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访法隆寺
奈良境内有好几个历史久远的著名寺院,其中的东大寺我去了不下十次,但其他的还一个也没去过。前几天刚好在豆瓣上读了关于日本传统建筑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奈良的法隆寺,于是昨天趁着假日和不错的天气前往一探究竟。
临行前做了下功课,得知法隆寺是由日本历史上被当作神一样看待的人物圣德太子创建的。他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女天皇推古天皇的摄政王,最大的功绩就是使佛教在日本兴盛以及向中国派送遣隋使。另外,法隆寺里的五重塔和金堂等建筑据考证已有超过1300年的历史,是现存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群。它还是日本首个世界遗产。尽管觉得日本的寺庙都是大同小异,但看看1300年前保存至今的东西还是让我有几分期待。
寺庙大门前的路上种的是几排高大的松树,感觉庄重而安详。奇怪的是周遭冷冷清清,没几个游客。不仅跟国内的景点的熙熙攘攘无法相比,跟同是位于奈良的东大寺的高人气比更是天渊之别。倒是觉得这样的气氛才跟古刹更相配。
走进山门,五重塔和中门马上映入眼帘。进入西院细看,五重塔感觉跟很多日本古木塔无异,但它是其中年代最长的一座。日本古塔都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清冷之感,颜色是黑黑的。建造当初应该不是这个颜色,只是年代久远,木头都变黑了,而日本人决不会对其重新翻新什么的。他们对古物的审美就是保持其原来面貌,包括岁月留下的痕迹。
金堂是安放佛像的佛殿,造型优美,跟旁边的五重塔可谓珠联璧合了。里面安放了多尊佛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而风格迥异。最早的佛像脸部和身材都很瘦长,后来显然受到中国唐代的审美影响,变得丰满起来。金堂里负责管理的大叔看我拿着资料着,就热情跟我解释哪尊像是哪个佛,是哪个年代制作的。我感觉日本的老年人都挺可爱的,他们很多人退休了也继续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爱好也广泛,不像中国的老人家只能在家带孙子。
寺内文物集中在大宝藏院中展出,其中最有名的是玉虫厨子和百济观音。日本不少有一定历史的寺庙都设有自己的文物馆,规格不比一般的博物馆低。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兴福寺宝物馆的阿修罗像,前两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曾引得万人空巷。可见日本国民对文物的热爱。展品基本都是佛像,还有一些字画。参观完毕有如下几个印象:1 文物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大部分已有上千年历史,能躲过这么多的自然灾害、战火和人为的破坏实在难得。2 佛像造型都很优美,看来这么多年人类的审美观变化不大。3 有一幅壁画跟敦煌的飞天太像了。古时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与西院相比,东院伽篮的规模小了许多,主要建筑是个八角圆堂,叫“梦殿”,这个名字可真够罗曼蒂克的。印象中日本古建筑里这样的造型很少见,而且外形的确很美,所以被称梦殿也不奇怪了。里面安放的是一个观音菩萨的立像。据说这个像曾在1000多年的时间内被秘藏,直到100多年前才被人发现。如今这个像也只是在每年春秋两季很短的时间内向大众展示,大概是要保持其神秘面貌吧。
走出山门时,阳光出来了。迎面上来一群看来是修学旅行的初中生,一张张全是朝气蓬勃的脸。整个院内顿时感觉明朗了起来。
说实在的,这几年在京都附近也看了不少寺院,但大都是旅游热点或者是为看花看红叶去的,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对寺庙本身并不关注。这次一个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去一个不是那么热门的寺庙看,才真正关注起它的历史、建筑以及佛像的表情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就是寺庙的建筑,包括塔啊大殿回廊什么的都很美,而且显得跟周围的自然环境很和谐。来到寺庙,看看佛像恬静的面容,心里也会很安静平和。这大概是我这次的法隆寺之旅最大的收获了。
回来时在大阪的书店逛了一圈,买了本《关西25个花之名寺》,计划今年随着季节推移逐一拜访,哈哈,又是个理想大于现实的计划。
临行前做了下功课,得知法隆寺是由日本历史上被当作神一样看待的人物圣德太子创建的。他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女天皇推古天皇的摄政王,最大的功绩就是使佛教在日本兴盛以及向中国派送遣隋使。另外,法隆寺里的五重塔和金堂等建筑据考证已有超过1300年的历史,是现存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群。它还是日本首个世界遗产。尽管觉得日本的寺庙都是大同小异,但看看1300年前保存至今的东西还是让我有几分期待。
寺庙大门前的路上种的是几排高大的松树,感觉庄重而安详。奇怪的是周遭冷冷清清,没几个游客。不仅跟国内的景点的熙熙攘攘无法相比,跟同是位于奈良的东大寺的高人气比更是天渊之别。倒是觉得这样的气氛才跟古刹更相配。
![]() |
寺院外的松树 |
走进山门,五重塔和中门马上映入眼帘。进入西院细看,五重塔感觉跟很多日本古木塔无异,但它是其中年代最长的一座。日本古塔都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清冷之感,颜色是黑黑的。建造当初应该不是这个颜色,只是年代久远,木头都变黑了,而日本人决不会对其重新翻新什么的。他们对古物的审美就是保持其原来面貌,包括岁月留下的痕迹。
![]() |
中们与五重塔 |
金堂是安放佛像的佛殿,造型优美,跟旁边的五重塔可谓珠联璧合了。里面安放了多尊佛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而风格迥异。最早的佛像脸部和身材都很瘦长,后来显然受到中国唐代的审美影响,变得丰满起来。金堂里负责管理的大叔看我拿着资料着,就热情跟我解释哪尊像是哪个佛,是哪个年代制作的。我感觉日本的老年人都挺可爱的,他们很多人退休了也继续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爱好也广泛,不像中国的老人家只能在家带孙子。
![]() |
五重塔与金堂 |
寺内文物集中在大宝藏院中展出,其中最有名的是玉虫厨子和百济观音。日本不少有一定历史的寺庙都设有自己的文物馆,规格不比一般的博物馆低。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兴福寺宝物馆的阿修罗像,前两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曾引得万人空巷。可见日本国民对文物的热爱。展品基本都是佛像,还有一些字画。参观完毕有如下几个印象:1 文物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大部分已有上千年历史,能躲过这么多的自然灾害、战火和人为的破坏实在难得。2 佛像造型都很优美,看来这么多年人类的审美观变化不大。3 有一幅壁画跟敦煌的飞天太像了。古时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与西院相比,东院伽篮的规模小了许多,主要建筑是个八角圆堂,叫“梦殿”,这个名字可真够罗曼蒂克的。印象中日本古建筑里这样的造型很少见,而且外形的确很美,所以被称梦殿也不奇怪了。里面安放的是一个观音菩萨的立像。据说这个像曾在1000多年的时间内被秘藏,直到100多年前才被人发现。如今这个像也只是在每年春秋两季很短的时间内向大众展示,大概是要保持其神秘面貌吧。
![]() |
梦殿 |
走出山门时,阳光出来了。迎面上来一群看来是修学旅行的初中生,一张张全是朝气蓬勃的脸。整个院内顿时感觉明朗了起来。
说实在的,这几年在京都附近也看了不少寺院,但大都是旅游热点或者是为看花看红叶去的,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对寺庙本身并不关注。这次一个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去一个不是那么热门的寺庙看,才真正关注起它的历史、建筑以及佛像的表情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就是寺庙的建筑,包括塔啊大殿回廊什么的都很美,而且显得跟周围的自然环境很和谐。来到寺庙,看看佛像恬静的面容,心里也会很安静平和。这大概是我这次的法隆寺之旅最大的收获了。
回来时在大阪的书店逛了一圈,买了本《关西25个花之名寺》,计划今年随着季节推移逐一拜访,哈哈,又是个理想大于现实的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