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嘲人与自嘲
50年笔记不辍积累素材
1916年夏季,东萨摩亚的帕果港湾里泊着一艘名叫索默纳的蒸汽船,暴风雨迫使它滞留不前,无法按原计划开往西萨摩亚的首府阿皮亚,于是,一位英国医疗传教士的妻子开始同一个40开外的英国佬聊了起来。这位女士大谈特谈太平洋岛屿上的那些基督教的化外之民,说他们肮脏、堕落,不论男女都衣不蔽体,跳的舞蹈下流不堪,第一次到达他们的传教地,没一个村子里能找出一位“好”姑娘。
假如她知道眼前的这位先生乃是萨默塞特·毛姆,她大概会少说两句。就因为这次不经意的交谈,日后她将成为一篇小说、一出戏剧以及三部电影里的人物原型:《雨》中那位胆小、愚蠢而又自命不凡的戴维逊太太。按故事大王毛姆的习惯,记笔记属于拳不离手,还可为日后的小说囤积素材,这位太太的行止就被他用寥寥四五百字给留了下来。日后,当他在自己50多年来涂下的随手文字里整理出的《作家笔记》出版时,读者们就能发现戴维逊太太当初给毛姆留下的印象。
编《笔记》时的毛姆已经年过七旬了。20岁时他满嘴班香宋艳,大把大把的日志都奔着格言警句而去,到了70岁,他已不需要再为成为聪明人而努力,他在自己的大脑里支起一张太师椅,安安静静躺下,颐养天年。
幽默来自对世故的深度体验
比毛姆大5岁的安德烈·纪德,那阵子也定居于里维埃拉,与毛姆的宅第相隔不远。1948年春天,一位肖像画家去给纪德画像时顺便拜访毛姆,同他共进午餐。画家问:“你认得纪德吗?”毛姆信口答:“我从没见过他,不过我曾和纪德在往返巴黎与伦敦的‘金箭’列车上共过一个车厢。”画家很诧异,为什么他不自我介绍下呢?“这会很尴尬嘛!”毛姆淡淡笑答,“我们的对话可能会是这样的:‘纪德先生,我是萨默塞特·毛姆。’纪德先生马上反问:‘谁?’我可不想冒这个险。”
这就是毛姆聪明练达的地方。他在嘲笑别人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的才华、名声、信仰、年龄准备好一副锁镣。自189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之后,毛姆每一次出新作,都是在冒被人问“谁?”的险,但很快他就不需要担心了:读者们感到,自己总是与这个洞察力惊人、说话永远到位的家伙心气相投,他的幽默来自于一种对世故的深度体验,但他又返过身来,伸出中指,对着那种世故咯咯大笑。到了1941年,名满天下、著作等身的毛姆可以笃悠悠地去嘲笑那些拿热脸贴名人屁股的俗人了。
睿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秒杀企图与它对话的平庸。和所有聪明人一样,毛姆也时常面对那些智力上的绝对劣势者,不过他乐意自我节制,尤其到了晚年,他知道为了最大限度地缓和自然规律的报复,有必要像同情自己去日无多一样同情他人的暗昧不明。
笔记展现作家灵感之光
《作家笔记》里慷慨地公布了一系列上好的小说素材,其中帕果帕果之夜已化作毛姆生涯里的里程碑之一。另一个写于1901年的故事,关于一个红杏出墙的贵妇,40年后则被他敷衍成了另一则小说《上校之妻》。除去这少数五六则叙事型笔记,以及毛姆明言自己不愿使用的笔记外,至少还有20个绘声绘色的叙事断片,是毛姆发布出来供人“免费下载”的。
当然,没有人敢轻易动用毛姆先生的灵感:他的聪明和他的作品一样早已家喻户晓。早在1908年的夏季,毛姆就因为自己名下的4部戏剧同时在伦敦上演、创下伦敦建城以来之一大奇迹而为世人所知。当时,著名的政治漫画杂志《笨拙》还刊发了一幅漫画:4张宣传毛姆戏的海报贴在墙上,前面缩着个莎士比亚,正满脸愠妒地咬着自己的手指甲。到1948年,毛姆的所有著作,包括英文原版和译本在内,已经卖出了200万本,版税所得足够让他山吃海喝地再活上两辈子。
不过,名利缠身又素无信仰的毛姆没有变成另一个人。他在里维埃拉孜孜不倦地回信,因为他觉得人们写信给他,是因为他们孤独。有一位克利夫兰的女士来信,坦白说自己有了心上人,向毛姆讨教该如何得到他并拴住他的心,毛姆复信:“得到一个男人要靠性的吸引;掌握住一个男人要靠性的满足。”这是毛姆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他经常如此,用极精炼的词句申说常识度人。当他意识到自己在美国享有巨大的读者群,在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他本人最爱的国家西班牙都备受崇拜时,便更加抓紧余生去普及常识……
自嘲,至死不改
“我既不相信永生,也不渴望永生。我希望我的死能够迅速、安详,待我呼出最后一口气,我那有着各种抱负、各种弱点的灵魂就随之消散,不复存在,如果能确定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啦。”
http://www.xwwb.com/web/wb2008/wb2008news.php?db=16&thisid=87020
1916年夏季,东萨摩亚的帕果港湾里泊着一艘名叫索默纳的蒸汽船,暴风雨迫使它滞留不前,无法按原计划开往西萨摩亚的首府阿皮亚,于是,一位英国医疗传教士的妻子开始同一个40开外的英国佬聊了起来。这位女士大谈特谈太平洋岛屿上的那些基督教的化外之民,说他们肮脏、堕落,不论男女都衣不蔽体,跳的舞蹈下流不堪,第一次到达他们的传教地,没一个村子里能找出一位“好”姑娘。
假如她知道眼前的这位先生乃是萨默塞特·毛姆,她大概会少说两句。就因为这次不经意的交谈,日后她将成为一篇小说、一出戏剧以及三部电影里的人物原型:《雨》中那位胆小、愚蠢而又自命不凡的戴维逊太太。按故事大王毛姆的习惯,记笔记属于拳不离手,还可为日后的小说囤积素材,这位太太的行止就被他用寥寥四五百字给留了下来。日后,当他在自己50多年来涂下的随手文字里整理出的《作家笔记》出版时,读者们就能发现戴维逊太太当初给毛姆留下的印象。
编《笔记》时的毛姆已经年过七旬了。20岁时他满嘴班香宋艳,大把大把的日志都奔着格言警句而去,到了70岁,他已不需要再为成为聪明人而努力,他在自己的大脑里支起一张太师椅,安安静静躺下,颐养天年。
幽默来自对世故的深度体验
比毛姆大5岁的安德烈·纪德,那阵子也定居于里维埃拉,与毛姆的宅第相隔不远。1948年春天,一位肖像画家去给纪德画像时顺便拜访毛姆,同他共进午餐。画家问:“你认得纪德吗?”毛姆信口答:“我从没见过他,不过我曾和纪德在往返巴黎与伦敦的‘金箭’列车上共过一个车厢。”画家很诧异,为什么他不自我介绍下呢?“这会很尴尬嘛!”毛姆淡淡笑答,“我们的对话可能会是这样的:‘纪德先生,我是萨默塞特·毛姆。’纪德先生马上反问:‘谁?’我可不想冒这个险。”
这就是毛姆聪明练达的地方。他在嘲笑别人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的才华、名声、信仰、年龄准备好一副锁镣。自189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之后,毛姆每一次出新作,都是在冒被人问“谁?”的险,但很快他就不需要担心了:读者们感到,自己总是与这个洞察力惊人、说话永远到位的家伙心气相投,他的幽默来自于一种对世故的深度体验,但他又返过身来,伸出中指,对着那种世故咯咯大笑。到了1941年,名满天下、著作等身的毛姆可以笃悠悠地去嘲笑那些拿热脸贴名人屁股的俗人了。
睿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秒杀企图与它对话的平庸。和所有聪明人一样,毛姆也时常面对那些智力上的绝对劣势者,不过他乐意自我节制,尤其到了晚年,他知道为了最大限度地缓和自然规律的报复,有必要像同情自己去日无多一样同情他人的暗昧不明。
笔记展现作家灵感之光
《作家笔记》里慷慨地公布了一系列上好的小说素材,其中帕果帕果之夜已化作毛姆生涯里的里程碑之一。另一个写于1901年的故事,关于一个红杏出墙的贵妇,40年后则被他敷衍成了另一则小说《上校之妻》。除去这少数五六则叙事型笔记,以及毛姆明言自己不愿使用的笔记外,至少还有20个绘声绘色的叙事断片,是毛姆发布出来供人“免费下载”的。
当然,没有人敢轻易动用毛姆先生的灵感:他的聪明和他的作品一样早已家喻户晓。早在1908年的夏季,毛姆就因为自己名下的4部戏剧同时在伦敦上演、创下伦敦建城以来之一大奇迹而为世人所知。当时,著名的政治漫画杂志《笨拙》还刊发了一幅漫画:4张宣传毛姆戏的海报贴在墙上,前面缩着个莎士比亚,正满脸愠妒地咬着自己的手指甲。到1948年,毛姆的所有著作,包括英文原版和译本在内,已经卖出了200万本,版税所得足够让他山吃海喝地再活上两辈子。
不过,名利缠身又素无信仰的毛姆没有变成另一个人。他在里维埃拉孜孜不倦地回信,因为他觉得人们写信给他,是因为他们孤独。有一位克利夫兰的女士来信,坦白说自己有了心上人,向毛姆讨教该如何得到他并拴住他的心,毛姆复信:“得到一个男人要靠性的吸引;掌握住一个男人要靠性的满足。”这是毛姆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他经常如此,用极精炼的词句申说常识度人。当他意识到自己在美国享有巨大的读者群,在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他本人最爱的国家西班牙都备受崇拜时,便更加抓紧余生去普及常识……
自嘲,至死不改
“我既不相信永生,也不渴望永生。我希望我的死能够迅速、安详,待我呼出最后一口气,我那有着各种抱负、各种弱点的灵魂就随之消散,不复存在,如果能确定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啦。”
http://www.xwwb.com/web/wb2008/wb2008news.php?db=16&thisid=87020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