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子书
来源: 林志坚的日志
致子书(与朋友弟弟书一封,节选)
比你长了6岁的我经常会在想着一个问题,做为一个未来的父亲,当我的孩子在你这样的年纪时,我最希望他在今后这些年里学会什么。
犹记得我少年时,不管是长辈还是同龄许多人总是说着“男孩子不许哭”,我差点就以为这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却在之后苦涩地发觉内心在慢慢变得生硬,也见到越来越多人患上同样的病症。直到后来明白人是有心的,人的每次哭泣都是从心里慢慢释放,之后花了许多年,才重新学会能够不顾旁人去坦然地流泪,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不会流泪的人心,在还没长大成熟之前,就都已先行老去。所以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回去找到那个时候的自己,告诉他不去理会那些笨蛋,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要温柔。
读到过一个故事,“有次坐出租车,师傅打开车门,对我说‘姑娘你等会,我低血糖,这会还没吃晚饭呢’,然后拿出一个干面包狼吞虎咽往喉咙里塞。我看到他这样,就去路边买了瓶矿泉水递给他,他定定地望过来,此刻我想到的不是他的工作,只是,他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真是个美丽的姑娘。
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身边的行乞者,他说:“即使是他们之中有许多虚假的欺骗者,但是在我们仍能衣食无忧时,背井离乡,衣不遮体,风餐露宿,为此付出的艰辛却是真实的。没有人不渴望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已经被迫放下尊严走近卑贱,如果有一次举手之劳能够帮助他们减轻一次饥饿,为未来可期的美好生活尽己绵力,在时间中静静等待环境变好的可能,那么其他九十九次上当受骗也不会失去意义。”他眼里神采一闪而过,让我心动不已。
温柔,与软弱无关,而是发自人们纯然关乎内心的同情和善念,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也是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我们的生活,必定要踏过琐碎,失恋或失意甚至强权压力的困局,经过太多的痛苦和感动,才能趟过纷繁杂乱的水流,走到守望灯塔的那端。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真正善良的人,一定是内心温柔而慈悲,才能坦然面对加诸身上的强权和一切的恶,没有了恐惧和怯懦,守善徐徐,安宁豁朗,乐观从容。所以我才会那么热爱《雾都孤儿》中受尽欺凌却依然去相信的小男孩奥利弗,电影《美丽人生》中在明知前路艰险也要随身而去的母亲,纳粹集中营里日日面临死亡恐怖却依然为儿子撑起一片蓝天的父亲基度,那么热爱人群中那些内心温柔的人们。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的开篇有言:本世纪有三大问题——男人因为贫穷而犯罪,女人因为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尽管我们已经距离雨果几个世纪遥远了,但是人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由贫穷导致的苦难从未远离。那是真正不幸的命运,富足生活中的人们总是难以体会真正贫困的人生,尤其是他们之中的幼年。我只能尽力想象在贫困黑暗里成长起来的儿童会否扭曲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得到更多是憎恨还是爱,滋长的是暴力还是宽恕,给他人带来的会是愈来愈多的痛苦还是幸福。直面自己的惨淡,更对别人的苦难有所担当,会让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但是这过程一定会让你与众不同,让你的心不再坚硬,变得愈发温柔愈发纯粹,只有如此才能熬得过岁月的磨砺。
也许你以后会发现我们总是面对矛盾,被教导诚实和信任是美德,却常要失望地发现如果不借助谎言就无法立足;会标榜式地宣称自己的善意,却无时无刻不在作恶;有很多人在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既没有才能,也没有美德;人们渐渐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相爱所能带来的美好,当所有人以数字——分数或者金钱——被粗陋地划分出等级,成为诸如“好学生”或“穷人”等标签的时候,造就了无法避免的分隔;更多人口喊理想却在追名逐利中支离破碎,更糟糕的是还以为经验妄图败坏他人;人们无法从自身分裂的意识中得到救赎,于是患上各种心理疾病,遗落下无数悲伤的心灵。
在六年前高中二年级的一篇作文里,我无意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做一个用心灵成就伟大的人。我无法形容这些年来罗兰和其他那些他所描绘过的、没描绘过的人类最天真的良心对我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指引我一直去寻找天堂,回归永恒的精神故乡,现在想起,几乎忍不住要落下泪来……所以我说,即使不为分数和考试,你也要去寻找自己的阅读,这些时间从来不会辜负自己。只有她是使你唯一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失去了她的人都将一无所有,所以一定要守护好你的心灵。现在我同样将这句转送给你,祝愿你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他能成长得慢一点,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会善待,学会能够温柔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学会跟从他自己的心去流泪,去生活。他能懂得,温柔是一种力量。
我也希望他能学着成为一个不那么聪明的人,比多数人笨那么一点的人。他能够明白,多数聪明的人总是有太多欲望,穷耗心力,无暇去追求一些真正美好的事情。他的笨拙,让他在见到社会的丑陋时,能不那么快地习以为常;在别人向他传授着各种“过来人”的经验时,能不那么快地去心领神会;在碰到善恶爱恨的人生困惑时,能不那么快地随便盲从。他要学会用他自己的双眼去目睹,去直视;用他的头脑去思考,去追寻;用他的心灵去感受,去尝试,去犯错。黑夜赐予每个人一双黑色的眼睛,若未曾因为目不忍视的惨象落泪,那对眼眸就永远无法找到光明;所有的问题都有症结,所有的头脑都曾简陋,若未曾因为复杂现象而深深迷思,理性永远无法启蒙;所有的生命都有困惑,若未曾面对永恒的命题,心灵永远无法得到释放;也因未曾相爱过受难过,人就永远无法自由。
明辨是非,情感丰富,懂得爱与被爱,体察和宽容,饱含对苦难的同情和悲悯,良知而理性,拥有一颗自由而宽厚的灵魂,是我所能想到的对一个人最高贵的赞美。做一个笨拙的人,暖暖地看着别人撒谎的样子,是一件多么高级的事情,他会是一个精神的贵族。
所以我想说,孩子,当大人以他们的经验要求你时,你有权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成为你自己,没有比这更加重要了。你总会发现别人所作所为与你心中的美德相悖,即使那人是你的老师,最亲近的家人,你也要去怀疑她们是不是对的。如果有她们所未完成的美和善,那会是留给你的礼物和责任。还有一些宣称自己掌握了绝对的真理,或者以一副救世主的面目出现的家伙,不管是个人还是某种集合,你不要去理会他们。你要知道,除了自己,世上没有真正的救主,即使是全能的上帝,他也是在你的心里。这是世界上是没有谁可以掌握永恒的真理,不变的只有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才是唯一可以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即使某天“1 1=2”被证明是错误的,所有建立在此之上科学技术都成为荒谬,我们赖以生存的所有经济体系崩溃殆尽,文明退回到原始时代,人们只能依靠相拥取暖,追熊逐鹿、茹毛饮血为生,但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人类天性中的关怀和同情,相互爱护、相互扶持的担当精神,也一定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
今天对你说的所有,我也要告诉他。
你以后一定要走入社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和所爱的人们去奔波打拼,但是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你的方向,“更多的荣誉和财富都不是目的,只有走得更远,才能给更多人带去光明和希望”。
对于爱情,我是个后知后觉的晚学生,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不要怕。青春正酝酿、正激荡,爱情如黑夜骤然撕裂天空的闪电,击穿灵魂惊心动魄的美好,就该是你这个年纪所拥有的。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让人不顾艰险,一直前行,为了爱,请勇敢。
上天从来都是厚待那些勇敢善良的人们,让他们努力有所回报,拥有幸福。只要你未曾放弃追寻爱和光明的勇气,就没有什么到不了的明天。
祝好!
——2012.02.14日凌晨
黑暗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爱人正从地平线上走来。
后记:与朋友弟弟书信一封,写到后来超出了笔力控制,发出朋友看完回复“我不太喜欢你总按照自己意愿的定义各种东西,那种自以为是的感觉”,书写毕竟只能是面对自己的过程,在内心未摆脱虚弱前就面向他人难免滑向失控,此记。
致子书(与朋友弟弟书一封,节选)
比你长了6岁的我经常会在想着一个问题,做为一个未来的父亲,当我的孩子在你这样的年纪时,我最希望他在今后这些年里学会什么。
犹记得我少年时,不管是长辈还是同龄许多人总是说着“男孩子不许哭”,我差点就以为这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却在之后苦涩地发觉内心在慢慢变得生硬,也见到越来越多人患上同样的病症。直到后来明白人是有心的,人的每次哭泣都是从心里慢慢释放,之后花了许多年,才重新学会能够不顾旁人去坦然地流泪,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不会流泪的人心,在还没长大成熟之前,就都已先行老去。所以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回去找到那个时候的自己,告诉他不去理会那些笨蛋,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要温柔。
读到过一个故事,“有次坐出租车,师傅打开车门,对我说‘姑娘你等会,我低血糖,这会还没吃晚饭呢’,然后拿出一个干面包狼吞虎咽往喉咙里塞。我看到他这样,就去路边买了瓶矿泉水递给他,他定定地望过来,此刻我想到的不是他的工作,只是,他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真是个美丽的姑娘。
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身边的行乞者,他说:“即使是他们之中有许多虚假的欺骗者,但是在我们仍能衣食无忧时,背井离乡,衣不遮体,风餐露宿,为此付出的艰辛却是真实的。没有人不渴望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已经被迫放下尊严走近卑贱,如果有一次举手之劳能够帮助他们减轻一次饥饿,为未来可期的美好生活尽己绵力,在时间中静静等待环境变好的可能,那么其他九十九次上当受骗也不会失去意义。”他眼里神采一闪而过,让我心动不已。
温柔,与软弱无关,而是发自人们纯然关乎内心的同情和善念,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也是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我们的生活,必定要踏过琐碎,失恋或失意甚至强权压力的困局,经过太多的痛苦和感动,才能趟过纷繁杂乱的水流,走到守望灯塔的那端。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真正善良的人,一定是内心温柔而慈悲,才能坦然面对加诸身上的强权和一切的恶,没有了恐惧和怯懦,守善徐徐,安宁豁朗,乐观从容。所以我才会那么热爱《雾都孤儿》中受尽欺凌却依然去相信的小男孩奥利弗,电影《美丽人生》中在明知前路艰险也要随身而去的母亲,纳粹集中营里日日面临死亡恐怖却依然为儿子撑起一片蓝天的父亲基度,那么热爱人群中那些内心温柔的人们。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的开篇有言:本世纪有三大问题——男人因为贫穷而犯罪,女人因为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尽管我们已经距离雨果几个世纪遥远了,但是人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由贫穷导致的苦难从未远离。那是真正不幸的命运,富足生活中的人们总是难以体会真正贫困的人生,尤其是他们之中的幼年。我只能尽力想象在贫困黑暗里成长起来的儿童会否扭曲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得到更多是憎恨还是爱,滋长的是暴力还是宽恕,给他人带来的会是愈来愈多的痛苦还是幸福。直面自己的惨淡,更对别人的苦难有所担当,会让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但是这过程一定会让你与众不同,让你的心不再坚硬,变得愈发温柔愈发纯粹,只有如此才能熬得过岁月的磨砺。
也许你以后会发现我们总是面对矛盾,被教导诚实和信任是美德,却常要失望地发现如果不借助谎言就无法立足;会标榜式地宣称自己的善意,却无时无刻不在作恶;有很多人在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既没有才能,也没有美德;人们渐渐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相爱所能带来的美好,当所有人以数字——分数或者金钱——被粗陋地划分出等级,成为诸如“好学生”或“穷人”等标签的时候,造就了无法避免的分隔;更多人口喊理想却在追名逐利中支离破碎,更糟糕的是还以为经验妄图败坏他人;人们无法从自身分裂的意识中得到救赎,于是患上各种心理疾病,遗落下无数悲伤的心灵。
在六年前高中二年级的一篇作文里,我无意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做一个用心灵成就伟大的人。我无法形容这些年来罗兰和其他那些他所描绘过的、没描绘过的人类最天真的良心对我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指引我一直去寻找天堂,回归永恒的精神故乡,现在想起,几乎忍不住要落下泪来……所以我说,即使不为分数和考试,你也要去寻找自己的阅读,这些时间从来不会辜负自己。只有她是使你唯一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失去了她的人都将一无所有,所以一定要守护好你的心灵。现在我同样将这句转送给你,祝愿你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他能成长得慢一点,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会善待,学会能够温柔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学会跟从他自己的心去流泪,去生活。他能懂得,温柔是一种力量。
我也希望他能学着成为一个不那么聪明的人,比多数人笨那么一点的人。他能够明白,多数聪明的人总是有太多欲望,穷耗心力,无暇去追求一些真正美好的事情。他的笨拙,让他在见到社会的丑陋时,能不那么快地习以为常;在别人向他传授着各种“过来人”的经验时,能不那么快地去心领神会;在碰到善恶爱恨的人生困惑时,能不那么快地随便盲从。他要学会用他自己的双眼去目睹,去直视;用他的头脑去思考,去追寻;用他的心灵去感受,去尝试,去犯错。黑夜赐予每个人一双黑色的眼睛,若未曾因为目不忍视的惨象落泪,那对眼眸就永远无法找到光明;所有的问题都有症结,所有的头脑都曾简陋,若未曾因为复杂现象而深深迷思,理性永远无法启蒙;所有的生命都有困惑,若未曾面对永恒的命题,心灵永远无法得到释放;也因未曾相爱过受难过,人就永远无法自由。
明辨是非,情感丰富,懂得爱与被爱,体察和宽容,饱含对苦难的同情和悲悯,良知而理性,拥有一颗自由而宽厚的灵魂,是我所能想到的对一个人最高贵的赞美。做一个笨拙的人,暖暖地看着别人撒谎的样子,是一件多么高级的事情,他会是一个精神的贵族。
所以我想说,孩子,当大人以他们的经验要求你时,你有权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成为你自己,没有比这更加重要了。你总会发现别人所作所为与你心中的美德相悖,即使那人是你的老师,最亲近的家人,你也要去怀疑她们是不是对的。如果有她们所未完成的美和善,那会是留给你的礼物和责任。还有一些宣称自己掌握了绝对的真理,或者以一副救世主的面目出现的家伙,不管是个人还是某种集合,你不要去理会他们。你要知道,除了自己,世上没有真正的救主,即使是全能的上帝,他也是在你的心里。这是世界上是没有谁可以掌握永恒的真理,不变的只有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才是唯一可以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即使某天“1 1=2”被证明是错误的,所有建立在此之上科学技术都成为荒谬,我们赖以生存的所有经济体系崩溃殆尽,文明退回到原始时代,人们只能依靠相拥取暖,追熊逐鹿、茹毛饮血为生,但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人类天性中的关怀和同情,相互爱护、相互扶持的担当精神,也一定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
今天对你说的所有,我也要告诉他。
你以后一定要走入社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和所爱的人们去奔波打拼,但是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你的方向,“更多的荣誉和财富都不是目的,只有走得更远,才能给更多人带去光明和希望”。
对于爱情,我是个后知后觉的晚学生,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不要怕。青春正酝酿、正激荡,爱情如黑夜骤然撕裂天空的闪电,击穿灵魂惊心动魄的美好,就该是你这个年纪所拥有的。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让人不顾艰险,一直前行,为了爱,请勇敢。
上天从来都是厚待那些勇敢善良的人们,让他们努力有所回报,拥有幸福。只要你未曾放弃追寻爱和光明的勇气,就没有什么到不了的明天。
祝好!
——2012.02.14日凌晨
黑暗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爱人正从地平线上走来。
后记:与朋友弟弟书信一封,写到后来超出了笔力控制,发出朋友看完回复“我不太喜欢你总按照自己意愿的定义各种东西,那种自以为是的感觉”,书写毕竟只能是面对自己的过程,在内心未摆脱虚弱前就面向他人难免滑向失控,此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