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理解的伍迪艾伦的悲观主义
出生于布鲁克林的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就读于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但均被开除。三次婚姻和两次漫长的情人关系或许让这位身形瘦小的老头感到筋疲力尽。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爱情、婚姻表现出的不信任与不确定因素。
我接触他的作品比较晚,而第一部正是被认为最不像伍迪艾伦风格的电影。不得不承认,《赛末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剧情衔接顺畅,引人入胜,但故事的结局却又不禁让人哑然。而后的几部作品,让我逐渐清晰的感受到了别人口中所说的“伍迪艾伦式”到底是什么样的。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从来不缺乏美女,这连他自己都坦诚的表示有时候会为一位他心目中的女神来制作一部电影,但这并不表示他的电影有很大的随意性,恰恰相反,他的作品都是看似随意却构思的十分严谨,就如同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我理解中的伍迪艾伦确实是一位悲观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在我的理解中,是他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产生的巨大反差造成的
《午夜巴塞罗那》里斯佳丽约翰逊扮演的Cristina性感火辣,丽贝卡豪尔扮演的Vicky知性优雅。使我都不得不去想,如果这两个佳人将各自的优点组合在一起岂不是完美无缺,剧中男主角看来也跟我有相同的想法,所以他邀请两位美女共赴巴塞罗那度假。感性又浪漫的Cristina被男主角Antonio的邀请所打动,欣然同意。而Vicky的理智告诉她不应该轻易地跟一个陌生人去度假。在我看来Cristina便是伍迪艾伦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化身,而Vicky则代表着现实。但理想与现实终究不是同一物,而最终一同去旅行的结果,也将现实中渗透了浪漫,向浪漫中注入了现实。而电影的结局是什么,Vicky被浪漫冲昏了头,Cristina在诡异的三人平衡中感到了绝望。平衡被打破,轨迹被打乱。最后看似一切回归了原位,可生活就是那么残忍,有了裂痕的镜子还能恢复如初吗……
《午夜巴黎》还让我看到了伍迪艾伦完美主义的一面,角色与真实人物的契合度不得不让人赞叹这个小老头的认真劲儿。同样是两个女主角,一个男主角。不同的是两个女主角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内,而男主角却能轻易地穿梭于两个时隔数十年的世界间。同样,瑞秋麦克亚当斯扮演的伊内兹是一位二十一世纪的普通女性,她对未婚夫对二十年代雨中巴黎的痴迷嗤之以鼻。某一天深夜在巴黎街头的闲逛让他误入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达利、毕加索……等众文艺巨匠使吉尔目瞪口呆。而阿德里亚娜,则具备了他心中所有对于完美女人的幻想。优雅、知性、美丽、生活在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使他陷入温柔乡难以自拔。而阿德里亚娜便是理想的化身,在浪漫之都,哪儿有不浪漫的事儿。阿德里亚娜也有她心中的黄金年代。时代认知的分歧促使了分离的结果。回到现实的吉尔为何总是闷闷不乐,总是被未婚妻打击。这一点上是具有普遍性的,我们被现实鞭笞,被黄金时代的浪漫繁华征服并沉迷于此。为何总觉得前人过的比自己好?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黄金时代”的“现实”吧。
回到《赛末点》,虽然说它与伍迪艾伦平时的叙事风格不大相近,但伍迪艾伦的烙印依旧深深的印在作品的每个细节中。穷小子威尔顿过够了贫穷的日子,产生了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想法。而富家公子汤姆刚好给了他这个机会。汤姆的妹妹对威尔顿一见钟情,这直接成为了威尔顿跻身上流社会的契机。在受邀来到汤姆家时,他见到了汤姆的女朋友诺拉。相同的经历使两人如磁石般相互吸引。因为爱情而放弃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不可能。生活的艰辛将威尔顿打磨的老练而圆滑,而汤姆兄妹从小成长在象牙塔中,没有过多的挫折将他们历练,相对于威尔顿的老练圆滑,他们更多的便是善良与真诚。多么残酷的对比。不过现实中没有什么是公平的,公平是要靠自己的双手赚来的。不出意外的威尔顿娶了汤姆的妹妹,而诺拉成了他的情妇。我想只有诺拉会认为威尔顿最终将会和她在一起。但是,现实不允许。孩子成了导火索,他怕事情败露残忍的杀害了这个拥有过他的爱的女人与自己的孩子,也许我们都被威尔顿的冷漠与残酷震惊,但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绳之以法,真相大白。警察的满不在乎与草菅人命使人寒心。或许这就是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巨大反差的可悲之处。
我们也不再难理解,为什么每部伍迪艾伦电影的结尾都会给人以瞬间从梦境打入现实的恍惚与无奈之感。
我接触他的作品比较晚,而第一部正是被认为最不像伍迪艾伦风格的电影。不得不承认,《赛末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剧情衔接顺畅,引人入胜,但故事的结局却又不禁让人哑然。而后的几部作品,让我逐渐清晰的感受到了别人口中所说的“伍迪艾伦式”到底是什么样的。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从来不缺乏美女,这连他自己都坦诚的表示有时候会为一位他心目中的女神来制作一部电影,但这并不表示他的电影有很大的随意性,恰恰相反,他的作品都是看似随意却构思的十分严谨,就如同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我理解中的伍迪艾伦确实是一位悲观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在我的理解中,是他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产生的巨大反差造成的
《午夜巴塞罗那》里斯佳丽约翰逊扮演的Cristina性感火辣,丽贝卡豪尔扮演的Vicky知性优雅。使我都不得不去想,如果这两个佳人将各自的优点组合在一起岂不是完美无缺,剧中男主角看来也跟我有相同的想法,所以他邀请两位美女共赴巴塞罗那度假。感性又浪漫的Cristina被男主角Antonio的邀请所打动,欣然同意。而Vicky的理智告诉她不应该轻易地跟一个陌生人去度假。在我看来Cristina便是伍迪艾伦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化身,而Vicky则代表着现实。但理想与现实终究不是同一物,而最终一同去旅行的结果,也将现实中渗透了浪漫,向浪漫中注入了现实。而电影的结局是什么,Vicky被浪漫冲昏了头,Cristina在诡异的三人平衡中感到了绝望。平衡被打破,轨迹被打乱。最后看似一切回归了原位,可生活就是那么残忍,有了裂痕的镜子还能恢复如初吗……
《午夜巴黎》还让我看到了伍迪艾伦完美主义的一面,角色与真实人物的契合度不得不让人赞叹这个小老头的认真劲儿。同样是两个女主角,一个男主角。不同的是两个女主角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内,而男主角却能轻易地穿梭于两个时隔数十年的世界间。同样,瑞秋麦克亚当斯扮演的伊内兹是一位二十一世纪的普通女性,她对未婚夫对二十年代雨中巴黎的痴迷嗤之以鼻。某一天深夜在巴黎街头的闲逛让他误入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达利、毕加索……等众文艺巨匠使吉尔目瞪口呆。而阿德里亚娜,则具备了他心中所有对于完美女人的幻想。优雅、知性、美丽、生活在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使他陷入温柔乡难以自拔。而阿德里亚娜便是理想的化身,在浪漫之都,哪儿有不浪漫的事儿。阿德里亚娜也有她心中的黄金年代。时代认知的分歧促使了分离的结果。回到现实的吉尔为何总是闷闷不乐,总是被未婚妻打击。这一点上是具有普遍性的,我们被现实鞭笞,被黄金时代的浪漫繁华征服并沉迷于此。为何总觉得前人过的比自己好?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黄金时代”的“现实”吧。
回到《赛末点》,虽然说它与伍迪艾伦平时的叙事风格不大相近,但伍迪艾伦的烙印依旧深深的印在作品的每个细节中。穷小子威尔顿过够了贫穷的日子,产生了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想法。而富家公子汤姆刚好给了他这个机会。汤姆的妹妹对威尔顿一见钟情,这直接成为了威尔顿跻身上流社会的契机。在受邀来到汤姆家时,他见到了汤姆的女朋友诺拉。相同的经历使两人如磁石般相互吸引。因为爱情而放弃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不可能。生活的艰辛将威尔顿打磨的老练而圆滑,而汤姆兄妹从小成长在象牙塔中,没有过多的挫折将他们历练,相对于威尔顿的老练圆滑,他们更多的便是善良与真诚。多么残酷的对比。不过现实中没有什么是公平的,公平是要靠自己的双手赚来的。不出意外的威尔顿娶了汤姆的妹妹,而诺拉成了他的情妇。我想只有诺拉会认为威尔顿最终将会和她在一起。但是,现实不允许。孩子成了导火索,他怕事情败露残忍的杀害了这个拥有过他的爱的女人与自己的孩子,也许我们都被威尔顿的冷漠与残酷震惊,但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绳之以法,真相大白。警察的满不在乎与草菅人命使人寒心。或许这就是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巨大反差的可悲之处。
我们也不再难理解,为什么每部伍迪艾伦电影的结尾都会给人以瞬间从梦境打入现实的恍惚与无奈之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