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琴声,再现那段历史的辉煌
注:在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网上看到刘萍撰写《用我们的琴声,再现那段历史的辉煌》的文章,从2011年9月27日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双俞”的“双大”讲起,直到德理格奏鸣曲的演奏,谈了青年大提琴家俞佳对演奏巴洛克音乐的感悟,写得非常精彩。2月25日下午2:30我将与俞佳和丽达两位老师合作,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沈凡秀巴洛克风格作品音乐沙龙”中再次演奏德理格奏鸣曲,这篇文章正好是对我们将要演奏作品的有益注释。
“用我们的琴声,再现那段历史的辉煌”
---- 2011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青年大提琴家俞佳演奏观后
撰文:刘 萍
金秋北京,演艺舞台迎来一个收获的时节。
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1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成为首都金秋一道亮丽的风景。音乐节一周的时间里,音乐会、研讨会、大师班、欧洲古乐器展演会等三十余场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翔实多彩,为首都舞台平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斑斓的节日喜气。
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搭建起了一个深入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学术平台,为大众展现出巴洛克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场场以巴洛克为主题的音乐会上,主办者会以何等角视遴选作品?演奏家们会以怎样的舞台形式完成演出?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是否会赢得中国观众追捧?这些悬念让人心里冲动着一份获解答案的期待。
2011年9月27日,我专程赴北京观摩音乐节的演出,在中山音乐堂享受了一场企盼已久的音乐盛宴,对青年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俞佳的出色演奏印象深刻。
俞佳演奏的是巴洛克时期代表性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与俞佳一同精心演绎这部作品的是她的父亲俞明青教授。音乐会以这样“双俞”和“双大”形式开场,本身就是一个炫靓的看点花絮。
演奏中,俞佳、俞明青两位大提琴家音色舒润,声响平衡,琴弓力度的放大、回敛做得十分得当。尤其在第一、三乐章跳跃的快板律动中,连续数小节十六分音符密集模进音型里突然突出某一个音符重音的流畅演奏,是需要精准的意念和娴熟技术来支撑的。担任第二声部的俞明青,在力度布局上时常有一种为俞佳“让路”的意味,恰为妥处地明确了旋律中的和声属性与和声中的旋律位置。
舞弓引弦,乐潮飞扬,俞佳以深情激越的表演风范,展现了作品的精深精彩。
俞佳在演奏中融入了她所解析的巴洛克理念。在中山音乐堂这样相对较大空间的音乐厅演奏,适度加大力度以相应增强演奏音量,短音型分弓的旋律中付诸了较大弓段的“traccato”(顿弓、断奏)演奏。这种更接近于控制性跳弓的、充分振动琴弦的技术状态和提高琴体共鸣的演奏方式,既将作品的艺术形象诠释得鲜明生动,又提升了表演风度的观赏性。
第二乐章是优美曼妙的广板,俞佳的演奏突出了重揉弦韵味、重装饰音变化的“巴洛克”式的技术处理。旋律进行中,力点丰富,张驰裕如,两个声部以平行的和声织体互为“抻”“拽”而合一,两腔音质各具个性而相融,演奏凸显了宽泛的张力。俞佳演奏中与第二声部同时和音的“still”(颤音) 非常敏捷整齐,两琴飞指犹如蝶翅频振,韵味绵长,尤值称道。二人手指间滚珠落玉般的潇洒“still”,伴之父女俩对视微笑中交会着的温馨目光,将音乐浸透了亲情的温暖,使旋律美中增辉,引人入胜。
轮奏及追奏乐句的演奏,律动严密,调性倾向强烈。纵向的和声交织进行,突出了上下各声部的主奏旋律与音量。强到哪里,弱到何处,展示了双方对作品共同的理解和技巧与内涵的相得益彰。
两人联袂完成一部作品,三个乐章一气贯通,整体结构中互补相映着主副层次。观众享受了曲体色彩璀璨、对位疏密而相谐、力度相似而不相同并与乐队叠错呼应的绝佳境界。
中场休息,我在后台见到了俞佳。谈到她的演奏,俞佳兴奋地说,学习并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对每一位演奏者来说,都是必修课。我留学时每年都会接触到巴洛克时期的大量作品。刚才的演奏自己也挺满意的,内心有一种别样的激动,好像是与一位久违的挚友重逢相拥。在北京的舞台上重塑巴洛克音画,实现了多年珍藏在心底的梦想。演出的过程中,我真是在为作品感动,在为巴洛克音乐骄傲。
巴洛克音乐,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中叶,社会美学思潮、哲学观以及作曲家审美意识相互渗透而生成的暖宫,孕育了不朽的音乐艺术瑰宝。一部部精致绝伦的作品,积淀为今天依然放射着灿烂光辉的人文财富。音乐史学研究表明,巴洛克音乐的很多特征在1600年以前就有了,而这些特征在1750年前后随着新的作曲理念的兴起又渐渐销声匿迹。巴洛克音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学习环节,它至今对教学和演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巴洛克音乐像一个盛满古酿陈香的华美金樽,它被雕琢的独特样式和散发出的醉人芳馥是无与伦比的。它也更像一片塔群建筑,更多更美的近现代交响乐作品的塔身无不承续于它的基座。换言之,世界上任何一位近现代作曲家的心灵都曾受到巴洛克音乐的陶冶滋养,其作品也会受到巴洛克艺术之魂的影响。向巴洛克音乐汲取营养,更有益于全方位解读古典音乐的本质,增进高品位的鉴赏修养。
俞明青教授为学生们讲解巴洛克音乐时曾经指出,巴洛克音乐多数作品在形式上有室内乐的概念,华丽跳跃而富于装饰的复调,是巴洛克音乐的特性之一。其作品的沿革轨迹体现了音乐的纵深感和延续性,为构建现代和声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声效基础和应用范例。俞教授还说,那时最亮的东西是蜡烛,最快的东西是马车。用夸张炫技和所谓时尚的电声去解释巴洛克音乐或古典主义作品,沽兑一阵廉价掌声,是悖逆西洋古典音乐的灵魂真谛的。巴洛克前期与中后期作品的演奏形态有变化,总的轮廓以风格而论,变化却不大。这就说明整个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的审美与追求基本上是在同一个高度上。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名家辈出,典籍浩瀚。可知这些作品,历经了多少演奏大师精心而无情的筛选和舞台岁月的沉淀传承,才放置于我们的谱台上啊!这也反证了巴洛克音乐的唯美、成熟和魅力所在。
音乐会结束后俞佳告诉我,这部双大提琴协奏曲,近期与父亲仅合乐两次就来演出了。这并不是没有时间合乐,而是彼此感觉合乐过程出奇的顺畅,而且在今晚的演出中是发挥得最好的一次。俞明青教授曾于两个月前在北京音乐厅与其他演奏家合作演出过这部作品,虽说轻车熟路,而此时与俞佳同台同“秀”,声声倾诉着对巴洛克信仰和对女儿深爱这双重感情的和谐共鸣,赋予了琴声愈发深情的美韵。这不仅是他们精湛技术的合力,更是俞佳在琴声中交融了与父亲血脉相通的感应和心有灵犀的默契。
俞佳还与沈凡秀(羽管键琴)和丽达(小提琴)演奏了三重奏《献给康熙的奏鸣曲》第八首(德理格[意大利传教士]作曲)。这部1937年在北平西什库教堂图书馆里发现的德理格奏鸣曲的抄本,以非常罕见的乐谱实物,见证了一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她们利用2010年暑假和2010-2011年寒假,先后进录音棚十四次,圆满完成了全部十二首德理格奏鸣曲CD的录制工作。
《献给康熙的奏鸣曲》第八首,以三件乐器各自相对独立的旋律和开放式和声效果为重奏特色。我们无从知晓德理格更深层的创作动机,单就作品表达的情绪而言,更像是德理格当时以异邦使者朝觐皇室后轻松闲逸的心境,“速写”而为的即兴之作。这部奏鸣曲历史上是否有人演奏暂无考证,但我深感三位演奏家的演奏,是对“原装”作品启封性的,是充分尊重原作的。她们以发自内心的严谨和虔敬,将沉睡了三百多年的作品唤醒,立体还原了一曲超越时代、穿越时空的美伦绝响。
尽管身为传教士的德理格无法等同海顿,但北京发现德理格并成功演出德理格,却有着与1963年布拉格发现海顿(《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并演出海顿同样的重大意义。《献给康熙的奏鸣曲》与巴洛克同期名作相比,也许显得不够震撼,而它珍贵的史料价值、蕴藏着的宗教信息和它作为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实质及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德理格奏鸣曲补白或改写了中国音乐进程中的一段史实,成就了巴洛克作品最早进入中国并首次由中国音乐家原声原味立于舞台的永恒佳话,作为首演者之一的俞佳的确很幸运。
《献给康熙的奏鸣曲》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定期举办的《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整部作品后续的乐谱编纂、论文结集和涉外交流,已列入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三期师资队伍建设资助项目。
“用我们的琴声,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那段历史的辉煌。”这是俞佳在演出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目前国内演出的巴洛克专场音乐会,毕竟太少了。据担任音乐节艺术总监的沈教授说,每一次排练,俞佳内心充满了对作品再创作的激情和思考,到正式演出时她已完全进入状态,使演奏风格与那个年代的作品相适配。不久前,俞佳还与美国指挥家托马斯•斯利普合作,在北京音乐厅成功演出了由中央音乐学院EOS交响乐团为她协奏的《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同样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
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1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促成了该院巴洛克乐团成立十年来首次参与音乐节形式的舞台实践。音乐节集作品传承、学术研讨和演出展示于一体,使一系列寻根溯源式的交流活动更具示范效应,全面收获的学术成果可喜可贺。音乐节得到了中外音乐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正如出席此次音乐节的台湾著名音乐学者陈蓝谷所言,巴洛克音乐无论对演奏者还是对听众都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就像你放慢脚步想重新拿起书本,也意味着一旦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
名作荟萃的巴洛克,一座镌刻着那个年代的音乐家们辉煌成就的丰碑。
祝愿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的来年之约,会让更多的知音倾情以赴,共赏经典。
祝愿青年大提琴家俞佳,琴心才华凝爱学苑,弓弦风采放歌人生。
2011.9.27.午夜写于北京
青年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俞佳简介
俞佳,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研室教师,1983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其父亲中国著名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俞明青教授学琴。九岁时被选为天才儿童,由皮尔卡丹邀请赴法国进行巡演。十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
1996年,她十三岁时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伊迪瓦尔德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南加州大学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埃琳诺•勋费尔德教授。2001年俞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欧柏林学院,被授予全额奖学金,在校期间她的指导教师是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安多•托斯教授和达瑞•艾德金茨教授。2005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在波士顿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大学三年级时,俞佳有幸结识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大提琴大师勃纳德•格林豪斯先生,成为关门弟子。
曾在罗斯特罗波维奇,莱茵•哈瑞,斯蒂夫•哥贝等得大师班上学习。并曾在欧勃林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波士顿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
在美留学12年后于2007年7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四年中学生曾先后在全国第六届大提琴VC杯比赛,第三届爱琴杯等比赛中获奖,同时也获得优秀教师奖。在2010厦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学生获得少年组第四名。2010年在第四节爱琴杯大提琴比赛中获专业少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奖,同时荣获优秀教师奖。2008年作为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赴韩国进行访问演出。在国内外曾多次成功举办个人及室内音乐会,获得好评。2010年至2011年,参与了德理格十二首奏鸣曲录制工作。
来源:http://www.chinacellist.com/newsshow.asp?id=143&big=12
“用我们的琴声,再现那段历史的辉煌”
---- 2011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青年大提琴家俞佳演奏观后
撰文:刘 萍
金秋北京,演艺舞台迎来一个收获的时节。
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1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成为首都金秋一道亮丽的风景。音乐节一周的时间里,音乐会、研讨会、大师班、欧洲古乐器展演会等三十余场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翔实多彩,为首都舞台平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斑斓的节日喜气。
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搭建起了一个深入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学术平台,为大众展现出巴洛克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场场以巴洛克为主题的音乐会上,主办者会以何等角视遴选作品?演奏家们会以怎样的舞台形式完成演出?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是否会赢得中国观众追捧?这些悬念让人心里冲动着一份获解答案的期待。
2011年9月27日,我专程赴北京观摩音乐节的演出,在中山音乐堂享受了一场企盼已久的音乐盛宴,对青年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俞佳的出色演奏印象深刻。
俞佳演奏的是巴洛克时期代表性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与俞佳一同精心演绎这部作品的是她的父亲俞明青教授。音乐会以这样“双俞”和“双大”形式开场,本身就是一个炫靓的看点花絮。
演奏中,俞佳、俞明青两位大提琴家音色舒润,声响平衡,琴弓力度的放大、回敛做得十分得当。尤其在第一、三乐章跳跃的快板律动中,连续数小节十六分音符密集模进音型里突然突出某一个音符重音的流畅演奏,是需要精准的意念和娴熟技术来支撑的。担任第二声部的俞明青,在力度布局上时常有一种为俞佳“让路”的意味,恰为妥处地明确了旋律中的和声属性与和声中的旋律位置。
舞弓引弦,乐潮飞扬,俞佳以深情激越的表演风范,展现了作品的精深精彩。
俞佳在演奏中融入了她所解析的巴洛克理念。在中山音乐堂这样相对较大空间的音乐厅演奏,适度加大力度以相应增强演奏音量,短音型分弓的旋律中付诸了较大弓段的“traccato”(顿弓、断奏)演奏。这种更接近于控制性跳弓的、充分振动琴弦的技术状态和提高琴体共鸣的演奏方式,既将作品的艺术形象诠释得鲜明生动,又提升了表演风度的观赏性。
第二乐章是优美曼妙的广板,俞佳的演奏突出了重揉弦韵味、重装饰音变化的“巴洛克”式的技术处理。旋律进行中,力点丰富,张驰裕如,两个声部以平行的和声织体互为“抻”“拽”而合一,两腔音质各具个性而相融,演奏凸显了宽泛的张力。俞佳演奏中与第二声部同时和音的“still”(颤音) 非常敏捷整齐,两琴飞指犹如蝶翅频振,韵味绵长,尤值称道。二人手指间滚珠落玉般的潇洒“still”,伴之父女俩对视微笑中交会着的温馨目光,将音乐浸透了亲情的温暖,使旋律美中增辉,引人入胜。
轮奏及追奏乐句的演奏,律动严密,调性倾向强烈。纵向的和声交织进行,突出了上下各声部的主奏旋律与音量。强到哪里,弱到何处,展示了双方对作品共同的理解和技巧与内涵的相得益彰。
两人联袂完成一部作品,三个乐章一气贯通,整体结构中互补相映着主副层次。观众享受了曲体色彩璀璨、对位疏密而相谐、力度相似而不相同并与乐队叠错呼应的绝佳境界。
中场休息,我在后台见到了俞佳。谈到她的演奏,俞佳兴奋地说,学习并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对每一位演奏者来说,都是必修课。我留学时每年都会接触到巴洛克时期的大量作品。刚才的演奏自己也挺满意的,内心有一种别样的激动,好像是与一位久违的挚友重逢相拥。在北京的舞台上重塑巴洛克音画,实现了多年珍藏在心底的梦想。演出的过程中,我真是在为作品感动,在为巴洛克音乐骄傲。
巴洛克音乐,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中叶,社会美学思潮、哲学观以及作曲家审美意识相互渗透而生成的暖宫,孕育了不朽的音乐艺术瑰宝。一部部精致绝伦的作品,积淀为今天依然放射着灿烂光辉的人文财富。音乐史学研究表明,巴洛克音乐的很多特征在1600年以前就有了,而这些特征在1750年前后随着新的作曲理念的兴起又渐渐销声匿迹。巴洛克音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学习环节,它至今对教学和演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巴洛克音乐像一个盛满古酿陈香的华美金樽,它被雕琢的独特样式和散发出的醉人芳馥是无与伦比的。它也更像一片塔群建筑,更多更美的近现代交响乐作品的塔身无不承续于它的基座。换言之,世界上任何一位近现代作曲家的心灵都曾受到巴洛克音乐的陶冶滋养,其作品也会受到巴洛克艺术之魂的影响。向巴洛克音乐汲取营养,更有益于全方位解读古典音乐的本质,增进高品位的鉴赏修养。
俞明青教授为学生们讲解巴洛克音乐时曾经指出,巴洛克音乐多数作品在形式上有室内乐的概念,华丽跳跃而富于装饰的复调,是巴洛克音乐的特性之一。其作品的沿革轨迹体现了音乐的纵深感和延续性,为构建现代和声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声效基础和应用范例。俞教授还说,那时最亮的东西是蜡烛,最快的东西是马车。用夸张炫技和所谓时尚的电声去解释巴洛克音乐或古典主义作品,沽兑一阵廉价掌声,是悖逆西洋古典音乐的灵魂真谛的。巴洛克前期与中后期作品的演奏形态有变化,总的轮廓以风格而论,变化却不大。这就说明整个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的审美与追求基本上是在同一个高度上。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名家辈出,典籍浩瀚。可知这些作品,历经了多少演奏大师精心而无情的筛选和舞台岁月的沉淀传承,才放置于我们的谱台上啊!这也反证了巴洛克音乐的唯美、成熟和魅力所在。
音乐会结束后俞佳告诉我,这部双大提琴协奏曲,近期与父亲仅合乐两次就来演出了。这并不是没有时间合乐,而是彼此感觉合乐过程出奇的顺畅,而且在今晚的演出中是发挥得最好的一次。俞明青教授曾于两个月前在北京音乐厅与其他演奏家合作演出过这部作品,虽说轻车熟路,而此时与俞佳同台同“秀”,声声倾诉着对巴洛克信仰和对女儿深爱这双重感情的和谐共鸣,赋予了琴声愈发深情的美韵。这不仅是他们精湛技术的合力,更是俞佳在琴声中交融了与父亲血脉相通的感应和心有灵犀的默契。
俞佳还与沈凡秀(羽管键琴)和丽达(小提琴)演奏了三重奏《献给康熙的奏鸣曲》第八首(德理格[意大利传教士]作曲)。这部1937年在北平西什库教堂图书馆里发现的德理格奏鸣曲的抄本,以非常罕见的乐谱实物,见证了一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她们利用2010年暑假和2010-2011年寒假,先后进录音棚十四次,圆满完成了全部十二首德理格奏鸣曲CD的录制工作。
《献给康熙的奏鸣曲》第八首,以三件乐器各自相对独立的旋律和开放式和声效果为重奏特色。我们无从知晓德理格更深层的创作动机,单就作品表达的情绪而言,更像是德理格当时以异邦使者朝觐皇室后轻松闲逸的心境,“速写”而为的即兴之作。这部奏鸣曲历史上是否有人演奏暂无考证,但我深感三位演奏家的演奏,是对“原装”作品启封性的,是充分尊重原作的。她们以发自内心的严谨和虔敬,将沉睡了三百多年的作品唤醒,立体还原了一曲超越时代、穿越时空的美伦绝响。
尽管身为传教士的德理格无法等同海顿,但北京发现德理格并成功演出德理格,却有着与1963年布拉格发现海顿(《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并演出海顿同样的重大意义。《献给康熙的奏鸣曲》与巴洛克同期名作相比,也许显得不够震撼,而它珍贵的史料价值、蕴藏着的宗教信息和它作为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实质及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德理格奏鸣曲补白或改写了中国音乐进程中的一段史实,成就了巴洛克作品最早进入中国并首次由中国音乐家原声原味立于舞台的永恒佳话,作为首演者之一的俞佳的确很幸运。
《献给康熙的奏鸣曲》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定期举办的《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整部作品后续的乐谱编纂、论文结集和涉外交流,已列入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三期师资队伍建设资助项目。
“用我们的琴声,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那段历史的辉煌。”这是俞佳在演出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目前国内演出的巴洛克专场音乐会,毕竟太少了。据担任音乐节艺术总监的沈教授说,每一次排练,俞佳内心充满了对作品再创作的激情和思考,到正式演出时她已完全进入状态,使演奏风格与那个年代的作品相适配。不久前,俞佳还与美国指挥家托马斯•斯利普合作,在北京音乐厅成功演出了由中央音乐学院EOS交响乐团为她协奏的《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同样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
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1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促成了该院巴洛克乐团成立十年来首次参与音乐节形式的舞台实践。音乐节集作品传承、学术研讨和演出展示于一体,使一系列寻根溯源式的交流活动更具示范效应,全面收获的学术成果可喜可贺。音乐节得到了中外音乐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正如出席此次音乐节的台湾著名音乐学者陈蓝谷所言,巴洛克音乐无论对演奏者还是对听众都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就像你放慢脚步想重新拿起书本,也意味着一旦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
名作荟萃的巴洛克,一座镌刻着那个年代的音乐家们辉煌成就的丰碑。
祝愿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的来年之约,会让更多的知音倾情以赴,共赏经典。
祝愿青年大提琴家俞佳,琴心才华凝爱学苑,弓弦风采放歌人生。
2011.9.27.午夜写于北京
青年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俞佳简介
俞佳,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研室教师,1983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其父亲中国著名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俞明青教授学琴。九岁时被选为天才儿童,由皮尔卡丹邀请赴法国进行巡演。十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
1996年,她十三岁时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伊迪瓦尔德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南加州大学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埃琳诺•勋费尔德教授。2001年俞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欧柏林学院,被授予全额奖学金,在校期间她的指导教师是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安多•托斯教授和达瑞•艾德金茨教授。2005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在波士顿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大学三年级时,俞佳有幸结识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大提琴大师勃纳德•格林豪斯先生,成为关门弟子。
曾在罗斯特罗波维奇,莱茵•哈瑞,斯蒂夫•哥贝等得大师班上学习。并曾在欧勃林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波士顿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
在美留学12年后于2007年7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四年中学生曾先后在全国第六届大提琴VC杯比赛,第三届爱琴杯等比赛中获奖,同时也获得优秀教师奖。在2010厦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学生获得少年组第四名。2010年在第四节爱琴杯大提琴比赛中获专业少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奖,同时荣获优秀教师奖。2008年作为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赴韩国进行访问演出。在国内外曾多次成功举办个人及室内音乐会,获得好评。2010年至2011年,参与了德理格十二首奏鸣曲录制工作。
来源:http://www.chinacellist.com/newsshow.asp?id=143&big=12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