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之扬州、镇江
2月11日。 晴转阴。 焦山
早晨的镇江空气清新,但与杨州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古籍景区的保护,在杨州任何一个景区,你抬起头四周是看不兄高楼的,打听之后才知道,当地故府规定景区四周不允许建高层,就此一点杨州市的市长书记可记大功一次.在这个金钱泛滥的社会尚有这样明智有远见的政府真是令人欣慰.
早餐后我们去焦山公园.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云:“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焦山比为美丽的莲花.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之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峨崖峭壁,耸峙在碧波万倾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它以秀丽的景色、宏伟寺庙、亭台楼阁、千年古树、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宝等赢得了四方游人前来观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幅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上挂横额“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副绝妙的图画。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与泰山石刻金刚经并称南北两碑.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华严阁东侧有“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过三诏洞,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
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
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
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
离开焦山后直奔北固山但遗憾的是北固山正在大修,没办法只能怅然而归.午饭后来到火车站,此时寒风起乞温下降,镇江新建的火车站竞然没有空调,把我们冻得够呛,幸好车站边上有个肯得基我们如同夜行者看见明灯一样马上躲了进去.两小时过去了,我们登上火车又两小时后我们到家了.
杨州镇江之行结束了,虽然是冬天,但美景依然.古人说烟花三月下杨州,想来春天的杨州会别有一番味道吧!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来的.希望是春满花开的季节.此行同伴是我的爱妻.
早晨的镇江空气清新,但与杨州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古籍景区的保护,在杨州任何一个景区,你抬起头四周是看不兄高楼的,打听之后才知道,当地故府规定景区四周不允许建高层,就此一点杨州市的市长书记可记大功一次.在这个金钱泛滥的社会尚有这样明智有远见的政府真是令人欣慰.
早餐后我们去焦山公园.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云:“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焦山比为美丽的莲花.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之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
![]() |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峨崖峭壁,耸峙在碧波万倾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它以秀丽的景色、宏伟寺庙、亭台楼阁、千年古树、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宝等赢得了四方游人前来观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 |
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幅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上挂横额“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副绝妙的图画。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与泰山石刻金刚经并称南北两碑.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
![]() |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华严阁东侧有“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过三诏洞,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
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
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
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
离开焦山后直奔北固山但遗憾的是北固山正在大修,没办法只能怅然而归.午饭后来到火车站,此时寒风起乞温下降,镇江新建的火车站竞然没有空调,把我们冻得够呛,幸好车站边上有个肯得基我们如同夜行者看见明灯一样马上躲了进去.两小时过去了,我们登上火车又两小时后我们到家了.
杨州镇江之行结束了,虽然是冬天,但美景依然.古人说烟花三月下杨州,想来春天的杨州会别有一番味道吧!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来的.希望是春满花开的季节.此行同伴是我的爱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