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战”。都说“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大的黑暗”,那么这场浩大的思想革命前的欧洲中世纪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阅读《蒙塔尤》 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使我产生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本文试图以蒙塔尤这个小山村为切入点,窥探文艺复兴前西欧社会思想状况,这里并没有展开讨论。
【关键字】中世纪西欧 蒙塔尤 文艺复兴前夕
《蒙塔尤》为人们重构了一个被遗忘了近七百年的中世纪村庄中人们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这部著作以厚的描述生动地重现了在这个特定时期里饱经蹂躏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与精神世界,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对十四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著作,但是在欧洲却成为畅销书也正说明了它的魅力所在。我看这本书从开始看就觉得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文章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仅仅是摆材料”,但是却没有给人材料堆砌的感觉。作者这本书通过对档案材料运用包括量化等在内的方法进行了结构的重组,使人觉得津津有味,向我们重构了蒙塔尤一个法国小山村1294-1324年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主要说了当地是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山村手工业相对于山下的各个村庄不算发达等状况)、精神生活(比如圣人崇拜、对死亡的认知、沾染异端思想的人等)、生活习惯(比如抓虱子)、社会阶级状况(比如当地有伯爵家族为代表的贵族以及浪荡的教士;贵族与平民生活矛盾较小,伯爵为他们提供庇护)。我只是看了本书的前言和第一、二、三章以及第八、九、十、二十三章。 这些片长在我看来已经向我反映了足够的历史侧面供我思考。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方面进行探讨。
【正文】
1.研究这个小村子的意义
蒙塔尤只是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小山村,只是后来并入法国。研究它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况且它只是当时的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山村,一个长期被遗忘的小角落,村民们的生活仍相对落后,即使在贵族中“相互抓虱子”。然而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基督教会加强了自己对教民的控制,这个曾经贫困却幸福的小村从此不再幸福,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几乎全部村民都进了宗教裁判所。这也正说明了基督教庭的爪牙无处不在。我想这就是这个问题探讨的意义,从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以及神甫们道貌岸然的生活可以反映那场思想解放前教廷对人们的无情控制以及其自身的腐败。这样不仅可以对已知的对当时西欧社会的研究进行对照验证也可以对小村子的状况从大背景下进行了解和把握。
2.村民中的异端思想以及本堂神甫的腐败
在读书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伯爵要给村民提供庇护?异端为什么那么“流行”?当时正值文艺复兴的兴起阶段,那个小村庄是否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等等。在第八章和第九章(同注一)中关于人们比较自由的结合的描述和十日谈的内容很相似,比如神甫的荒淫的故事,婚外情的故事等,然而却比十日谈更具有说服力。由是,我想到了文艺复兴对当地人们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影响。然而通过第一第二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人的知识水平都较低,普遍过着比较贫穷的生活(比如人们在聊天时会相互抓虱子,不论贵族还是贫民都会相互帮忙)而作为主要集中于文学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尚处于兴起阶段,与意大利一山之隔的法国的贫困的知识分子很少的小山村还没有享受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恩泽”。然而当时的异端思想以及本堂神甫的恣意行为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第一,村民中的异端思想。
从第23章我们可以知道,在宗教裁判所干涉之前村民们主要受阿尔比派 影响,信奉着异端。阿尔比派认为有两个造物主,一个善良的和一个邪恶的;圣体早已经被吃完等等。阿尔比派的宣传使很多人最随它,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当地的教会,教会和当地的伯爵对他们的活动无法压制。
我们不难知道正是由于罗马教皇的势力达到极盛,攻击教会的声音才不绝于耳,异端运动是最好的体现。异端运动由来已久,基督教会初期因为教义之争,失败的一方被判为异端。“12-13世纪,异端运动在西欧达到高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会高度世俗化和生活腐化引发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复兴现象出现的反映。” 在这个村子,人们热衷于讨论宗教,大多数人信奉着异端是因为对教会腐败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西欧的主要思想潮流。
第二..本堂神甫的道貌岸然及宗教裁判所的迫害
文中提到的最主要的神甫是克莱格。在书的第八、九章 文章重笔墨介绍了本堂神甫的风流生活,他与很多妇女都保持着情人关系,村里的人们对于他也都是忍让的态度。他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和《圣经》要求的教义是不合的,与他的身份不符。这也是体现了当时的教会的腐化。
对于宗教裁判所,则是在富尼埃到来之后才将爪牙伸进这个小村子。村里所有的村民除了一个把面包顶在头上装成是外地来的小贩才都被抓去审判。审判的内容和过程被记录下来,随着富尼埃地位的上升而被保留下来。村里大部分人都被要求带上黄色的十字,还有五个人被处以火刑。
第三.总结
在我所看到的文章中总结出了这三点,就是:异端思想的盛行;教会的腐化;宗教裁判所的设立,这是当时修社会爆发文艺复兴运动前的社会状况的很小的侧面,但是我们可以“于细微处见精神”,窥探到黎明前的黑暗,那么争取光明的行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读书感想
读者本书主要有两种感受:第一就是被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小山村的风情所打动,觉得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了深深的满足。仿佛偷窥了山村的“日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不会像宏观历史那样感觉比较空,这本书利用较为微观史的写法利用计量、比较等手段并与人类学结合,产生了这种让人觉得趣味丛生的感觉。我也被本书所展示的当时人们普通的生活方式:晒着太阳相互之间抓虱子;由于经济的拮据人们对结婚的看法大都从经济利益出发,所以骈居很普遍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当时的人们对异端也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
第二,我也因此对小山村的人们有了同情。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开始后,这座村子里的所有成年人都被抓去(只有一个妇女顶着面包冒充外地来的小贩才逃过一劫),村里成了“孩子村”。审判的结果是残酷的,大部分人被戴上了黄十字的标志,甚至有五个人被处以火刑。他们本该是幸福无忧的小山村,在富尼埃主教到来之前都是如此,村里人们相处和睦,没有告密,没有审判,没有恐惧,可是教皇的势力无孔不入钻进了这个可怜的小山村。然而,正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被迫陈述”并因为富尼埃地位的上升被保留在图书馆的档案室,才成为作者书写的材料。据说这本书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很多人拿着书到那个村子现在的地方旅游,这又是它的幸运啦。
第三,鉴于前两种感受,我有些明白历史的别样作用:只要有正确地途径,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普通生活的方式,而不再仅仅是普遍的社会背景或者说是名门望族的历史。这正是微观历史代表的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勒华﹒拉杜向我们展示的。到了第三代该学派的方向有着和人类学、社会学结合的倾向,这种结合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史学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正如年鉴学派第三代传人雅克•勒高夫曾经评说:“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最清楚不过的表明,新史学力图用人类历史学包容所有扩展了的史学领域。” 虽然微观历史的写法不能像宏观历史那样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是我们何不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事物的特殊性”?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验证已知的结论,还可能发现以往“大手笔”书写历史时所疏忽的细微部分。这也是历史书写的新方式,表现了历史学界扩大研究范围以及跨越学科的新趋向。
参考资料:
1.勒华•拉杜里 : 《蒙塔尤》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邵东方: 《<文化史学、微观史学和《蒙泰卢:谬误的乐土>》 . 北京:《读书》 1993年第1期
3.黄洋 赵立行 金寿福: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