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对于内在的现象有些人会非常重视,另一些人则可能会觉得无所谓,如果对于内在的现象更敏感,那么相对来说对于内在的现象就会有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我们的内在,我们就会更多的发现我们内在的现象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远。无论我们关注或者不关注它们,这种深远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于那里,我们对于内在关注的越多,就会更多的了解到我们内在的现象对我们的影响深远。
关于内在的或者心理的现象一直都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各种的励志丛书、心理书籍、灵修、哲学或者宗教都有过许多的探讨,如果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存在某些规律并且这些规律不能够被我们所把握或加以运用,或许人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兴趣去讨论或探索我们的内在的各种现象。对内在的体验或者观察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或把握那些内在的现象或规律。
对内在的现象的敏感是指我们更多的意识到内在的现象的存在,以及更多的意识到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影响。有些人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对内在的现象的相当程度的敏感,比如一些诗人、音乐家或者画家,它们会意识到内在的各种感受,然后通过诗歌、散文、音乐或者绘画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通过意境来表达的感受往往比通过直白的表达来描述的感受更亲切具体也更形象生动,某些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动,我们很难用其它的方式把它们更好的表达出来,这一类的例子很多,我们去读古人的诗词歌赋并且用心去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境,有时候就会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艺术家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更有灵性,也更富有内涵,他们对于内心的世界常常会有着比别人更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意境的表达与直白的语言的表达是存在着差异的,直白的语言的表达我们用头脑去思考就可以理解了,而意境的表达需要我们调用其它的感官来理解它们,比如一首忧伤的诗歌,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有可能错过其中的许多的丰富的内容,如果用心去感受或许会有更多的理解。
有些人会感受到内在的各种困扰,但却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也可能是因为对内在的现象的敏感,他们意识到了内在现象的存在,也意识到了这些现象对他们的影响,但却不清楚该怎样去处理或面对这些内在的现象,他们查阅各种的资料,不断的去思索或与人交流探讨,这些努力会成为他们内在成长的促进因素。一些人意识到了那些内在现象的存在,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或者应对的方式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内在的困扰,所以有时候敏感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内在的困扰。如果我们可以保持无为的观察,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内在,同时又不会受困于我们的内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对内在的现象缺乏感受的人,比如缺少了内疚感、责任感,缺乏同情心等等,这样的人常常给人的印象是自私、冷漠、狭隘等等。当今的时代,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大欺小等等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另外一些人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如果我们寻找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我们会觉得这些人的内在缺少了某些感受,这些人在做出损人利已的行为会后,内在的感觉是相当坦然的,甚至会为自已所占的便宜而沾沾自喜,有些人会对自已的行为感到有些不妥,但随后就把关注转向了个人利益或欲望上,那些不妥的感觉随即就被忽略了。那些对内在缺乏感受的人,他们的情感的某些部分有可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我们的人生大多都是在追求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情感层面的感受,我们可以检视一下我们有可能的快乐的来源,比如说,感官的享乐,或者来自于名利权势的所带来快乐,兴趣爱好所带来的快乐,亲情、友情、爱情所带来的快乐,更广泛的同情、关心、支持、帮助他人等等助人为乐的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以及通过认识或者提升自我所带来的自我实现的快乐等等。在这些快乐的来源中,感官的快乐是比较受限的快乐,它们只是让人暂时的得到满足并且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感到内在的空虚。对名利权势的追逐同样很难填补内在的空虚。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的来源才不至于让内在感到空虚,越是积极正面的情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就会更健康持久,我们需要更健康丰富的情感来充实我们的快乐感,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这样看来,缺乏内在感受的人,限制了情感层面的良好发展,也就限制了快乐的来源,他们的内心有可能变得阴暗,他们的人生也会蒙上阴影,就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很少看到一个自私、冷漠、狭隘的人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如果存在着某些情感的欠缺,也就有可能存在着某些内在感受的缺乏,这需要通过培养更多的同情心或同理心来发展并丰富内在的情感,需要更多的去尝试着对他人的关心、交流、理解与支持,更多的去感同身受,这样才会发展出更丰富的情感,更多的调用情感,我们才会有更丰富的情感,这有点类似于思想,我们更多的去思考,我们才会有更丰富的思想,思想被区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而情感也被区分为正面的或负面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也并不意味着需要执着于情感,这就象我们可以有丰富的思想,但我们并不必然需要执着于某种思想一样。现实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用虚假的情感代替真实情感的教育,人们学到的是虚伪做作的情感,而不是真实健康的情感,这局限了健康的情感的发展,也就局限了人们追求幸福的能力,缺少了健康的情感,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也会跟着降低,对公民的素质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另一个导致对内在感受缺乏敏感的因素是对内在的现象缺乏认识。这与前面缺乏了某些情感是不同的,情感缺乏的人是因为缺少了某些情感,因而缺少了某些情感的感受。而另一些人是并不缺少某些情感,可是这些人把关注的目光过多的集中于外在的世界,所以对于内在世界的现象常常会视而不见,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许多的外在的活动是受内在的现象驱策和影响的,比如一个爱面子的人,可能会无法容忍别人善意的批评,在他的内在有可能对自已的面子有着比较强烈的执着,当他感到他的面子受到损伤的时候,他的内在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失衡,内在的失衡就会导致外在的失衡,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要么在外界寻求平衡,要么就在内在寻求平衡,如果这个人对内在的现象缺乏认识,他就只能从外在寻求平衡,他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把面子找回来,但是有时候在自身本来就存在着某些理亏的形势下,通过讲理的方式很难把自已的面子找回来,所以有时候他就会采用一些不讲理的方式。有时候越是不讲理,越可能让人面子不保,就有可能陷入到某个不良的循环当中。如果他可以检视到内在对面子的过于执着,可以放下执着的话,内在达成平衡了,他就不需要再通过外在的行动来寻求平衡了。如果他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或许别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谦虚有礼的人,或许这反而会让他更有面子。象这样的人并不真的缺乏内在的感受,但是缺少了某些对内在现象的认识。
对内在缺少敏感有时候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比如有人为了自已的私利,做了违心的事情,会感到内疚,如果可以忽略掉这些内疚感,也许自我的感觉会较好一些,因此他会通过某些方式来忽视这些内疚感,比如通过自欺欺人或者自圆其说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失去一些对内在的敏感,他可能会更加的不愿意去面对自已的内在。
这里所谈论的敏感是指意识的敏感,而不是指感官的敏感,这两者是存在区别的,比如说冬天的天气寒冷,如果是我们的感官的敏感,或许我们会更多有感觉到冬天的严寒,但如果是意识的敏感,我们就会更多的了解到冬天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会意识到寒冷的天气对自然环境以及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各种影响。从感官的觉察到意识的觉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感官的觉察只是一个简单的觉察,而意识的觉察意味着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看到红绿灯并且也看到了行人,这只是简单的观察,但是如果我们更多的观察行人或者红绿灯,就会发现红绿灯与行人之间存在的关联,我们会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或者有人告诉我们要红灯停绿灯行,我们根据他人的提示于是对红绿灯与行人做更多的有针对的观察,这种观察就从简单的观察上升到有意识的观察。有意识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了解到更多的现象及其规律。
有些事物被我们所看到或者被我们所知道,但我们不会说它们被我们意识到了。比如我们走在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或事物,这些人或事物未必都会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但是当我们遇到某个熟人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因为这个人与我有关。或者就象我们看天上的星星,满天的星星并不会全部都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但是其中的某一颗星星特别的明亮,引起了我们格外的关注,这是一种星星之间相互比较的关系,某一颗星星比别的星星更明亮,我们意识到了这颗星星的特别之处。或者当我们说我们意识到我们犯了某个错误的时候,比如我们意识到我们走错路了,是因为我们知道了我们所走的这条路与我们想要到达的目标不一致。在这里意识到的也是一种关系-我们所走的路与我们想要到达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或者就象炒菜,有些人炒菜多年,但做出来的菜仍然是味道平平,而另一些人却有可能制作出美味佳肴,如果有意识的去炒菜的话,那么对炒菜的火候、制作的流程、作料的配比等等都会比较关注,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这道菜的品质产生影响,如果是无意识的去炒菜,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有意识的去做一件事与无意识的去做一件事是存在着区别的。
对于内在的现象,也存在着观察到与意识到的区别,就好象某些时候,我们体验我们的内在,感到内在相当的混乱,但是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或者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内在的混乱。或者换句话说,有时候内在的现象对人们产生影响了,但有可能并没有被意识到,或者被意识到了,但随后被以自我欺骗的形式掩盖了,这些影响仍然在产生作用,但无法进入到意识的层面,就好象一些人会过度的去追逐名利权势,这种过度的追求已经对身心健康或对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他们却无法停止对名利权势的追逐,就象赌徒无法停止赌博一样,当事人的内在存在着强烈的抗拒与执着,这些抗拒与执着对他们的外在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些抗拒与执着却难以进入到当事人的意识层面,如果他们对于他们的内在可以有着更多的体验与觉察,他们就会意识到那些内在的抗拒与执着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当他们可以放弃内在的抗拒或者放下内在的执着的时候,他们的内在恢复到轻松自由,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追逐名利权势的愿望变得淡泊了,他们也会发现他们的行动会变得更加理性。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意识的敏感,而不是感官的敏感,就象我们去看某样东西,我们盯着它看,总想把它看的更清楚,这样会造成眼睛的疲劳。而强调意识的敏感是为了更多的认识到内在的紧张与冲突,然后停止这些紧张与冲突,这样我们的内在会更加的放松。强调意识的敏感是因为那些内在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心理层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还会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外在的一些活动,我们需要知道这些活动的存在,并且也需要知道这些活动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而且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内在的现象。
对思想层面的敏感也比较类似,它不是在强调感官的敏感,而是对思想有更多的意识,我们会警惕思想的偏见与固执,这与我们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意识到思想的活跃对于内在和谐的影响。思想太过于活跃是会影响到内在的放松与安静的,通常当我们的情感层面的噪音太多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就不太容易注意到思想活动对内在安静的影响,通常情感层面的影响对我们来说影响更大一些,人们内在的困扰也大多都集中在情感的层面,当我们的情感层面变得比较和谐安静的时候,思想层面的噪音才会越来越多的引起我们的关注。某些比较大的噪音会掩盖掉那些比较小的噪音,当比较大的噪音消失以后,那些较小的噪音就会显得比较清晰。
我们的思考是建立在大脑这个器官的基础之上,而我们的大脑是需要适当的休息的,这就象我们的眼睛,它也是需要适当的休息的。思想太过活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质量,据说我们的身体大部分修复工作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所以我们在一些时候是需要让我们的思想放松下来的。我们想让思想的层面放松下来,但随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思想层面的放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有喋喋不休的声音出现,或者我们总能找到某个理由让我们的思考持续下去,如果我们对思想的层面有更多的意识,我们就会尽快的发现我们的思想再次陷入到了活跃的状态。或者我们想要去压制我们的思想,这个想要压制的想法本身就有可能也是一个思想或者也可能有来自情感层面的压制思想的冲动,如果我们对此缺乏意识,我们就有可能会重新被绕进思想当中。我们面对思想的方法与面对情感的方法是一致的,不参与、不排斥、不压抑、不掩饰等等,我们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些念头的出现与消失,慢慢的我们的思想就会逐渐的安静下来。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让我们的思想安静下来,那么我们的睡眠的质量就会相应的得到提升。这是一个良性的过程,当我们的思想可以放松下来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意识到我们的内在会变得更加轻松。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以自我对话的形式进行的,我们设想了一个说话者,同时也设想了一个倾听者,通过这两者的不断对话,我们的思考可以持续下去。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是一句话接着一句话说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句话说完后,声音消失了,接着下一句话又出现了,因而我们思考的过程差不多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念头消失后,下一个念头跟着出现的持续过程。在这个念头出现又消失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确认哪一个念头可以用来代表自我,如果消失的那个念头带代表自我,但是念头消失了,而我仍然是那个我,如果那个正在出现的念头代表自我,这个念头随后就会消失,而我仍然是那个完整的我,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能够代表自我。这就象我们在走路,我们先迈出左腿,接着又迈出右腿,又接着迈出左腿,这样一步一步的持续行走,我们无法确定哪一步的行走才能够代表自我,可是我们又不能说这种持续的行走与我们自身无关。我们的思想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够说哪一个思想在代表着自我,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些思想与我们自身无关。这么说来,我们可以不必太过于执着于那些思想的,它们总是会不断的出现并且也会不断的消失。我们熟睡的时候,思考的活动大幅减少,等到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新,这就象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然懂得让自已得到适当的休息,而对于思考者也一样,需要让思想的层面得到适当的休息。
我们对思想的认同与我们对情感的认同是存在着相似之处的,我们可以有丰富的情感,但又不能够过于执着于情感,同样,我们可以有丰富的思想,但又不能过于执着于思想,比如我们在需要休息的时候,就不能够仍然强烈的执着于思想,过于活跃的思想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头痛、失眠或者其它的问题。如果我们喜欢思考那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在体验的时候,是越来越少的使用思想的,我们需要思想层面的放松来让我们的内在更好的放松下来。至少我们需要知道体验与思考是不同的两件事,体验不同于思考,而思考也不同于体验。
这样我们对有意识的观察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观察不只是看到事物,还要认识到事物的特征、关联或者规律。并且这种观察不只是单纯的观察某样事物,而是把某样事物与其它事物做出联系或对比的观察。比如,我们认识某一个,是因为这个人有着跟其他人不同的特征,这差不多是以其他人做为参照来认识这个人的,这个人的特征就是这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如果这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双胞胎,我们就很难在这两个人之间做出区分。或者就象炒菜时作料的配比与菜的品质,也是一种对照的关系,用不同的作料配比来参照做出来的菜的品质。再比如说,我们把情感的层面与内在的和谐做对照,就会观察到有着过多的抗拒与执着的情感,对内在的和谐会产生破坏作用。或者我们用无为与内在的平静做对照,就会观察到如果我们可以更好的保持无为,那么我们的内在就会更加的平静,这差不多是内在的一种规律。
意识也不同于知识,我们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或者我们与他人交流所获取的知识,有很多是来自于他人的经验,这些是二手的经验。比如说我们没有真正品尝过苹果的味道,但我们可以从书本上了解到苹果的味道,这是关于苹果的知识,如果有人拿了一杯苹果味的果汁,我们喝了这杯果汁,但我们未必会意识到这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苹果的味道,那就意味着我们在喝果汁的那一刻就会知道那是苹果的味道。意识来自于第一手的经验。当某种现象产生了影响,我们立即知道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比如说我们偶尔会感到某人有些不讲道理,但随后我们意识到他是在维护他自已的面子,我们知道他是在维护面子的那一刻就是产生意识的那一刻,而这个意识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更多的观察了“爱面子”与“不讲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于内在缺少充分的体验,我们就有可能感到我们的内在迷雾重重,我们比较容易受到内在的困扰,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更多的放松我们的内在,我们就会更容易摆脱内在的困扰,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穿越内在的迷雾,而放松我们的内在,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体验无为。强调意识的敏感,是为了把关注的重心转向那些对我们产生影响的现象上,因为我们有时候会对内在的一些现象“视而不见”。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在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但是我们或许会感觉到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的内在并不是那么的轻松自然,于是我们知道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的内在正在发生着什么,正是这些发生的什么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宁静和谐,或者我们说,当下的这一刻,内在的某些因素或现象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宁静和谐,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因素或现象究竟是什么,并且也许要意识到他们是怎样影响到我们的,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该怎样去面对它们。
我们并不必然需要知道更多的关于意识的概念,但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的观察会带来更多的意识。我们的内在有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却有可能并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所以我们需要对内在的现象有更多的意识。在这里会产生一些纠结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有意识的去了解那些内在的现象及其规律,那就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去思考,而我们的体验需要我们越来越少的使用思想。但是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远离体验了,或者说我们之前所谈论的那些内容有可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但那并不是体验的内容,它们跟体验有关,但它们不是体验。如果我们对思考感兴趣,可以在体验之余去做一些思考,但是在体验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在体验的时候,我们是更多的放松我们的内在的。而当我们更多的去观察我们的内在的时候,我们的内在自然会变得更有意识,就象我们在某一个环境里停留的更久一些,我们对这个环境的认识自然也就会更多一些一样。所以需要强调的依然是更多的去观察,而不是为了强调更多的意识,对意识做出说明是为了把意识的敏感与感官的敏感做一个区分。
以上的讨论,似乎是有些把问题复杂化,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没有过于追求感官的敏感,并且我们的思想并不是太过于活跃,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如果我们可以更多一些的观察我们的内在,我们内在的意识就会相应的更敏感一些。我们坚持的是无为,并不真的需要做的更多。所有的讨论的内容都是为了放下那些内在的做为,当我们更多的放下与接纳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就会更轻松一些。
无为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简单的事情在解释它和理解它的时候却是有些复杂的,复杂的理论回归到实践的时候,又仍然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对于理论不存在太多的好奇,那么我们可以忽略那些理论,只是坚持体验我们的内在就行了,这种体验可以被理解成是无为的观察,或者也可以被理解为被动的看,或者也可以被理解慈悲、宽容、放下与接纳。我们对内在观察的越多,我们就会越了解决内在问题的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无为。
关于内在的或者心理的现象一直都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各种的励志丛书、心理书籍、灵修、哲学或者宗教都有过许多的探讨,如果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存在某些规律并且这些规律不能够被我们所把握或加以运用,或许人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兴趣去讨论或探索我们的内在的各种现象。对内在的体验或者观察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或把握那些内在的现象或规律。
对内在的现象的敏感是指我们更多的意识到内在的现象的存在,以及更多的意识到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影响。有些人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对内在的现象的相当程度的敏感,比如一些诗人、音乐家或者画家,它们会意识到内在的各种感受,然后通过诗歌、散文、音乐或者绘画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通过意境来表达的感受往往比通过直白的表达来描述的感受更亲切具体也更形象生动,某些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动,我们很难用其它的方式把它们更好的表达出来,这一类的例子很多,我们去读古人的诗词歌赋并且用心去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境,有时候就会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艺术家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更有灵性,也更富有内涵,他们对于内心的世界常常会有着比别人更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意境的表达与直白的语言的表达是存在着差异的,直白的语言的表达我们用头脑去思考就可以理解了,而意境的表达需要我们调用其它的感官来理解它们,比如一首忧伤的诗歌,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有可能错过其中的许多的丰富的内容,如果用心去感受或许会有更多的理解。
有些人会感受到内在的各种困扰,但却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也可能是因为对内在的现象的敏感,他们意识到了内在现象的存在,也意识到了这些现象对他们的影响,但却不清楚该怎样去处理或面对这些内在的现象,他们查阅各种的资料,不断的去思索或与人交流探讨,这些努力会成为他们内在成长的促进因素。一些人意识到了那些内在现象的存在,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或者应对的方式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内在的困扰,所以有时候敏感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内在的困扰。如果我们可以保持无为的观察,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内在,同时又不会受困于我们的内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对内在的现象缺乏感受的人,比如缺少了内疚感、责任感,缺乏同情心等等,这样的人常常给人的印象是自私、冷漠、狭隘等等。当今的时代,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大欺小等等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另外一些人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如果我们寻找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我们会觉得这些人的内在缺少了某些感受,这些人在做出损人利已的行为会后,内在的感觉是相当坦然的,甚至会为自已所占的便宜而沾沾自喜,有些人会对自已的行为感到有些不妥,但随后就把关注转向了个人利益或欲望上,那些不妥的感觉随即就被忽略了。那些对内在缺乏感受的人,他们的情感的某些部分有可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我们的人生大多都是在追求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情感层面的感受,我们可以检视一下我们有可能的快乐的来源,比如说,感官的享乐,或者来自于名利权势的所带来快乐,兴趣爱好所带来的快乐,亲情、友情、爱情所带来的快乐,更广泛的同情、关心、支持、帮助他人等等助人为乐的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以及通过认识或者提升自我所带来的自我实现的快乐等等。在这些快乐的来源中,感官的快乐是比较受限的快乐,它们只是让人暂时的得到满足并且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感到内在的空虚。对名利权势的追逐同样很难填补内在的空虚。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的来源才不至于让内在感到空虚,越是积极正面的情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就会更健康持久,我们需要更健康丰富的情感来充实我们的快乐感,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这样看来,缺乏内在感受的人,限制了情感层面的良好发展,也就限制了快乐的来源,他们的内心有可能变得阴暗,他们的人生也会蒙上阴影,就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很少看到一个自私、冷漠、狭隘的人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如果存在着某些情感的欠缺,也就有可能存在着某些内在感受的缺乏,这需要通过培养更多的同情心或同理心来发展并丰富内在的情感,需要更多的去尝试着对他人的关心、交流、理解与支持,更多的去感同身受,这样才会发展出更丰富的情感,更多的调用情感,我们才会有更丰富的情感,这有点类似于思想,我们更多的去思考,我们才会有更丰富的思想,思想被区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而情感也被区分为正面的或负面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也并不意味着需要执着于情感,这就象我们可以有丰富的思想,但我们并不必然需要执着于某种思想一样。现实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用虚假的情感代替真实情感的教育,人们学到的是虚伪做作的情感,而不是真实健康的情感,这局限了健康的情感的发展,也就局限了人们追求幸福的能力,缺少了健康的情感,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也会跟着降低,对公民的素质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另一个导致对内在感受缺乏敏感的因素是对内在的现象缺乏认识。这与前面缺乏了某些情感是不同的,情感缺乏的人是因为缺少了某些情感,因而缺少了某些情感的感受。而另一些人是并不缺少某些情感,可是这些人把关注的目光过多的集中于外在的世界,所以对于内在世界的现象常常会视而不见,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许多的外在的活动是受内在的现象驱策和影响的,比如一个爱面子的人,可能会无法容忍别人善意的批评,在他的内在有可能对自已的面子有着比较强烈的执着,当他感到他的面子受到损伤的时候,他的内在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失衡,内在的失衡就会导致外在的失衡,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要么在外界寻求平衡,要么就在内在寻求平衡,如果这个人对内在的现象缺乏认识,他就只能从外在寻求平衡,他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把面子找回来,但是有时候在自身本来就存在着某些理亏的形势下,通过讲理的方式很难把自已的面子找回来,所以有时候他就会采用一些不讲理的方式。有时候越是不讲理,越可能让人面子不保,就有可能陷入到某个不良的循环当中。如果他可以检视到内在对面子的过于执着,可以放下执着的话,内在达成平衡了,他就不需要再通过外在的行动来寻求平衡了。如果他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或许别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谦虚有礼的人,或许这反而会让他更有面子。象这样的人并不真的缺乏内在的感受,但是缺少了某些对内在现象的认识。
对内在缺少敏感有时候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比如有人为了自已的私利,做了违心的事情,会感到内疚,如果可以忽略掉这些内疚感,也许自我的感觉会较好一些,因此他会通过某些方式来忽视这些内疚感,比如通过自欺欺人或者自圆其说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失去一些对内在的敏感,他可能会更加的不愿意去面对自已的内在。
这里所谈论的敏感是指意识的敏感,而不是指感官的敏感,这两者是存在区别的,比如说冬天的天气寒冷,如果是我们的感官的敏感,或许我们会更多有感觉到冬天的严寒,但如果是意识的敏感,我们就会更多的了解到冬天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会意识到寒冷的天气对自然环境以及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各种影响。从感官的觉察到意识的觉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感官的觉察只是一个简单的觉察,而意识的觉察意味着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看到红绿灯并且也看到了行人,这只是简单的观察,但是如果我们更多的观察行人或者红绿灯,就会发现红绿灯与行人之间存在的关联,我们会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或者有人告诉我们要红灯停绿灯行,我们根据他人的提示于是对红绿灯与行人做更多的有针对的观察,这种观察就从简单的观察上升到有意识的观察。有意识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了解到更多的现象及其规律。
有些事物被我们所看到或者被我们所知道,但我们不会说它们被我们意识到了。比如我们走在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或事物,这些人或事物未必都会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但是当我们遇到某个熟人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因为这个人与我有关。或者就象我们看天上的星星,满天的星星并不会全部都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但是其中的某一颗星星特别的明亮,引起了我们格外的关注,这是一种星星之间相互比较的关系,某一颗星星比别的星星更明亮,我们意识到了这颗星星的特别之处。或者当我们说我们意识到我们犯了某个错误的时候,比如我们意识到我们走错路了,是因为我们知道了我们所走的这条路与我们想要到达的目标不一致。在这里意识到的也是一种关系-我们所走的路与我们想要到达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或者就象炒菜,有些人炒菜多年,但做出来的菜仍然是味道平平,而另一些人却有可能制作出美味佳肴,如果有意识的去炒菜的话,那么对炒菜的火候、制作的流程、作料的配比等等都会比较关注,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这道菜的品质产生影响,如果是无意识的去炒菜,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有意识的去做一件事与无意识的去做一件事是存在着区别的。
对于内在的现象,也存在着观察到与意识到的区别,就好象某些时候,我们体验我们的内在,感到内在相当的混乱,但是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或者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内在的混乱。或者换句话说,有时候内在的现象对人们产生影响了,但有可能并没有被意识到,或者被意识到了,但随后被以自我欺骗的形式掩盖了,这些影响仍然在产生作用,但无法进入到意识的层面,就好象一些人会过度的去追逐名利权势,这种过度的追求已经对身心健康或对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他们却无法停止对名利权势的追逐,就象赌徒无法停止赌博一样,当事人的内在存在着强烈的抗拒与执着,这些抗拒与执着对他们的外在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些抗拒与执着却难以进入到当事人的意识层面,如果他们对于他们的内在可以有着更多的体验与觉察,他们就会意识到那些内在的抗拒与执着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当他们可以放弃内在的抗拒或者放下内在的执着的时候,他们的内在恢复到轻松自由,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追逐名利权势的愿望变得淡泊了,他们也会发现他们的行动会变得更加理性。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意识的敏感,而不是感官的敏感,就象我们去看某样东西,我们盯着它看,总想把它看的更清楚,这样会造成眼睛的疲劳。而强调意识的敏感是为了更多的认识到内在的紧张与冲突,然后停止这些紧张与冲突,这样我们的内在会更加的放松。强调意识的敏感是因为那些内在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心理层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还会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外在的一些活动,我们需要知道这些活动的存在,并且也需要知道这些活动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而且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内在的现象。
对思想层面的敏感也比较类似,它不是在强调感官的敏感,而是对思想有更多的意识,我们会警惕思想的偏见与固执,这与我们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意识到思想的活跃对于内在和谐的影响。思想太过于活跃是会影响到内在的放松与安静的,通常当我们的情感层面的噪音太多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就不太容易注意到思想活动对内在安静的影响,通常情感层面的影响对我们来说影响更大一些,人们内在的困扰也大多都集中在情感的层面,当我们的情感层面变得比较和谐安静的时候,思想层面的噪音才会越来越多的引起我们的关注。某些比较大的噪音会掩盖掉那些比较小的噪音,当比较大的噪音消失以后,那些较小的噪音就会显得比较清晰。
我们的思考是建立在大脑这个器官的基础之上,而我们的大脑是需要适当的休息的,这就象我们的眼睛,它也是需要适当的休息的。思想太过活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质量,据说我们的身体大部分修复工作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所以我们在一些时候是需要让我们的思想放松下来的。我们想让思想的层面放松下来,但随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思想层面的放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有喋喋不休的声音出现,或者我们总能找到某个理由让我们的思考持续下去,如果我们对思想的层面有更多的意识,我们就会尽快的发现我们的思想再次陷入到了活跃的状态。或者我们想要去压制我们的思想,这个想要压制的想法本身就有可能也是一个思想或者也可能有来自情感层面的压制思想的冲动,如果我们对此缺乏意识,我们就有可能会重新被绕进思想当中。我们面对思想的方法与面对情感的方法是一致的,不参与、不排斥、不压抑、不掩饰等等,我们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些念头的出现与消失,慢慢的我们的思想就会逐渐的安静下来。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让我们的思想安静下来,那么我们的睡眠的质量就会相应的得到提升。这是一个良性的过程,当我们的思想可以放松下来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意识到我们的内在会变得更加轻松。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以自我对话的形式进行的,我们设想了一个说话者,同时也设想了一个倾听者,通过这两者的不断对话,我们的思考可以持续下去。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是一句话接着一句话说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句话说完后,声音消失了,接着下一句话又出现了,因而我们思考的过程差不多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念头消失后,下一个念头跟着出现的持续过程。在这个念头出现又消失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确认哪一个念头可以用来代表自我,如果消失的那个念头带代表自我,但是念头消失了,而我仍然是那个我,如果那个正在出现的念头代表自我,这个念头随后就会消失,而我仍然是那个完整的我,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能够代表自我。这就象我们在走路,我们先迈出左腿,接着又迈出右腿,又接着迈出左腿,这样一步一步的持续行走,我们无法确定哪一步的行走才能够代表自我,可是我们又不能说这种持续的行走与我们自身无关。我们的思想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够说哪一个思想在代表着自我,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些思想与我们自身无关。这么说来,我们可以不必太过于执着于那些思想的,它们总是会不断的出现并且也会不断的消失。我们熟睡的时候,思考的活动大幅减少,等到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新,这就象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然懂得让自已得到适当的休息,而对于思考者也一样,需要让思想的层面得到适当的休息。
我们对思想的认同与我们对情感的认同是存在着相似之处的,我们可以有丰富的情感,但又不能够过于执着于情感,同样,我们可以有丰富的思想,但又不能过于执着于思想,比如我们在需要休息的时候,就不能够仍然强烈的执着于思想,过于活跃的思想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头痛、失眠或者其它的问题。如果我们喜欢思考那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在体验的时候,是越来越少的使用思想的,我们需要思想层面的放松来让我们的内在更好的放松下来。至少我们需要知道体验与思考是不同的两件事,体验不同于思考,而思考也不同于体验。
这样我们对有意识的观察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观察不只是看到事物,还要认识到事物的特征、关联或者规律。并且这种观察不只是单纯的观察某样事物,而是把某样事物与其它事物做出联系或对比的观察。比如,我们认识某一个,是因为这个人有着跟其他人不同的特征,这差不多是以其他人做为参照来认识这个人的,这个人的特征就是这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如果这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双胞胎,我们就很难在这两个人之间做出区分。或者就象炒菜时作料的配比与菜的品质,也是一种对照的关系,用不同的作料配比来参照做出来的菜的品质。再比如说,我们把情感的层面与内在的和谐做对照,就会观察到有着过多的抗拒与执着的情感,对内在的和谐会产生破坏作用。或者我们用无为与内在的平静做对照,就会观察到如果我们可以更好的保持无为,那么我们的内在就会更加的平静,这差不多是内在的一种规律。
意识也不同于知识,我们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或者我们与他人交流所获取的知识,有很多是来自于他人的经验,这些是二手的经验。比如说我们没有真正品尝过苹果的味道,但我们可以从书本上了解到苹果的味道,这是关于苹果的知识,如果有人拿了一杯苹果味的果汁,我们喝了这杯果汁,但我们未必会意识到这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苹果的味道,那就意味着我们在喝果汁的那一刻就会知道那是苹果的味道。意识来自于第一手的经验。当某种现象产生了影响,我们立即知道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比如说我们偶尔会感到某人有些不讲道理,但随后我们意识到他是在维护他自已的面子,我们知道他是在维护面子的那一刻就是产生意识的那一刻,而这个意识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更多的观察了“爱面子”与“不讲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于内在缺少充分的体验,我们就有可能感到我们的内在迷雾重重,我们比较容易受到内在的困扰,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更多的放松我们的内在,我们就会更容易摆脱内在的困扰,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穿越内在的迷雾,而放松我们的内在,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体验无为。强调意识的敏感,是为了把关注的重心转向那些对我们产生影响的现象上,因为我们有时候会对内在的一些现象“视而不见”。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在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但是我们或许会感觉到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的内在并不是那么的轻松自然,于是我们知道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的内在正在发生着什么,正是这些发生的什么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宁静和谐,或者我们说,当下的这一刻,内在的某些因素或现象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宁静和谐,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因素或现象究竟是什么,并且也许要意识到他们是怎样影响到我们的,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该怎样去面对它们。
我们并不必然需要知道更多的关于意识的概念,但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的观察会带来更多的意识。我们的内在有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却有可能并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所以我们需要对内在的现象有更多的意识。在这里会产生一些纠结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有意识的去了解那些内在的现象及其规律,那就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去思考,而我们的体验需要我们越来越少的使用思想。但是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远离体验了,或者说我们之前所谈论的那些内容有可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但那并不是体验的内容,它们跟体验有关,但它们不是体验。如果我们对思考感兴趣,可以在体验之余去做一些思考,但是在体验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在体验的时候,我们是更多的放松我们的内在的。而当我们更多的去观察我们的内在的时候,我们的内在自然会变得更有意识,就象我们在某一个环境里停留的更久一些,我们对这个环境的认识自然也就会更多一些一样。所以需要强调的依然是更多的去观察,而不是为了强调更多的意识,对意识做出说明是为了把意识的敏感与感官的敏感做一个区分。
以上的讨论,似乎是有些把问题复杂化,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没有过于追求感官的敏感,并且我们的思想并不是太过于活跃,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如果我们可以更多一些的观察我们的内在,我们内在的意识就会相应的更敏感一些。我们坚持的是无为,并不真的需要做的更多。所有的讨论的内容都是为了放下那些内在的做为,当我们更多的放下与接纳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就会更轻松一些。
无为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简单的事情在解释它和理解它的时候却是有些复杂的,复杂的理论回归到实践的时候,又仍然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对于理论不存在太多的好奇,那么我们可以忽略那些理论,只是坚持体验我们的内在就行了,这种体验可以被理解成是无为的观察,或者也可以被理解为被动的看,或者也可以被理解慈悲、宽容、放下与接纳。我们对内在观察的越多,我们就会越了解决内在问题的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无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