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陳逸飛
上海电视台播出对画家陈逸鸣的访问。逸鸣的画,从风格到题材,统统模仿他阿哥,40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如果世上没有他阿哥,他已经画得很好,足可以唬糊中国人外国人。 但比起他阿哥,缺了那份灵气和动人心魄。艺术的东西讲究微差,差了那么一点,就不是那么个味道。
2011年底,上海美术馆举办‘历史画展’。卖品部里有陈逸鸣的画集,也有他阿哥的画集。陈逸飞的画集,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大开本,但印得一般。而且收录的全是1980年代后的作品。逸飞大师文革时的作品,无处出版。本文刊于香港‘明报月刊’,2005年5月号。 大师一走,又是6年过去了。
大 師 陳 逸 飛
2005年4月10日,中國畫家陳逸飛先生不幸在上海英年早逝,令人痛心惋惜。香港、 大陸和海內外報章刊發大量消息和訪問,藝術品收藏家、演員、模特一個個登場來懷念他們認識的陳逸飛,他們多是近十年來陳先生在社交、商務和藝術圈內的相識或酒肉朋友, 他們認識的是創造中國畫家拍賣記錄的陳先生, 拍電影、開模特服裝公司、住豪宅的陳先生, 卻少有人談到陳先生早年在上海的經歷或上海如何培養出這樣藝術家的話題。 筆者三十餘年來學習崇拜陳逸飛的油畫、氣度和精神,欲借報紙一角來補充一些陳逸飛的話題和視角。
弄堂出大師
1970年代的中國大陸,在經過文革初期的重創後,開始逐步回升元氣。大學沒有公開招考,廣大青少年面臨上山下鄉或進工礦的命運,學習藝術可以排解煩悶, 也是逃避第一線勞動的藉口。工廠的宣傳科、部隊的文工團、農村的文化站還是需要有文藝才華的青年。吹笛拉琴學畫畫在當時的城市特別興盛,弄堂的深處常常傳來悠揚的琴聲,公園裏有小青年在聚精會神地畫寫生。學畫的小癟三成幫成隊,他們在一起寫生人像,談論作品,陳逸飛是這些人眼中的本地英雄之一, 被人尊稱為先生。(這裏要特別說明一點,在中國大陸,男女知識份子被稱為先生的,必帶有極大的尊敬。)
其實,陳逸飛那時才是三十不到的小青年,但他比同輩人都要幸運。他在文革前的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的大專班,時年19歲,分配到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工作。他可以免費用昂貴的油畫材料,有畫室,可以四處去“體驗生活”,而又有“皇糧”保證,在社會主義的大上海,那年頭這樣年青的專業畫家為數並不多。上海美專由油畫家顏文梁先生創立于1940年代,辦在四川中路天津路的類似弄堂房子裏。1960年代,北有中央美院,南有浙江美院,而文藝重鎮上海卻只有這麼一個寒摻的中專,該校總算是在文革前辦了一屆大專班,陳即是這一屆的學生。文革之後,這所學校更是劃到了輕工業局的領導之下,以設計和實用美術為主。
中國地方大人才多,幾年一次的全國美展,入圍競爭激烈,猶如現今的奧運。1972年文革後的第一次全國美展,陳逸飛、魏景山的油畫《開路先鋒》入選並刊登在《美術》和其他報刊上,這幅畫題材和構圖,略受19世紀俄羅斯巡迴畫派大師列賓的影響,但氣勢昂揚,以仰視的角度畫出一隊工人抬著路軌向前鋪路的情景。 中國解放後的油畫,深受俄羅斯寫實主義的影響,人物結實,色彩厚重。此畫造型準確,對比強烈,也符合當時文藝“三突出”的要求。1973年,陳逸飛的油畫《黃河頌》再度入選全國美展,這幅畫中,畫家描繪黃河高高的堤岸上,一位八路軍戰士在朝霞中手持鋼槍,激情地望著遠方,腳下是彎曲的黃河,匯入重重的山崗。 整個畫面,沐浴在一片淺淺淡淡的金黃色調中,這幅畫有革命主題,而藝術上則是非常地抒情浪漫,。在那“三突出”豪言壯語震耳欲聾的年代,陳逸飛的畫,卻似小夜曲輕音樂,又無矯柔造作,這幅畫使陳逸飛在上海以外有了名氣。
深厚寫實功夫
1970年代,上海美術館主館在南京西路456號的老房子裏,凡綜合性美展,中國畫必掛主廳,過道裏是版畫和連環畫,油畫總是在後面串連的幾間房裏,出了那幾間房就是連著工廠的後弄堂了。那時上海油雕室的一些老畫家,似乎都只能畫些賞心悅目的小畫。而青年畫家一出手就是幾米長寬的大畫,寫實功夫極深厚。無可否認,在展廳中看原作,大畫總是有著強烈的震撼力。在那些調色油味飄香的房間,陳逸飛的畫前,總是最多人擠在那裏遠觀近察,指指點點。1974年上海市美展,陳逸飛有兩幅畫參展。其中一幅畫整幅畫面黑乎乎地沉悶,中間一團亮光,魯迅先生在燈下奮筆疾書,這是典型的古典畫派構圖。該畫題為《怒搗孔家店》,當然也可以是其他標題,如“怒向刀叢覓小詩”之類。陳逸飛的另一幅畫《團結興旺》則是另一幅景象,時值三十來歲造反起家的王洪文被毛澤東欽定為党國副主席,座次排在毛澤東、周恩來之後。陳的油畫描繪黨代會的近景,背景是主席臺上的大紅幕布,中間是大幅毛澤東端莊頭像,年青代表(似王洪文)和老幹部(似周恩來)緊緊親切握手,周圍是各地中老年代表,個個穿著中山裝,意氣風發。 這幅畫可以看成是半身群像,比真人略大。 寫實功夫稍差的,絕對不感碰這樣的場景和構圖。這幅滿是紅光的大畫,使其他展品黯然失色。
自文藝復興以來,大幅油畫一直是描繪重現歷史事件的重要手段。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裏藏有許多描繪長征、抗日、抗美援朝(韓戰)或為毛澤東歌功頌德的巨幅油畫, 多數為軍博畫家高虹、彭彬、何孔德創作。撇除其政治內容,可以說這些畫構圖、形象、素描、色彩、光線技藝一流。以後我在美國國會大樓、五角大樓、澳大利亞國會所見到的那些歷史題材油畫,水準皆遜於中國畫家。這與中國解放後深受蘇聯畫派影響不無關係。蘇聯曾產生了多少衛國戰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大幅畫作。 1976年,陳逸飛、魏景山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創作大畫《蔣家王朝的覆滅》,畫面以俯視角度描繪南京總統府樓頂,幾個解放軍戰士,腳踏撕爛的青天白日旗,正把鐮刀斧頭掛上旗杆,幾個人脸色铁青,有的蹲, 有的站,有的舒展,有的彎曲,有機生動,灰黑色調,下面硝煙未散。與英雄人物必仰視、正面、光亮的文革戒律大不相同。一般人物畫家的工作室裏,滿是素描寫生稿、人物動作和衣紋的相片以助創作,而陳逸飛的畫室裏,除了調色板外,什麼也沒有。動作、衣紋、色彩都在他的腦子裏。
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上海美展,陳逸飛展出大畫《鍍步》,畫面右角白襯衫、黑褲的男士背對觀眾沉思,似是其本人,旁邊一把太師椅,視平線定在畫面底部。後面是虛虛濛濛的歷史人物,前景與背景脫開。 這也是陳先生畫中首次帶些非寫實的元素。
何處是歸途?
1980年秋,陳逸飛經香港赴美,行囊中卷著少數幾幅畫,《鍍步》是其中一幅;另一幅是描繪一位穿黑絲絨的長裙少女在拉大提琴的畫,畫中少女是我師傅的獨養嬌女(與我同年)。34歲的陳逸飛帶著這些畫到茫茫彼岸打天下。
陳逸飛是絕頂聰明人,他到紐約後,以中國水鄉題材開路。對他這樣的大師,畫那種風景畫實在是不費力而又在西方討巧的牛刀小試。猶如中國人在海外以園林、風水唬洋人。以後他又畫了一大批金髮碧眼的樂手,如柔嫩的女小提琴手,演畢鬆弛的瞬間;黑人號手鼓足腮幫,連牛仔褲都要爆裂開來的群像,觀者仿佛可以聽見樂手的呼吸,攝人心魄。 如前所述, 美國和西方的藝術流派雜亂紛呈, 但具有這般寫實功夫和如此視角的,委實不多。 而他的人物畫基本功, 則早在上海的少年時代已經奠定。這些畫在1980年代中受到哈默畫廊和其他收藏家的重視。 接下來,就畫了一批批創造拍賣記錄,現今讀者、收藏家、名模們都熟知的清末民初的風俗畫,畫中穿大襟衫的美女個個都是瓜子臉,或天真、或木然、或凝神, 這是陳逸飛對上海和江南的情結體現。
陳的畫風大變,但大師的前瞻眼光卻不變。當其他中國畫家在外國街頭瑟瑟寒風中畫人像時,陳先生已經在曼哈頓的頂層帶天窗畫室裏揮掃畫布;當國人大批湧往海外時,陳先生卻回來了。 繼續做他的上海夢、藝術夢。 對比三十年前,上海的面積擴大了10倍,面目全非,當年陳逸飛和崇拜他的小青年出入的弄堂,早已被天價的“帝庭豪苑”或“銷品茂”代替。但陳先生對藝術和完美的追求依舊耿耿此心。 無論陳先生如何亨通發達,在我的心中,只有那個背著畫夾,踩著自行車,在調色油的薰香中畫著大畫的青年大師形象。他用功勤奮,但絕不是畫呆子。有技巧功夫的畫家數不勝數,但像陳先生這樣有膽識、有魄力、看准前路的畫家卻委實不多。陳逸飛是上海的兒子,我心中永遠的大師。謹以此記。
2011年底,上海美术馆举办‘历史画展’。卖品部里有陈逸鸣的画集,也有他阿哥的画集。陈逸飞的画集,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大开本,但印得一般。而且收录的全是1980年代后的作品。逸飞大师文革时的作品,无处出版。本文刊于香港‘明报月刊’,2005年5月号。 大师一走,又是6年过去了。
大 師 陳 逸 飛
2005年4月10日,中國畫家陳逸飛先生不幸在上海英年早逝,令人痛心惋惜。香港、 大陸和海內外報章刊發大量消息和訪問,藝術品收藏家、演員、模特一個個登場來懷念他們認識的陳逸飛,他們多是近十年來陳先生在社交、商務和藝術圈內的相識或酒肉朋友, 他們認識的是創造中國畫家拍賣記錄的陳先生, 拍電影、開模特服裝公司、住豪宅的陳先生, 卻少有人談到陳先生早年在上海的經歷或上海如何培養出這樣藝術家的話題。 筆者三十餘年來學習崇拜陳逸飛的油畫、氣度和精神,欲借報紙一角來補充一些陳逸飛的話題和視角。
弄堂出大師
1970年代的中國大陸,在經過文革初期的重創後,開始逐步回升元氣。大學沒有公開招考,廣大青少年面臨上山下鄉或進工礦的命運,學習藝術可以排解煩悶, 也是逃避第一線勞動的藉口。工廠的宣傳科、部隊的文工團、農村的文化站還是需要有文藝才華的青年。吹笛拉琴學畫畫在當時的城市特別興盛,弄堂的深處常常傳來悠揚的琴聲,公園裏有小青年在聚精會神地畫寫生。學畫的小癟三成幫成隊,他們在一起寫生人像,談論作品,陳逸飛是這些人眼中的本地英雄之一, 被人尊稱為先生。(這裏要特別說明一點,在中國大陸,男女知識份子被稱為先生的,必帶有極大的尊敬。)
其實,陳逸飛那時才是三十不到的小青年,但他比同輩人都要幸運。他在文革前的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的大專班,時年19歲,分配到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工作。他可以免費用昂貴的油畫材料,有畫室,可以四處去“體驗生活”,而又有“皇糧”保證,在社會主義的大上海,那年頭這樣年青的專業畫家為數並不多。上海美專由油畫家顏文梁先生創立于1940年代,辦在四川中路天津路的類似弄堂房子裏。1960年代,北有中央美院,南有浙江美院,而文藝重鎮上海卻只有這麼一個寒摻的中專,該校總算是在文革前辦了一屆大專班,陳即是這一屆的學生。文革之後,這所學校更是劃到了輕工業局的領導之下,以設計和實用美術為主。
中國地方大人才多,幾年一次的全國美展,入圍競爭激烈,猶如現今的奧運。1972年文革後的第一次全國美展,陳逸飛、魏景山的油畫《開路先鋒》入選並刊登在《美術》和其他報刊上,這幅畫題材和構圖,略受19世紀俄羅斯巡迴畫派大師列賓的影響,但氣勢昂揚,以仰視的角度畫出一隊工人抬著路軌向前鋪路的情景。 中國解放後的油畫,深受俄羅斯寫實主義的影響,人物結實,色彩厚重。此畫造型準確,對比強烈,也符合當時文藝“三突出”的要求。1973年,陳逸飛的油畫《黃河頌》再度入選全國美展,這幅畫中,畫家描繪黃河高高的堤岸上,一位八路軍戰士在朝霞中手持鋼槍,激情地望著遠方,腳下是彎曲的黃河,匯入重重的山崗。 整個畫面,沐浴在一片淺淺淡淡的金黃色調中,這幅畫有革命主題,而藝術上則是非常地抒情浪漫,。在那“三突出”豪言壯語震耳欲聾的年代,陳逸飛的畫,卻似小夜曲輕音樂,又無矯柔造作,這幅畫使陳逸飛在上海以外有了名氣。
深厚寫實功夫
1970年代,上海美術館主館在南京西路456號的老房子裏,凡綜合性美展,中國畫必掛主廳,過道裏是版畫和連環畫,油畫總是在後面串連的幾間房裏,出了那幾間房就是連著工廠的後弄堂了。那時上海油雕室的一些老畫家,似乎都只能畫些賞心悅目的小畫。而青年畫家一出手就是幾米長寬的大畫,寫實功夫極深厚。無可否認,在展廳中看原作,大畫總是有著強烈的震撼力。在那些調色油味飄香的房間,陳逸飛的畫前,總是最多人擠在那裏遠觀近察,指指點點。1974年上海市美展,陳逸飛有兩幅畫參展。其中一幅畫整幅畫面黑乎乎地沉悶,中間一團亮光,魯迅先生在燈下奮筆疾書,這是典型的古典畫派構圖。該畫題為《怒搗孔家店》,當然也可以是其他標題,如“怒向刀叢覓小詩”之類。陳逸飛的另一幅畫《團結興旺》則是另一幅景象,時值三十來歲造反起家的王洪文被毛澤東欽定為党國副主席,座次排在毛澤東、周恩來之後。陳的油畫描繪黨代會的近景,背景是主席臺上的大紅幕布,中間是大幅毛澤東端莊頭像,年青代表(似王洪文)和老幹部(似周恩來)緊緊親切握手,周圍是各地中老年代表,個個穿著中山裝,意氣風發。 這幅畫可以看成是半身群像,比真人略大。 寫實功夫稍差的,絕對不感碰這樣的場景和構圖。這幅滿是紅光的大畫,使其他展品黯然失色。
自文藝復興以來,大幅油畫一直是描繪重現歷史事件的重要手段。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裏藏有許多描繪長征、抗日、抗美援朝(韓戰)或為毛澤東歌功頌德的巨幅油畫, 多數為軍博畫家高虹、彭彬、何孔德創作。撇除其政治內容,可以說這些畫構圖、形象、素描、色彩、光線技藝一流。以後我在美國國會大樓、五角大樓、澳大利亞國會所見到的那些歷史題材油畫,水準皆遜於中國畫家。這與中國解放後深受蘇聯畫派影響不無關係。蘇聯曾產生了多少衛國戰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大幅畫作。 1976年,陳逸飛、魏景山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創作大畫《蔣家王朝的覆滅》,畫面以俯視角度描繪南京總統府樓頂,幾個解放軍戰士,腳踏撕爛的青天白日旗,正把鐮刀斧頭掛上旗杆,幾個人脸色铁青,有的蹲, 有的站,有的舒展,有的彎曲,有機生動,灰黑色調,下面硝煙未散。與英雄人物必仰視、正面、光亮的文革戒律大不相同。一般人物畫家的工作室裏,滿是素描寫生稿、人物動作和衣紋的相片以助創作,而陳逸飛的畫室裏,除了調色板外,什麼也沒有。動作、衣紋、色彩都在他的腦子裏。
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上海美展,陳逸飛展出大畫《鍍步》,畫面右角白襯衫、黑褲的男士背對觀眾沉思,似是其本人,旁邊一把太師椅,視平線定在畫面底部。後面是虛虛濛濛的歷史人物,前景與背景脫開。 這也是陳先生畫中首次帶些非寫實的元素。
何處是歸途?
1980年秋,陳逸飛經香港赴美,行囊中卷著少數幾幅畫,《鍍步》是其中一幅;另一幅是描繪一位穿黑絲絨的長裙少女在拉大提琴的畫,畫中少女是我師傅的獨養嬌女(與我同年)。34歲的陳逸飛帶著這些畫到茫茫彼岸打天下。
陳逸飛是絕頂聰明人,他到紐約後,以中國水鄉題材開路。對他這樣的大師,畫那種風景畫實在是不費力而又在西方討巧的牛刀小試。猶如中國人在海外以園林、風水唬洋人。以後他又畫了一大批金髮碧眼的樂手,如柔嫩的女小提琴手,演畢鬆弛的瞬間;黑人號手鼓足腮幫,連牛仔褲都要爆裂開來的群像,觀者仿佛可以聽見樂手的呼吸,攝人心魄。 如前所述, 美國和西方的藝術流派雜亂紛呈, 但具有這般寫實功夫和如此視角的,委實不多。 而他的人物畫基本功, 則早在上海的少年時代已經奠定。這些畫在1980年代中受到哈默畫廊和其他收藏家的重視。 接下來,就畫了一批批創造拍賣記錄,現今讀者、收藏家、名模們都熟知的清末民初的風俗畫,畫中穿大襟衫的美女個個都是瓜子臉,或天真、或木然、或凝神, 這是陳逸飛對上海和江南的情結體現。
陳的畫風大變,但大師的前瞻眼光卻不變。當其他中國畫家在外國街頭瑟瑟寒風中畫人像時,陳先生已經在曼哈頓的頂層帶天窗畫室裏揮掃畫布;當國人大批湧往海外時,陳先生卻回來了。 繼續做他的上海夢、藝術夢。 對比三十年前,上海的面積擴大了10倍,面目全非,當年陳逸飛和崇拜他的小青年出入的弄堂,早已被天價的“帝庭豪苑”或“銷品茂”代替。但陳先生對藝術和完美的追求依舊耿耿此心。 無論陳先生如何亨通發達,在我的心中,只有那個背著畫夾,踩著自行車,在調色油的薰香中畫著大畫的青年大師形象。他用功勤奮,但絕不是畫呆子。有技巧功夫的畫家數不勝數,但像陳先生這樣有膽識、有魄力、看准前路的畫家卻委實不多。陳逸飛是上海的兒子,我心中永遠的大師。謹以此記。
![]() |
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开路先锋’,陈逸飞、魏景山作于1972年。两人时年26岁。文革‘三突出’的 |
拾贝岛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长沙看但丁 《神曲》 (5人喜欢)
- 中环行走 Walk in Central (36人喜欢)
- 现代在心 古典在手 - 阅读李华武 (Remo Riva) 先生的建筑设计 (8人喜欢)
- 看海的图书馆 (18人喜欢)
- 陆谦受的上海和香港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