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记事儿18》谢晋,死者长已矣
![]() |
by web 一张类似里希特或张晓刚风格的全家福 |
先看小人书《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然后才看电影,弥补画面之间的空档,所以,谢晋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一幅幅的画面。尤其是《天云山传奇》,小时候觉得好沉重,感情的那种压抑到了极点,现在当列为少儿不宜类。《牧马人》里面的丛珊多么漂亮,还有那一坛子土里土气的腌咸菜该多么好吃。
现在看起来也是对的,经历国家的一段历史与关注国家的这段历史,不一样。但结论尤过主旋律。奥运会之时,国内和国外生活的人对这个盛会的体会是有差别的,尽管都是国人。
此后的《芙蓉镇》我就没看,过了那个村和店,也不想看了。
谢晋的“伤痕三部曲”大概是最大贡献。
谢晋是在不停思考,也在不断拍,据说,他还装着三部片子的拍摄计划,却走了。
他努力在意识形态允许的范围内挖掘人性,此种努力或许与天马行空的自由才华一样值得尊重。他至少在努力,在想,让人在痛苦中发出些许呻吟和些许欢笑。你说他的美学或人性不彻底,但他能怎样?这个在香港上过中学的少年应该知道好莱坞是什么。这个拍过鸦片战争和女篮5号的人也知道共产党是什么。镣铐的舞蹈是中国人文工作者的状态。
如同姜文前一阵子的《太阳》,虽然他的意识太阳刚太勃起,他的性段子浅薄和摄影风格的飘忽等等,而且他竟然不反思,但至少他在关注那段历史,没放弃。
李安,好,但他是台湾长大,他北上就到上海,他的触角就到大陆的民国。
至少关注。
至少不忘记。
至少表达。
因为它是不能否认的记忆的一层,虽然并不那么令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