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厉害?
好像比不了
政治还是艺术
苏联在战后1946-1949年之间,为了鼓舞人民以高昂的情绪投身于战后重建,苏共中央对文艺做了一系列决议,号召文艺工作者倾尽热情正面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这本是有益的政策,但深深渗透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登峰造极的个人迷信思潮,却将落实具体问题的方式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唯有正面表现是可行的方向,任何对社会生活阴暗的表现和批评乃至讽刺的倾向都遭到排斥和打击。二战后较早出现的影片《灿烂的生活》也因反映了一些落后现象而被定名“对苏维埃现实的嘲弄”,遭到禁映。这就是绞杀文艺工作者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热情,粉饰现实的恶劣风气。统治着还设立了一大推“典范作品”,在改编《金星英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获奖的电影中,苏维埃人的性格贫乏枯燥,千篇一律,生产活动的技术细节取代人物的情感纠葛成为情节中心。
艺术没了真实和热情还叫艺术吗?
政治还是艺术
苏联在战后1946-1949年之间,为了鼓舞人民以高昂的情绪投身于战后重建,苏共中央对文艺做了一系列决议,号召文艺工作者倾尽热情正面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这本是有益的政策,但深深渗透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登峰造极的个人迷信思潮,却将落实具体问题的方式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唯有正面表现是可行的方向,任何对社会生活阴暗的表现和批评乃至讽刺的倾向都遭到排斥和打击。二战后较早出现的影片《灿烂的生活》也因反映了一些落后现象而被定名“对苏维埃现实的嘲弄”,遭到禁映。这就是绞杀文艺工作者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热情,粉饰现实的恶劣风气。统治着还设立了一大推“典范作品”,在改编《金星英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获奖的电影中,苏维埃人的性格贫乏枯燥,千篇一律,生产活动的技术细节取代人物的情感纠葛成为情节中心。
艺术没了真实和热情还叫艺术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