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寒假的一些想法
大脑混混沌沌却又似乎一片空白,毫无情绪的坐在电脑前,看着豆瓣简洁至近乎苛刻的日记编辑页面,耳边是莫名而魔幻的电子音乐,准备写东西。
以前大多数准备写东西的时候,情绪要么长河荡日,万分激扬,要么青萍之末,涟漪阵阵,脑袋里似乎还有带着各种脸谱的人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听我絮叨。写得时候下笔如飞,一气呵成,情难自已。写完了则意气风发,回看一遍颇为自得。涉及的内容则从内心世界到家庭纠纷到学校学习到朋友同学再到周遭热点,其中以自我成长,情感纠结为多。现在坐下来要写的东西积淀已久,但只准备过几瞬,并非思虑良久,每日在脑中纷繁杂乱,飞来荡去。想要好好写,觉得很重要,一提笔(笑,是键盘),却有种家里让小孩去办一件大人才有权有能做好的一件事情,小孩兴奋、紧张、莫名、扎手扎脚的心理和神情。
简单数来,我已在这世上存活22个春秋有余。旁人干过的经历过的事情,从大众而言,我亦一一经历,到现在也还算幸运走了过来。论结果,对自家大人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我自己,结合我所触碰过的接触过的人,则一觉自己作为个体成长的独特性,二觉自己独立成长所付出的只能自知的巨大代价,三则觉得现在的自己有三样别人也许有也许没有的幸运:其一为将父亲职责履行地颇为优秀,在事业上颇有建树,精神上一直在前进,宽容忍耐的爸爸和心地善良,勤劳诚恳,为儿女为家庭为长辈付出甚多却默默无言,颇具新世纪独立女性之精神的妈妈;其二为喜欢我留恋我,给我生活温暖,碰到难题常常通过时间流逝或对方提出来解决(等到结果),承受很多却无言(傻乎乎?笑),扎手扎脚的睡不醒;最后则是未来,希望,还有开始明白大人世界,决意按照内心理解的大人和世界,努力成长的我。
人生行至此,不敢说洗尽铅华,却也对昔日诸多光鲜的事物,张扬的情绪再无反应。生活磊磊落落地剩了几件事物给我,不大不小的世界不长不短的时间寥寥落落地一一携我走过。过往的自己,自矜随性,主观性知行不一,对生活浅尝辄止,轻浮浪荡,夸夸其谈,耽于安乐,坐井观天,自省无力,对自己过于仁慈。自己为自己的这一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生活百转千折,使自己落得现在的样子。我本来,可以更美好,却成为了现在的我。
现在开始走进生命中最为沉重复杂亦最为精彩的阶段,留下的除了沉默只该是行动。
写这篇东西并非是为了总结检讨往昔,更非展望未来,只是希望和自己聊聊活了这般久于这些天蹦跶出来的一些想法。往后自己若有幸时时铭记在心,行于事事,则甚为欣慰。(我往下所言他人及他事并无是非对错,也无意去批判鼓励某种模式,纯属个人立场。生活本身于每个人已属不易,天之骄子亦有玉碎,倾世红颜尚且薄命,若有安乐可享,尽情即是。人人自渡即可。)
第一点,知与行。在我自己看来,主观性知行不一者,必被生活中琐事碎情缠绕,自我清醒时忏悔自责,纵使衣食富足,平安无忧,亦如终生于死水,一眼望到死。我们县里的暴发户便是典型,他们的人生多么的苍白无力,现在和死时无太多区别,却终其一生努力去维护扩张这样的生活。当然,拥有强大的选择性遗忘的诸位自无妨。遗忘是时间赋予人的属性,这是世间最强大的武器之一。我虽活这么久,但知行合一者宽松地讲只有高三读书时的两个月。我目前为止的困境和以前残留的尾巴,多数是知行相异的后果。知为本心,行为现实。(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那种既按照自己的本心,同时又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过于现实的人和过于强调本心的人好像是从山峰的不同路线往上攀登的人,而那些真正到达峰顶的人,他们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在他们身上,现实和从心并不是互为矛盾的东西,而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们懂得顺应本心,也懂得调整自己去适应现实——水木丁《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王守仁列为明朝第一人,盖过诸多英明君主,直臣奸雄,皆因他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并成功在自己身上实现,将此光明之学传世后人,远流海外。我不期望自己多么了不起,只是为生活所苦,希望一窥心学之秘,得脱苦海。
那么,既然我知道这道理,为什么我会一直主观性知行不一呢?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按A来做,到时却偏偏做了B?为什么从正经的学习,准备考研等于我非常重要的事情到吃饭,跑步等生活中的小事,我都往往知行不一呢?为什么在事情不对的第一时间已经知道不可以,没意义,但却像打了激素一样情难自禁一意孤行呢?为什么在不合适地做事带来不合适地结果反省后,下一次面临类似的选择时依然再一次 like the Dead Walker? 为什么???
知行合一是我成长过程中于某一刻了解到的道理。但我视之如往常的诸多道理,一扫而过,全然只是存在大脑当中,用来嘴上说说而已,那已经给我带来足够的虚荣感和满足感。这里透视出两点,第一:我满足于暂时的现状,鼠目寸光,有一朝不会提第二朝,人生极为被动;第二,我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极为浅薄,方法极为简单,为了解而了解,完全缺乏考证和应用能力。这是从小就一直存在只是隐隐约约浮现的问题,我未曾当回事,甚至是故意不去解决它,逃地一塌糊涂,到现在全然放大,如噬人的猛兽,看着弱小的我,随时准备把我吞没。逃避,选择性遗忘这些幼年时成长的利器,在一个孩童最为黑暗的时期温暖他保护他,让那样的时光留下的多是欢乐有趣而非痛苦沉闷,在那个孩子长大后,他们在一些时刻闪现,提醒他他们一直都可以提供帮助,在那个孩子开始成熟发现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多为害处,想要远离的时候,他们不顾一切地阻止并用强大的力量告诉他不是想要离开就可以离开的。外面多么亮,黑暗里如此温暖。可是,黑暗是温暖,外面却这么亮。到现在,终于撕破脸,斗争的时刻到了,为了更好的成长,为了爬到峰顶。
另外,知道道理与明白懂得,乃至应用道理完全不是一回事。最简单的例子,高中老师讲举一反三,第一道题只是让你知道道理,自己独立解决类似的题目才是初步掌握。许是高中读书读傻了,家中虽然事情众多,爸爸却有意回避我,自己也浮于表面,现在很傻很天真。社会发展变更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人非常容易对满大街飞来的结果做出肤浅狭隘的评判,以为世界颠三倒四他人冷漠逐利社会政府黑暗不公,忘了自己处在漩涡之中时是如何的无奈与不知所措,忘了“感同身受”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假期在家对自家的事,亲戚家的事,朋友家的遭遇,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情的结果,那些背后无言的经过,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活着,因自身的局限或客观条件的局限,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带来并非数学上的所谓“最优解”“满意解”之外的其他答案,并非有意,实为形式所造。大部分人在社会上活着不易。我才开始成人,处事能力非常低下,当放低位置,认真努力学习。沉默是最好的背景音乐。
第二点:挫折与前进。食梦者》中的一句歌词写得很贴切,“只要前进就会被现实阻挡”。从理论上来讲,我自己觉得自己抗打击心态很好。实际上,这是放屁。我根本就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也没体验过人世沧桑,想象一个很强大的心脏无异于自欺欺人。也许,我很脆弱。与挫折相处,这是我从现在开始斗争必然遇到的情况。人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有多强大,有多无敌。罗素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我受的诱惑不够”。换种思路,在初期跟困难交锋时屡屡受挫非常正常,我只需要找出原因,继续努力。在经历各种挫折之后前进的关键在于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积极主动去弄清楚问题,去解决,不姑息自己。时间久了,落下风的比率就会降低很多。挫折与前进的夹心是偏执,只有偏执狂才能锻造出色地生存能力。
第三点:变与通。常年读死书,我大致成为一个僵硬,死板的同学。事实上,入世的哲学在于变通。人在日常的说话做事,社会上的规则章法,只是某种情形或者为了某些群体而制定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非正常情况的其他情形。这个时候,如果你需要达到某种目的,便要分析出突破这些方方正正的盒子的口口在哪里,用什么工具,甚至根本无需费工夫,它看起来厚实的外表一如女人的丝袜,是有弹性和尺度的。中国的政治家有一句古话:“话不可以说绝,事可以做绝”,便是如此了。
写到这里,尽管还有一些话零零乱乱地躲在心底,不过亦无关系。生活要自己过,前进要自己努力。这么多年的走走停停,积累了很多糟粕,遗留了不少尾巴,幸好还未祸害他人,殃及亲近的人。话多无益。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以前大多数准备写东西的时候,情绪要么长河荡日,万分激扬,要么青萍之末,涟漪阵阵,脑袋里似乎还有带着各种脸谱的人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听我絮叨。写得时候下笔如飞,一气呵成,情难自已。写完了则意气风发,回看一遍颇为自得。涉及的内容则从内心世界到家庭纠纷到学校学习到朋友同学再到周遭热点,其中以自我成长,情感纠结为多。现在坐下来要写的东西积淀已久,但只准备过几瞬,并非思虑良久,每日在脑中纷繁杂乱,飞来荡去。想要好好写,觉得很重要,一提笔(笑,是键盘),却有种家里让小孩去办一件大人才有权有能做好的一件事情,小孩兴奋、紧张、莫名、扎手扎脚的心理和神情。
简单数来,我已在这世上存活22个春秋有余。旁人干过的经历过的事情,从大众而言,我亦一一经历,到现在也还算幸运走了过来。论结果,对自家大人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我自己,结合我所触碰过的接触过的人,则一觉自己作为个体成长的独特性,二觉自己独立成长所付出的只能自知的巨大代价,三则觉得现在的自己有三样别人也许有也许没有的幸运:其一为将父亲职责履行地颇为优秀,在事业上颇有建树,精神上一直在前进,宽容忍耐的爸爸和心地善良,勤劳诚恳,为儿女为家庭为长辈付出甚多却默默无言,颇具新世纪独立女性之精神的妈妈;其二为喜欢我留恋我,给我生活温暖,碰到难题常常通过时间流逝或对方提出来解决(等到结果),承受很多却无言(傻乎乎?笑),扎手扎脚的睡不醒;最后则是未来,希望,还有开始明白大人世界,决意按照内心理解的大人和世界,努力成长的我。
人生行至此,不敢说洗尽铅华,却也对昔日诸多光鲜的事物,张扬的情绪再无反应。生活磊磊落落地剩了几件事物给我,不大不小的世界不长不短的时间寥寥落落地一一携我走过。过往的自己,自矜随性,主观性知行不一,对生活浅尝辄止,轻浮浪荡,夸夸其谈,耽于安乐,坐井观天,自省无力,对自己过于仁慈。自己为自己的这一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生活百转千折,使自己落得现在的样子。我本来,可以更美好,却成为了现在的我。
现在开始走进生命中最为沉重复杂亦最为精彩的阶段,留下的除了沉默只该是行动。
写这篇东西并非是为了总结检讨往昔,更非展望未来,只是希望和自己聊聊活了这般久于这些天蹦跶出来的一些想法。往后自己若有幸时时铭记在心,行于事事,则甚为欣慰。(我往下所言他人及他事并无是非对错,也无意去批判鼓励某种模式,纯属个人立场。生活本身于每个人已属不易,天之骄子亦有玉碎,倾世红颜尚且薄命,若有安乐可享,尽情即是。人人自渡即可。)
第一点,知与行。在我自己看来,主观性知行不一者,必被生活中琐事碎情缠绕,自我清醒时忏悔自责,纵使衣食富足,平安无忧,亦如终生于死水,一眼望到死。我们县里的暴发户便是典型,他们的人生多么的苍白无力,现在和死时无太多区别,却终其一生努力去维护扩张这样的生活。当然,拥有强大的选择性遗忘的诸位自无妨。遗忘是时间赋予人的属性,这是世间最强大的武器之一。我虽活这么久,但知行合一者宽松地讲只有高三读书时的两个月。我目前为止的困境和以前残留的尾巴,多数是知行相异的后果。知为本心,行为现实。(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那种既按照自己的本心,同时又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过于现实的人和过于强调本心的人好像是从山峰的不同路线往上攀登的人,而那些真正到达峰顶的人,他们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在他们身上,现实和从心并不是互为矛盾的东西,而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们懂得顺应本心,也懂得调整自己去适应现实——水木丁《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王守仁列为明朝第一人,盖过诸多英明君主,直臣奸雄,皆因他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并成功在自己身上实现,将此光明之学传世后人,远流海外。我不期望自己多么了不起,只是为生活所苦,希望一窥心学之秘,得脱苦海。
那么,既然我知道这道理,为什么我会一直主观性知行不一呢?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按A来做,到时却偏偏做了B?为什么从正经的学习,准备考研等于我非常重要的事情到吃饭,跑步等生活中的小事,我都往往知行不一呢?为什么在事情不对的第一时间已经知道不可以,没意义,但却像打了激素一样情难自禁一意孤行呢?为什么在不合适地做事带来不合适地结果反省后,下一次面临类似的选择时依然再一次 like the Dead Walker? 为什么???
知行合一是我成长过程中于某一刻了解到的道理。但我视之如往常的诸多道理,一扫而过,全然只是存在大脑当中,用来嘴上说说而已,那已经给我带来足够的虚荣感和满足感。这里透视出两点,第一:我满足于暂时的现状,鼠目寸光,有一朝不会提第二朝,人生极为被动;第二,我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极为浅薄,方法极为简单,为了解而了解,完全缺乏考证和应用能力。这是从小就一直存在只是隐隐约约浮现的问题,我未曾当回事,甚至是故意不去解决它,逃地一塌糊涂,到现在全然放大,如噬人的猛兽,看着弱小的我,随时准备把我吞没。逃避,选择性遗忘这些幼年时成长的利器,在一个孩童最为黑暗的时期温暖他保护他,让那样的时光留下的多是欢乐有趣而非痛苦沉闷,在那个孩子长大后,他们在一些时刻闪现,提醒他他们一直都可以提供帮助,在那个孩子开始成熟发现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多为害处,想要远离的时候,他们不顾一切地阻止并用强大的力量告诉他不是想要离开就可以离开的。外面多么亮,黑暗里如此温暖。可是,黑暗是温暖,外面却这么亮。到现在,终于撕破脸,斗争的时刻到了,为了更好的成长,为了爬到峰顶。
另外,知道道理与明白懂得,乃至应用道理完全不是一回事。最简单的例子,高中老师讲举一反三,第一道题只是让你知道道理,自己独立解决类似的题目才是初步掌握。许是高中读书读傻了,家中虽然事情众多,爸爸却有意回避我,自己也浮于表面,现在很傻很天真。社会发展变更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人非常容易对满大街飞来的结果做出肤浅狭隘的评判,以为世界颠三倒四他人冷漠逐利社会政府黑暗不公,忘了自己处在漩涡之中时是如何的无奈与不知所措,忘了“感同身受”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假期在家对自家的事,亲戚家的事,朋友家的遭遇,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情的结果,那些背后无言的经过,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活着,因自身的局限或客观条件的局限,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带来并非数学上的所谓“最优解”“满意解”之外的其他答案,并非有意,实为形式所造。大部分人在社会上活着不易。我才开始成人,处事能力非常低下,当放低位置,认真努力学习。沉默是最好的背景音乐。
第二点:挫折与前进。食梦者》中的一句歌词写得很贴切,“只要前进就会被现实阻挡”。从理论上来讲,我自己觉得自己抗打击心态很好。实际上,这是放屁。我根本就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也没体验过人世沧桑,想象一个很强大的心脏无异于自欺欺人。也许,我很脆弱。与挫折相处,这是我从现在开始斗争必然遇到的情况。人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有多强大,有多无敌。罗素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我受的诱惑不够”。换种思路,在初期跟困难交锋时屡屡受挫非常正常,我只需要找出原因,继续努力。在经历各种挫折之后前进的关键在于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积极主动去弄清楚问题,去解决,不姑息自己。时间久了,落下风的比率就会降低很多。挫折与前进的夹心是偏执,只有偏执狂才能锻造出色地生存能力。
第三点:变与通。常年读死书,我大致成为一个僵硬,死板的同学。事实上,入世的哲学在于变通。人在日常的说话做事,社会上的规则章法,只是某种情形或者为了某些群体而制定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非正常情况的其他情形。这个时候,如果你需要达到某种目的,便要分析出突破这些方方正正的盒子的口口在哪里,用什么工具,甚至根本无需费工夫,它看起来厚实的外表一如女人的丝袜,是有弹性和尺度的。中国的政治家有一句古话:“话不可以说绝,事可以做绝”,便是如此了。
写到这里,尽管还有一些话零零乱乱地躲在心底,不过亦无关系。生活要自己过,前进要自己努力。这么多年的走走停停,积累了很多糟粕,遗留了不少尾巴,幸好还未祸害他人,殃及亲近的人。话多无益。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