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一直没写完,如今忘记当时应该怎样结束了)
想起贞观唱歌片尾曲里头的几句歌词:谁的梦向天阙,冷月边关。狼烟走牧笛来,不见大漠荒原……
先说狼烟,有史学家说狼烟就是点起狼粪(这次不是猿粪,是狼粪!哈哈!)而使得烽火台浓烟滚滚,长城内人心惶惶!但是作者考证的却是狼粪根本燃烧不起来,因为狼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狼粪里头根本没什么剩下的,就算连动物的毛都消化得细细的,更何况动物骨头,小说主人公拿来燃烧,是一点儿也烧不起来的!再说狼粪很难得,(也许比猿粪要更难得!哈哈!)在野狼出没的地方去收集狼粪,那岂不是等于送死?!所以,狼烟一定就不是由于燃烧狼粪所引起的,大概是燃烧那所谓的湿牛粪或是某种能产生浓烟的植物枝干!
那么,为什么叫狼烟呢?这就是一个考究啦!由于狼是令人恐惧的,而草原民族是在与狼的长期搏斗中生存下来的,所以,草原民族,例如匈奴,鲜卑等,他们在狼的身上学习了很多狼兵法,狼本领!比孙子兵法还要厉害,还有的就是狼的凶狠,忍耐力强等特性!所以,当草原民族攻打进来的时候,就产生了狼来了一样的恐惧,让长城内的农民兄弟们腿软心颤!所以用狼烟来表达这种状况!
歌词中狼烟走表达的是一种战争结束后和平的状态!后面一句不见大漠荒原这歌词就可能有点问题了,唐朝的时候,草原应该是个美丽如伊甸园的地方,水清草美!虽然生活非常艰苦!大漠荒原的表达应该是现在的状态!也许就是文革前后几十年来人祸的劣迹所致的!所以,考虑一下,这句歌词是否要改呢?!
还有一条就是,贞观里面唐太宗为什么那么厉害呢?其实他是鲜卑族的后裔,祖辈在草原上生活,深受狼族血统的影响,既有狼的凶猛忍耐,又有草原民族的开阔胸襟!而故事中有一节提到的原太子学习匈奴人的生活,还在宫里让人效仿并称他为大汗什么的,应该说历史上记载是确有其事的!但是唐太宗为什么后来废了他呢?可能故事只是为了对人物的性格更为突出表现,也就是塑造这个人物的戏剧形象的时候予以夸张或是修改而来的!也许他并非如此软弱无能,但他所学习的匈奴的生活,也许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吧!依我看,李治也不是一个什么厉害的角色~!
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知识上的问题,而是对草原逐渐变成荒漠化的悲凉和忧伤!对现代文明取代传统游牧的忧思!草原的环境是恶劣的,草原牧民需要跟狼搏斗,跟天搏斗,也就是雪灾,夏季的蚊灾什么的,但是却练就了草原牧民强悍勇敢的性格和狼一样的智慧!还有水清草美人人热爱的草原人间伊甸美景!
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造就这些美丽的东西!只有人类到不了的地方,才保有了地球原来的面貌!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是恶劣的,但他们的生产方式却是最环保的!就连死后,也是回归自然的天葬,由狼吃掉,所谓的吃肉还肉!这种最自然的方式保有了草原大命!但是现代人膨胀的欲望和对自然环境的肆意掠夺以及野蛮的小农意识,使得草原变成了荒漠。
人都渴望过上好的生活,但是好的生活的代价就是美丽的草原变成了黄沙肆虐的荒漠!这是多么令人悲叹的命运!假如你如今正在和恶劣的环境搏斗时,请不要悲叹!因为它造就的是一种原始的美丽!深入它,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更为真切的朴实,一种更自然人生实质!
有一个故事,是讲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曾引用来说明知识的重要性:记者采访一个放牛娃:“你放牛为了什么?”“赚钱。”“赚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为了什么?”“生娃。”当时学生都在哄笑!但是我现在却觉得其实这种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的,反倒成了现代人向往的一种自然宁静的桃源生活!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朝向理想的追求吧!
在阅读藏地密码的同时也阅读叔本华的文章,两种东西比较,发现了很不相同的人生观!藏地密码的男主角是为了理想可以历尽一切艰险,甚至牺牲生命,他的人生是在切实的冒险和最艰难的追寻中实现他的意义的。而叔本华却认为,人不必为那些事情去冒险,一个真正有修养,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是能够独自忍受孤独,自己面对自己的思想和命运的人,也就是可以长时间不出门,相当于闭门静修的那种,当然,他所涉及的在我看来应该不叫做闭关修道,顶多叫做哲学家的冥思苦想吧!但我觉得用这两种方式生活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能够经历艰难险阻与忍受长期孤独,独自面对自己的人,都是勇士!
先说狼烟,有史学家说狼烟就是点起狼粪(这次不是猿粪,是狼粪!哈哈!)而使得烽火台浓烟滚滚,长城内人心惶惶!但是作者考证的却是狼粪根本燃烧不起来,因为狼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狼粪里头根本没什么剩下的,就算连动物的毛都消化得细细的,更何况动物骨头,小说主人公拿来燃烧,是一点儿也烧不起来的!再说狼粪很难得,(也许比猿粪要更难得!哈哈!)在野狼出没的地方去收集狼粪,那岂不是等于送死?!所以,狼烟一定就不是由于燃烧狼粪所引起的,大概是燃烧那所谓的湿牛粪或是某种能产生浓烟的植物枝干!
那么,为什么叫狼烟呢?这就是一个考究啦!由于狼是令人恐惧的,而草原民族是在与狼的长期搏斗中生存下来的,所以,草原民族,例如匈奴,鲜卑等,他们在狼的身上学习了很多狼兵法,狼本领!比孙子兵法还要厉害,还有的就是狼的凶狠,忍耐力强等特性!所以,当草原民族攻打进来的时候,就产生了狼来了一样的恐惧,让长城内的农民兄弟们腿软心颤!所以用狼烟来表达这种状况!
歌词中狼烟走表达的是一种战争结束后和平的状态!后面一句不见大漠荒原这歌词就可能有点问题了,唐朝的时候,草原应该是个美丽如伊甸园的地方,水清草美!虽然生活非常艰苦!大漠荒原的表达应该是现在的状态!也许就是文革前后几十年来人祸的劣迹所致的!所以,考虑一下,这句歌词是否要改呢?!
还有一条就是,贞观里面唐太宗为什么那么厉害呢?其实他是鲜卑族的后裔,祖辈在草原上生活,深受狼族血统的影响,既有狼的凶猛忍耐,又有草原民族的开阔胸襟!而故事中有一节提到的原太子学习匈奴人的生活,还在宫里让人效仿并称他为大汗什么的,应该说历史上记载是确有其事的!但是唐太宗为什么后来废了他呢?可能故事只是为了对人物的性格更为突出表现,也就是塑造这个人物的戏剧形象的时候予以夸张或是修改而来的!也许他并非如此软弱无能,但他所学习的匈奴的生活,也许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吧!依我看,李治也不是一个什么厉害的角色~!
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知识上的问题,而是对草原逐渐变成荒漠化的悲凉和忧伤!对现代文明取代传统游牧的忧思!草原的环境是恶劣的,草原牧民需要跟狼搏斗,跟天搏斗,也就是雪灾,夏季的蚊灾什么的,但是却练就了草原牧民强悍勇敢的性格和狼一样的智慧!还有水清草美人人热爱的草原人间伊甸美景!
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造就这些美丽的东西!只有人类到不了的地方,才保有了地球原来的面貌!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是恶劣的,但他们的生产方式却是最环保的!就连死后,也是回归自然的天葬,由狼吃掉,所谓的吃肉还肉!这种最自然的方式保有了草原大命!但是现代人膨胀的欲望和对自然环境的肆意掠夺以及野蛮的小农意识,使得草原变成了荒漠。
人都渴望过上好的生活,但是好的生活的代价就是美丽的草原变成了黄沙肆虐的荒漠!这是多么令人悲叹的命运!假如你如今正在和恶劣的环境搏斗时,请不要悲叹!因为它造就的是一种原始的美丽!深入它,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更为真切的朴实,一种更自然人生实质!
有一个故事,是讲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曾引用来说明知识的重要性:记者采访一个放牛娃:“你放牛为了什么?”“赚钱。”“赚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为了什么?”“生娃。”当时学生都在哄笑!但是我现在却觉得其实这种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的,反倒成了现代人向往的一种自然宁静的桃源生活!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朝向理想的追求吧!
在阅读藏地密码的同时也阅读叔本华的文章,两种东西比较,发现了很不相同的人生观!藏地密码的男主角是为了理想可以历尽一切艰险,甚至牺牲生命,他的人生是在切实的冒险和最艰难的追寻中实现他的意义的。而叔本华却认为,人不必为那些事情去冒险,一个真正有修养,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是能够独自忍受孤独,自己面对自己的思想和命运的人,也就是可以长时间不出门,相当于闭门静修的那种,当然,他所涉及的在我看来应该不叫做闭关修道,顶多叫做哲学家的冥思苦想吧!但我觉得用这两种方式生活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能够经历艰难险阻与忍受长期孤独,独自面对自己的人,都是勇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