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序(转帖)
《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序(转帖)
王君承军新成《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一书,凡四十万言,请序于余,余亦何能序君之书?唯王君曩曾受教于余,卒业后,虽餬口四方,而书疏频繁,凡学有疑难及研究计划,辄谦恭下问,故余于此书之撰集,知之甚谂,盖有不能辞者。
余之初识王君,当在乙酉,时受高梧主任之托,承乏为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三级诸君讲授《训诂学》,凡十八周,周二课时。惟彼时为大课,数百人济济一堂,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印象中,直至该学期课程结束,似与王君亦从未有私下过从。
如是数年。某日,余忽接一短信,自称为“历史系学生,最近写了一些文章,希望能予以批评指正”云云,余即告以电子信箱,自是始知其人,而交往渐密焉。
丁亥,王君入湖北《三峡文学》编辑部,此于基层地方院校之学生,已为理想之栖身之所,然王君终因志趣不同,有妨学术研究,旋即辞职返川,摒弃俗务,壹意于《年谱》之撰集。
平心而论,余于王君最初之选择,甚为矛盾。若论余之本怀,则余于当前各基层地方院校普遍自甘堕落,以解決学生就业为唯一办学宗旨之举,极为不解,以为基层地方院校之办学目的与责任,虽未必要求学生将来尽数从事高深之学术研究,然仍宜以培养学生之研究兴趣,增进其对本专业学术之了解为要务。若惟以衣食利禄之道教人,窃恐“穷斯滥矣”。且学问之道,千门万户,无往而不在,基层地方院校学生亦何遽不能哉?在昔硕学鸿儒,不入名校,未亲名师,艰苦力学,终有所成者,亦夥颐。今王君不为流俗左右,处饥寒之地,寻孔颜之乐,余实至为感动。然余教授基层地方院校有年矣,耳闻目睹,又深感当前之学术环境,大非昔比,一卒业于基层地方院校之“社会青年”,欲业余从事学术研究,谈何容易?纵学有所成,恐亦难以此获取谋身之资。
不佞受性椎魯,迄今为止,仅接受过两年之大学专科教育,且彼时学校,课时极少,非若今之学堂,科目烦杂,一似欲将学生未来可能从事之职业所需知识尽数相授,致生徒常如蝜蝂承重,困剧疲极者。故余之知识,实更多得自于课外诸先生之指点。记庚辰之前,余时尚处学界之外,供职于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局某下属单位,尝冒昧向北京大学吴小如、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宁、苏州大学王继如等先生发函求教,诸先生无不悉心作答,残膏剩馥,益我弘多。犹忆某次电话中向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请教时,张先生甚至热情邀请便中可去其家中详谈。更无论业师蒋宗许先生二十余年来,在学业及工作中给予余之始终不懈之关怀,俾枯木朽株,亦知努力,继以猥劣之姿,得窃上庠。凡此种种,余“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古人云“无师自成”,夫岂真“无师”耶?殆不必定依官学而成也。
若此,欲求之今日,乌可再得哉?是又不能不为王君虑也,故尝反复规劝之。然王君痴心向学,失志不回。日奔走于各图书馆之间,借书、访书、抄书、购书、鬻书、再购书,几成当时生活之全部。虽或箪瓢屡空,饔飧不继,而撰著不辍。朱子云:“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为‘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遇富贵,就富贵上做工夫;遇贫贱,就贫贱上做工夫。《兵法》一言甚佳:‘因其势而利导之’也。人谓齐人弱,田单乃因其弱以取胜,今日三万灶,明日二万灶,后日一万灶。又如韩信特地送许多人安于死地。乃始得胜。学者若有丝毫气在,必须进力!除非无了此气,只口不会说话,方可休也。因举浮屠语曰:‘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若王君者,可谓近之矣。
所幸王君在《年谱》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四方同道之襄助,“诸君或录文相邮,或发箧而授,皆指馈贫之囷,不索借书之瓻”。呜呼!孰知古风古道,今犹未替耶?故寒暑屡易,涓涓细流,汇为溪河。一代鸿儒之生平履迹及与并世学者之往还,亦始得首彰于世,自谓其功当非浅矣。罗志田教授尝言:“对研究历史未入门者,也许以读一些离我们时代较近的名家著作比较好一些。管见所及,下列诸人都是通人。他们的书,以至少翻阅一下为好: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吕思勉、鲁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钱穆、钱基博、陈垣、郭沫若、蒙文通、徐中舒。”然“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虽其中或不无疏舛,然创始者其惟艰,而后继者易为功,此亦为学之常,又奚足病哉?今试请读者诸君先拈却胸中先存之“基层地方院校”、“青年学人”数字,平心静读此书,则此书果何如哉?
闻君尚有研究蜀地历史文化之著作数种,已积稿盈尺,且将次第成书,余因更有所望焉。
是为序。
袁津琥
时辛卯正月下浣于时过独学斋
(《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中华书局即出)
王君承军新成《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一书,凡四十万言,请序于余,余亦何能序君之书?唯王君曩曾受教于余,卒业后,虽餬口四方,而书疏频繁,凡学有疑难及研究计划,辄谦恭下问,故余于此书之撰集,知之甚谂,盖有不能辞者。
余之初识王君,当在乙酉,时受高梧主任之托,承乏为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三级诸君讲授《训诂学》,凡十八周,周二课时。惟彼时为大课,数百人济济一堂,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印象中,直至该学期课程结束,似与王君亦从未有私下过从。
如是数年。某日,余忽接一短信,自称为“历史系学生,最近写了一些文章,希望能予以批评指正”云云,余即告以电子信箱,自是始知其人,而交往渐密焉。
丁亥,王君入湖北《三峡文学》编辑部,此于基层地方院校之学生,已为理想之栖身之所,然王君终因志趣不同,有妨学术研究,旋即辞职返川,摒弃俗务,壹意于《年谱》之撰集。
平心而论,余于王君最初之选择,甚为矛盾。若论余之本怀,则余于当前各基层地方院校普遍自甘堕落,以解決学生就业为唯一办学宗旨之举,极为不解,以为基层地方院校之办学目的与责任,虽未必要求学生将来尽数从事高深之学术研究,然仍宜以培养学生之研究兴趣,增进其对本专业学术之了解为要务。若惟以衣食利禄之道教人,窃恐“穷斯滥矣”。且学问之道,千门万户,无往而不在,基层地方院校学生亦何遽不能哉?在昔硕学鸿儒,不入名校,未亲名师,艰苦力学,终有所成者,亦夥颐。今王君不为流俗左右,处饥寒之地,寻孔颜之乐,余实至为感动。然余教授基层地方院校有年矣,耳闻目睹,又深感当前之学术环境,大非昔比,一卒业于基层地方院校之“社会青年”,欲业余从事学术研究,谈何容易?纵学有所成,恐亦难以此获取谋身之资。
不佞受性椎魯,迄今为止,仅接受过两年之大学专科教育,且彼时学校,课时极少,非若今之学堂,科目烦杂,一似欲将学生未来可能从事之职业所需知识尽数相授,致生徒常如蝜蝂承重,困剧疲极者。故余之知识,实更多得自于课外诸先生之指点。记庚辰之前,余时尚处学界之外,供职于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局某下属单位,尝冒昧向北京大学吴小如、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宁、苏州大学王继如等先生发函求教,诸先生无不悉心作答,残膏剩馥,益我弘多。犹忆某次电话中向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请教时,张先生甚至热情邀请便中可去其家中详谈。更无论业师蒋宗许先生二十余年来,在学业及工作中给予余之始终不懈之关怀,俾枯木朽株,亦知努力,继以猥劣之姿,得窃上庠。凡此种种,余“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古人云“无师自成”,夫岂真“无师”耶?殆不必定依官学而成也。
若此,欲求之今日,乌可再得哉?是又不能不为王君虑也,故尝反复规劝之。然王君痴心向学,失志不回。日奔走于各图书馆之间,借书、访书、抄书、购书、鬻书、再购书,几成当时生活之全部。虽或箪瓢屡空,饔飧不继,而撰著不辍。朱子云:“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为‘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遇富贵,就富贵上做工夫;遇贫贱,就贫贱上做工夫。《兵法》一言甚佳:‘因其势而利导之’也。人谓齐人弱,田单乃因其弱以取胜,今日三万灶,明日二万灶,后日一万灶。又如韩信特地送许多人安于死地。乃始得胜。学者若有丝毫气在,必须进力!除非无了此气,只口不会说话,方可休也。因举浮屠语曰:‘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若王君者,可谓近之矣。
所幸王君在《年谱》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四方同道之襄助,“诸君或录文相邮,或发箧而授,皆指馈贫之囷,不索借书之瓻”。呜呼!孰知古风古道,今犹未替耶?故寒暑屡易,涓涓细流,汇为溪河。一代鸿儒之生平履迹及与并世学者之往还,亦始得首彰于世,自谓其功当非浅矣。罗志田教授尝言:“对研究历史未入门者,也许以读一些离我们时代较近的名家著作比较好一些。管见所及,下列诸人都是通人。他们的书,以至少翻阅一下为好: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吕思勉、鲁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钱穆、钱基博、陈垣、郭沫若、蒙文通、徐中舒。”然“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虽其中或不无疏舛,然创始者其惟艰,而后继者易为功,此亦为学之常,又奚足病哉?今试请读者诸君先拈却胸中先存之“基层地方院校”、“青年学人”数字,平心静读此书,则此书果何如哉?
闻君尚有研究蜀地历史文化之著作数种,已积稿盈尺,且将次第成书,余因更有所望焉。
是为序。
袁津琥
时辛卯正月下浣于时过独学斋
(《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中华书局即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