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之争谁对谁错?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202904421740/
年前,韩寒和麦田的论战硝烟还未散去,号称“打假斗士”的方舟子迅速接过麦田的枪,连发了几篇博文和韩寒展开一场“唇枪舌战”,双方的战争还各自拉来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助阵,韩寒拉来了路金波、韩仁均(父亲),李其纲等,而方舟子更是拉来了彭晓云、张放等人,形成了两派阵营,互相攻击开火,直到现在,双方仍然没有消停,而网友公众更是分成两批队伍,随后,韩寒也表示将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看这场论战的人群还未散去,究竟谁对谁错,我们仍然拭目以待。
从目前的阵势来看,方舟子的出示的种种证据都摆不上台面,方舟子明显趋弱,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自己提供的很多证据以及言论都有说诟病,可谓是错漏百出,这些林林总总散乱的证据似乎说明了方舟子搜集证据的良苦用心,看似有理有据有节,但是细细深究,我们会发现里面的逻辑混乱颠倒的错误,笔者从媒体评论分析以及韩寒、方舟子博客、微博中搜集整理到了以下几条:
1、《杯中窥人》中引用拉丁文暴漏了韩寒找枪手?
这篇令韩寒成名之作《杯中窥人》是方舟子作为韩寒找枪手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其中韩寒在文中引用了拉丁文,甚至连出处都有,但是正是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引用拉丁文单词拼写错误”说法,方舟子质疑韩寒肯定找枪手,但从腾讯网编辑找出的证据来看,发现引用拉丁文另有来源,这个版本的拉丁文单词和韩寒如出一辙,很明显韩寒看的就是这个版本,而对于质疑韩寒是否真的有看这本《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如果没看,是否就真的找了枪手?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年少的时候和我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显示自己有渊博的学问,读过很多书,常常在文章中引用某些人的话语或者某本书里面的一些段落,但这并不代表你看了原著,其中有可能是你从某个人的文章中间接知道这些话语,知道了这个段落,而你喜欢把它摘抄下来作为你写文章旁征博引的论据,这些未尝不可,虽然如今早已30岁的韩寒早已摆脱这种方法,但是对于当时17岁的韩寒来说,用这种方法写文章并无多大错误,也不可能成为韩寒找枪手的证据,所以说,方舟子第一枪就打错了。
2、文章《求医》引用大段英文原著细节描写不太可能?
另一篇被方舟子诟病的文章就是韩寒的《求医》,文章引用了一句的英文书名,以及引用了一大段原著细节上的描写,方舟子质疑:如果没有看英文原著,是不可能直书英文书名的,甚至连里面的细节都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针对这样的质疑,有网友找出了1988年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不仅封面就写了“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里面还有一页完美解释了韩寒怎么能够“这么熟练”引用屠格涅夫的,很明显,方舟子的第二枪又打错了。
3、即使读错三重门就是找人代笔?
韩寒的第一本书《三重门》也是让方舟子大为诟病的,此前对韩寒为何起这个名字有所质疑韩寒做出回应后,方舟子再次抓住了韩寒的把柄,认为《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所以,方舟子认为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看起来论证的没有破绽,然而,被尖锐媒体仔细审查,在《三重门》的正文中对“三重门”的来历是有解释的,并且这个词出现了两次·····显然,《三重门》的作者既是知道“三重”典出的意思是指重要,但又是可以双关为“三chong”,并且直接连上“门”的。这完全符合韩寒自称的对书名有过“反复的思量”这一说法。书名当然可以,也更应该念作“三chong门”。所以,方舟子的第三枪再次打错了。
4、为了找证据,真假无所谓?
被媒体所质疑方舟子打假证据不足的还有另外一个小情节:在《韩寒的悬赏闹剧》中,方舟子引用了一条被删掉的“网友”微博—— “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然而,该网友“朽木之一”后来发了一个长微博交代,原来这条微博是用来测试方舟子是否会偏听单方面有利证据而杜撰出来的。虽然方舟子在博文里说了“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然而该网友称方舟子在私信索要该微博原文时,“似乎并不关心我那条微博的真实性”,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很明显,方舟子被“钓鱼”了,一向被称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先不说质疑韩寒的种种证据,但贫从这个细节就可知,为了找到驳倒韩寒的证据,无论真假来者不拒的作风让人对打假斗士的称号有所质疑甚至不屑。
打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是名人打假,求证求证再求证,对各种证据还要细究出处、真实性、可靠性等等,因而只能小心小心再小心,但是方舟子这样的一个小举动,堪称不是打假斗士的典范啊。
5、为了驳倒韩寒,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程序?
外界质疑方舟子动机除了上面所说的方舟子对于驳倒韩寒证据真假来者不拒外,更多的是因为方舟子为了驳倒韩寒,不惜采用的各种手段程序都是媒体外界所诟病的,比如,方舟子曾转发了一条内容为“反对韩寒的文章上面都有禁令,不让发”的微博,并加上一条按语——“凭什么,靠韩三篇成功转身获得护身符?那更要继续。”网友评论方舟子这招“不但借刀杀了人,而且树立了自己不畏强权的硬汉形象,让手下的粉丝们肃然起敬”;再比如,方舟子转载了网友Vivo分析《杯中窥人》引用的拉丁文来自马恩全集的看法,并借机讽刺韩寒不可能看这种大部头。但当Vivo考证出《求医》里那些高深的引用确实可能来自韩寒自己的摘抄后,方舟子就无视了。方舟子也是只转对自己有利的,而无视不利的。
同时对于一些事实性的错误,外界乃至当事人其实早已经澄清了,但是方舟子仍然延续事实性的错误,不得不说方舟子的严谨态度让人质疑。
6、与众名人论战,虽然小胜,但是明显不靠谱
此前的方舟子早已和打工皇帝唐骏、李开复、罗永浩等人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看似方舟子胜了,其实方舟子里面的很多言论仍然站不住脚,显得不靠谱,例如,在传统中医药实践对青蒿素发明的影响上,他与他所赞赏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长饶毅教授的看法就有所不同,方舟子持彻底否定的观点,饶毅则是承认传统中医药实践的作用。在中药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方舟子也基本持否定态度,但饶毅则称“中国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来看,他对中药现代化的观点可能更正确,而方舟子则显得有些极端(腾讯网)。
·············
还有很多对方舟子的质疑,从各种林林总总的质疑声中出来确实不容易,我只是列了媒体报纸外界公众对方舟子的这些质疑中的相对重要致命的绩点,单从这几点,笔者可以略微得出方舟子此战必败无疑,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方舟子的很多理论仍然站不住脚,不靠谱多于靠谱,方舟子的打假斗士的神话似乎濒临破灭,其实无意于评价这场历时之久的方韩之争谁对谁错?方韩之争,其实是一场没有胜者、没有对错的论战,看似方舟子错了,但是质疑的动机没有错,看似韩寒错了,但是证据不足逻辑错误。有网友评论说,如果持续下去,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反而是双方的敌人坐收渔翁之利。倘若这样,那么几千字的评论似乎已经错了,明显我也是被骗的一方换句话说,该干嘛干嘛去,不要让方韩之争掩盖媒体关注的焦点,还有形形色色的底层人民需要媒体去关注,无声无息的结束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但假若这样草草收场结束,不免让人质疑这场论战的实质和动机?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为什么麦田质疑韩寒,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麦田文中的各种现象,诸如拼爹、包装等等,或许麦田将枪口对错了人;为什么韩寒会成名,因为人们关注这个社会的教育,关注韩寒所代表的80后、90后的群体现状等,寄望于韩寒的现象能引起各界的重视;为什么方舟子要打假,因为这个社会到处都有假。
很赞同一位博友的观点:两者之争,从功利主义道德推理来看,他们自己一来不见得怎么舒服,二来做了事与愿违的自己。这般持续下去,意义何在?如此执意,不如各退一步,暂时偃旗息鼓,待真有必要时,再继续这场论战吧!
年前,韩寒和麦田的论战硝烟还未散去,号称“打假斗士”的方舟子迅速接过麦田的枪,连发了几篇博文和韩寒展开一场“唇枪舌战”,双方的战争还各自拉来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助阵,韩寒拉来了路金波、韩仁均(父亲),李其纲等,而方舟子更是拉来了彭晓云、张放等人,形成了两派阵营,互相攻击开火,直到现在,双方仍然没有消停,而网友公众更是分成两批队伍,随后,韩寒也表示将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看这场论战的人群还未散去,究竟谁对谁错,我们仍然拭目以待。
从目前的阵势来看,方舟子的出示的种种证据都摆不上台面,方舟子明显趋弱,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自己提供的很多证据以及言论都有说诟病,可谓是错漏百出,这些林林总总散乱的证据似乎说明了方舟子搜集证据的良苦用心,看似有理有据有节,但是细细深究,我们会发现里面的逻辑混乱颠倒的错误,笔者从媒体评论分析以及韩寒、方舟子博客、微博中搜集整理到了以下几条:
1、《杯中窥人》中引用拉丁文暴漏了韩寒找枪手?
这篇令韩寒成名之作《杯中窥人》是方舟子作为韩寒找枪手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其中韩寒在文中引用了拉丁文,甚至连出处都有,但是正是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引用拉丁文单词拼写错误”说法,方舟子质疑韩寒肯定找枪手,但从腾讯网编辑找出的证据来看,发现引用拉丁文另有来源,这个版本的拉丁文单词和韩寒如出一辙,很明显韩寒看的就是这个版本,而对于质疑韩寒是否真的有看这本《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如果没看,是否就真的找了枪手?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年少的时候和我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显示自己有渊博的学问,读过很多书,常常在文章中引用某些人的话语或者某本书里面的一些段落,但这并不代表你看了原著,其中有可能是你从某个人的文章中间接知道这些话语,知道了这个段落,而你喜欢把它摘抄下来作为你写文章旁征博引的论据,这些未尝不可,虽然如今早已30岁的韩寒早已摆脱这种方法,但是对于当时17岁的韩寒来说,用这种方法写文章并无多大错误,也不可能成为韩寒找枪手的证据,所以说,方舟子第一枪就打错了。
2、文章《求医》引用大段英文原著细节描写不太可能?
另一篇被方舟子诟病的文章就是韩寒的《求医》,文章引用了一句的英文书名,以及引用了一大段原著细节上的描写,方舟子质疑:如果没有看英文原著,是不可能直书英文书名的,甚至连里面的细节都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针对这样的质疑,有网友找出了1988年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不仅封面就写了“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里面还有一页完美解释了韩寒怎么能够“这么熟练”引用屠格涅夫的,很明显,方舟子的第二枪又打错了。
3、即使读错三重门就是找人代笔?
韩寒的第一本书《三重门》也是让方舟子大为诟病的,此前对韩寒为何起这个名字有所质疑韩寒做出回应后,方舟子再次抓住了韩寒的把柄,认为《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所以,方舟子认为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看起来论证的没有破绽,然而,被尖锐媒体仔细审查,在《三重门》的正文中对“三重门”的来历是有解释的,并且这个词出现了两次·····显然,《三重门》的作者既是知道“三重”典出的意思是指重要,但又是可以双关为“三chong”,并且直接连上“门”的。这完全符合韩寒自称的对书名有过“反复的思量”这一说法。书名当然可以,也更应该念作“三chong门”。所以,方舟子的第三枪再次打错了。
4、为了找证据,真假无所谓?
被媒体所质疑方舟子打假证据不足的还有另外一个小情节:在《韩寒的悬赏闹剧》中,方舟子引用了一条被删掉的“网友”微博—— “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然而,该网友“朽木之一”后来发了一个长微博交代,原来这条微博是用来测试方舟子是否会偏听单方面有利证据而杜撰出来的。虽然方舟子在博文里说了“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然而该网友称方舟子在私信索要该微博原文时,“似乎并不关心我那条微博的真实性”,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很明显,方舟子被“钓鱼”了,一向被称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先不说质疑韩寒的种种证据,但贫从这个细节就可知,为了找到驳倒韩寒的证据,无论真假来者不拒的作风让人对打假斗士的称号有所质疑甚至不屑。
打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是名人打假,求证求证再求证,对各种证据还要细究出处、真实性、可靠性等等,因而只能小心小心再小心,但是方舟子这样的一个小举动,堪称不是打假斗士的典范啊。
5、为了驳倒韩寒,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程序?
外界质疑方舟子动机除了上面所说的方舟子对于驳倒韩寒证据真假来者不拒外,更多的是因为方舟子为了驳倒韩寒,不惜采用的各种手段程序都是媒体外界所诟病的,比如,方舟子曾转发了一条内容为“反对韩寒的文章上面都有禁令,不让发”的微博,并加上一条按语——“凭什么,靠韩三篇成功转身获得护身符?那更要继续。”网友评论方舟子这招“不但借刀杀了人,而且树立了自己不畏强权的硬汉形象,让手下的粉丝们肃然起敬”;再比如,方舟子转载了网友Vivo分析《杯中窥人》引用的拉丁文来自马恩全集的看法,并借机讽刺韩寒不可能看这种大部头。但当Vivo考证出《求医》里那些高深的引用确实可能来自韩寒自己的摘抄后,方舟子就无视了。方舟子也是只转对自己有利的,而无视不利的。
同时对于一些事实性的错误,外界乃至当事人其实早已经澄清了,但是方舟子仍然延续事实性的错误,不得不说方舟子的严谨态度让人质疑。
6、与众名人论战,虽然小胜,但是明显不靠谱
此前的方舟子早已和打工皇帝唐骏、李开复、罗永浩等人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看似方舟子胜了,其实方舟子里面的很多言论仍然站不住脚,显得不靠谱,例如,在传统中医药实践对青蒿素发明的影响上,他与他所赞赏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长饶毅教授的看法就有所不同,方舟子持彻底否定的观点,饶毅则是承认传统中医药实践的作用。在中药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方舟子也基本持否定态度,但饶毅则称“中国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来看,他对中药现代化的观点可能更正确,而方舟子则显得有些极端(腾讯网)。
·············
还有很多对方舟子的质疑,从各种林林总总的质疑声中出来确实不容易,我只是列了媒体报纸外界公众对方舟子的这些质疑中的相对重要致命的绩点,单从这几点,笔者可以略微得出方舟子此战必败无疑,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方舟子的很多理论仍然站不住脚,不靠谱多于靠谱,方舟子的打假斗士的神话似乎濒临破灭,其实无意于评价这场历时之久的方韩之争谁对谁错?方韩之争,其实是一场没有胜者、没有对错的论战,看似方舟子错了,但是质疑的动机没有错,看似韩寒错了,但是证据不足逻辑错误。有网友评论说,如果持续下去,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反而是双方的敌人坐收渔翁之利。倘若这样,那么几千字的评论似乎已经错了,明显我也是被骗的一方换句话说,该干嘛干嘛去,不要让方韩之争掩盖媒体关注的焦点,还有形形色色的底层人民需要媒体去关注,无声无息的结束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但假若这样草草收场结束,不免让人质疑这场论战的实质和动机?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为什么麦田质疑韩寒,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麦田文中的各种现象,诸如拼爹、包装等等,或许麦田将枪口对错了人;为什么韩寒会成名,因为人们关注这个社会的教育,关注韩寒所代表的80后、90后的群体现状等,寄望于韩寒的现象能引起各界的重视;为什么方舟子要打假,因为这个社会到处都有假。
很赞同一位博友的观点:两者之争,从功利主义道德推理来看,他们自己一来不见得怎么舒服,二来做了事与愿违的自己。这般持续下去,意义何在?如此执意,不如各退一步,暂时偃旗息鼓,待真有必要时,再继续这场论战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