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啡之田子坊
上月,去了田子坊,边走边拍,舍不得关掉镜头,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是新奇的,拍回很多照片,来不及整理,美其名曰找个好角度写个大稿,然后一个月过去了,我的好角度自然还没找到,文字也是一个没写,昨天看《城市画报》,倒是出来了田子坊的专题。
想想奇怪,怎么这个时候出这个专题,去年我在美院研究所做实习生的时候,上海那些大大小小的创意园地都已经成规模,并且有专门的地图标识。原本都以为自己过时了,没想到画报在这个时候也选择了这个专题,看来,对于非日报来说,时效性这个东西不重要,只要有自圆其说的理由。
李晖给出了理由,交织回忆与创意的地方
主标题起的很好:田子坊速写
今天的田子坊,是那种去一次绝对不够,去十次也绝不会腻味的地方。那些深藏在骨子里的小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牵动人心:老石库门民居之间的间隔很密,时光的流逝,磨损了这里门窗和墙面的砖石,相对于簇新的建筑,更能激起人内心的琐细记忆,在我们的儿时的光阴里,烙印着的那些孩童的嬉闹,老人的背影,屋顶上的鸽子,晾晒在小巷里头顶的衣服,夕阳的颜色,又或雨水落下时尘埃的味道,邻居家炉子上炖着的红烧肉的浓香……这些你可能正在遗忘的生活,又似回到了眼前。而且当你想看的时候,不妨去走走看看,或许置身在那种交织着温暖记忆和新生活创意的地方,有让人的精神得到滋养恢复活力的奇效。”
“在田子坊,日益形成的,是一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令生活与工作毫不冲突的价值观,一种想要发挥自身所长,并乐于与同道分享的精神,一种对自己日渐清晰,保持自我同时又将这个自我与人分享的人生态度。”
这是他们说的,对我而言,放弃工厂仓库地盘,今天不过多了一个商业地块。而留存下来,就留存了文化,留存了城市的记忆,形成与发达经济相辉映的文化产业,形成城市独有的艺术和时尚区域。田子坊很热闹,每一处都坐满了人,却不觉得吵闹,心不生烦,这是极为难得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人在旁边走,有人对着他们拍照,他们都可以毫不理会,埋着头轻声地说话。
作为同样热衷策划喜欢文字的媒体人,我急切想看看画报是怎么做好组织田子坊专题的。人,还是要出的,让名流来推荐田子坊的某几家特色小店要比每家店的罗列来的有味道,人文关怀是文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喜欢杂志上刊登了十几幅个人照片,有员工的有老板的,人,从来都是最美的主角。还有最后的速写地图,很完整。
想想奇怪,怎么这个时候出这个专题,去年我在美院研究所做实习生的时候,上海那些大大小小的创意园地都已经成规模,并且有专门的地图标识。原本都以为自己过时了,没想到画报在这个时候也选择了这个专题,看来,对于非日报来说,时效性这个东西不重要,只要有自圆其说的理由。
李晖给出了理由,交织回忆与创意的地方
主标题起的很好:田子坊速写
今天的田子坊,是那种去一次绝对不够,去十次也绝不会腻味的地方。那些深藏在骨子里的小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牵动人心:老石库门民居之间的间隔很密,时光的流逝,磨损了这里门窗和墙面的砖石,相对于簇新的建筑,更能激起人内心的琐细记忆,在我们的儿时的光阴里,烙印着的那些孩童的嬉闹,老人的背影,屋顶上的鸽子,晾晒在小巷里头顶的衣服,夕阳的颜色,又或雨水落下时尘埃的味道,邻居家炉子上炖着的红烧肉的浓香……这些你可能正在遗忘的生活,又似回到了眼前。而且当你想看的时候,不妨去走走看看,或许置身在那种交织着温暖记忆和新生活创意的地方,有让人的精神得到滋养恢复活力的奇效。”
“在田子坊,日益形成的,是一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令生活与工作毫不冲突的价值观,一种想要发挥自身所长,并乐于与同道分享的精神,一种对自己日渐清晰,保持自我同时又将这个自我与人分享的人生态度。”
这是他们说的,对我而言,放弃工厂仓库地盘,今天不过多了一个商业地块。而留存下来,就留存了文化,留存了城市的记忆,形成与发达经济相辉映的文化产业,形成城市独有的艺术和时尚区域。田子坊很热闹,每一处都坐满了人,却不觉得吵闹,心不生烦,这是极为难得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人在旁边走,有人对着他们拍照,他们都可以毫不理会,埋着头轻声地说话。
作为同样热衷策划喜欢文字的媒体人,我急切想看看画报是怎么做好组织田子坊专题的。人,还是要出的,让名流来推荐田子坊的某几家特色小店要比每家店的罗列来的有味道,人文关怀是文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喜欢杂志上刊登了十几幅个人照片,有员工的有老板的,人,从来都是最美的主角。还有最后的速写地图,很完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