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姓刘
编者按:记忆里对那些久远的事,总会留下一个温暖的出口,在无意间涌现,感动。 早晨,supra shoes,老伴儿用了很大的声音叫我叫:“吃饭啦!!!”
很不情愿,因为我正在投入地整理我的博客。不情愿是不情愿的,饭总归还要吃,要不怎么叫“民以食为天”呢。
到厨房餐桌前一看,老伴儿做的倭瓜土豆汤,火烧干辣椒,食欲一下子就上来了,那是我多年来百吃不厌的美食。吃着二米饭,喝着倭瓜土豆汤,思绪不知什么时候早就回到了久远的从前,往日饭桌前的一个个场景骤然在眼前鲜活了起来,土炕上的小饭桌,盘腿围坐着的一家老小,煤油灯映红的一张张渗着汗珠的脸庞,徐徐的生动了,supra。
贫苦的年代,每到夏末秋初,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户户大多数都没有多少口粮了。虽然人们都知道囤尖儿不省囤底儿省必有后患的道理,然而那时的口粮分配标准是“够不够,三百六”,还都是毛粮,根本就不够从年头吃到年尾的,很多人家都是无可奈何,抱着哪儿打铧哪儿住犁的心理,况且秋天怎么也比平时好对付。因此,在这个当口,晚饭要是能喝上点儿高粱米粥、大碴子粥,那就是不错的家庭了,一般人家的晚饭基本见不到粮食,最大限度也就勉强熬点苞米面糊涂粥,饭桌上常常端上来的都是从园子里或秧棵地摘回来的倭瓜,抠回来的土豆。
倭瓜土豆当饭吃的时候做法简单得很,把倭瓜用刀剜去顶儿和尾巴(音yǐba,瓜蒂),然后,切成四瓣(大的要多切几瓣),再用饭勺把籽儿和瓤子挖出刮净,连同带皮的土豆(那时候人们吃土豆很少打皮儿,supra skytop,舍不得,怕糟践)一起洗净下锅,烧开煳熟就算做好了,christian louboutin。不过在做法上通常也各有不同,可以用水煮;可以放在连子上蒸;还有一种做法是在锅里添上少许的水,在水里扣一个二大碗,mercurial,然后再把土豆倭瓜均匀地摆在二大碗的周围。我最喜欢后一种做法,掀开锅盖的时候,锅里一点水都没有了,土豆和倭瓜挨锅一面都有一层黄黄的油油的嘎巴儿,casque beats,咬在嘴里,又面又甜又香,那味道至今仍不能忘记。
倭瓜、土豆在庄户人心目中,那是宝。特别是土豆,有粮吃的时候它是必不可少的蔬菜,没粮吃的时候它就是粮食,因此,在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的秧棵地里,大粮之外,别的蔬菜可以不种,但是土豆不能不种,并且总喜欢在土豆地里带上几埯子倭瓜,supra,仿佛它们是天生的搭档。俗话说,瓜菜半年粮,在那个年代,这话绝对是真理,儿时的我就十分佩服能说出这句话的人。
倭瓜、土豆不仅解决了贫困年代庄户人每年青黄不接时的口粮问题,尤其是土豆,因它耐储藏,整个冬天和春天,东北人,特别是黑龙江人,除了酸菜,louboutin pas cher,就只有土豆了,是当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大半年的主菜。即使现在,人们也没有完全改变这种原始的饮食结构。
孩提时,寒冷的冬天一到,家家炕上就多了一个取暖的宝贝物件儿——火盆儿。每天吃完早饭,第一件事就是把灶坑里的炭火扒出来,装在火盆里,装得满满的,拍得实实的,放在炕上。那时,那火盆儿你可小瞧不得,它不仅可以取暖,还是庄户人家冬季里不灭的火种。那个年代,洋火儿(火柴)虽然只有二分钱一盒,但每家每户每个月只供应一包,也就是十盒,家里若有两个抽烟的,就根本不够用。在“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的东北乡村,老太太不叼烟袋的没几个,因此洋火就更紧缺了。能用洋火点烟的只有在生产队干活的劳动力,其他人点烟就都依靠家里的火盆儿。
在我的记忆里,火盆儿还有一个令孩子们十分想往的用途——烧土豆。冬天,庄户人家通常是吃两顿饭,每到下午,老早儿就饿了,大人们可以忍着,可孩子们不行,淘了大半天了,饿了,吵着闹着要吃的。大人们没法子,就在火盆儿里埋上几个小土豆儿,特别是那些小的孩子,不知道等,急着上手去里面扒,大人于是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念叨着:“土豆姓赵,放屁就到。土豆姓刘,放屁就熟。”孩子听着乐了,不闹了,可眼睛还是一刻不离地盯着火盆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洋火不那么紧缺了,火盆儿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取暖工具是扣地闷儿,就是在炕沿儿底下扣个铁锅烧火取暖。于是烧土豆便改成了烙土豆片儿。记得那时每到冬天放学回家总是饿得不得了,就央求大人烙土豆片儿,因为土豆不是很多,因此,必须是大人允许了才可以烙。大人答应了,孩子们乐颠颠地把土豆儿切成薄片,围着锅脐儿一圈一圈的贴在地闷儿上烙。烙土豆片儿要有耐性,着不得急,火烧急了,土豆片儿就糊了。要小火慢烘,烙得两面黄黄的,多少带点嘎巴儿,这个火候最诱人,那香味儿直钻你的鼻子,叫你忍不住流口水。
最令人快乐的事儿是过那种纯纯粹粹的田家乐生活。掰一筐靑苞米扒光了放进大锅里,再抠点新土豆儿,摘几个茄子,一块儿放进去,上面盖一层靑苞米叶子,煳上。等到开饭的时候,把土豆和茄子搥得黏黏糊糊的,拌上自家做的大酱,那香味儿,撩你的心!沁你的肺!用兰小鬼儿的话说:“保准儿教你吃了这顿想下顿,割(ɡā)耳朵都不知道疼。”
如今,交通方便快捷,南北方几乎成了一个大市场,东北人想吃南方生产的各种蔬菜也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然而,人们却依旧忘不了吃土豆儿,我想,chaussure supra,这不能仅仅是因为土豆好吃吧?或许是因为土豆曾经有过的昨天,那是无法从人们的心目中抹去的记忆。 上一篇:最是难受早起时 下一篇:山远天高烟水寒,louboutin,相思枫叶丹 作者文集 打印文章 加入收藏 授权方式:分级授权 责任编辑:真的很受伤相关的主题文章:
http://www.jlitw.com/plus/view.php?aid=218743
http://www.imyme.us/space.php?uid=11464&do=blog&id=295588
http://www.edgehersmag.com/blogs/entry/-002-444-13-star-listed-technology
Engraved on the chair behind the love, will not like the flowers on the cement out of the wind, the lonely forest.
很不情愿,因为我正在投入地整理我的博客。不情愿是不情愿的,饭总归还要吃,要不怎么叫“民以食为天”呢。
到厨房餐桌前一看,老伴儿做的倭瓜土豆汤,火烧干辣椒,食欲一下子就上来了,那是我多年来百吃不厌的美食。吃着二米饭,喝着倭瓜土豆汤,思绪不知什么时候早就回到了久远的从前,往日饭桌前的一个个场景骤然在眼前鲜活了起来,土炕上的小饭桌,盘腿围坐着的一家老小,煤油灯映红的一张张渗着汗珠的脸庞,徐徐的生动了,supra。
贫苦的年代,每到夏末秋初,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户户大多数都没有多少口粮了。虽然人们都知道囤尖儿不省囤底儿省必有后患的道理,然而那时的口粮分配标准是“够不够,三百六”,还都是毛粮,根本就不够从年头吃到年尾的,很多人家都是无可奈何,抱着哪儿打铧哪儿住犁的心理,况且秋天怎么也比平时好对付。因此,在这个当口,晚饭要是能喝上点儿高粱米粥、大碴子粥,那就是不错的家庭了,一般人家的晚饭基本见不到粮食,最大限度也就勉强熬点苞米面糊涂粥,饭桌上常常端上来的都是从园子里或秧棵地摘回来的倭瓜,抠回来的土豆。
倭瓜土豆当饭吃的时候做法简单得很,把倭瓜用刀剜去顶儿和尾巴(音yǐba,瓜蒂),然后,切成四瓣(大的要多切几瓣),再用饭勺把籽儿和瓤子挖出刮净,连同带皮的土豆(那时候人们吃土豆很少打皮儿,supra skytop,舍不得,怕糟践)一起洗净下锅,烧开煳熟就算做好了,christian louboutin。不过在做法上通常也各有不同,可以用水煮;可以放在连子上蒸;还有一种做法是在锅里添上少许的水,在水里扣一个二大碗,mercurial,然后再把土豆倭瓜均匀地摆在二大碗的周围。我最喜欢后一种做法,掀开锅盖的时候,锅里一点水都没有了,土豆和倭瓜挨锅一面都有一层黄黄的油油的嘎巴儿,casque beats,咬在嘴里,又面又甜又香,那味道至今仍不能忘记。
倭瓜、土豆在庄户人心目中,那是宝。特别是土豆,有粮吃的时候它是必不可少的蔬菜,没粮吃的时候它就是粮食,因此,在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的秧棵地里,大粮之外,别的蔬菜可以不种,但是土豆不能不种,并且总喜欢在土豆地里带上几埯子倭瓜,supra,仿佛它们是天生的搭档。俗话说,瓜菜半年粮,在那个年代,这话绝对是真理,儿时的我就十分佩服能说出这句话的人。
倭瓜、土豆不仅解决了贫困年代庄户人每年青黄不接时的口粮问题,尤其是土豆,因它耐储藏,整个冬天和春天,东北人,特别是黑龙江人,除了酸菜,louboutin pas cher,就只有土豆了,是当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大半年的主菜。即使现在,人们也没有完全改变这种原始的饮食结构。
孩提时,寒冷的冬天一到,家家炕上就多了一个取暖的宝贝物件儿——火盆儿。每天吃完早饭,第一件事就是把灶坑里的炭火扒出来,装在火盆里,装得满满的,拍得实实的,放在炕上。那时,那火盆儿你可小瞧不得,它不仅可以取暖,还是庄户人家冬季里不灭的火种。那个年代,洋火儿(火柴)虽然只有二分钱一盒,但每家每户每个月只供应一包,也就是十盒,家里若有两个抽烟的,就根本不够用。在“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的东北乡村,老太太不叼烟袋的没几个,因此洋火就更紧缺了。能用洋火点烟的只有在生产队干活的劳动力,其他人点烟就都依靠家里的火盆儿。
在我的记忆里,火盆儿还有一个令孩子们十分想往的用途——烧土豆。冬天,庄户人家通常是吃两顿饭,每到下午,老早儿就饿了,大人们可以忍着,可孩子们不行,淘了大半天了,饿了,吵着闹着要吃的。大人们没法子,就在火盆儿里埋上几个小土豆儿,特别是那些小的孩子,不知道等,急着上手去里面扒,大人于是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念叨着:“土豆姓赵,放屁就到。土豆姓刘,放屁就熟。”孩子听着乐了,不闹了,可眼睛还是一刻不离地盯着火盆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洋火不那么紧缺了,火盆儿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取暖工具是扣地闷儿,就是在炕沿儿底下扣个铁锅烧火取暖。于是烧土豆便改成了烙土豆片儿。记得那时每到冬天放学回家总是饿得不得了,就央求大人烙土豆片儿,因为土豆不是很多,因此,必须是大人允许了才可以烙。大人答应了,孩子们乐颠颠地把土豆儿切成薄片,围着锅脐儿一圈一圈的贴在地闷儿上烙。烙土豆片儿要有耐性,着不得急,火烧急了,土豆片儿就糊了。要小火慢烘,烙得两面黄黄的,多少带点嘎巴儿,这个火候最诱人,那香味儿直钻你的鼻子,叫你忍不住流口水。
最令人快乐的事儿是过那种纯纯粹粹的田家乐生活。掰一筐靑苞米扒光了放进大锅里,再抠点新土豆儿,摘几个茄子,一块儿放进去,上面盖一层靑苞米叶子,煳上。等到开饭的时候,把土豆和茄子搥得黏黏糊糊的,拌上自家做的大酱,那香味儿,撩你的心!沁你的肺!用兰小鬼儿的话说:“保准儿教你吃了这顿想下顿,割(ɡā)耳朵都不知道疼。”
如今,交通方便快捷,南北方几乎成了一个大市场,东北人想吃南方生产的各种蔬菜也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然而,人们却依旧忘不了吃土豆儿,我想,chaussure supra,这不能仅仅是因为土豆好吃吧?或许是因为土豆曾经有过的昨天,那是无法从人们的心目中抹去的记忆。 上一篇:最是难受早起时 下一篇:山远天高烟水寒,louboutin,相思枫叶丹 作者文集 打印文章 加入收藏 授权方式:分级授权 责任编辑:真的很受伤相关的主题文章:
http://www.jlitw.com/plus/view.php?aid=218743
http://www.imyme.us/space.php?uid=11464&do=blog&id=295588
http://www.edgehersmag.com/blogs/entry/-002-444-13-star-listed-technology
Engraved on the chair behind the love, will not like the flowers on the cement out of the wind, the lonely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