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象(二)美食
我不是奔着吃东西去香港的。这和我哥不同,他是地道的吃货,走一路吃一路,为了寻找一种美食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后来在槟城我亲自领教了一下这名吃货的厉害)。相反,我一向不太讲究吃,和穿衣打扮一样,美食也基本算是身外之物,够饱就行,我经常是边吃边想事,最后都忘记吃了什么。没料到,在我的香港之旅中,寻觅美食竟然成了每日最大的乐趣之一。现在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刚到香港时已经将近下午两点,我和老哥都饿得有点头昏眼花。在加拿分道转了一会儿,老哥盯着那块最显眼的绿底红字竖版大牌子,上书“翠华餐厅”四字。“就去这儿吧。”我有气无力地点头。听哥说这是一家很流行的港式茶餐厅,难怪即便下午两点,还是人声鼎沸。摊开菜单,我愣了一下。早上在深圳麦当劳吃的6块钱早餐还历历在目,教我这个穷游客情何以堪。忍住对价格的不适应,我点了一个套餐,包括一碗猪软骨米线和一杯奶茶,48元,翻遍菜单后最便宜的价格。然而一口奶茶下肚后,在几秒钟之内,我的情绪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先是震惊:“怎么可以这么好喝!”随即充满怨念:“我早上喝的竟然是麦满分那种破玩意儿!”“过去喝的奶茶都是垃圾!”接着竟然黯然神伤起来:“离开香港以后还能喝到这么好喝的奶茶吗?”看见没?转瞬之间历尽贪嗔痴,简直如同遭遇了几秒钟电光火石的爱情。好吧,我承认,我对香港奶茶一见钟情。吃到酥软的猪软骨时,我进入了惆怅的单恋,喝第一口香浓的米线汤,迅速升温至热恋,米线吃到一半,就像是和相处多年的情人在一起,亲密自在而又不至于难舍难分。
接下去的每一天我都在不停地为香港美食惊叹。我和老哥去庙街感受大排档氛围,第二天一起去京宝喝早茶,还装模作样学香港人买份《东方日报》,边看边聊边喝普洱边等上菜。我哥离开香港去澳门之后,我便开始拿着旅游攻略书,每天在各种大排档小吃中穿梭,品尝了一大堆味美价廉(就香港的物价而言)的东西。靠得住靓粥的猪肝鱼片粥,生记粥面的双拼牛腩粉面,人和豆品厂的鱼肉煎豆腐和椰汁豆腐花……各种甜品和点心把我的胃塞得满满的,许留山的饮料、泰昌饼家的蛋挞、顺义牛奶公司的双皮奶……我过往的美食经验之贫乏(也许还因为自己无意有意的忽略),以至于遭遇香港美食,就像一个乞丐突然打开了保险箱柜子。香港最迷人的或许不是食物,但我爱上香港却是从爱香港食物开始。我是个有考察癖的人,即使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中,我也想从中学习一点什么。这也许是个弱点,但在香港,这个癖好得到了充分地迎合。仅仅从食物制作的精心程度,便足见香港人的认真勤勉,我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欣赏这份勤勉。在北京花38块钱随便在某个茶餐厅吃顿饭,通常一天以后你根本想不起吃了什么,而花40块钱在香港喝碗鱼片粥,可能过了两个月你都对那唇齿留香的味道历历在目,这就是区别。
吸引我的还不止于此。铜锣湾加宁街的喜喜冰室是一家老式餐厅,装潢几十年来变化很小。纱布窗帘大门,进门右手边悬挂着上书“即日放映”的方形牌匾,四周一圈灯泡,分明是旧戏院灯箱,里面是老式咖啡广告。抬头是一面80年代的旧式挂钟,还在分秒不差地走着。墙上由三洋电器赠送的写着“开业大吉”的镜子经过数十个年头已经锈迹斑斑,侵蚀了表面,岁月如梭。香港人喜欢“守旧”,就是不做大,不做强,只求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经营得尽善尽美,街头某家看似不起眼却吃客云集的小店,很可能已经有一百年历史,创始人是老板娘的爷爷奶奶,或者更早一辈。离开香港前去北角某条小巷的德兴隆早点铺吃市民化的老式早餐——豆花、锅贴和叉烧包,环境几近“一贫如洗”,但墙上那张几十年不变的旧海报比任何花哨的装修都更有说服力。对我来说,这是无以伦比的魅力。喜喜冰室也是如此,这里保留着还能用的旧型拨式电话,细方格地贴花瓷砖墙。昏黄灯光下,会忍不住滋生出温暖的怀旧情绪。这里供应的餐点大都是怀旧港式口味,我干脆点了一个“怀旧食飨”套餐:牛油多士火腿炒蛋/煎双蛋+叉烧汤意粉+奶茶。电视里播放着90年代初翡翠台的电视综艺节目,里面的郭富城、梅艳芳都还很年轻。耳畔传来似远似近的女伶歌声,从乐曲和唱腔来分辨,应当是四五十年代的声音。复古得如此精致,是托了香港知名美术指导罗景辉的福,这里的装潢由他一手包办,据说他是老板的换帖好友。
还有,我必须要说,这里的侍应生实在很有型。刚到香港进海港城购物的时候我便被各大柜台后面西装革履、瘦削俊朗的都市型男闪花了眼。很快我便发现,就连老牌糖水店后面都常常站着至少一位青春逼人的小正太。来到喜喜冰室,我忍不住再次感叹:“是不是香港最帅的男生都跑去做服务生了?”由于我忍不住不去看他们,于是逐渐发现他们的共性:瘦(不管他够不够高)、身型好(比例得当)、发型精心修饰过。香港式的帅,干练、挺拔、都市化,区别于台湾的小清新文艺范儿。
正是由于这些二三十岁的俊男们穿梭于堂内,复古的氛围才没有变得暮气沉沉,相反,这里的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过去。一边享用晚餐,一边听着歌,一股甜蜜的忧伤意外地从内心汹涌而出,那感觉恰如偶遇旧情人,既惊且喜,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又禁不住伤怀起来。这是终生难忘的奇异感受,“黯然销魂饭”原来果真存在。相形之下,内地那些靠爵士乐和卡布奇诺虚构小资情调的咖啡馆是多么矫情啊!
几天以后我慕名而去另一家冰室:华星冰室,位于铜锣湾克街,靠得住靓粥的斜对面。华星冰室是华星唱片公司的老板开的,因此有许多明星前去捧场。墙上的白板密密麻麻写着明星签名。我对这种噱头并不感冒。由于刚喝了粥过来,并不太饿,看到墙上写着“校长多士——永远25元”,就点了这个最便宜的。很难吃,我必须说。因为太难吃,我甚至又要了一杯22块钱的牛奶。雪上加霜的是,这家冰室的侍应生长得一点都不帅,简直颠覆了我对香港waiter的印象。当时的我对这家冰室大失所望,发微博说它的情怀跟喜喜冰室根本没得比。差点冤枉它了。
离开香港前的最后几个小时,我抽时间和香港朋友柏盈见了一面。闲聊中,她听说我去了华星冰室,一下子兴奋起来,原来她几天前也去了,说不定我们刚好错过。“你有去吃校长多士吗?”她马上问。“有啊,我刚好吃的那个。”接着她告诉我“校长多士”的来历。原来,这里本来普普通通的雪菜多士是谭咏麟最喜欢的点心,而谭咏麟又称“谭校长”,于是这道菜便人称“校长多士”。而永远的25块,是因为谭校长永远25岁啊!经此点拨,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人家没情怀,只是我不解风情罢了。
![]() |
翠华餐厅的猪软骨米线套餐 |
刚到香港时已经将近下午两点,我和老哥都饿得有点头昏眼花。在加拿分道转了一会儿,老哥盯着那块最显眼的绿底红字竖版大牌子,上书“翠华餐厅”四字。“就去这儿吧。”我有气无力地点头。听哥说这是一家很流行的港式茶餐厅,难怪即便下午两点,还是人声鼎沸。摊开菜单,我愣了一下。早上在深圳麦当劳吃的6块钱早餐还历历在目,教我这个穷游客情何以堪。忍住对价格的不适应,我点了一个套餐,包括一碗猪软骨米线和一杯奶茶,48元,翻遍菜单后最便宜的价格。然而一口奶茶下肚后,在几秒钟之内,我的情绪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先是震惊:“怎么可以这么好喝!”随即充满怨念:“我早上喝的竟然是麦满分那种破玩意儿!”“过去喝的奶茶都是垃圾!”接着竟然黯然神伤起来:“离开香港以后还能喝到这么好喝的奶茶吗?”看见没?转瞬之间历尽贪嗔痴,简直如同遭遇了几秒钟电光火石的爱情。好吧,我承认,我对香港奶茶一见钟情。吃到酥软的猪软骨时,我进入了惆怅的单恋,喝第一口香浓的米线汤,迅速升温至热恋,米线吃到一半,就像是和相处多年的情人在一起,亲密自在而又不至于难舍难分。
![]() |
京宝的早茶,香港市民们总是边看早报边等餐 |
接下去的每一天我都在不停地为香港美食惊叹。我和老哥去庙街感受大排档氛围,第二天一起去京宝喝早茶,还装模作样学香港人买份《东方日报》,边看边聊边喝普洱边等上菜。我哥离开香港去澳门之后,我便开始拿着旅游攻略书,每天在各种大排档小吃中穿梭,品尝了一大堆味美价廉(就香港的物价而言)的东西。靠得住靓粥的猪肝鱼片粥,生记粥面的双拼牛腩粉面,人和豆品厂的鱼肉煎豆腐和椰汁豆腐花……各种甜品和点心把我的胃塞得满满的,许留山的饮料、泰昌饼家的蛋挞、顺义牛奶公司的双皮奶……我过往的美食经验之贫乏(也许还因为自己无意有意的忽略),以至于遭遇香港美食,就像一个乞丐突然打开了保险箱柜子。香港最迷人的或许不是食物,但我爱上香港却是从爱香港食物开始。我是个有考察癖的人,即使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中,我也想从中学习一点什么。这也许是个弱点,但在香港,这个癖好得到了充分地迎合。仅仅从食物制作的精心程度,便足见香港人的认真勤勉,我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欣赏这份勤勉。在北京花38块钱随便在某个茶餐厅吃顿饭,通常一天以后你根本想不起吃了什么,而花40块钱在香港喝碗鱼片粥,可能过了两个月你都对那唇齿留香的味道历历在目,这就是区别。
![]() |
喜喜冰室大门 |
![]() |
黯然销魂饭 |
吸引我的还不止于此。铜锣湾加宁街的喜喜冰室是一家老式餐厅,装潢几十年来变化很小。纱布窗帘大门,进门右手边悬挂着上书“即日放映”的方形牌匾,四周一圈灯泡,分明是旧戏院灯箱,里面是老式咖啡广告。抬头是一面80年代的旧式挂钟,还在分秒不差地走着。墙上由三洋电器赠送的写着“开业大吉”的镜子经过数十个年头已经锈迹斑斑,侵蚀了表面,岁月如梭。香港人喜欢“守旧”,就是不做大,不做强,只求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经营得尽善尽美,街头某家看似不起眼却吃客云集的小店,很可能已经有一百年历史,创始人是老板娘的爷爷奶奶,或者更早一辈。离开香港前去北角某条小巷的德兴隆早点铺吃市民化的老式早餐——豆花、锅贴和叉烧包,环境几近“一贫如洗”,但墙上那张几十年不变的旧海报比任何花哨的装修都更有说服力。对我来说,这是无以伦比的魅力。喜喜冰室也是如此,这里保留着还能用的旧型拨式电话,细方格地贴花瓷砖墙。昏黄灯光下,会忍不住滋生出温暖的怀旧情绪。这里供应的餐点大都是怀旧港式口味,我干脆点了一个“怀旧食飨”套餐:牛油多士火腿炒蛋/煎双蛋+叉烧汤意粉+奶茶。电视里播放着90年代初翡翠台的电视综艺节目,里面的郭富城、梅艳芳都还很年轻。耳畔传来似远似近的女伶歌声,从乐曲和唱腔来分辨,应当是四五十年代的声音。复古得如此精致,是托了香港知名美术指导罗景辉的福,这里的装潢由他一手包办,据说他是老板的换帖好友。
还有,我必须要说,这里的侍应生实在很有型。刚到香港进海港城购物的时候我便被各大柜台后面西装革履、瘦削俊朗的都市型男闪花了眼。很快我便发现,就连老牌糖水店后面都常常站着至少一位青春逼人的小正太。来到喜喜冰室,我忍不住再次感叹:“是不是香港最帅的男生都跑去做服务生了?”由于我忍不住不去看他们,于是逐渐发现他们的共性:瘦(不管他够不够高)、身型好(比例得当)、发型精心修饰过。香港式的帅,干练、挺拔、都市化,区别于台湾的小清新文艺范儿。
正是由于这些二三十岁的俊男们穿梭于堂内,复古的氛围才没有变得暮气沉沉,相反,这里的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过去。一边享用晚餐,一边听着歌,一股甜蜜的忧伤意外地从内心汹涌而出,那感觉恰如偶遇旧情人,既惊且喜,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又禁不住伤怀起来。这是终生难忘的奇异感受,“黯然销魂饭”原来果真存在。相形之下,内地那些靠爵士乐和卡布奇诺虚构小资情调的咖啡馆是多么矫情啊!
![]() |
华星冰室的牛奶(据说是北海道运来的)和校长多士 |
几天以后我慕名而去另一家冰室:华星冰室,位于铜锣湾克街,靠得住靓粥的斜对面。华星冰室是华星唱片公司的老板开的,因此有许多明星前去捧场。墙上的白板密密麻麻写着明星签名。我对这种噱头并不感冒。由于刚喝了粥过来,并不太饿,看到墙上写着“校长多士——永远25元”,就点了这个最便宜的。很难吃,我必须说。因为太难吃,我甚至又要了一杯22块钱的牛奶。雪上加霜的是,这家冰室的侍应生长得一点都不帅,简直颠覆了我对香港waiter的印象。当时的我对这家冰室大失所望,发微博说它的情怀跟喜喜冰室根本没得比。差点冤枉它了。
离开香港前的最后几个小时,我抽时间和香港朋友柏盈见了一面。闲聊中,她听说我去了华星冰室,一下子兴奋起来,原来她几天前也去了,说不定我们刚好错过。“你有去吃校长多士吗?”她马上问。“有啊,我刚好吃的那个。”接着她告诉我“校长多士”的来历。原来,这里本来普普通通的雪菜多士是谭咏麟最喜欢的点心,而谭咏麟又称“谭校长”,于是这道菜便人称“校长多士”。而永远的25块,是因为谭校长永远25岁啊!经此点拨,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人家没情怀,只是我不解风情罢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