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日记 厦门到上海 美浮
从2001年7月份毕业到现在,换过的工作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就有12家公司当然有兼职的,全职的。
时间最短的是3天,最长的8年(兼职也算哦)。也有个体户,私营的,香港企业,美资的。
进口内销的,出口外贸的都有。
行业有涉及外贸石头,鞋子出口,飞机维修,电脑,润滑油,制药,生活日用品,猎头公司。。。。。
和很多人一样,我觉得自己的四年大学就是浪费掉了,专业课的成绩都是刚及格,老师的评价完全没有亮点.
4年的大学收获就是一本毕业证书,计算机2级,英语6级还有我的体育成绩不错,虽然我个子不高,但是爱出风头,还是系排球队队员。求职的时候,我的专业成绩是我的弱项,由于没有太多的面试经验和工作经验,又眼高手低,在面试几个当时厦门本土比较知名的企业失败后(比如说:宝龙企业,**企业但是连1面都没有通过就被淘汰了).我当初也是很受打击的,想到自己好歹也是重点本科的重点专业的毕业生,怎么都不给面子。现在回想起来,失败的面试经验更有印象.
宝龙公司的老板是个女的,是个香港美女,一开始就用英语面试得我晕头转向.
后来面试建/发,那个部门经理看过我的成绩单后告诉我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有资格进建/发公司.
2001年8月 私人石材公司
所以决定先去了一家私人的出口石头到日本的外贸公司,是一家很小很小的私人公司.底薪是800元,以后看业绩提成。( 因为俺会说一点点的日语)公司只有6个人有经理,副经理,财务,助手,我,还有个煮饭的阿姨。我的工作时业务助理,负责将日本人下过来的订单翻译成中文再传真给工厂,特无聊的那种.不得不承认所有公司当中就这边的午饭最好吃。这份工作我只有做了一个礼拜,而且我也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跳板,所以感觉很轻松。但是周六也是要上班,上六天班。不喜欢,我最讨厌的就是周末不能睡懒觉.而且平时下班还不能准时回家,要等老板走了才走人,所以坐在哪里无事可做,最重要的是办公司里的男同事长的很一般,完全不具备观赏性.
辞职的时候就告诉老板我要回学校读研究生(当初很流行),老板还说可以赞助我去读书,只要读完回来继续做。我想老板当然是骗人的。由于没有做满1个月,这礼拜就白干了,就当成实习好啦.
2001年8月 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辞职的实际原因是朋友介绍了太古的工作,只有一个月时间temp的秘书工作,主要是为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太古的飞机维修项目担任数据输入工作.虽然只是个Partime的职位,但是能进去就意味着有机会,当初刚毕业,当然是别人给多少就拿多少能进大公司就不错了。好象工资是底薪900再加一些补贴总共有1500。据说在太古的加班费用的比例是很高的。当时我的老板是个新加坡印度人,还请我去厦大吃砂锅,对我挺好的,可以说这一个月提高的最多的是我的英语水平,你想想每天和一个老外讲英语能不提高吗,这也为我面试太古的其他职位奠定了一些机场,至少我了解这个公司的一些文化,对于一下技术性的术语也不会那么陌生了.
再讲讲面试太古的细节,之前其实我的这份朋友先介绍太古里面其他一个Supportting部门的正式职位,我过去面试,现在忘了是什么部门了,面试我的是个香港人,都不正眼看人的那种,看到我进入房间和他打招呼,先是二话不说拿着一份全英文的资料让我读给他听,我当初那个结结巴巴,现在想起来自己也觉得好笑。让我开工资的时候,我只有要求1200,心想只要能进就可以啦。但是还是没过。当初很沮丧的说,还好我的这个朋友安慰说另外一个部门还有一个Temp的职位但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问我原不愿意试一试。我当然愿意啦,先留下来就意味真机会.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也证明如此.只要坚持,机会就一定有的.
2001年9月 国/泰 航空公司
所以就是这个Temp的秘书职位快结束的时候,当初不要我的那个部门又在招人,不知道是不是老板太挑剔,招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招到人,而且经过了这么一个月的锻炼,我也成熟了不少,所以那个挑剔的香港人也同意让我转到他们部门,同时在太古里头的**航空的公司也有两个空缺.第一个是总经理的秘书,据说工资很高,光底薪就有2000多,但是我第一面就刷了下来,面试我的就是这个要辞职的秘书,所以我第一关就被淘汰了,只好面试另外一个职位空缺才通过,临时工作一个月以后就进了成为太古里的国/泰航空公司的正式员工,老板是很好的女士,叫Tina,对我很好.工作环节不错,工资好像高了些,加起来有1600,主要是还有加班费,有的同事加班的工资就有1000元啦。我是没有加那么多的,但是也有500-600。所以最后也有2000以上。工作很轻松的,记得我们中午的时候都是关起大门,在地板上铺个纸板可以睡一个小时。国/泰和太古一样,可以有宿舍住,可是我从来没去住过.但是一天要刷卡好几次比较麻烦,又不能迟到早退,食堂的饭很难吃。
总结在太古的经验应该是所有刚毕业的人都会碰到了,刚毕业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眼高手低,只投好的单位,所以在几次面试不通过以后就要调整自己的目标,重新定位自己,总是有机会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2001年10月 Dell
从国/泰辞职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太轻松了没挑战,另外一个感觉每天花太多的时间在路上做1路车在转37路车,离家太远了(我没住宿舍,每天跑一次机场,我太累了,而且每天早上太早起床6点多)。对于我这样渴望睡觉的人真的是一种折磨.
但是在这段经历,我一定要感谢一位余姐姐,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是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帮我,而我和她其实也只是一面之缘而已。
在国/泰航空工作虽然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一个是英语流利了很多,报表很做得很熟练了.
而且经常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认识来厦门做项目的工程师,而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机会认识了一个美国的工程师。
他把他一个在戴尔上班的朋友(是个很热心的南京姑娘)介绍给我,她是在客户服务部门工作,正好她们部门也在招人,她我就是这样通过这位朋友了解了Dell。
很可惜,当初没有适合的职位,所以也只是Parttime的职位,工资没有国/泰的高,而当初自己在国/泰确实非常稳定的职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Dell。因为Dell比较是全球500强.能进去出来再找工作也比较容易,当初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决定了.所以在没开始Dell的面试就向国/泰提出了辞职.Dell 的面试没有什么好说,因为都是很基本的职位,而且也不是正式的编制,部门经理大致看了我的学历,觉得可以,又急着要人,就丢给第三方的公司来面试我,所以第三方公司面试我也只是过过场.很顺利就通过了.完全没有印象都面试了什么内容.所以结束了在太古的2个月工作后就去了有班车的Dell,最开始是在一个处理订单的部门,因为是Outsourcing的职位,工资只有1800,戴尔的好处很多人都知道,有班车,中午午餐补贴8元,大公司以后找工作也方便,容易。(事实也证明如此)编外的工资拿了10个月,找了个机会跳到另外一个有正式编制的部门,客户服务,那时候给的工资是2800.
当然这当中也后很多次失败的面试,切不说两次面试GE都失败,而且也面试过Dell内部一个正式的职位也没有成功,所以没有什么士轻轻松松可以得到了,记得我当初得知面试Dell的内部那个职位失败后我就在办公室里哭了起来,大家都很吃惊,你可以想象我有多伤心吗.其实我是很气愤,那个面试我的人,给我感觉应该会进的,还让我请了一顿饭,结果又没进,估计他也很不好意思,现在他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估计也不在Dell了.
离毕业的时间是1年整。工资从800-2800。工作单位从私人小企业-香港公司-全球500强
而且几次面试成功归功于朋友的推荐和帮助,当然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越战越勇.
所谓的编制就是英语的 Head Count, 外资公司每一个正式的员工都有编制。
如果没有编制又需要人,就外包给其它公司,就是所谓的Temp ,Contract.相关的福利都会差一点.
之所以选择Dell的原因当然也因为它是全球500强,而且相对来讲美资企业的文化和福利,长期的来讲会比港台的企业好。
但是,进了Dell,心理的不平衡就加重了,凭什么我们做同样的工作,但是正式和非正式的员工就差别这么多不但工资还有福利,随时都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当初我努力的方向就是尽量跳到有编制的部门,成为正式的员工。
外面的人都知道戴尔的流动性很强,那是真的,压力很大,那也是真的。特别是销售部门。
刚开始的时候能力好的员工每个月可以拿一万,两万的工资。
但是到了后面人越招越多,工资越降越低。
我感觉是公司发展太急速的结果,很多流程不明确,现在应该有比较好的改善了。
而且我发现里面很多很优秀人都跑到外面读书去了,当初很不理解的。
晚上的思路比较好,晚上在继续补充。
之前也说过在戴尔,一开始是做Parttime的职务,目标就是转正,但是同志们,不要以为转正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也是面试了两,三个岗位,最后才InternalTransfer 成功的,我们的经理和主管都是很好的人,我记得当初我自告奋勇负责做一个报告,交给大老板,但是每次发出去,都会被发现有错误,我们的主管也被我连累受批评,她也没有责怪我,而是装成很可怜的样子说X, 我求求你啦,你不要再出错了,这样我会死得很惨的.所以我以后就特别小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老板,也算是朋友不会被批评.
转正后的压力很大,我经常看到我们的经理为了一个客户的投诉无法解决,眼睛通红,反正拿的工资和工作的压力是成正比的。转正了以后才知道自己之前虽然拿的少,但是承受的压力却几乎没有,但是想要再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工作量多了,工作的强度也大了,最可怜的每天的客户的投诉千奇百怪,而且时而不时还会接到骚扰电话.
(这里也可以分享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我打完招呼后,那边是个很恶心的男的先是骂了一句粗话,又说了一句让人很生气的话,然后就挂了电话,真是迅雷不及掩耳.如果是以前,我们最正常的做法就是向大家倾诉,然后有可能那一天的心情就很不好,我也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所以经验比较丰富,刹那间瞬间立刻马上记住了他的电话.然后就打了回去反骚扰他,把他骂了一顿.后来提出辞职以后,同事们要是碰到难缠的客户有时还会转给我,反正我又不怕被投诉了.)在Dell的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还是有很多辛酸而开心的回忆的.
在戴尔的最后一个月我的工资单的收入是4308,虽然底薪只有2800,但是由于加班多,加班费也高,至今我仍然保留这张工资单,用它来做收入证明,才能在面试中开高工资:"你看,你看,我以前在Dell可以拿到4000多,你怎么样也不能低过这个数值吧."
所以现在经常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经常问工资可以拿多少,我到想问问你能做多少事情,承担多少责任。我也是重点本科的重点专业,刚毕业后我也是只有定位大企业的,在面试了宝龙集团,建/发 集团这些大公司进不了之后先选择小公司也是从800元拿起,我的同学当初刚毕业,到建/发集团上班,也可以拿到2000元以上但是人不能只是和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和自己比,只要自己每一天都是在进步的就可以了。只要自己是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这些是题外话了,继续我的故事。。。。。。
2002年10月 转战上海1
如果说在厦门的工作很多是靠朋友介绍,那么来上海的工作却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争取的。我在上海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即使校友年龄和我一般大也没有任何的背景,每一份工作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得,所以我认为上海也是个比较公平得环境.
为什么会想到来上海发展,这是每一个面试官会问到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 我认为在上海有很多很优秀的公司,它们可以提供给我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发展空间。
其实当你每天要面试2-3次,一个月面试10次以上,你就会发现面试官的问题其实是千篇一律的。
首先一定要有一个非常简洁干净的外表,不需要太时髦,但也不能太落伍。
其次,给人一种你非常有激情的状态。
再次,把你的简历背熟悉了,当然是中英文的,特别是英文的。
最后,把面试官可能问的问题准备一下答案就可以啦。
这就是我面试之前所有的准备。
我到上海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在这3个月我发Email求职的简历投了有近1000封,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每天投要投20-30份简历,如果比较喜欢的公司,会再用寄信的方式把简历寄过去,或者传真进行Double Confirm,我寄将近200封简历。关于成功的概率,寄信的会高于发邮件,平均寄信10封有一次面试的机会。所以我面试了有将近30家公司在2个月内。面试两次有一次复试的机会,3-4次的复试,大概就一家公司可以给到Offer,就代表愿意录取你。
而我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公司。
刚到上海,我记得我在面试一家货运公司,我工资开到4000元,
那个男经理冷笑的对我说:侬可能不了解上海,阿拉上海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就1000-2000元,你才一年多的工作经验,你想要4000是不可能的,现在上海的工资不象你们想象的那么高的。这样吧,我觉得自己和你也很有缘份,看你条件不错,我们这是底薪800,你要有能力靠提成就可以拿到4000-5000以上,你要可以接受,就过来上班吧。我当时第一个反映就是又是800!我这一年多白混啦。当然打击我的公司还不只这家,给不起你高工资的公司都会说你要求高,不了解现在市场的行情。而且上海很大,有几次到青浦面试,有班车接送,但是都要5点多就起床的,那种工作就是它要我,我也不敢去.当面试的第二个月的时候,终于有一家美资公司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工资啦。职位是QA,质量监督,底薪 2350, 加车贴和午餐补贴一共2750。比我在厦门的工资还低。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进去的以后发现这个所谓QA的职位就是监听别人的电话,就是监听我们客服人员的电话,给与打分的工作,每天就是做这种无聊的监听,偶尔还可以挺到一些人打私人电话,那个比较好玩.但是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所以我做了10天,就受不了啦,辞职出来再开始新的JobHunting。
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当初正好看到51job 上埃克森美孚公司 要找一个会讲闽南话的职务,而且需要相关的化学背景,我当初一看我就觉得这个就是最合适我的职位,它的要求我都具备,就好像那个职位是专为我设的.接下来我再讲如何进入美孚 现在是全球500强 ,排名第二, 但是利润确实全球第一的 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一个我现在唯一后悔辞职离开的公司.2007年好像Exxonmobil已经超过沃尔玛牌名第一啦.
2002年11月面试Exxonmobil
面试美孚的时候,当然之前已经有一次电话面试,主要是面试我的闽南语。我是准时9点到的徐家汇的美罗大厦,当我到的时候两位面试官就做在里面等候,一位是HR的经理,另外一位我们客户服务部门主管,也是将来我的主管,我进门的时候,她们先是微笑着打量了我一翻,然后她们非常礼貌的做了自我介绍。我觉得面试官的素质可以很好的体现公司的文化,而且一对比就非常的明显。(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有一次去金茂大厦面试,让我等了一个半小时,面试官还没来,说是去吃午饭没回来,我等得不能再等,就告诉那个前台我不面试了,她好像还很吃惊)同样的,她们让我先用英语自我介绍,再用英语问了我一些常规的问题。所以英语简历是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的。然后问我对这家公司是否了解,我说,好象没听过。这时候我注意她们的表情并不是那种:哼,乡巴佬连我们公司都不知道,(老上海人把所有的非上海人都叫做乡巴佬)。HR的那个经理很耐心的介绍了公司的历史,这让我对这个公司增加了许多的分数。而且部门主管也很耐心的补充了这个职位的职责。给你的感觉非常正规。公司的主管有素质,公司的文化相对应也比较人性化.事实证明如此,如果面试官让你觉得俗不可耐,这个公司还是不去为妙。接下来就是常规的问题,用中文,比如说我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是否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等等,主要是看你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然后就是问道薪资问题啦,我想这么一家好公司可不要错过了,工资低点无所谓,先进了再说,所以我就开了3000元。
面试的下午就接到了第二天复试的通知。复试我的是一个香港人他是这个客户服务部的经理,50岁出头,很和蔼的,抄着非常不流利的广东普通话来面试我,面试问题大概:你的英语不是很好,你觉得你如何可以 胜任这份工作.我记得我回答:我英语不是很好,但是还过得去,但是我会说闽南话,你的招聘要求不是要求会讲闽南话吗?在上海英语讲得好的人很多,会说闽南话,就是稀有人才啦.还有我是化工专业,还有我有客户服务经验都是你们需要的,还有我有很好的潜力和工作激情完全可以胜任.(一定要不断强调自己的优势,化被打为主动.不过说实话,我英语是6级,而且也是比较流利的那种,但是上海外语人才太多了.)
他还问我来上海去哪里玩了,有没有去金茂大厦,滨江大道等等.我很老实的交代,天天都忙着准备面试没空,等进了公司再去吧.面试完了他还笑着对我说,你现在可以打电话给你妈妈告诉她你找到工作啦。就像吃一颗定心丸。我好兴奋,他是我见过最好的老板.风度翩翩,温文儒雅.在复试完的第二周的一个下午,它们的HR的同事给我打电话,通知我,公司决定录取我,根据该职位的级别和我的工作背景给到我的工资是5560+年底双薪,我当初的感觉就像中了彩票一样的开心。但是从通知通过面试到入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他们的HR还要做Reference Check就是打电话到你之前的公司去证实你的工作经验和表现,她们还打了我的三个同事的电话。之后让我去一个医疗机构做一个尿检,要确认你是否吸毒或者有其他的疾病,当然常规的大医院的体检报告也是需要的。
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个美浮公司吧,英文就是ExxonMobil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是Exxon 埃克森公司收购美孚公司后的名字。现在应该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卖油的人比起卖其它东西的人来会更注重实际,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培训是在离上海大概2个小时的路程的太仓工厂,新人培训和大部分的培训都在那里进行。公司还每人花了5500,让我们去伟博英语学商务英语。在这家公司面试,开会,聚会老板都是最早到的,把一切设备调试好,迎接大家。我的老板就是这样一位凡事严格要求自己,雷厉风行的女老板,也是我最佩服的经理之一。她是清华研究生在这个公司已经工作了8年了,现在加起来就有10多年啦。公司更注重提拔内部的人员,所以刚招聘的新员工一般都只能从最基础的职务做起。公司要做到主管的职位至少要在公司工作3-4年以上,经理是实实在在的经理,有真材实学的。(和宝洁 P&G 的经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进公司每个人会发一个厚厚的工作手册,告诉你你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公司,但有时候太规范了,让你觉得有些墨守成规了.在美孚公司有一个由员工组成的Social Club,每个员工每年有1500多元的团队建设费用,由这个SocialClub的委员会成员统一安排这些费用的分配和保险,我也很荣幸在第二年加入了我们的委员会,参与了很多活动的策划,
我记得我还在公司网上编辑了一个程序,大家可以投票自己喜欢的活动,最后看哪些是热门项目,然后我们进行费用的分配和计划完全是很民主的,还有一大堆人去买东西的场面也很难忘.其实我相信很多离开美孚的人都会后悔,因为有可能他很多措施过于保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由可能因为这当中的人才太多了.但是他提供给员工的福利,保障,培训职业发展是其它公司不能比拟的。而且美孚的年会,也是我所在的公司当中最好的,不是说吃的好,而是很有意思,
每年的年会公司就会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要准备表演节目,最后评选最佳节目.几个组的组长就是几个部门经理还上台比赛绕口令,
们部门的经理曾女士,以字正腔圆,口齿情绪,快而不乱,博得了第一,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信心,我那年24岁,我的老板36岁,我希望自己将来就想她那样的人.我那年扮演的角色,是小燕子,就这样被大家记住了,但是我们的节目太常了,没有获奖.第二年年会的节目更精彩,但是曾女士已经不是我们的主管,已经升级为全国销售经理了.她仍然是我的偶像,她是我所见的女老板当中最有魄力和魅力的.我们和市场部分到了一组,表演的热舞"72变"一举获得了最佳人气奖.也是在那年我们人事部多哦安排了一个特殊节目,时装秀,哪些我们平时看上去一板一眼的经理们,也都上台亮相,风度偏偏,帅气逼人,当然女生也不错,就不多提了.
美孚不合适浮躁的人,因为它需要你一步一个坑的发展。而我当初就是因为年轻气盛又浮躁,总觉得这样的发展太慢了,
而且部门本身也是变化很多了,应该说公司很有很多战略性的变化.后来我们的经理去了日本做项目经理,后来又回了香港.
我的主管后来做了经理,再后来又调到销售部门做全国经理,很历害.但是需要你又足够的耐心.
而年轻气盛总是年轻的附加条件,总觉得自己的能力能胜任更强的挑战,特别是在经历了一次部门的人员变革之后
一位我认为能力不如我但是只是比我早进入公司半年的同事做了我的Team Leader之后,我当初觉得那太不公平。
我就开始萌发了寻求更高发展的念头,觉得老板你既然不提拔我,我就跳槽给你看.让你知道你的决定是错误的.
还是通过51Job寻找新的职位,可以说我当初跳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但是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在失去以后才会去珍惜.
其实一个有文化有内函的公司给予你的培训,给你的熏陶,要比给你高薪更珍贵.
时间最短的是3天,最长的8年(兼职也算哦)。也有个体户,私营的,香港企业,美资的。
进口内销的,出口外贸的都有。
行业有涉及外贸石头,鞋子出口,飞机维修,电脑,润滑油,制药,生活日用品,猎头公司。。。。。
和很多人一样,我觉得自己的四年大学就是浪费掉了,专业课的成绩都是刚及格,老师的评价完全没有亮点.
4年的大学收获就是一本毕业证书,计算机2级,英语6级还有我的体育成绩不错,虽然我个子不高,但是爱出风头,还是系排球队队员。求职的时候,我的专业成绩是我的弱项,由于没有太多的面试经验和工作经验,又眼高手低,在面试几个当时厦门本土比较知名的企业失败后(比如说:宝龙企业,**企业但是连1面都没有通过就被淘汰了).我当初也是很受打击的,想到自己好歹也是重点本科的重点专业的毕业生,怎么都不给面子。现在回想起来,失败的面试经验更有印象.
宝龙公司的老板是个女的,是个香港美女,一开始就用英语面试得我晕头转向.
后来面试建/发,那个部门经理看过我的成绩单后告诉我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有资格进建/发公司.
2001年8月 私人石材公司
所以决定先去了一家私人的出口石头到日本的外贸公司,是一家很小很小的私人公司.底薪是800元,以后看业绩提成。( 因为俺会说一点点的日语)公司只有6个人有经理,副经理,财务,助手,我,还有个煮饭的阿姨。我的工作时业务助理,负责将日本人下过来的订单翻译成中文再传真给工厂,特无聊的那种.不得不承认所有公司当中就这边的午饭最好吃。这份工作我只有做了一个礼拜,而且我也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跳板,所以感觉很轻松。但是周六也是要上班,上六天班。不喜欢,我最讨厌的就是周末不能睡懒觉.而且平时下班还不能准时回家,要等老板走了才走人,所以坐在哪里无事可做,最重要的是办公司里的男同事长的很一般,完全不具备观赏性.
辞职的时候就告诉老板我要回学校读研究生(当初很流行),老板还说可以赞助我去读书,只要读完回来继续做。我想老板当然是骗人的。由于没有做满1个月,这礼拜就白干了,就当成实习好啦.
2001年8月 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辞职的实际原因是朋友介绍了太古的工作,只有一个月时间temp的秘书工作,主要是为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太古的飞机维修项目担任数据输入工作.虽然只是个Partime的职位,但是能进去就意味着有机会,当初刚毕业,当然是别人给多少就拿多少能进大公司就不错了。好象工资是底薪900再加一些补贴总共有1500。据说在太古的加班费用的比例是很高的。当时我的老板是个新加坡印度人,还请我去厦大吃砂锅,对我挺好的,可以说这一个月提高的最多的是我的英语水平,你想想每天和一个老外讲英语能不提高吗,这也为我面试太古的其他职位奠定了一些机场,至少我了解这个公司的一些文化,对于一下技术性的术语也不会那么陌生了.
再讲讲面试太古的细节,之前其实我的这份朋友先介绍太古里面其他一个Supportting部门的正式职位,我过去面试,现在忘了是什么部门了,面试我的是个香港人,都不正眼看人的那种,看到我进入房间和他打招呼,先是二话不说拿着一份全英文的资料让我读给他听,我当初那个结结巴巴,现在想起来自己也觉得好笑。让我开工资的时候,我只有要求1200,心想只要能进就可以啦。但是还是没过。当初很沮丧的说,还好我的这个朋友安慰说另外一个部门还有一个Temp的职位但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问我原不愿意试一试。我当然愿意啦,先留下来就意味真机会.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也证明如此.只要坚持,机会就一定有的.
2001年9月 国/泰 航空公司
所以就是这个Temp的秘书职位快结束的时候,当初不要我的那个部门又在招人,不知道是不是老板太挑剔,招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招到人,而且经过了这么一个月的锻炼,我也成熟了不少,所以那个挑剔的香港人也同意让我转到他们部门,同时在太古里头的**航空的公司也有两个空缺.第一个是总经理的秘书,据说工资很高,光底薪就有2000多,但是我第一面就刷了下来,面试我的就是这个要辞职的秘书,所以我第一关就被淘汰了,只好面试另外一个职位空缺才通过,临时工作一个月以后就进了成为太古里的国/泰航空公司的正式员工,老板是很好的女士,叫Tina,对我很好.工作环节不错,工资好像高了些,加起来有1600,主要是还有加班费,有的同事加班的工资就有1000元啦。我是没有加那么多的,但是也有500-600。所以最后也有2000以上。工作很轻松的,记得我们中午的时候都是关起大门,在地板上铺个纸板可以睡一个小时。国/泰和太古一样,可以有宿舍住,可是我从来没去住过.但是一天要刷卡好几次比较麻烦,又不能迟到早退,食堂的饭很难吃。
总结在太古的经验应该是所有刚毕业的人都会碰到了,刚毕业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眼高手低,只投好的单位,所以在几次面试不通过以后就要调整自己的目标,重新定位自己,总是有机会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2001年10月 Dell
从国/泰辞职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太轻松了没挑战,另外一个感觉每天花太多的时间在路上做1路车在转37路车,离家太远了(我没住宿舍,每天跑一次机场,我太累了,而且每天早上太早起床6点多)。对于我这样渴望睡觉的人真的是一种折磨.
但是在这段经历,我一定要感谢一位余姐姐,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是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帮我,而我和她其实也只是一面之缘而已。
在国/泰航空工作虽然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一个是英语流利了很多,报表很做得很熟练了.
而且经常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认识来厦门做项目的工程师,而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机会认识了一个美国的工程师。
他把他一个在戴尔上班的朋友(是个很热心的南京姑娘)介绍给我,她是在客户服务部门工作,正好她们部门也在招人,她我就是这样通过这位朋友了解了Dell。
很可惜,当初没有适合的职位,所以也只是Parttime的职位,工资没有国/泰的高,而当初自己在国/泰确实非常稳定的职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Dell。因为Dell比较是全球500强.能进去出来再找工作也比较容易,当初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决定了.所以在没开始Dell的面试就向国/泰提出了辞职.Dell 的面试没有什么好说,因为都是很基本的职位,而且也不是正式的编制,部门经理大致看了我的学历,觉得可以,又急着要人,就丢给第三方的公司来面试我,所以第三方公司面试我也只是过过场.很顺利就通过了.完全没有印象都面试了什么内容.所以结束了在太古的2个月工作后就去了有班车的Dell,最开始是在一个处理订单的部门,因为是Outsourcing的职位,工资只有1800,戴尔的好处很多人都知道,有班车,中午午餐补贴8元,大公司以后找工作也方便,容易。(事实也证明如此)编外的工资拿了10个月,找了个机会跳到另外一个有正式编制的部门,客户服务,那时候给的工资是2800.
当然这当中也后很多次失败的面试,切不说两次面试GE都失败,而且也面试过Dell内部一个正式的职位也没有成功,所以没有什么士轻轻松松可以得到了,记得我当初得知面试Dell的内部那个职位失败后我就在办公室里哭了起来,大家都很吃惊,你可以想象我有多伤心吗.其实我是很气愤,那个面试我的人,给我感觉应该会进的,还让我请了一顿饭,结果又没进,估计他也很不好意思,现在他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估计也不在Dell了.
离毕业的时间是1年整。工资从800-2800。工作单位从私人小企业-香港公司-全球500强
而且几次面试成功归功于朋友的推荐和帮助,当然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越战越勇.
所谓的编制就是英语的 Head Count, 外资公司每一个正式的员工都有编制。
如果没有编制又需要人,就外包给其它公司,就是所谓的Temp ,Contract.相关的福利都会差一点.
之所以选择Dell的原因当然也因为它是全球500强,而且相对来讲美资企业的文化和福利,长期的来讲会比港台的企业好。
但是,进了Dell,心理的不平衡就加重了,凭什么我们做同样的工作,但是正式和非正式的员工就差别这么多不但工资还有福利,随时都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当初我努力的方向就是尽量跳到有编制的部门,成为正式的员工。
外面的人都知道戴尔的流动性很强,那是真的,压力很大,那也是真的。特别是销售部门。
刚开始的时候能力好的员工每个月可以拿一万,两万的工资。
但是到了后面人越招越多,工资越降越低。
我感觉是公司发展太急速的结果,很多流程不明确,现在应该有比较好的改善了。
而且我发现里面很多很优秀人都跑到外面读书去了,当初很不理解的。
晚上的思路比较好,晚上在继续补充。
之前也说过在戴尔,一开始是做Parttime的职务,目标就是转正,但是同志们,不要以为转正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也是面试了两,三个岗位,最后才InternalTransfer 成功的,我们的经理和主管都是很好的人,我记得当初我自告奋勇负责做一个报告,交给大老板,但是每次发出去,都会被发现有错误,我们的主管也被我连累受批评,她也没有责怪我,而是装成很可怜的样子说X, 我求求你啦,你不要再出错了,这样我会死得很惨的.所以我以后就特别小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老板,也算是朋友不会被批评.
转正后的压力很大,我经常看到我们的经理为了一个客户的投诉无法解决,眼睛通红,反正拿的工资和工作的压力是成正比的。转正了以后才知道自己之前虽然拿的少,但是承受的压力却几乎没有,但是想要再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工作量多了,工作的强度也大了,最可怜的每天的客户的投诉千奇百怪,而且时而不时还会接到骚扰电话.
(这里也可以分享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我打完招呼后,那边是个很恶心的男的先是骂了一句粗话,又说了一句让人很生气的话,然后就挂了电话,真是迅雷不及掩耳.如果是以前,我们最正常的做法就是向大家倾诉,然后有可能那一天的心情就很不好,我也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所以经验比较丰富,刹那间瞬间立刻马上记住了他的电话.然后就打了回去反骚扰他,把他骂了一顿.后来提出辞职以后,同事们要是碰到难缠的客户有时还会转给我,反正我又不怕被投诉了.)在Dell的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还是有很多辛酸而开心的回忆的.
在戴尔的最后一个月我的工资单的收入是4308,虽然底薪只有2800,但是由于加班多,加班费也高,至今我仍然保留这张工资单,用它来做收入证明,才能在面试中开高工资:"你看,你看,我以前在Dell可以拿到4000多,你怎么样也不能低过这个数值吧."
所以现在经常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经常问工资可以拿多少,我到想问问你能做多少事情,承担多少责任。我也是重点本科的重点专业,刚毕业后我也是只有定位大企业的,在面试了宝龙集团,建/发 集团这些大公司进不了之后先选择小公司也是从800元拿起,我的同学当初刚毕业,到建/发集团上班,也可以拿到2000元以上但是人不能只是和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和自己比,只要自己每一天都是在进步的就可以了。只要自己是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这些是题外话了,继续我的故事。。。。。。
2002年10月 转战上海1
如果说在厦门的工作很多是靠朋友介绍,那么来上海的工作却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争取的。我在上海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即使校友年龄和我一般大也没有任何的背景,每一份工作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得,所以我认为上海也是个比较公平得环境.
为什么会想到来上海发展,这是每一个面试官会问到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 我认为在上海有很多很优秀的公司,它们可以提供给我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发展空间。
其实当你每天要面试2-3次,一个月面试10次以上,你就会发现面试官的问题其实是千篇一律的。
首先一定要有一个非常简洁干净的外表,不需要太时髦,但也不能太落伍。
其次,给人一种你非常有激情的状态。
再次,把你的简历背熟悉了,当然是中英文的,特别是英文的。
最后,把面试官可能问的问题准备一下答案就可以啦。
这就是我面试之前所有的准备。
我到上海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在这3个月我发Email求职的简历投了有近1000封,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每天投要投20-30份简历,如果比较喜欢的公司,会再用寄信的方式把简历寄过去,或者传真进行Double Confirm,我寄将近200封简历。关于成功的概率,寄信的会高于发邮件,平均寄信10封有一次面试的机会。所以我面试了有将近30家公司在2个月内。面试两次有一次复试的机会,3-4次的复试,大概就一家公司可以给到Offer,就代表愿意录取你。
而我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公司。
刚到上海,我记得我在面试一家货运公司,我工资开到4000元,
那个男经理冷笑的对我说:侬可能不了解上海,阿拉上海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就1000-2000元,你才一年多的工作经验,你想要4000是不可能的,现在上海的工资不象你们想象的那么高的。这样吧,我觉得自己和你也很有缘份,看你条件不错,我们这是底薪800,你要有能力靠提成就可以拿到4000-5000以上,你要可以接受,就过来上班吧。我当时第一个反映就是又是800!我这一年多白混啦。当然打击我的公司还不只这家,给不起你高工资的公司都会说你要求高,不了解现在市场的行情。而且上海很大,有几次到青浦面试,有班车接送,但是都要5点多就起床的,那种工作就是它要我,我也不敢去.当面试的第二个月的时候,终于有一家美资公司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工资啦。职位是QA,质量监督,底薪 2350, 加车贴和午餐补贴一共2750。比我在厦门的工资还低。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进去的以后发现这个所谓QA的职位就是监听别人的电话,就是监听我们客服人员的电话,给与打分的工作,每天就是做这种无聊的监听,偶尔还可以挺到一些人打私人电话,那个比较好玩.但是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所以我做了10天,就受不了啦,辞职出来再开始新的JobHunting。
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当初正好看到51job 上埃克森美孚公司 要找一个会讲闽南话的职务,而且需要相关的化学背景,我当初一看我就觉得这个就是最合适我的职位,它的要求我都具备,就好像那个职位是专为我设的.接下来我再讲如何进入美孚 现在是全球500强 ,排名第二, 但是利润确实全球第一的 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一个我现在唯一后悔辞职离开的公司.2007年好像Exxonmobil已经超过沃尔玛牌名第一啦.
2002年11月面试Exxonmobil
面试美孚的时候,当然之前已经有一次电话面试,主要是面试我的闽南语。我是准时9点到的徐家汇的美罗大厦,当我到的时候两位面试官就做在里面等候,一位是HR的经理,另外一位我们客户服务部门主管,也是将来我的主管,我进门的时候,她们先是微笑着打量了我一翻,然后她们非常礼貌的做了自我介绍。我觉得面试官的素质可以很好的体现公司的文化,而且一对比就非常的明显。(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有一次去金茂大厦面试,让我等了一个半小时,面试官还没来,说是去吃午饭没回来,我等得不能再等,就告诉那个前台我不面试了,她好像还很吃惊)同样的,她们让我先用英语自我介绍,再用英语问了我一些常规的问题。所以英语简历是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的。然后问我对这家公司是否了解,我说,好象没听过。这时候我注意她们的表情并不是那种:哼,乡巴佬连我们公司都不知道,(老上海人把所有的非上海人都叫做乡巴佬)。HR的那个经理很耐心的介绍了公司的历史,这让我对这个公司增加了许多的分数。而且部门主管也很耐心的补充了这个职位的职责。给你的感觉非常正规。公司的主管有素质,公司的文化相对应也比较人性化.事实证明如此,如果面试官让你觉得俗不可耐,这个公司还是不去为妙。接下来就是常规的问题,用中文,比如说我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是否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等等,主要是看你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然后就是问道薪资问题啦,我想这么一家好公司可不要错过了,工资低点无所谓,先进了再说,所以我就开了3000元。
面试的下午就接到了第二天复试的通知。复试我的是一个香港人他是这个客户服务部的经理,50岁出头,很和蔼的,抄着非常不流利的广东普通话来面试我,面试问题大概:你的英语不是很好,你觉得你如何可以 胜任这份工作.我记得我回答:我英语不是很好,但是还过得去,但是我会说闽南话,你的招聘要求不是要求会讲闽南话吗?在上海英语讲得好的人很多,会说闽南话,就是稀有人才啦.还有我是化工专业,还有我有客户服务经验都是你们需要的,还有我有很好的潜力和工作激情完全可以胜任.(一定要不断强调自己的优势,化被打为主动.不过说实话,我英语是6级,而且也是比较流利的那种,但是上海外语人才太多了.)
他还问我来上海去哪里玩了,有没有去金茂大厦,滨江大道等等.我很老实的交代,天天都忙着准备面试没空,等进了公司再去吧.面试完了他还笑着对我说,你现在可以打电话给你妈妈告诉她你找到工作啦。就像吃一颗定心丸。我好兴奋,他是我见过最好的老板.风度翩翩,温文儒雅.在复试完的第二周的一个下午,它们的HR的同事给我打电话,通知我,公司决定录取我,根据该职位的级别和我的工作背景给到我的工资是5560+年底双薪,我当初的感觉就像中了彩票一样的开心。但是从通知通过面试到入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他们的HR还要做Reference Check就是打电话到你之前的公司去证实你的工作经验和表现,她们还打了我的三个同事的电话。之后让我去一个医疗机构做一个尿检,要确认你是否吸毒或者有其他的疾病,当然常规的大医院的体检报告也是需要的。
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个美浮公司吧,英文就是ExxonMobil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是Exxon 埃克森公司收购美孚公司后的名字。现在应该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卖油的人比起卖其它东西的人来会更注重实际,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培训是在离上海大概2个小时的路程的太仓工厂,新人培训和大部分的培训都在那里进行。公司还每人花了5500,让我们去伟博英语学商务英语。在这家公司面试,开会,聚会老板都是最早到的,把一切设备调试好,迎接大家。我的老板就是这样一位凡事严格要求自己,雷厉风行的女老板,也是我最佩服的经理之一。她是清华研究生在这个公司已经工作了8年了,现在加起来就有10多年啦。公司更注重提拔内部的人员,所以刚招聘的新员工一般都只能从最基础的职务做起。公司要做到主管的职位至少要在公司工作3-4年以上,经理是实实在在的经理,有真材实学的。(和宝洁 P&G 的经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进公司每个人会发一个厚厚的工作手册,告诉你你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公司,但有时候太规范了,让你觉得有些墨守成规了.在美孚公司有一个由员工组成的Social Club,每个员工每年有1500多元的团队建设费用,由这个SocialClub的委员会成员统一安排这些费用的分配和保险,我也很荣幸在第二年加入了我们的委员会,参与了很多活动的策划,
我记得我还在公司网上编辑了一个程序,大家可以投票自己喜欢的活动,最后看哪些是热门项目,然后我们进行费用的分配和计划完全是很民主的,还有一大堆人去买东西的场面也很难忘.其实我相信很多离开美孚的人都会后悔,因为有可能他很多措施过于保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由可能因为这当中的人才太多了.但是他提供给员工的福利,保障,培训职业发展是其它公司不能比拟的。而且美孚的年会,也是我所在的公司当中最好的,不是说吃的好,而是很有意思,
每年的年会公司就会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要准备表演节目,最后评选最佳节目.几个组的组长就是几个部门经理还上台比赛绕口令,
们部门的经理曾女士,以字正腔圆,口齿情绪,快而不乱,博得了第一,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信心,我那年24岁,我的老板36岁,我希望自己将来就想她那样的人.我那年扮演的角色,是小燕子,就这样被大家记住了,但是我们的节目太常了,没有获奖.第二年年会的节目更精彩,但是曾女士已经不是我们的主管,已经升级为全国销售经理了.她仍然是我的偶像,她是我所见的女老板当中最有魄力和魅力的.我们和市场部分到了一组,表演的热舞"72变"一举获得了最佳人气奖.也是在那年我们人事部多哦安排了一个特殊节目,时装秀,哪些我们平时看上去一板一眼的经理们,也都上台亮相,风度偏偏,帅气逼人,当然女生也不错,就不多提了.
美孚不合适浮躁的人,因为它需要你一步一个坑的发展。而我当初就是因为年轻气盛又浮躁,总觉得这样的发展太慢了,
而且部门本身也是变化很多了,应该说公司很有很多战略性的变化.后来我们的经理去了日本做项目经理,后来又回了香港.
我的主管后来做了经理,再后来又调到销售部门做全国经理,很历害.但是需要你又足够的耐心.
而年轻气盛总是年轻的附加条件,总觉得自己的能力能胜任更强的挑战,特别是在经历了一次部门的人员变革之后
一位我认为能力不如我但是只是比我早进入公司半年的同事做了我的Team Leader之后,我当初觉得那太不公平。
我就开始萌发了寻求更高发展的念头,觉得老板你既然不提拔我,我就跳槽给你看.让你知道你的决定是错误的.
还是通过51Job寻找新的职位,可以说我当初跳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但是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在失去以后才会去珍惜.
其实一个有文化有内函的公司给予你的培训,给你的熏陶,要比给你高薪更珍贵.
-
晓看天色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9 09: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