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城
记2012.2.13-2012.2.18湖北武汉游。
当初决定去武汉完全是出于一时冲动。大一的时候阿肠寄来唯美的武大明信片“期待来年的三月我们能在长江边樱花树下相逢”。我向往,却总是少了一份背上行囊独自踏上月台的勇气,直到今年的一月,掐指算了一下所剩无几的大学岁月,抬头看贴在房间的巨幅地图,我觉得,我该出发了。
这趟旅程绝对是充满欢声笑语并且深刻难忘,同行的有妍妈、弟弟醒仔以及……丫鬟璇哥(我知道你会看到这篇文章的,吐槽吧亲~)。
DAY 1 FEB.13
13号,坐了十八个小时火车到达武汉的时候,我们(醒&璇哥&我,妍妈腰缠万贯,提前一天飞过来了,还在机场偶遇波波,各种绯闻成为几天下来最丰富的谈资)背着大包行李,在火车站门口看着车水马龙、行人车辆从四面八方涌过来,顿时不知所措,一惊一乍,就连我和阿醒两个从汕头经济特困区过来、见惯交通混乱大场面的人都呆若木鸡,头脑中只有两个字:彪悍。
——这是我对武汉的第一印象。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经历了走错路、坐反方向车等等,终于到达“著名高校理工大”附近的酒店——瑞安王朝酒店。“著名高校理工大”和“瑞安”成为我们几天最纠结的关键词。
晚餐是Vincent哥请的自助火锅,为了照顾我们的口味,特意点了一个“清汤底”,看着隔壁桌红得热烈白得恬静的鸳鸯锅,顿时觉得有点遗憾,毕竟穿州过省千里迢迢地过来,不吃点当地特色总觉得心有不甘。我边想边吃,瞬间觉得自己错了。这虽是清汤底,但是味道很重,很咸,叫过来的蘸料(芝麻酱、辣椒酱和蒜泥)基本无人问津,妍妈点了一份白粥也是咸得很。有意思的是,武汉的火锅会把油条、炸麻花一并丢锅里,泡得软乎乎的才捞出来。未来几天在武汉吃的东西都有共性——油多、盐多、辣椒多。之前一直听说广东口味偏清淡,却是没有太大感触,如今对比,自分高下。
——武汉第二印象:重口味。
DAY 2 FEB.14
第一个晚上在瑞安王朝酒店住得很好,热水暖气熏得人陶醉,妍妈和阿醒第二天早上起来还一边擦汗一边假装抱怨说这房间唯一的缺点就是暖气太足了,结果我们未来的两个晚上都在寒风中冷醒。所以说,有什么开心的在心里暗爽就好了,说出来太高调天妒人怨啊。我们下楼的时候准备续房,不料房间全部被订满——这一天是2月14号,我们顿感清夜闻钟、当头一棒。纠结一番决定在“著名高校理工大”旁边的情侣小旅馆蜗居一夜,我们这群高龄剩男/灭绝师太各种宣泄,《分手快乐》等离别歌曲唱了一晚,完了还来一首《军中绿花》,最后在无限惆怅和没劲儿中入睡——我们实在不能理解为何如此猖狂还是没人投诉!好吧,我们这群找抽的人所得的报应就是未来几天基本上每个早上都在搬行李,从这个酒店搬到另一个酒店。
这天的行程其实挺丰富的。先是去了湖北省博物馆和美术馆,然后走马观花地看了昙华林,最后在户部巷大快朵颐。
在省博物馆看到了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100万年)、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和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省博的氛围很友好,免费参观之余还提供各种资料,当时很感慨,一座省会城市、一座有历史的省会城市真的很让人惊羡和神往。省会的财力可以保护历史,历史的厚重可以提升省会,相得益彰。我一直很渴望在一座有历史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但现实跟我开了一个玩笑,我生活过的两座城市,要么没历史,要么历史被无良政府一点点摧毁和蚕食,时常让我扼腕。
在省博,看到了武汉历史的一面。上至100万年前,下至辛亥革命,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地在这片荆楚大地淌过,大浪淘沙,英雄辈出。我在微博写下一句话:一座城市,有历史就有底气。北京如此,武汉亦如此。武汉错综复杂的街道、店铺常常带着浓厚的历史感,“雄楚大道”、“张之洞路”、“青龙巷”、“楚天酒店”、“荆楚XX”等等,连超市冰箱里的酸奶盒子都用青花花纹装饰,大笔一挥“老武汉”,恍惚间看到了充满皇气的老北京气派。对于这一点,我是很喜欢的。
户部巷是个吃东西的地方,“光”的老板八月说户部巷的东西不是武汉最正宗的,却是最齐全的。当时找资料的时候得知户部巷形成于明代,其实是当时武汉人过早(吃早餐)的地方,现在的户部巷已经被武汉市政府定位成“汉味早点第一巷”了。其实户部巷里能吃的远不止早点,各式小吃真的让人食指大动。很有趣的一点是,武汉人喜欢用纸做的碗装食物,无论粥粉面饭都如此,然后武汉市民就这样拿着碗一边走路、坐车一边吃。有一天早上在瑞安的窗口往下看时,看到“著名高校理工大”的学生一边吃热干面一边横穿那条彪悍的马路,觉得景象蔚为壮观。
说到户部巷,顺便介绍一下武汉的小吃。
热干面。这应该是我们四个最不喜欢的东东了。首先把面条放在开水里焯熟,再浇上芝麻酱、配以各种小菜,混合便成。吃起来干涩难噎,但武汉人吃得不也乐乎,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大叔大妈拿着纸碗大嚼热干面,阿肠说其实吃习惯了就还好。
豆皮。这是一款颠覆了我们的理解力的小吃。我们觉得豆皮应该是像腐竹那样的东东,没想到它是一层薄薄的皮(估计是豆制品)夹着香软的米饭和牛肉、小菜,放在锅里煎。吃起来口感很好,豆皮被煎得香香的,中间的米饭吸收了牛肉的汁液,既香又软,牛肉和小菜也是相得益彰,总之是很好吃!
豆丝。又一款颠覆食物。它其实是用绿豆混合米粉做成的比广州河粉更宽、厚度和汕头粿条类似、更短更彪悍的食物,口感和河粉一样。通常是像下面条那样弄熟,浇以浓汤和辣椒油,呼哧呼哧地吃,又香又辣。
周黑鸭。就是鸭脖子、鸭翅和鸭爪,有麻辣、香辣、蒜辣、甜这几个口味,我很喜欢,我爸的评价更给力:又香又脆又辣,好就是好!哈哈,因为这是我托人带回去的缘故吧!
糊米酒。不知道怎么做的,口感有点像漳州的醪糟圆子,淡淡的酒香,有点稠的液体,再加上小小颗类似于发酵后的糯米的东西,在下雨并且寒冷的傍晚喝上一杯糊米酒好惬意!
玫瑰贵妃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传统的小吃,但是真心好吃!一块鲜美的鸡肉夹着一只虾,在滚烫的油里轻轻炸过,再浇上浓浓的飘着玫瑰瓣儿的汁,口感很好。
还有好多,先写到这里吧。
DAY 3 FEB.15
这一天终于到了传说中的黄鹤楼。去之前我们就听说黄鹤楼其实没有太多值得看的东西,只是肥蛙说得好,黄鹤楼本身比武汉还出名。来了武汉不去黄鹤楼总觉得有点对不起江东父老。登上黄鹤楼之前,我头脑中就闪现两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在想,如果景致好的话,我也来伪文艺一番吧。后来登上黄鹤楼心情极度郁闷,楼的第一层有一个匾写着“气吞云梦”,但我在顶层眺望的时候只看到各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长江在遥远的地方若隐若现,再怎么气壮山河也越不过眼前的石头森林。隔壁的付费导游还无限自豪地说站在黄鹤楼可以俯瞰武汉三镇,不就是一堆毫无特色的楼房嘛。 那一刻突然觉得崔颢写“黄鹤一去不复返”是多么有预见性啊。
游览完黄鹤楼又辗转到了户部巷和中华路,也风雨和夜色中眺望武汉长江大桥,一阵感慨。
DAY 4 FEB.16
拖到这一天,终于来了武汉大学。其实我对武汉大学没有太多依恋,当初一直把眼光投向长江下游的各大高校,但有历史的名校就具有吸引力。武大的樱花很有名,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三镇,进驻珞珈山武大,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而引种樱花,虽然现在看到的武大樱花已非当年的日本樱花,但是的确为武大增姿不少——只可惜我们来的季节不对,樱花还没开,落下的枫叶也让枝头光秃秃的,校园里的植物多少有点萧肃的感觉。
武大的建筑,怎么说呢,新建的很让人失望,毫无特色,上世纪的建筑带着明显的沧桑感,只有建校之初的建筑让我觉得惊喜。传统的飞檐琉璃掩映在树木之中,最让人激动的是旧的宿舍楼,一排长长的楼梯两旁是宿舍区,写着“天字斋”、“地字斋”等,按照《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顺序排下去,彼此分离,但回廊式结构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更妙的是它们的天台,宿舍只有两层,天台是一个很平整的地方,可以看到樱花树和美丽的旧图书馆。试想,在某个傍晚,落日余晖映衬着烂漫的樱花,而古建筑的飞檐在樱花中若隐若现,远眺是苍翠的珞珈山,在天台吹吹风,看看鸟,极目远舒,惬意非常啊!给我至诚书院都不换!
下午去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是我必须去的地方,因为有孙中山的痕迹,哪怕只有一点点。门口的两面铁血十八星旗让我的政治敏感度瞬间提高,此前不知道它就是传说中的十八星旗,但感觉到它跟国民党有关,《那些年》里,只有两秒钟的升青天白日旗的片段都被和谐了,而眼前的这两面与国民党有关的旗帜就这么张扬地矗立着,着实让人激动。纪念馆就是一个讲述历史的地方,我们很无耻地蹭了人家的付费导游,每当导游让那些付费游客紧跟他时,我们都会毫不客气又小心翼翼地跟上,唉,真是劣根,不过到最后,导游后面的人已经是一开始的几倍了。纪念馆讲述的历史比教科书上的要细致得多,璇哥说,历史书上的某个照片,那些连名字都没有呈现的人在这里终于有名分了。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历史真的不是大人物大英雄创造的,而恰恰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推波助澜形成一个所谓的“历史潮流”,于是大人物借着时代的东风,顺着历史的潮流才开创或改变一个时代。无可否认,这些大人物都有过人之处,但是,历史在铭记这些杰出人士的时候,请在恰当的地方给予小人物恰当的名分,尊重每一个个体。另外,导游在说起名人后代的时候说政治人物的家族其实也是“富不过三代”,听他说完这番话,我斟酌了好久,好有意味。
DAY 5 FEB.17
这天早上终于不用搬行李换酒店了,瑞安被我们拿下了!于是有更多的时间游玩。第一站是古琴台。好坑爹的一个地方。相传在春秋时期,俞伯牙在这里弹琴,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见了,伯牙弹《高山》或是《流水》,子期都能领悟,相约来年再见。后来子期去世了,伯牙不复弹琴。
故事好美,但是这个地方确实有点巧立名目。人家伯牙和子期就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下(具体在什么位置估计还不知道),后人就硬生生地弄了偌大的一个房子来纪念,后院是现代栽种的花草,以及,卖字画和劣质纪念品的地方。
第二站是归元禅寺,对于四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一站其实可以忽略,但是我们出发的时候却是那么笃定地认为这是我们必去的地方。阿醒拿着google map一路找到归元禅寺,在禅寺威武的大门前驻足,然后离开。貌似一无所获,但是,一路上路过的民居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武汉、充满汉味和市井感觉的武汉,看到晾在电线上、公共电话亭上的衣服袜子,看到当街炒菜的景象,看到遍地开花的性用品店……我不排斥这一切,如果一个地方100%城市化,到处是国际公寓,没有民居,每个人西装革履,我会觉得很假而且没有活力。北京三环驻京办附近也是污水横流,“膀爷”带着小丫头散步,公园里也有躺着乘凉的民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城市,既有CBD的商海风云,也有胡同里弄的家长里短;既有分道扬镳孽海情深,也有执子之手耳鬓厮磨……
第三站是晴川阁,纪念大禹治水的地方,名字来源于崔颢的诗“晴川历历汉阳树”。名字好听,建筑也美,最妙的是楼的后面可以看到长江!长江!好吧,我迫不及待要写长江了。
其实在第三天的时候就已经在桥底看长江了,冲上去的那一刻,我们四个大呼“长江”,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瞎起哄……当时风很大,飘着雨,丝毫不减看长江的兴致,不知道他们三个在想什么,我多少是带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遗憾和惆怅,毕竟依恋长江八年了,小的时候就立志考长三角的学校,最后还是难以遂愿,难掩遗憾。阿醒说我喜欢长江八年,难道是时时刻刻都想着、恋着么。这话他说到点子上了。其实仔细想想,也没有那么深,毕竟这么多年来远离长江,认识也不深,喜爱之情当然也很难在理性层面与日俱增,只是那种细水长流的、默默的喜欢,却一直不想放手。(昨天听说,对某个人也有这种“长江式”的喜欢哦~)
晚上的长江映着斑驳的灯光,这夜景,绝对是无法和黄浦江倒影的大上海相提并论的,但是,朴素之中又有点摄人心魂,愈黑愈显深沉,像是倾注了满腔惆怅一样。唉,总觉得没能在长三角生活或学习有负于自己,至今仍念念不忘,还是偏执地想着以后要到那边打拼,却从来没想过可行性,但真的不想去想,想太多了就会畏葸不前,有时候觉得宁愿做一个冲锋陷阵遍体鳞伤的士兵也不要做养尊处优的富贵闲人——但我知道还有一条路可以两全其美的,只是我还没找到,目前靠着一腔热血和匹夫之勇来坚守这个信念罢了。
第五天是买了票上武汉长江大桥,迎着风硬生生地几乎走完全桥,那时的感慨是,长江大桥真的好长啊,花了四块钱,走完长江大桥,人都快冻僵了,顿时觉得,四块钱好值啊……
游览完长江大桥,辗转坐车到光谷。光谷是武汉的新技术开发区,建筑非常新,很有CBD的感觉,夜景很漂亮,呈现出武汉现代化的一面。
琐碎一
自由行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坐公车,不需要被旅游大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在公车上能够看出好多东西的,例如在辗转各条线路的时候欣赏窗外的风景;例如可以看武汉的市民,妆容和举止(还是觉得广东的姑娘比较好看哦~),很有趣;例如可以体验到据说是全国最疯狂的公交(其实我一直在心里掂量着武汉公交和汕头公交哪个更疯)……另外,在武汉过马路是一个技术活,“著名高校理工大”门口的那个十字路口根本没有红绿灯,只有一盏黄灯孤独地闪着,理工大的学生每天都从公寓那边穿越这条公路;而其他地方的十字路口,虽说有红绿灯,但行人基本上是处于弱势,有时候连交警叔叔都拦不住……
琐碎二
我们一行四人基本上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找吃的地方和拉的地方,吃的地方很好,拉的地方很糟。大大小小的厕所体验得差不多了,共性是:脏。而且,一些大妈解手完毕还不冲水,这让我们各种苦恼。
琐碎三
在武汉我们基本上是没什么胆量问路,经历过几次不太友好的对待之后,脸皮薄的我们更加依赖google map了。一些看起来挺时尚的姑娘(包括武大的姑娘)和一些买菜的大妈基本上不怎么愿意停下来搭理我们,倒是遇到过几个友好的伯伯,很热心。不知道我们是“遇人不淑”还是怎样,但是,路人的态度对游人的心情以及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影响深远的,如果你爱这座城市,请善待它的访客。
我写明信片的时候写下我对武汉的印象是:彪悍、重口味和有底气。现在想想,其实武汉给我的印象还是一个多面的城市,一面是历史,一面是现代,一面是青黄不接、处在历史和现代交接点。
历史的一面在省博以及大街小巷的店铺、道路可窥一斑;现代的一面是光谷、沿路上的Shopping mall以及穿着颇为时尚的姑娘们、公车上一堆一堆的iphone和智能手机;青黄不接的是上面写的几个琐碎。我不愿意花大篇幅去写一座城市的瑕疵(除非真的很不堪),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也有上升空间;此外,短短的五天之行就把人家批得体无完肤似乎有失公允,毕竟看到的可能只是个案。
武汉是我踏足的第一个内陆城市,印象中更喜欢曾经走过的一些东部城市,然而还是觉得此行不虚,就像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找归元禅寺,到了门口转身就走一样,我们并不是一无所得。我们还是领略了这片荆楚大地的风土人情,在脑海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轮廓,一路上收获很多。
我写给Elliote的明信片大概是“我的梦想是趁着年轻,走遍万水千山,不枉青春。”
穿上平底鞋,永不停歇。武汉是2012年的第一站,下一站,希望不会等太久。
当初决定去武汉完全是出于一时冲动。大一的时候阿肠寄来唯美的武大明信片“期待来年的三月我们能在长江边樱花树下相逢”。我向往,却总是少了一份背上行囊独自踏上月台的勇气,直到今年的一月,掐指算了一下所剩无几的大学岁月,抬头看贴在房间的巨幅地图,我觉得,我该出发了。
这趟旅程绝对是充满欢声笑语并且深刻难忘,同行的有妍妈、弟弟醒仔以及……丫鬟璇哥(我知道你会看到这篇文章的,吐槽吧亲~)。
DAY 1 FEB.13
13号,坐了十八个小时火车到达武汉的时候,我们(醒&璇哥&我,妍妈腰缠万贯,提前一天飞过来了,还在机场偶遇波波,各种绯闻成为几天下来最丰富的谈资)背着大包行李,在火车站门口看着车水马龙、行人车辆从四面八方涌过来,顿时不知所措,一惊一乍,就连我和阿醒两个从汕头经济特困区过来、见惯交通混乱大场面的人都呆若木鸡,头脑中只有两个字:彪悍。
——这是我对武汉的第一印象。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经历了走错路、坐反方向车等等,终于到达“著名高校理工大”附近的酒店——瑞安王朝酒店。“著名高校理工大”和“瑞安”成为我们几天最纠结的关键词。
晚餐是Vincent哥请的自助火锅,为了照顾我们的口味,特意点了一个“清汤底”,看着隔壁桌红得热烈白得恬静的鸳鸯锅,顿时觉得有点遗憾,毕竟穿州过省千里迢迢地过来,不吃点当地特色总觉得心有不甘。我边想边吃,瞬间觉得自己错了。这虽是清汤底,但是味道很重,很咸,叫过来的蘸料(芝麻酱、辣椒酱和蒜泥)基本无人问津,妍妈点了一份白粥也是咸得很。有意思的是,武汉的火锅会把油条、炸麻花一并丢锅里,泡得软乎乎的才捞出来。未来几天在武汉吃的东西都有共性——油多、盐多、辣椒多。之前一直听说广东口味偏清淡,却是没有太大感触,如今对比,自分高下。
——武汉第二印象:重口味。
DAY 2 FEB.14
第一个晚上在瑞安王朝酒店住得很好,热水暖气熏得人陶醉,妍妈和阿醒第二天早上起来还一边擦汗一边假装抱怨说这房间唯一的缺点就是暖气太足了,结果我们未来的两个晚上都在寒风中冷醒。所以说,有什么开心的在心里暗爽就好了,说出来太高调天妒人怨啊。我们下楼的时候准备续房,不料房间全部被订满——这一天是2月14号,我们顿感清夜闻钟、当头一棒。纠结一番决定在“著名高校理工大”旁边的情侣小旅馆蜗居一夜,我们这群高龄剩男/灭绝师太各种宣泄,《分手快乐》等离别歌曲唱了一晚,完了还来一首《军中绿花》,最后在无限惆怅和没劲儿中入睡——我们实在不能理解为何如此猖狂还是没人投诉!好吧,我们这群找抽的人所得的报应就是未来几天基本上每个早上都在搬行李,从这个酒店搬到另一个酒店。
这天的行程其实挺丰富的。先是去了湖北省博物馆和美术馆,然后走马观花地看了昙华林,最后在户部巷大快朵颐。
在省博物馆看到了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100万年)、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和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省博的氛围很友好,免费参观之余还提供各种资料,当时很感慨,一座省会城市、一座有历史的省会城市真的很让人惊羡和神往。省会的财力可以保护历史,历史的厚重可以提升省会,相得益彰。我一直很渴望在一座有历史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但现实跟我开了一个玩笑,我生活过的两座城市,要么没历史,要么历史被无良政府一点点摧毁和蚕食,时常让我扼腕。
在省博,看到了武汉历史的一面。上至100万年前,下至辛亥革命,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地在这片荆楚大地淌过,大浪淘沙,英雄辈出。我在微博写下一句话:一座城市,有历史就有底气。北京如此,武汉亦如此。武汉错综复杂的街道、店铺常常带着浓厚的历史感,“雄楚大道”、“张之洞路”、“青龙巷”、“楚天酒店”、“荆楚XX”等等,连超市冰箱里的酸奶盒子都用青花花纹装饰,大笔一挥“老武汉”,恍惚间看到了充满皇气的老北京气派。对于这一点,我是很喜欢的。
户部巷是个吃东西的地方,“光”的老板八月说户部巷的东西不是武汉最正宗的,却是最齐全的。当时找资料的时候得知户部巷形成于明代,其实是当时武汉人过早(吃早餐)的地方,现在的户部巷已经被武汉市政府定位成“汉味早点第一巷”了。其实户部巷里能吃的远不止早点,各式小吃真的让人食指大动。很有趣的一点是,武汉人喜欢用纸做的碗装食物,无论粥粉面饭都如此,然后武汉市民就这样拿着碗一边走路、坐车一边吃。有一天早上在瑞安的窗口往下看时,看到“著名高校理工大”的学生一边吃热干面一边横穿那条彪悍的马路,觉得景象蔚为壮观。
说到户部巷,顺便介绍一下武汉的小吃。
热干面。这应该是我们四个最不喜欢的东东了。首先把面条放在开水里焯熟,再浇上芝麻酱、配以各种小菜,混合便成。吃起来干涩难噎,但武汉人吃得不也乐乎,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大叔大妈拿着纸碗大嚼热干面,阿肠说其实吃习惯了就还好。
豆皮。这是一款颠覆了我们的理解力的小吃。我们觉得豆皮应该是像腐竹那样的东东,没想到它是一层薄薄的皮(估计是豆制品)夹着香软的米饭和牛肉、小菜,放在锅里煎。吃起来口感很好,豆皮被煎得香香的,中间的米饭吸收了牛肉的汁液,既香又软,牛肉和小菜也是相得益彰,总之是很好吃!
豆丝。又一款颠覆食物。它其实是用绿豆混合米粉做成的比广州河粉更宽、厚度和汕头粿条类似、更短更彪悍的食物,口感和河粉一样。通常是像下面条那样弄熟,浇以浓汤和辣椒油,呼哧呼哧地吃,又香又辣。
周黑鸭。就是鸭脖子、鸭翅和鸭爪,有麻辣、香辣、蒜辣、甜这几个口味,我很喜欢,我爸的评价更给力:又香又脆又辣,好就是好!哈哈,因为这是我托人带回去的缘故吧!
糊米酒。不知道怎么做的,口感有点像漳州的醪糟圆子,淡淡的酒香,有点稠的液体,再加上小小颗类似于发酵后的糯米的东西,在下雨并且寒冷的傍晚喝上一杯糊米酒好惬意!
玫瑰贵妃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传统的小吃,但是真心好吃!一块鲜美的鸡肉夹着一只虾,在滚烫的油里轻轻炸过,再浇上浓浓的飘着玫瑰瓣儿的汁,口感很好。
还有好多,先写到这里吧。
DAY 3 FEB.15
这一天终于到了传说中的黄鹤楼。去之前我们就听说黄鹤楼其实没有太多值得看的东西,只是肥蛙说得好,黄鹤楼本身比武汉还出名。来了武汉不去黄鹤楼总觉得有点对不起江东父老。登上黄鹤楼之前,我头脑中就闪现两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在想,如果景致好的话,我也来伪文艺一番吧。后来登上黄鹤楼心情极度郁闷,楼的第一层有一个匾写着“气吞云梦”,但我在顶层眺望的时候只看到各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长江在遥远的地方若隐若现,再怎么气壮山河也越不过眼前的石头森林。隔壁的付费导游还无限自豪地说站在黄鹤楼可以俯瞰武汉三镇,不就是一堆毫无特色的楼房嘛。 那一刻突然觉得崔颢写“黄鹤一去不复返”是多么有预见性啊。
游览完黄鹤楼又辗转到了户部巷和中华路,也风雨和夜色中眺望武汉长江大桥,一阵感慨。
DAY 4 FEB.16
拖到这一天,终于来了武汉大学。其实我对武汉大学没有太多依恋,当初一直把眼光投向长江下游的各大高校,但有历史的名校就具有吸引力。武大的樱花很有名,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三镇,进驻珞珈山武大,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而引种樱花,虽然现在看到的武大樱花已非当年的日本樱花,但是的确为武大增姿不少——只可惜我们来的季节不对,樱花还没开,落下的枫叶也让枝头光秃秃的,校园里的植物多少有点萧肃的感觉。
武大的建筑,怎么说呢,新建的很让人失望,毫无特色,上世纪的建筑带着明显的沧桑感,只有建校之初的建筑让我觉得惊喜。传统的飞檐琉璃掩映在树木之中,最让人激动的是旧的宿舍楼,一排长长的楼梯两旁是宿舍区,写着“天字斋”、“地字斋”等,按照《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顺序排下去,彼此分离,但回廊式结构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更妙的是它们的天台,宿舍只有两层,天台是一个很平整的地方,可以看到樱花树和美丽的旧图书馆。试想,在某个傍晚,落日余晖映衬着烂漫的樱花,而古建筑的飞檐在樱花中若隐若现,远眺是苍翠的珞珈山,在天台吹吹风,看看鸟,极目远舒,惬意非常啊!给我至诚书院都不换!
下午去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是我必须去的地方,因为有孙中山的痕迹,哪怕只有一点点。门口的两面铁血十八星旗让我的政治敏感度瞬间提高,此前不知道它就是传说中的十八星旗,但感觉到它跟国民党有关,《那些年》里,只有两秒钟的升青天白日旗的片段都被和谐了,而眼前的这两面与国民党有关的旗帜就这么张扬地矗立着,着实让人激动。纪念馆就是一个讲述历史的地方,我们很无耻地蹭了人家的付费导游,每当导游让那些付费游客紧跟他时,我们都会毫不客气又小心翼翼地跟上,唉,真是劣根,不过到最后,导游后面的人已经是一开始的几倍了。纪念馆讲述的历史比教科书上的要细致得多,璇哥说,历史书上的某个照片,那些连名字都没有呈现的人在这里终于有名分了。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历史真的不是大人物大英雄创造的,而恰恰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推波助澜形成一个所谓的“历史潮流”,于是大人物借着时代的东风,顺着历史的潮流才开创或改变一个时代。无可否认,这些大人物都有过人之处,但是,历史在铭记这些杰出人士的时候,请在恰当的地方给予小人物恰当的名分,尊重每一个个体。另外,导游在说起名人后代的时候说政治人物的家族其实也是“富不过三代”,听他说完这番话,我斟酌了好久,好有意味。
DAY 5 FEB.17
这天早上终于不用搬行李换酒店了,瑞安被我们拿下了!于是有更多的时间游玩。第一站是古琴台。好坑爹的一个地方。相传在春秋时期,俞伯牙在这里弹琴,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见了,伯牙弹《高山》或是《流水》,子期都能领悟,相约来年再见。后来子期去世了,伯牙不复弹琴。
故事好美,但是这个地方确实有点巧立名目。人家伯牙和子期就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下(具体在什么位置估计还不知道),后人就硬生生地弄了偌大的一个房子来纪念,后院是现代栽种的花草,以及,卖字画和劣质纪念品的地方。
第二站是归元禅寺,对于四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一站其实可以忽略,但是我们出发的时候却是那么笃定地认为这是我们必去的地方。阿醒拿着google map一路找到归元禅寺,在禅寺威武的大门前驻足,然后离开。貌似一无所获,但是,一路上路过的民居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武汉、充满汉味和市井感觉的武汉,看到晾在电线上、公共电话亭上的衣服袜子,看到当街炒菜的景象,看到遍地开花的性用品店……我不排斥这一切,如果一个地方100%城市化,到处是国际公寓,没有民居,每个人西装革履,我会觉得很假而且没有活力。北京三环驻京办附近也是污水横流,“膀爷”带着小丫头散步,公园里也有躺着乘凉的民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城市,既有CBD的商海风云,也有胡同里弄的家长里短;既有分道扬镳孽海情深,也有执子之手耳鬓厮磨……
第三站是晴川阁,纪念大禹治水的地方,名字来源于崔颢的诗“晴川历历汉阳树”。名字好听,建筑也美,最妙的是楼的后面可以看到长江!长江!好吧,我迫不及待要写长江了。
其实在第三天的时候就已经在桥底看长江了,冲上去的那一刻,我们四个大呼“长江”,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瞎起哄……当时风很大,飘着雨,丝毫不减看长江的兴致,不知道他们三个在想什么,我多少是带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遗憾和惆怅,毕竟依恋长江八年了,小的时候就立志考长三角的学校,最后还是难以遂愿,难掩遗憾。阿醒说我喜欢长江八年,难道是时时刻刻都想着、恋着么。这话他说到点子上了。其实仔细想想,也没有那么深,毕竟这么多年来远离长江,认识也不深,喜爱之情当然也很难在理性层面与日俱增,只是那种细水长流的、默默的喜欢,却一直不想放手。(昨天听说,对某个人也有这种“长江式”的喜欢哦~)
晚上的长江映着斑驳的灯光,这夜景,绝对是无法和黄浦江倒影的大上海相提并论的,但是,朴素之中又有点摄人心魂,愈黑愈显深沉,像是倾注了满腔惆怅一样。唉,总觉得没能在长三角生活或学习有负于自己,至今仍念念不忘,还是偏执地想着以后要到那边打拼,却从来没想过可行性,但真的不想去想,想太多了就会畏葸不前,有时候觉得宁愿做一个冲锋陷阵遍体鳞伤的士兵也不要做养尊处优的富贵闲人——但我知道还有一条路可以两全其美的,只是我还没找到,目前靠着一腔热血和匹夫之勇来坚守这个信念罢了。
第五天是买了票上武汉长江大桥,迎着风硬生生地几乎走完全桥,那时的感慨是,长江大桥真的好长啊,花了四块钱,走完长江大桥,人都快冻僵了,顿时觉得,四块钱好值啊……
游览完长江大桥,辗转坐车到光谷。光谷是武汉的新技术开发区,建筑非常新,很有CBD的感觉,夜景很漂亮,呈现出武汉现代化的一面。
琐碎一
自由行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坐公车,不需要被旅游大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在公车上能够看出好多东西的,例如在辗转各条线路的时候欣赏窗外的风景;例如可以看武汉的市民,妆容和举止(还是觉得广东的姑娘比较好看哦~),很有趣;例如可以体验到据说是全国最疯狂的公交(其实我一直在心里掂量着武汉公交和汕头公交哪个更疯)……另外,在武汉过马路是一个技术活,“著名高校理工大”门口的那个十字路口根本没有红绿灯,只有一盏黄灯孤独地闪着,理工大的学生每天都从公寓那边穿越这条公路;而其他地方的十字路口,虽说有红绿灯,但行人基本上是处于弱势,有时候连交警叔叔都拦不住……
琐碎二
我们一行四人基本上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找吃的地方和拉的地方,吃的地方很好,拉的地方很糟。大大小小的厕所体验得差不多了,共性是:脏。而且,一些大妈解手完毕还不冲水,这让我们各种苦恼。
琐碎三
在武汉我们基本上是没什么胆量问路,经历过几次不太友好的对待之后,脸皮薄的我们更加依赖google map了。一些看起来挺时尚的姑娘(包括武大的姑娘)和一些买菜的大妈基本上不怎么愿意停下来搭理我们,倒是遇到过几个友好的伯伯,很热心。不知道我们是“遇人不淑”还是怎样,但是,路人的态度对游人的心情以及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影响深远的,如果你爱这座城市,请善待它的访客。
我写明信片的时候写下我对武汉的印象是:彪悍、重口味和有底气。现在想想,其实武汉给我的印象还是一个多面的城市,一面是历史,一面是现代,一面是青黄不接、处在历史和现代交接点。
历史的一面在省博以及大街小巷的店铺、道路可窥一斑;现代的一面是光谷、沿路上的Shopping mall以及穿着颇为时尚的姑娘们、公车上一堆一堆的iphone和智能手机;青黄不接的是上面写的几个琐碎。我不愿意花大篇幅去写一座城市的瑕疵(除非真的很不堪),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也有上升空间;此外,短短的五天之行就把人家批得体无完肤似乎有失公允,毕竟看到的可能只是个案。
武汉是我踏足的第一个内陆城市,印象中更喜欢曾经走过的一些东部城市,然而还是觉得此行不虚,就像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找归元禅寺,到了门口转身就走一样,我们并不是一无所得。我们还是领略了这片荆楚大地的风土人情,在脑海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轮廓,一路上收获很多。
我写给Elliote的明信片大概是“我的梦想是趁着年轻,走遍万水千山,不枉青春。”
穿上平底鞋,永不停歇。武汉是2012年的第一站,下一站,希望不会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