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人人都能用英语》第五章“精读精读再精读”节选
李笑来《人人都能用英语》第五章“精读精读再精读”节选
其实 根本 不用上什么学习班,找来好书硬啃,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最快、最
见成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 尤其在 audiobook 如此丰富的今天,因为我坚信
朗读是获得一切语言能力的最根本手段
[批注75]
身边的朋友总 觉得我读书很快,事实上我读书很慢。我从不“泛读” ,因为
我觉得一本“翻 翻”就可以了的书是不值得去读的。我总觉得“泛读”只有一
种用处:用来粗略地判断拿在 手中的书质量如何。 二十多岁之后, 我发现自
己甚至在读小说的时候都喜欢一个字都不放过。 遇到措辞考究的作者,阅读过
程就更是充满了乐趣
[批注76]
之所以读书慢,也乐于慢,是因为当前的大环境可以给我一个“极端八卦”的
机会。我总是 慨叹“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 。看到作者提到某一作品或者 另外一个他所敬佩的作者, 马上就可以查得
到相关信息, 一头扎进去给它翻个底朝天才叫一 个爽
[批注77]
Credit Bubbles信用泡沫
[批注78]
读书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用很啰嗦的方式记笔记。 多年的经验使得
我不再相信自 己的记忆力,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笑来说“记笔记
一定用 Google ” 。摘录原文不 再耗费力气 (伟大的 Copy/Paste ) , 写
下批注, 甚至干脆写一整篇文章, 加以分类关键字 (以 便将来搜索) ,相
当耗费时间【google note总是没有尝试使用
[批注79]
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读书的最大惊喜往往来自反复阅读中的“偶然”发现。
阅读会刺激思 考,思考进而会改变阅读的质量,两者会相辅相成,相生却永不
相克。这个过程中几乎可以 清楚地体会到多巴胺的分泌,难怪中国古人说
“书中自有颜如玉” ,外国人说“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 ”
[批注80]
【对于外语,我的第一和二关总是停滞】教育设计者原本的意愿和顺序很可能
是这样: 1) 先识字,并识足够多的字(显然常用三千汉字 肯定 是不
够的 —— 对那些了与追求知 识的人来说) ; 2) 习得足够多的词汇量
; 3) 学习更多、更复杂的是概念 —— 每一个重要的概念都需要大量的
篇幅阐述;
[批注81]
4) 与此同时习得基本的逻辑运用能力,以便能够更有效地理解组织已知概念
及其相关 信息; 5) 通过不断的精读习得更多的概念理念; 6) 通过
大量的泛读扩充补充自己的概念和理念; 7) 通过实践重新理解重要概念
,修正对重要理念的理解; 8) 精读与泛读相互补充、交互运用
[批注82]
但是,基于种种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个太难乃至于难以成功的
过程,这个流 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错。 首先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识足
够多的字 (其实对于不断追求知识的人来说, 只 认得却不会用是 相当尴尬
的一件事情)
[批注83]
其次很多人也没有习得足够的词汇量 —— 尤其是那些貌似简单却随 时可能
形成各种逻辑陷阱的词汇(比如“所有” , “任何” , “不是就是”等等
) ;更 可怕的并不是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而是每个环节都多多少少存在缺
陷
[批注84]
很多的时候, 整个扭曲的世界观其实只不过是根植于一两个概念的欠缺或者错
误理解 —— 比 如“双盲测试”或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这样的概念。
而其实相当简单的逻辑却是许 多人一生搞不懂的东西, “害怕犯错”进而“
担心受到可怕的惩罚”是大多数人最终未能掌 握逻辑思考能力的唯一根源 —
— 教育有时不得不依赖“强制”而使得“恐惧”占据了很多人 的心神乃至于
永远无法摆脱它的阴影
[批注85]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从未有能力去“精读” —— 识字不够多,词
汇量不够大,概 念量不否丰富,逻辑不够严谨一句话,不具备“精读”的资格
[批注86]
最要命的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精读” —— 那是中小 学生
被逼才愿意做的 事情 —— “泛读”才是配得上自己年龄的活动 他们
就好像是股票市场里胡搞瞎搞的投资者一样,时而凭着运气发了点财,甚至是
大财,越 发地以为自己的成功绝非偶然 —— 心里想着 “我是有来历的, 走
在芸芸众生中这种感觉尤为 强烈”
[批注87]
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走到最后一个环节的人所掌握的“泛读”能力,和大多数
人以为的“泛 读”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尽管在“泛泛而读” ,却拥有足
够能力“不漏 过任何重要信息” , 并且常常还可以做到“在字里行间读到言
外之意” ;后者是真的“泛泛而已” ,从未获得过完 整的信息,在千疮百孔
的零碎信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特有幻觉(且不自知)
[批注88]
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再想重新培养自己的“精读”能力就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情了,因为有 太多错误的“模式”已经养成,各种各样的错误的理解早已错综
盘杂,理不清任何头绪
[批注89]
为什么这文章全都看懂了,可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我教了许多年的
TOEFL 阅读。刚开始的时候也很奇怪,这些学生怎么可能在看懂文章的前 提下
做错这么直观的题目呢?我大约花费了两三年时间才彻底弄清楚所谓的 “读懂
了” 其实 只不过是这些做错题目的考生的幻觉而已
[批注90]
原来,人类的大 脑有一种特殊且有强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识别” ( Patter
Recognization ) 105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张很多人的合影中迅速识别出某
个特定的人,即便照片上的那个人 可能与现在看起来很不一样(比如比现在年
轻 20 岁) ,这样的时候,我们运用的就是模式 识别能力
[批注91]
人类太依赖这种能力了,乃至于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模糊处理的变体,叫做“模
式拼接” 。 当 当 我们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 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
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 来 —— 并且还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
的模式【电影先知也这么解释人类强烈地需要某些说法】
[批注92]
合理的解释是,人们在此之前在很多地方都见过撒旦的面孔 —— 戏剧、电影
、动漫、插画等 等,所以在看到原本毫无意义的烟雾形状之时,迅速调用了大
脑中曾经存储过得“模式” ( Pattern ) , 而后用来“理解”当时所看到的
东西 —— 于是,他们“看”到了并不存在的撒 旦面孔
[批注93]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做错题目(实际上那些题目非常直观,只 要真的读懂
了文章,那题 目不可能做错)的学生坚信自己读懂了文章。他们实际上根本没
有读懂,他们只能读懂文章 中的某些部分,而另外一些部分他们读不懂。然而
,那些读懂了的部分就好像是天花板上原 本无意义的斑点一样,在这些学生不
知不觉启动自己的“模式拼接”能力之后,变成了貌似 有意义的模式 【我粗
略读课文也是这感受
[批注94]
这些模式实际上他 们正在阅读的文章的真实内容无关,甚至干脆相左。于是,
他们“觉得看懂了文章” ,实际 上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鬼才知道是什么的
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对题目?
[批注95]
精读的方法 读文章还是有一点点的方法的,读考试(
TOEFL/IELTS/SAT/GRE/GMAT )里的阅读文章 更是如此。但 请 放心, 真正有
效的方法总是非常简单的 。 (以下文字相对抽象一点,但, 也许这本身就是
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
[批注96]
当我们读进来第一句话(标识为 S1) 的时候,任务只有一个, “这句话在再
说什么?” ( What does S1 mean? 表示为 M1 )其实,有些时候,这并不
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两样东西支撑: 1) 语法知识; 2) 概念体系。 但是,
很多人竟然以为只需要单词就够了
[批注97]
然而,读进来第二句话( S2 )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 M2
,还要搞清楚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标识为 R1&2 ) —— 这是竟然有很多
人从来不做的事情
[批注98]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1. M1 被 M2 支持。这时,
M2 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 M1 —— What
?(举例、阐述) Why? (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 (方式、手 段
、步骤) 2. M1 与 M2 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 M1 与 M2 之间可
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 进、转折
[批注99]
如果, M1 、 M2 、 R1~2 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阅读理解”就 已
经全部完成。 然而,在考试中,考生往往遇到的情况是: 1. M1
未知、 M2 已知、 R1~2 已知; 2. M1 已知、 M2 未知、 R1~2 已知;
3. M1 已知、 M2 已知、 R1~2 未知
[批注100]
这与简单数学没什么两样 (就好像“ x+y=z ” ) —— 一个方程式里面有三
个变量,其中两 个已知,就很容易推导出第三个变量的值。如果三个变量都是
已知的,那也不算是什么考试 了。 要知道, 设计得严谨科学的阅读理解
考试中, 是不会出现一个方程式里有三个变量其中却竟 然有两个未知的情况
的 —— 那不叫考试,那叫“刁难”
[批注101]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
意(标记为 MP1 )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 MP2 ) ,最
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 关系 (标记为 RP1~2 ) —— 这就是更多人坚
决不做的事情了 —— 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道理都已经清楚了
[批注102]
之后 就是平时练习的步骤了。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
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 —— 查词典,查语法书, 甚至去查 Google 。 “
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 (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 这方面
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
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 —— 概括。
[批注103]
3.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
书效率高出许 多 —— 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 反复阅读若干遍。
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文章。
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 实际 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 记忆力
、 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 养成相隔
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复述与复习
[批注104]
因为速度的瓶颈根本就不在于“输入方式” ,而在于“理解能 力” 108 。我
也绝不相信“快速阅读”能靠一个什么“补习班”就可以解决 —— 我相信阅
读 理解速度只能通过积累提高
[批注105]
各种快速阅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它们假定所有的文字都是格式化的
—— 事实上这绝 对不可能。只有格式化的数据才能批处理,这是每一个程序
员都懂的道理。可问题在于,知 识不可能是格式化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
有的恰恰因为简单而难以理解并加以应用,而 它们之间 又相互关联,有着复
杂的依存关系。想用一套简单的模式处理所有的数据,这愚昧 的痴心妄想
[批注106]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 读书多的人读书快。 尽管好像人
们更愿意相信这 句话的反方向:那是“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 。 观
察一下生活。那些只读到初中再也不上学了的人,看书很慢的(姑且不论他们
能否看懂) , 也很省钱:一本几块钱的杂志可以读好几个
[批注107]
大学生读书就要快出许多,一 本杂志在坐地铁的过程中就可能被他翻阅完毕,
并且过后还能将其中精彩的内容复述给朋 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
二者之间的阅读量积累差 异实在是惊人
[批注108]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 差不多一分钟阅读大约 170 个英文单词。 而实际上,
中国学生如果在阅读中文的时候,可以做到差不多一分钟 200 字以上(因为中
文的字都是 单音节的,而英文词汇往往不止一个音节) 。 如果我们按照
200 字 / 分钟的阅读速度计算,不算小学时代,仅仅初中三年, 平均来看每
个 孩子每天的阅读量大约是 1.5 万字(仅相当于 75 分钟的阅读量)
[批注109]
喜好读书的孩子阅读量增长会超乎普通人想象 —— 他们的阅读速度会很自然
地提高 2 ~ 3 倍,又由于理解能力大幅度提升,他们往往并不需要“速读”
,而是通过“略 读” 获取更多的信息
[批注110]
一个人的阅读量积累越多,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阅读速度就越 快,
进而阅读量更容易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说,真正有用、有意义
的快速阅读能力,是靠积累获得的, 而非靠什么新鲜的不靠谱理 论,或者蒙
钱的培训班
[批注111]
却很少听到有人这么说: “ 文字太美了! ”很 多人对英语感兴趣,却对母
语没兴趣,这只能说明他们不了解文字的意义,只不过是肤浅的 实用主义者而
已。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英语好的话薪水高,机会多”而已。要不然他 们怎
么会对越南语、 缅甸语不感兴趣
[批注112]
人大多都如此, 都想要自己配不上的东西 —— 这是他 们的本质,也是他们
最终不快乐的根源。当然,他们把这种莫名其妙的行为称之为“追求” , 并
且对这个词有着特殊而又浓 厚的情感。 肤浅的实用主义者对英语的兴趣, 就
好像是一个不 懂工程的人对工具的兴趣一样无聊。 英语不过是一种文字
,这一点上来看,它并不比其它的文字更好、更高级、更优美
[批注113]
《最后一课》 ,作者都德激 情地写道,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而
在另外一个国度(这个国度里所使用的语言是地 球上使用者最多的语言:汉语
) , (中文)语文老师激动地(某种意义上也避重就轻地)讲述 着作者都德
的爱国热 情,一遍一遍地复述着都德那个狭隘民族主义 109 的弱智句子“法
语是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 —— 有比这个更为荒唐的场景么?
[批注114]
任何语言文字都有它自己固有的独特之处,都有它独特美丽的根源。然而最 终
,语言文字 是用来表述、记录、交流思想的 。如果有什么真正美丽或者更加
美丽的话,是思想,而 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美丽的思想,用任何语言表达都美
丽,用一种语言表达光芒四射,用另 外一种语言表达四射光芒
[批注115]
电影 V for Vendetta 110 中,主角 V 身中无数枪却不死,缓步逼近 Creedy
,而 Creedy 的手枪里已经没有了子弹,于是绝望地大喊, “ Why won ' t
you die?! ” V 淡然地说, “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 e than
flesh.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 , Mr. Creedy. 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批注116]
印象里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多懂一门语言的好处,是终于读到 Animal Farm 111
这本书的时候。 这本书在国内许多年前曾经是禁书 112 。经常可以在一些牛
人的文章里看到这本书被提及,我
109 当然,都德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拥有这种(狭隘
)民主主义情绪,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更可能应该被理 解为“英雄的”
[批注117]
大约在 1998 年前后,这本书在国内不再是禁书。今天,连新浪上都有这本书
的无删节中译本。不过,已 经好像很少有人对它感兴趣。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
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批注118]
却遍寻不得之,极为痛苦。终于有一天,搞到一本 Animal Farm 的英法对照本
,于是一口 气读完。 当时的我当然看不懂法文了, 而英文要靠不停地查词典
才可以。 那所谓的 “一口气” 大约是两个星期 —— 那书其实只不过是薄薄
的一个小册子而已。 Animal Farm 被誉为 20 世 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批注119]
这本书读过很久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多懂一门语言就相当于多出了
一片天空。英 语对我来说,不再是要“学”那么简单了,而是 要用它获得自
由 ,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自 由 —— 再说还有什么比精神上的自由更为宝贵
的东西呢?
[批注120]
有一天听 Randy Pausch 博士 114 在他的 “ The Last Lecture ” 中 说 “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 ' 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其实 根本 不用上什么学习班,找来好书硬啃,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最快、最
见成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 尤其在 audiobook 如此丰富的今天,因为我坚信
朗读是获得一切语言能力的最根本手段
[批注75]
身边的朋友总 觉得我读书很快,事实上我读书很慢。我从不“泛读” ,因为
我觉得一本“翻 翻”就可以了的书是不值得去读的。我总觉得“泛读”只有一
种用处:用来粗略地判断拿在 手中的书质量如何。 二十多岁之后, 我发现自
己甚至在读小说的时候都喜欢一个字都不放过。 遇到措辞考究的作者,阅读过
程就更是充满了乐趣
[批注76]
之所以读书慢,也乐于慢,是因为当前的大环境可以给我一个“极端八卦”的
机会。我总是 慨叹“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 。看到作者提到某一作品或者 另外一个他所敬佩的作者, 马上就可以查得
到相关信息, 一头扎进去给它翻个底朝天才叫一 个爽
[批注77]
Credit Bubbles信用泡沫
[批注78]
读书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用很啰嗦的方式记笔记。 多年的经验使得
我不再相信自 己的记忆力,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笑来说“记笔记
一定用 Google ” 。摘录原文不 再耗费力气 (伟大的 Copy/Paste ) , 写
下批注, 甚至干脆写一整篇文章, 加以分类关键字 (以 便将来搜索) ,相
当耗费时间【google note总是没有尝试使用
[批注79]
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读书的最大惊喜往往来自反复阅读中的“偶然”发现。
阅读会刺激思 考,思考进而会改变阅读的质量,两者会相辅相成,相生却永不
相克。这个过程中几乎可以 清楚地体会到多巴胺的分泌,难怪中国古人说
“书中自有颜如玉” ,外国人说“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 ”
[批注80]
【对于外语,我的第一和二关总是停滞】教育设计者原本的意愿和顺序很可能
是这样: 1) 先识字,并识足够多的字(显然常用三千汉字 肯定 是不
够的 —— 对那些了与追求知 识的人来说) ; 2) 习得足够多的词汇量
; 3) 学习更多、更复杂的是概念 —— 每一个重要的概念都需要大量的
篇幅阐述;
[批注81]
4) 与此同时习得基本的逻辑运用能力,以便能够更有效地理解组织已知概念
及其相关 信息; 5) 通过不断的精读习得更多的概念理念; 6) 通过
大量的泛读扩充补充自己的概念和理念; 7) 通过实践重新理解重要概念
,修正对重要理念的理解; 8) 精读与泛读相互补充、交互运用
[批注82]
但是,基于种种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个太难乃至于难以成功的
过程,这个流 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错。 首先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识足
够多的字 (其实对于不断追求知识的人来说, 只 认得却不会用是 相当尴尬
的一件事情)
[批注83]
其次很多人也没有习得足够的词汇量 —— 尤其是那些貌似简单却随 时可能
形成各种逻辑陷阱的词汇(比如“所有” , “任何” , “不是就是”等等
) ;更 可怕的并不是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而是每个环节都多多少少存在缺
陷
[批注84]
很多的时候, 整个扭曲的世界观其实只不过是根植于一两个概念的欠缺或者错
误理解 —— 比 如“双盲测试”或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这样的概念。
而其实相当简单的逻辑却是许 多人一生搞不懂的东西, “害怕犯错”进而“
担心受到可怕的惩罚”是大多数人最终未能掌 握逻辑思考能力的唯一根源 —
— 教育有时不得不依赖“强制”而使得“恐惧”占据了很多人 的心神乃至于
永远无法摆脱它的阴影
[批注85]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从未有能力去“精读” —— 识字不够多,词
汇量不够大,概 念量不否丰富,逻辑不够严谨一句话,不具备“精读”的资格
[批注86]
最要命的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精读” —— 那是中小 学生
被逼才愿意做的 事情 —— “泛读”才是配得上自己年龄的活动 他们
就好像是股票市场里胡搞瞎搞的投资者一样,时而凭着运气发了点财,甚至是
大财,越 发地以为自己的成功绝非偶然 —— 心里想着 “我是有来历的, 走
在芸芸众生中这种感觉尤为 强烈”
[批注87]
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走到最后一个环节的人所掌握的“泛读”能力,和大多数
人以为的“泛 读”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尽管在“泛泛而读” ,却拥有足
够能力“不漏 过任何重要信息” , 并且常常还可以做到“在字里行间读到言
外之意” ;后者是真的“泛泛而已” ,从未获得过完 整的信息,在千疮百孔
的零碎信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特有幻觉(且不自知)
[批注88]
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再想重新培养自己的“精读”能力就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情了,因为有 太多错误的“模式”已经养成,各种各样的错误的理解早已错综
盘杂,理不清任何头绪
[批注89]
为什么这文章全都看懂了,可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我教了许多年的
TOEFL 阅读。刚开始的时候也很奇怪,这些学生怎么可能在看懂文章的前 提下
做错这么直观的题目呢?我大约花费了两三年时间才彻底弄清楚所谓的 “读懂
了” 其实 只不过是这些做错题目的考生的幻觉而已
[批注90]
原来,人类的大 脑有一种特殊且有强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识别” ( Patter
Recognization ) 105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张很多人的合影中迅速识别出某
个特定的人,即便照片上的那个人 可能与现在看起来很不一样(比如比现在年
轻 20 岁) ,这样的时候,我们运用的就是模式 识别能力
[批注91]
人类太依赖这种能力了,乃至于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模糊处理的变体,叫做“模
式拼接” 。 当 当 我们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 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
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 来 —— 并且还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
的模式【电影先知也这么解释人类强烈地需要某些说法】
[批注92]
合理的解释是,人们在此之前在很多地方都见过撒旦的面孔 —— 戏剧、电影
、动漫、插画等 等,所以在看到原本毫无意义的烟雾形状之时,迅速调用了大
脑中曾经存储过得“模式” ( Pattern ) , 而后用来“理解”当时所看到的
东西 —— 于是,他们“看”到了并不存在的撒 旦面孔
[批注93]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做错题目(实际上那些题目非常直观,只 要真的读懂
了文章,那题 目不可能做错)的学生坚信自己读懂了文章。他们实际上根本没
有读懂,他们只能读懂文章 中的某些部分,而另外一些部分他们读不懂。然而
,那些读懂了的部分就好像是天花板上原 本无意义的斑点一样,在这些学生不
知不觉启动自己的“模式拼接”能力之后,变成了貌似 有意义的模式 【我粗
略读课文也是这感受
[批注94]
这些模式实际上他 们正在阅读的文章的真实内容无关,甚至干脆相左。于是,
他们“觉得看懂了文章” ,实际 上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鬼才知道是什么的
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对题目?
[批注95]
精读的方法 读文章还是有一点点的方法的,读考试(
TOEFL/IELTS/SAT/GRE/GMAT )里的阅读文章 更是如此。但 请 放心, 真正有
效的方法总是非常简单的 。 (以下文字相对抽象一点,但, 也许这本身就是
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
[批注96]
当我们读进来第一句话(标识为 S1) 的时候,任务只有一个, “这句话在再
说什么?” ( What does S1 mean? 表示为 M1 )其实,有些时候,这并不
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两样东西支撑: 1) 语法知识; 2) 概念体系。 但是,
很多人竟然以为只需要单词就够了
[批注97]
然而,读进来第二句话( S2 )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 M2
,还要搞清楚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标识为 R1&2 ) —— 这是竟然有很多
人从来不做的事情
[批注98]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1. M1 被 M2 支持。这时,
M2 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 M1 —— What
?(举例、阐述) Why? (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 (方式、手 段
、步骤) 2. M1 与 M2 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 M1 与 M2 之间可
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 进、转折
[批注99]
如果, M1 、 M2 、 R1~2 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阅读理解”就 已
经全部完成。 然而,在考试中,考生往往遇到的情况是: 1. M1
未知、 M2 已知、 R1~2 已知; 2. M1 已知、 M2 未知、 R1~2 已知;
3. M1 已知、 M2 已知、 R1~2 未知
[批注100]
这与简单数学没什么两样 (就好像“ x+y=z ” ) —— 一个方程式里面有三
个变量,其中两 个已知,就很容易推导出第三个变量的值。如果三个变量都是
已知的,那也不算是什么考试 了。 要知道, 设计得严谨科学的阅读理解
考试中, 是不会出现一个方程式里有三个变量其中却竟 然有两个未知的情况
的 —— 那不叫考试,那叫“刁难”
[批注101]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
意(标记为 MP1 )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 MP2 ) ,最
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 关系 (标记为 RP1~2 ) —— 这就是更多人坚
决不做的事情了 —— 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道理都已经清楚了
[批注102]
之后 就是平时练习的步骤了。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
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 —— 查词典,查语法书, 甚至去查 Google 。 “
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 (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 这方面
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
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 —— 概括。
[批注103]
3.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
书效率高出许 多 —— 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 反复阅读若干遍。
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文章。
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 实际 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 记忆力
、 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 养成相隔
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复述与复习
[批注104]
因为速度的瓶颈根本就不在于“输入方式” ,而在于“理解能 力” 108 。我
也绝不相信“快速阅读”能靠一个什么“补习班”就可以解决 —— 我相信阅
读 理解速度只能通过积累提高
[批注105]
各种快速阅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它们假定所有的文字都是格式化的
—— 事实上这绝 对不可能。只有格式化的数据才能批处理,这是每一个程序
员都懂的道理。可问题在于,知 识不可能是格式化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
有的恰恰因为简单而难以理解并加以应用,而 它们之间 又相互关联,有着复
杂的依存关系。想用一套简单的模式处理所有的数据,这愚昧 的痴心妄想
[批注106]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 读书多的人读书快。 尽管好像人
们更愿意相信这 句话的反方向:那是“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 。 观
察一下生活。那些只读到初中再也不上学了的人,看书很慢的(姑且不论他们
能否看懂) , 也很省钱:一本几块钱的杂志可以读好几个
[批注107]
大学生读书就要快出许多,一 本杂志在坐地铁的过程中就可能被他翻阅完毕,
并且过后还能将其中精彩的内容复述给朋 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
二者之间的阅读量积累差 异实在是惊人
[批注108]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 差不多一分钟阅读大约 170 个英文单词。 而实际上,
中国学生如果在阅读中文的时候,可以做到差不多一分钟 200 字以上(因为中
文的字都是 单音节的,而英文词汇往往不止一个音节) 。 如果我们按照
200 字 / 分钟的阅读速度计算,不算小学时代,仅仅初中三年, 平均来看每
个 孩子每天的阅读量大约是 1.5 万字(仅相当于 75 分钟的阅读量)
[批注109]
喜好读书的孩子阅读量增长会超乎普通人想象 —— 他们的阅读速度会很自然
地提高 2 ~ 3 倍,又由于理解能力大幅度提升,他们往往并不需要“速读”
,而是通过“略 读” 获取更多的信息
[批注110]
一个人的阅读量积累越多,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阅读速度就越 快,
进而阅读量更容易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说,真正有用、有意义
的快速阅读能力,是靠积累获得的, 而非靠什么新鲜的不靠谱理 论,或者蒙
钱的培训班
[批注111]
却很少听到有人这么说: “ 文字太美了! ”很 多人对英语感兴趣,却对母
语没兴趣,这只能说明他们不了解文字的意义,只不过是肤浅的 实用主义者而
已。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英语好的话薪水高,机会多”而已。要不然他 们怎
么会对越南语、 缅甸语不感兴趣
[批注112]
人大多都如此, 都想要自己配不上的东西 —— 这是他 们的本质,也是他们
最终不快乐的根源。当然,他们把这种莫名其妙的行为称之为“追求” , 并
且对这个词有着特殊而又浓 厚的情感。 肤浅的实用主义者对英语的兴趣, 就
好像是一个不 懂工程的人对工具的兴趣一样无聊。 英语不过是一种文字
,这一点上来看,它并不比其它的文字更好、更高级、更优美
[批注113]
《最后一课》 ,作者都德激 情地写道,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而
在另外一个国度(这个国度里所使用的语言是地 球上使用者最多的语言:汉语
) , (中文)语文老师激动地(某种意义上也避重就轻地)讲述 着作者都德
的爱国热 情,一遍一遍地复述着都德那个狭隘民族主义 109 的弱智句子“法
语是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 —— 有比这个更为荒唐的场景么?
[批注114]
任何语言文字都有它自己固有的独特之处,都有它独特美丽的根源。然而最 终
,语言文字 是用来表述、记录、交流思想的 。如果有什么真正美丽或者更加
美丽的话,是思想,而 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美丽的思想,用任何语言表达都美
丽,用一种语言表达光芒四射,用另 外一种语言表达四射光芒
[批注115]
电影 V for Vendetta 110 中,主角 V 身中无数枪却不死,缓步逼近 Creedy
,而 Creedy 的手枪里已经没有了子弹,于是绝望地大喊, “ Why won ' t
you die?! ” V 淡然地说, “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 e than
flesh.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 , Mr. Creedy. 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批注116]
印象里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多懂一门语言的好处,是终于读到 Animal Farm 111
这本书的时候。 这本书在国内许多年前曾经是禁书 112 。经常可以在一些牛
人的文章里看到这本书被提及,我
109 当然,都德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拥有这种(狭隘
)民主主义情绪,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更可能应该被理 解为“英雄的”
[批注117]
大约在 1998 年前后,这本书在国内不再是禁书。今天,连新浪上都有这本书
的无删节中译本。不过,已 经好像很少有人对它感兴趣。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
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批注118]
却遍寻不得之,极为痛苦。终于有一天,搞到一本 Animal Farm 的英法对照本
,于是一口 气读完。 当时的我当然看不懂法文了, 而英文要靠不停地查词典
才可以。 那所谓的 “一口气” 大约是两个星期 —— 那书其实只不过是薄薄
的一个小册子而已。 Animal Farm 被誉为 20 世 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批注119]
这本书读过很久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多懂一门语言就相当于多出了
一片天空。英 语对我来说,不再是要“学”那么简单了,而是 要用它获得自
由 ,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自 由 —— 再说还有什么比精神上的自由更为宝贵
的东西呢?
[批注120]
有一天听 Randy Pausch 博士 114 在他的 “ The Last Lecture ” 中 说 “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 ' 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
ogm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16 07:10:14
-
longchunj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6 2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