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送别的人都有一段故事
送别何须顾及形象
每个送别的人都有一段故事
金陵晚报 蒋慧
车站的月台是最富戏剧性的地方,朱自清的《背影》写在车站,贾樟柯著名的个人成长回忆录式电影就叫《站台》。在车站,有人离开,有人回归,每个提着行李箱的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送别的人都有一段依依不舍。
春运季的车站,故事总是特别多。行李箱里装着的,可以是衣服,可以是书,可以是给家人带的年货。站台上送别的,可以哭,可以笑,可以追着车疯跑。
都把一切都带回家
春运季的车站里最多的除了人,就是旅行箱。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旅行箱遍地都是,不时成为别人的绊脚石,却是主人沉甸甸的惦记。
大学生小楠身边堆着一只半人高的粉红色行李箱,检票的队伍每移动一寸,她就费力地拖着箱子移动一步。“箱子里都是衣服、书、还有被套什么的。”小楠说,每到寒假总要带书回家,虽然知道一回家就会玩疯了,哪里顾得上看书,但小楠总是无法阻止自己装箱的手。总要等到箱子快撑爆了,小楠才肯收手,拉链撑得拉不上,小楠就跪在箱子上拍拍打打:“什么都想往箱子里装。”
人过中年的老刘同样带了许多行李,除了两个行李箱还提了一只编织袋。“除了几件衣服,都是年货和给家里人带的礼物。”老刘的老家在湖北,与妻子定居南京许多年,还保持着回老家过年的习惯。他告诉我,编织袋里的全是熟食,老父亲爱吃,行李箱里还有几盒积木带给小侄孙,“一年不见,估计长到我膝盖高了”。老刘说,年纪越大,行李箱里自己东西的比重就越少。拥挤的人群里,老刘艰难地护着行李,仿佛护着一群雏鸡的老母鸡。
月台送别故事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为离别写下了这样的词。“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 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为离别写过这样的诗。月台上有不少独行侠,也有不少依依惜别的人。
网上流传一个相册,拍得就是车站分别的场景。有情侣在人群中相拥吻别,有年轻的夫妻隔着车厢玻璃门打电话流泪告别,有妻子追着刚开动的列车向丈夫挥手致意。也有年迈的父亲站在车窗外,火车上的儿女用手指在结满水汽的车窗上划出了一个“保重”,父亲低头垂泪。也有坐在车上的老人举起怀抱中的小婴儿,教他挥手与车窗外的年轻母亲告别。
相册主人给图片配上的标题是“离别的车站,旁观者也许会说至于吗,而当时的心情只有他们会懂”。离别本是私事,车站的离别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私事。惜别者的眼中只看得到对方,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也好,深情拥抱也好,对着开出去的车疯了一样地追也好,那个在乎的人已经将要离你远去了,形象还算什么。
我在车站遇上已为人母的李小姐时,她刚送完回老家过年的小女儿和丈夫。“我今年加班,大概春节没法回家了。”李小姐说,这一刻才明白为人父母多么不易,丈夫和女儿刚离开这片土地,她已经开始想念小女儿了。李小姐回想起小时候父母送她上学的场景:“每次都是我爸送我到车站,帮我拎行李检查车票,每次总要等车开才舍得离开。”李小姐回忆,父亲不爱说话,在等车开的间隙,常站在月台上抽一支烟,不时抬头看看女儿,“终于现在我要扮演父亲曾经扮演过的角色,做那个送别的人”。
作家木心曾写过“离别,走的那个因为忙于应付新遭遇,接纳新印象,不及多想,而送别的那个,仍在原地,明显感到少一个人了,所以处处触发冷寂的酸楚——我经识了无数次送别后才认为送别者更凄凉。”在春运的别离中,走的一个与送别的那个,同样满腹酸楚,只是这春节,总要轰轰烈烈地过下去。
(原文载于金陵晚报,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每个送别的人都有一段故事
金陵晚报 蒋慧
车站的月台是最富戏剧性的地方,朱自清的《背影》写在车站,贾樟柯著名的个人成长回忆录式电影就叫《站台》。在车站,有人离开,有人回归,每个提着行李箱的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送别的人都有一段依依不舍。
春运季的车站,故事总是特别多。行李箱里装着的,可以是衣服,可以是书,可以是给家人带的年货。站台上送别的,可以哭,可以笑,可以追着车疯跑。
都把一切都带回家
春运季的车站里最多的除了人,就是旅行箱。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旅行箱遍地都是,不时成为别人的绊脚石,却是主人沉甸甸的惦记。
大学生小楠身边堆着一只半人高的粉红色行李箱,检票的队伍每移动一寸,她就费力地拖着箱子移动一步。“箱子里都是衣服、书、还有被套什么的。”小楠说,每到寒假总要带书回家,虽然知道一回家就会玩疯了,哪里顾得上看书,但小楠总是无法阻止自己装箱的手。总要等到箱子快撑爆了,小楠才肯收手,拉链撑得拉不上,小楠就跪在箱子上拍拍打打:“什么都想往箱子里装。”
人过中年的老刘同样带了许多行李,除了两个行李箱还提了一只编织袋。“除了几件衣服,都是年货和给家里人带的礼物。”老刘的老家在湖北,与妻子定居南京许多年,还保持着回老家过年的习惯。他告诉我,编织袋里的全是熟食,老父亲爱吃,行李箱里还有几盒积木带给小侄孙,“一年不见,估计长到我膝盖高了”。老刘说,年纪越大,行李箱里自己东西的比重就越少。拥挤的人群里,老刘艰难地护着行李,仿佛护着一群雏鸡的老母鸡。
月台送别故事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为离别写下了这样的词。“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 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为离别写过这样的诗。月台上有不少独行侠,也有不少依依惜别的人。
网上流传一个相册,拍得就是车站分别的场景。有情侣在人群中相拥吻别,有年轻的夫妻隔着车厢玻璃门打电话流泪告别,有妻子追着刚开动的列车向丈夫挥手致意。也有年迈的父亲站在车窗外,火车上的儿女用手指在结满水汽的车窗上划出了一个“保重”,父亲低头垂泪。也有坐在车上的老人举起怀抱中的小婴儿,教他挥手与车窗外的年轻母亲告别。
相册主人给图片配上的标题是“离别的车站,旁观者也许会说至于吗,而当时的心情只有他们会懂”。离别本是私事,车站的离别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私事。惜别者的眼中只看得到对方,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也好,深情拥抱也好,对着开出去的车疯了一样地追也好,那个在乎的人已经将要离你远去了,形象还算什么。
我在车站遇上已为人母的李小姐时,她刚送完回老家过年的小女儿和丈夫。“我今年加班,大概春节没法回家了。”李小姐说,这一刻才明白为人父母多么不易,丈夫和女儿刚离开这片土地,她已经开始想念小女儿了。李小姐回想起小时候父母送她上学的场景:“每次都是我爸送我到车站,帮我拎行李检查车票,每次总要等车开才舍得离开。”李小姐回忆,父亲不爱说话,在等车开的间隙,常站在月台上抽一支烟,不时抬头看看女儿,“终于现在我要扮演父亲曾经扮演过的角色,做那个送别的人”。
作家木心曾写过“离别,走的那个因为忙于应付新遭遇,接纳新印象,不及多想,而送别的那个,仍在原地,明显感到少一个人了,所以处处触发冷寂的酸楚——我经识了无数次送别后才认为送别者更凄凉。”在春运的别离中,走的一个与送别的那个,同样满腹酸楚,只是这春节,总要轰轰烈烈地过下去。
(原文载于金陵晚报,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