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的日子
到福建日报社实习的第一天是星期一,赶上部里一周一次的例会,每个记者在会上通报本周要完成的题目和稿件。带评论和调查性质的文章,大概每周一人准备一篇,消息类的由编辑临时安排记者写,一般在几百字左右。听我说好像很正式,其实就是围坐在一桌的人拉拉杂杂地聊着各样的事,从孩子入托,到奥运会。前前后后五次例会,由于记者都有各自的任务,又或者是家庭、健康原因,没有满员过,奥运会期间倒是减员一半。顺便提一下,围坐着的实习生亦有十人之多。
经济文教部本是两部,合并后多少有些杂糅的意思。例会上,一边报“朱熹文化节”的题,一边报“福州的盲道”的题,有“塑胶袋是否环保”,有“出租车如何走向公司化”。讨论后边是福建省的大事小事,一件件仿佛都触手可及,亟待解决。见到郑光生也是在会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迟到了,之后的一个月里,跟着他学了些东西。那一周,他的题目是关于福建造船业的,长期以来福建造船业没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后来,知道得更详细了,福建的造船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形象一些说,造船厂把买来的船切割开来,将其加长,再以更高吨位的价格卖出去。乍听上去,相当粗糙。用会上他们的话,别看就只是切割、焊接,技术也是有要求的。
会后,我分在了光生的手下,接过他的名片,说完,“有采访通知我”后,两天内,再没见到他。郑光生,福建日报社经济文教部主任记者,名片上很明显的位置用楷体印着“新闻是社会的良知”,这话让人肃然起敬。接着的两天里,来上班,就坐在光生的位置上,其它的实习生也不忙碌,无所事事地看着报纸。光生桌上的书大概是最多的,除开基本政治上的读本,从《法律的经济分析》,到一本龙应台的《百年思索》。一旁采访本厚厚地堆着20来本,翻开封面是2000年到2001年间的,六七年前,这些东西才刚刚写完放在这里。桌子上已经堆了很多东西,来自不同地方的信件,公安局的、银行的、某农业报刊的等等。像是无用的历史堆在了这里。从中间我找到一份题为“福建旧书市场”的调查报告,署名的是位实习记者。对内容我倒是很有兴趣。
在解放前,福州的旧书交易市场是很发达的。旧书交易的存在完全由经济利益驱动,书商往往是论斤收购旧书,在按单本计价卖出。这让我想起,上经济学的教授,他从厦门搬回福州的时候,按斤卖掉了许多旧书,很是惋惜。不过此后,他从源源不断的不收费的电子书中又找回了乐趣。再说旧书交易,由于政治原因,主要是旧书交易市场上,存在的不负责任的出版物,文化部门进行了管制,至今旧书交易在福州也没能恢复。报告中,提到闽侯一私人藏书者,由于从事旧书交易,两层楼,约20万册的藏书被查抄了。应当说,旧书市场是读书人的天堂,在福州,旧书交易已经不成形了。原位于南后街、花鸟市场的交易市场早已不见踪影,旧书交易没有恢复的趋势。关键的问题仍然在于政策,没有支持旧书市场的政策,再往上回溯,就关系到文化开放的整体趋势了。
对于经济文教部,周一、周三、周五都有一整版的经济新闻,二、四有一整版的三农报道,周四有思明之窗一版。部里共十六个人,编导两人,编辑四人,记者十人,编辑平常来上班,接收稿件、排版,对记者没有规定必须到岗。实习生参与的稿子能署上名刊出来,一位实习同学发完稿后,想收藏一份刊有自己名字的福建日报,遂至报亭询问,答,福建日报这种报纸我们不卖,因为销量不好。此念作罢。福建日报虽是机关报,也还是较为开放的。实习期间,恰巧光生有篇文章因为题目有煽动性,而遭到退稿。他定的题目是“房地产商忽悠了谁?”。发不了,原打算转为内参送到省里(这路子还是头会听说),后又遭到否定。为了写这篇文章,光生收集了福州房地产交易网站上的信息,让我帮着统计整理。整理过程中,福州房地产交易网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就整体而言,用于判断趋势还是合理的。统计后的数据,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销售率在80%以下的楼盘,为销售出的面积相当可观,结论是房价仍处于高位,有下行的空间。现在已是十月份了,当时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还是那句话,信什么,别信广告。还有个话题,是从例会上听来的,光生在福州房价最高的时候,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估计是挣了一笔。对于一个写经济新闻的记者来说,或许从资本投资获取利益,再平常不过了。拿着资产去做投资,很多情况是,有胆子想,没胆子做。
房地产是从光生那接来的第二件事,第一件是个采访,到省经贸委采访出口退税调整的事情。采访在下午,我补习了一中午的出口退税知识,对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明了了不少,上课的话,大概只有税收实务才会讲到这些。原以为,采访该在不断的提问中进行,然而,这位处长滔滔不绝。他说的几点,都改变了固有的一些看法。一是关于政府的决策,半年多来中央调低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个扭盈为亏的举措。从中更容易得出自由主义经济的结论,政府只该是个守夜人的形象,政府并不能为实际产业的运营制定好的政策。第二是,关于政府的规模,处长提到的事实表明,政策使企业濒临倒闭,即使地方政府拿钱来救,也是杯水车薪。地方一年的财政根本救不了几家公司。由此看,中国政府又是较小的。这一点上,若是地方能有更独立的财税,甚而是发债的权利,局面又会大不一样了。再有就是,今年以前,受限制的新闻报道,包括处长提到的04年江西税票案,都很难找到消息。04年的税票案影响深远,国税局的检查随时都会形成,严重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整个出口环节,据说对福建省影响至今犹存,当年却是鲜见报道。现在看,新闻报道的自由,是随着奥运会发展起来了。在此之前是雪灾和5.12大地震的报道,奥运会后三鹿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山西接连的煤矿事件。一年之间,中国好像“透亮”了起来。采访后,光生让写700字左右的消息。写了发去,半小时后,光生回了他写的,大相径庭。
除了光生安排的事,实习期间,还和王琳一起采访了福州市公安局的盖局长。我们俩人由不同的记者带着,为她当了一次向导后,熟络起来。听着她的西安口音,说着在四川的学校里,遇上的地震的那些事,依然觉得遥远。说说盖局长吧,他原是山东人,一辈子干着警察这份职业,采访他的时候,他已是肝癌晚期了,每两个月要去上海过滤一次血。局长依旧很高兴能为我们讲讲那些过去的事,其实这是题外话,那天采访的主题是,福州市公安局施行的一系列监督警员、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举措。这个监督系统是局长费了大气力建立起来的,原则上,底层的违规、违纪行为可以顺畅地达到监管部门,然而,我对其真实的运行仍然怀疑。在福州存在的公权与私权的合谋还是个大问题。
实习间,最后的一次采访是去华福公司,采访了华福的首任董事长,赵宗信。赵老已是90高龄了,对于改革开放初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深。华福公司是省里直属的投资公司,直接参与福建省改革开放初的各个项目的投资,为包括,厦门国际机场、水口水电站、兴业银行等众多工程项目和实业企业提供资金和帮助。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开放初,省里是利用了海外侨胞资源,完成了起先的几项合作,既有在日本的会社,也有美国的银行。华福在日本广泛地发债融资,也吃过苦头。融资并不是困难,而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使资金没有发挥效用,导致亏损。这成了华福在90年代举步维艰的直接原因。应当说,当年的这些企业的优势,无人能比,有国企银行作担保,摆出一副改革的姿态,边摸索,边学习。恰恰体现出,国家对金融行业的控制,限制了更为广泛的金融交易。赵老让人感觉到,一代代踏踏实实发展下去的正道。
实习的一个月,很短,光生叮嘱,将来要是打算干这一行,对省里的这些事要多关注,书,也要敞开了去读。实习期间,看了光生的工资条,工资不高,补助很多。实习的尾巴,光生参加分派各地记者站站长的筛选,选上了相当于副处级,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的工资。除了日报外,光生一定也写些其它的东西去发,没有告诉给我罢了。
实习结束后,再听不到周一例会的嘈杂,也觉得不舒服。一群人围在一起谈点正事,再夹杂点家事,才不觉得闷。光生要是回家和爱人聊国际仲裁,她也不一定爱听。喜欢的东西成了正业,再舒服没有的事了。
2008-10-14
经济文教部本是两部,合并后多少有些杂糅的意思。例会上,一边报“朱熹文化节”的题,一边报“福州的盲道”的题,有“塑胶袋是否环保”,有“出租车如何走向公司化”。讨论后边是福建省的大事小事,一件件仿佛都触手可及,亟待解决。见到郑光生也是在会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迟到了,之后的一个月里,跟着他学了些东西。那一周,他的题目是关于福建造船业的,长期以来福建造船业没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后来,知道得更详细了,福建的造船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形象一些说,造船厂把买来的船切割开来,将其加长,再以更高吨位的价格卖出去。乍听上去,相当粗糙。用会上他们的话,别看就只是切割、焊接,技术也是有要求的。
会后,我分在了光生的手下,接过他的名片,说完,“有采访通知我”后,两天内,再没见到他。郑光生,福建日报社经济文教部主任记者,名片上很明显的位置用楷体印着“新闻是社会的良知”,这话让人肃然起敬。接着的两天里,来上班,就坐在光生的位置上,其它的实习生也不忙碌,无所事事地看着报纸。光生桌上的书大概是最多的,除开基本政治上的读本,从《法律的经济分析》,到一本龙应台的《百年思索》。一旁采访本厚厚地堆着20来本,翻开封面是2000年到2001年间的,六七年前,这些东西才刚刚写完放在这里。桌子上已经堆了很多东西,来自不同地方的信件,公安局的、银行的、某农业报刊的等等。像是无用的历史堆在了这里。从中间我找到一份题为“福建旧书市场”的调查报告,署名的是位实习记者。对内容我倒是很有兴趣。
在解放前,福州的旧书交易市场是很发达的。旧书交易的存在完全由经济利益驱动,书商往往是论斤收购旧书,在按单本计价卖出。这让我想起,上经济学的教授,他从厦门搬回福州的时候,按斤卖掉了许多旧书,很是惋惜。不过此后,他从源源不断的不收费的电子书中又找回了乐趣。再说旧书交易,由于政治原因,主要是旧书交易市场上,存在的不负责任的出版物,文化部门进行了管制,至今旧书交易在福州也没能恢复。报告中,提到闽侯一私人藏书者,由于从事旧书交易,两层楼,约20万册的藏书被查抄了。应当说,旧书市场是读书人的天堂,在福州,旧书交易已经不成形了。原位于南后街、花鸟市场的交易市场早已不见踪影,旧书交易没有恢复的趋势。关键的问题仍然在于政策,没有支持旧书市场的政策,再往上回溯,就关系到文化开放的整体趋势了。
对于经济文教部,周一、周三、周五都有一整版的经济新闻,二、四有一整版的三农报道,周四有思明之窗一版。部里共十六个人,编导两人,编辑四人,记者十人,编辑平常来上班,接收稿件、排版,对记者没有规定必须到岗。实习生参与的稿子能署上名刊出来,一位实习同学发完稿后,想收藏一份刊有自己名字的福建日报,遂至报亭询问,答,福建日报这种报纸我们不卖,因为销量不好。此念作罢。福建日报虽是机关报,也还是较为开放的。实习期间,恰巧光生有篇文章因为题目有煽动性,而遭到退稿。他定的题目是“房地产商忽悠了谁?”。发不了,原打算转为内参送到省里(这路子还是头会听说),后又遭到否定。为了写这篇文章,光生收集了福州房地产交易网站上的信息,让我帮着统计整理。整理过程中,福州房地产交易网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就整体而言,用于判断趋势还是合理的。统计后的数据,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销售率在80%以下的楼盘,为销售出的面积相当可观,结论是房价仍处于高位,有下行的空间。现在已是十月份了,当时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还是那句话,信什么,别信广告。还有个话题,是从例会上听来的,光生在福州房价最高的时候,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估计是挣了一笔。对于一个写经济新闻的记者来说,或许从资本投资获取利益,再平常不过了。拿着资产去做投资,很多情况是,有胆子想,没胆子做。
房地产是从光生那接来的第二件事,第一件是个采访,到省经贸委采访出口退税调整的事情。采访在下午,我补习了一中午的出口退税知识,对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明了了不少,上课的话,大概只有税收实务才会讲到这些。原以为,采访该在不断的提问中进行,然而,这位处长滔滔不绝。他说的几点,都改变了固有的一些看法。一是关于政府的决策,半年多来中央调低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个扭盈为亏的举措。从中更容易得出自由主义经济的结论,政府只该是个守夜人的形象,政府并不能为实际产业的运营制定好的政策。第二是,关于政府的规模,处长提到的事实表明,政策使企业濒临倒闭,即使地方政府拿钱来救,也是杯水车薪。地方一年的财政根本救不了几家公司。由此看,中国政府又是较小的。这一点上,若是地方能有更独立的财税,甚而是发债的权利,局面又会大不一样了。再有就是,今年以前,受限制的新闻报道,包括处长提到的04年江西税票案,都很难找到消息。04年的税票案影响深远,国税局的检查随时都会形成,严重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整个出口环节,据说对福建省影响至今犹存,当年却是鲜见报道。现在看,新闻报道的自由,是随着奥运会发展起来了。在此之前是雪灾和5.12大地震的报道,奥运会后三鹿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山西接连的煤矿事件。一年之间,中国好像“透亮”了起来。采访后,光生让写700字左右的消息。写了发去,半小时后,光生回了他写的,大相径庭。
除了光生安排的事,实习期间,还和王琳一起采访了福州市公安局的盖局长。我们俩人由不同的记者带着,为她当了一次向导后,熟络起来。听着她的西安口音,说着在四川的学校里,遇上的地震的那些事,依然觉得遥远。说说盖局长吧,他原是山东人,一辈子干着警察这份职业,采访他的时候,他已是肝癌晚期了,每两个月要去上海过滤一次血。局长依旧很高兴能为我们讲讲那些过去的事,其实这是题外话,那天采访的主题是,福州市公安局施行的一系列监督警员、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举措。这个监督系统是局长费了大气力建立起来的,原则上,底层的违规、违纪行为可以顺畅地达到监管部门,然而,我对其真实的运行仍然怀疑。在福州存在的公权与私权的合谋还是个大问题。
实习间,最后的一次采访是去华福公司,采访了华福的首任董事长,赵宗信。赵老已是90高龄了,对于改革开放初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深。华福公司是省里直属的投资公司,直接参与福建省改革开放初的各个项目的投资,为包括,厦门国际机场、水口水电站、兴业银行等众多工程项目和实业企业提供资金和帮助。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开放初,省里是利用了海外侨胞资源,完成了起先的几项合作,既有在日本的会社,也有美国的银行。华福在日本广泛地发债融资,也吃过苦头。融资并不是困难,而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使资金没有发挥效用,导致亏损。这成了华福在90年代举步维艰的直接原因。应当说,当年的这些企业的优势,无人能比,有国企银行作担保,摆出一副改革的姿态,边摸索,边学习。恰恰体现出,国家对金融行业的控制,限制了更为广泛的金融交易。赵老让人感觉到,一代代踏踏实实发展下去的正道。
实习的一个月,很短,光生叮嘱,将来要是打算干这一行,对省里的这些事要多关注,书,也要敞开了去读。实习期间,看了光生的工资条,工资不高,补助很多。实习的尾巴,光生参加分派各地记者站站长的筛选,选上了相当于副处级,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的工资。除了日报外,光生一定也写些其它的东西去发,没有告诉给我罢了。
实习结束后,再听不到周一例会的嘈杂,也觉得不舒服。一群人围在一起谈点正事,再夹杂点家事,才不觉得闷。光生要是回家和爱人聊国际仲裁,她也不一定爱听。喜欢的东西成了正业,再舒服没有的事了。
2008-10-14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