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史
巴西 - 历史
历史
欧洲人移民前的巴西
在欧洲人于1500年发现后称作巴西的大片陆地时,那里人烟稀少,只有约200万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多住在小的部落中,一般分为两个部族--热带森林部族和边际文化部族。前者主要住在亚马逊盆地,文化比较先进,掌握了一些耕种和捕鱼的技术。边际部族则住在比较干燥的大草原地区,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热带森林部族中比较重要的是图皮人,他们住在沿海地区,是印第安人中在巴西殖民时期的早期和随后有所发展的巴西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支。然而这一成就并未使他们在欧洲人的统治下受到的粗暴待遇有所减轻。
早期
发现和定居
伽马(Vasco da Gama)于1498年由水路绕过好望角发现了东印度群岛和香料群岛,因而葡萄牙王室派出一支由卡布拉尔(Pedro Alvares Cabral)率领的庞大的舰队到印度去,为了避开几内亚湾岸外的无风区,卡布拉尔向西行驶,于1500年4月22日望见南美洲大陆,葡萄牙即宣称现为巴西的这一地区为其所有。
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断断续续进行了巴西苏木交易,但由于未在巴西发现贵金属,使葡萄牙人把重点放在和亚洲较有利可图的贸易。葡萄牙的对手很快就利用了这种忽视态度乘虚而入。特别是法国人侵犯了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权利,把贵重的红染色木运到欧洲。巴西成为一个无主之地,葡萄牙王室的控制形同虚设。在约翰三世(1521?1557年在位)即位后,这种冷漠态度有所改变,对殖民地事务的关切逐渐从亚洲移至美洲。
1533年第一次作了制度上的努力,在巴西建立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府。巴西被分成15个世袭的封地,分给有权势的人,主要是朝臣,称为领主(donatario)。只有两个封地有所成就∶一是圣维森特,包括圣多斯(Santos)港和马尔山脉肥沃的皮拉蒂宁加(Piratininga)高原上的圣保罗村;二是开发了可赢利的食糖出口工业的伯南布哥。然而使王室烦恼的是欧洲不断侵犯,威胁着葡萄牙对新大陆的权利。
王室的控制
国王约翰三世决定用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取代领主低效率的统治。为了加强王室的控制,他任命在印度有丰富经验的一个葡萄牙贵族索萨(Tome de Sousa)为巴西总督。他在1549年就任,为殖民地建都巴伊亚(萨尔瓦多),在此后214年中几届总督在这里进行治理。在封地上派驻对总督负责的当地官员,沿海岸一带建立战略要塞。在城市中建立与葡萄牙类似的市区机构。这时巴西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移民。到1600年,巴伊亚和伯南布哥(累西腓)各有2,000名白人,非洲黑人奴隶和改变信仰的印第安人的人数则是其两倍以上。
耶稣会传教士的辛勤工作在该殖民地的进步中起了重大作用,他们把毕生贡献于保护印第安人,使他们改变信仰,以及提高殖民者的道义水准。印第安人改变信仰后,立即在村庄中,或与西属美洲中的传教所相似的阿尔戴亚斯(aldeias)中定居,耶稣会控制了有价值的劳力供应,惹怒了殖民者,他们奴役印第安人是毫不犹豫的。耶稣会会员和殖民者之间在控制印第安人问题上的争执在殖民地各处引起反响,双方均向王室求助。1574年颁布的王室法令允许耶稣会会员完全控制阿尔戴亚斯中的印第安人,同时允许殖民者把在合法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当作奴隶,耶稣会会员算是赢得了部分的胜利。由于对印第安人的劳力规定了限制,遂促使引入非洲黑人奴隶,在16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活动日益增多。
荷兰人和法国人的入侵
葡萄牙王室刚把巴西置于其管辖之下,法国人即决心努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法国人在1555年占据了葡萄牙人未曾占领的里约热内卢港。一支强大的葡萄牙军队封锁了该港,迫使法国驻军投降。里约热内卢市建于1567年。
1580?1640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联合,巴西成为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一部分,自然会遭到西班牙敌人的进攻。其中包括刚刚获得独立的荷兰人。他们占领了巴伊亚,从1624至1625年短暂地控制了这一地区,荷兰西印度公司在1630年派出一支舰队,占领北部富有的甘蔗种植区中心伯南布哥,一个富有的巴西种植园主维埃拉(Joao Fernandes Vieira)发动叛乱,于1654年击败和赶走了荷兰人,这一成就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巴西的扩张和统一
殖民时期最重大的发展大概是巴西扩充到托德西利亚斯线(Tordesillas,维德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画的一条垂直线)以外,这次扩张向西达到安地斯山麓,北和南分别至亚马逊河流域和拉布拉他河流域。北部的这些行动由传教士率领,他们努力使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17世纪在亚马逊河沿岸建立了教会。在东北部,伯南布哥和巴伊亚甘蔗种植区的牧牛人向内陆推进,到达现在的皮奥伊(Piaui)、马腊尼昂(Maranhao)和戈亚斯,寻找新牧埸。“向西推进”的主要力量为保利斯塔斯(Paulistas,人们对圣保罗移民的称呼)。他们的目的是俘掳印第安奴隶和寻找黄金和宝石,因而组织了人数众多的远征队(称作旗队),进入内地。旗队的扩张对统一广阔的巴西次大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一些因素也促进了统一。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卢索-非洲-印第安(Luso-Afro-Indian)文化。葡萄牙语成为种植园居民、牧牛人、矿工、奴隶(印第安人和黑人)、掳卖奴隶者和从亚马逊流域到拉布拉他河流域的城市居民之间的共同联系,使他们同南美洲其他地方说西班牙语的这些人有所区别。巴西各地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家长式的大家庭结构,这种结构也来自葡萄牙。这些家庭控制着土地、奴隶、牛,以后又控制生产殖民地财富的矿山,家长在各个地区行使权力。巴西各地都同葡萄牙保持联系,巴西同接壤的西班牙殖民地之间很少进行贸易和其他的正规联系。在19世纪的第二个25年巴西实现统一时,这些共同的因素的力量胜过了地区差别。
巴西殖民经济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两个时期,即蔗糖时期和黄金时期。两者均反映出口在巴西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东北部的蔗糖工业是16世纪初引入巴西的,200多年来这一工业一直是该殖民地财富的主要基础。在葡萄牙控制巴西的全部时期中,蔗糖为王室带来的收入超过任何其他出口产品,包括黄金在内。殖民时期结束以前,在蔗糖种植园周围主要由独立自由民从事的烟草种植和养牛业成为重要的工业。在18世纪,原来由小土地持有者生产的棉花和咖啡也成为重要的出口物品。
巴西的殖民者在最初定居后一直在寻找黄金,直到1695年才在现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找到。其蕴藏量超过那一时期以前发现的任何地区的蕴藏量。来自蔗糖种植园和直接来自非洲产金地区的非洲奴隶采用了巴西矿工使用的许多技巧。金矿对巴西经济有很大影响,这是1763年把殖民地首都从萨尔瓦多移到里约热内卢的主要原因。寻找黄金又导政在18世纪初在米纳斯吉拉斯、巴伊亚和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发现钻石。
殖民时期的改革
同西班牙签订的《马德里条约》(1750)、《帕尔杜条约》(1761)和《伊尔德丰索条约》(1777)使葡萄牙的权利要求具有一些合法性,包括旗队征服的地方。在这一时期,约瑟夫国王的首相、蓬巴尔(Pombal)侯爵梅洛在巴西推行一些改革,对殖民地的社会、行政和宗教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王室收回领主最后的权利,首都从巴伊亚迁至里约热内卢,印第安人和白人处于合法的平等地位,鼓励从亚速和马德拉群岛移民到巴西,成立两个有特权的公司,并确立对钻石产地的垄断权。蓬巴尔在1759年把耶稣会会员逐出巴西。由于耶稣会会员保护印第安人并采取种种商业冒险行动,煽起普遍的不满情绪,当他们企图反对蓬巴尔的某些改革时,这位有权有势的首相粗暴地把他们赶出葡萄牙和巴西。由于中央更加集权并加强领导,在葡萄牙统治的最后几十年,蓬巴尔逐渐实现了统一。
巴西的独立
早在1789年巴西就爆发了反对葡萄牙统治的起义,但是却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取得独立。1807年拿破仑入侵英国传统盟国葡萄牙,主要目的是加紧欧洲对英国的封锁。葡萄牙摄政王唐约翰(Dom John)于1808年在英国舰队保护下逃往巴西(这是唯一的一次将殖民地当作其宗主国政府的所在地)。
殖民者深信巴西已出现一个新纪元,对他们的君主表示欢迎。摄政王很快下令实施一些改革,改变殖民地的地位。1808年取消葡萄牙对巴西贸易的商业垄断,巴西港口对所有友好国家的商界开放。同年中止禁止巴西制造物品的规定。
1815年12月16日颁布的一项法令说明了巴西的政治地位,根据这一法令,葡萄牙人统治地区已成为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Algarves)联合王国,从而使巴西和葡萄牙处于平等地位。女王玛丽亚一世于1816年去世,摄政王继承王位。
如果王室想要维护其在葡萄牙的权威,约翰六世在葡萄牙露面已变得十分紧迫。他于1821年4月22日任命其子唐佩德罗(Dom Pedro)为摄政王,两天后他乘船返回里斯本。里斯本的葡萄牙科特(即议会)主张巴西回复以前从属殖民地的地位。他们没等巴西议员开会就迳自取消约翰六世在巴西实施的大部分改革措施。科特担心唐佩德罗会发起争取独立的运动,遂命令他返回欧洲。
这些行动在巴西激起愤慨情绪。唐佩德罗在大多数巴西人的支持下,违抗科特的命令,拒绝返回里斯本。唐佩德罗于6月3日召开立法制宪国会。9月7日在圣保罗城附近的伊皮兰加平原上,宣布巴西独立,1822年12月1日加冕称帝。
巴西帝国(1822?1889)
独立后的最初几年困难重重。国家在自治方面毫无经验,皇帝独裁专制。当制宪国民议会无法控制时,佩德罗一世于1823年解散了制宪国民议会。他于1831年4月7日正式退位,让位于年仅5岁的儿子唐佩德罗.德阿拉坎塔拉(Dom Pedro de Alcantara)。1840年7月23日国会两院宣布唐佩德罗.德阿拉坎塔拉已经成年。
佩德罗二世
佩德罗二世执政半个世纪,这段时期或许是巴西历史上最令人感兴趣和最有成效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治家风度,国家名声大振,进展迅速。在皇帝的监督下,议会制政府行使职能。
巴西帝国同美国和欧洲保持友好关系。佩德罗于1871、1876和1888年访问欧洲,1876年访问美国。
帝国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与以奴隶为基础的种植园农业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政治权力仍然掌握在乡村大地主手中,他们构成巴西社会和经济精英的核心。农业是巴西最主要的财富来源。棉花和蔗糖竞为主要的出口作物,1840年以后咖啡的竞争力日益加强。乡村的地主基本上没有卷入当时反奴的潮流。虽然解放奴隶已是常事,在巴西获得解放的人及其后裔的人数远超过奴隶的人数,但是奴隶主集体抗拒完全废除奴隶制度。佩德罗反对奴隶制度,但是他必须顾虑到奴隶主。最后终于在1888年5月13日下令彻底解放奴隶,对奴隶主不给补偿。70万左右的奴隶获得自由。
帝国的崩溃
在佩德罗二世的英明领导下,巴西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然而仍存在不满情绪的严重根源。君主制垮台的原因常是难以驾驭的军人、逼压而至的地主贵族和愤慨的神职人员。这3种有权势的人经常表示不满。城市中等阶级、军人和咖啡种植业者认为君主同传统的地主阶级关系过于密切。君主代表过去,而共和国较符合新兴的咖啡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利益。希望巴西更加现代化的人们阴谋靠军人使皇帝退位,军官们在1889年11月15日实现了他们的目的。佩德罗二世退位,乘船流亡欧洲。1888年解放奴隶和1889年推翻君主政体,结束了形成巴西过去历史的两大体制,开始了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期,加速了现代化,因而在1888?1922年间,出现一个“新巴西”。
1889年后的巴西
丰塞卡(Manuel Deodoro da Fonseca)将军在军人、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富有的咖啡种植主的支持下统治巴西。他于1891年2月24日建立共和国,使教会和国家分开,颁布一个新宪法,其特点是总统制、联邦制、民主和共和国政体。
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已从旧日的东北部蔗糖种植区转到东南部新兴的咖啡地区。经济的活力显然依赖出口,咖啡是主要出口货物,在1901年占出口额的40%,1908年占53%。1906年在联邦政府支持下订立协议,开始实施稳定咖啡价格的计划,即收购过剩的咖啡,使之退出市场以保持价格稳定。
移居入境和城市化的趋势加速。边远的亚马逊盆地的橡胶热把与外界很少接触的马瑙斯变成一个国际性都市,有电力、电车、电影院、一座宏伟的歌剧院和一个国际性上流社会。里约热内卢已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由于消灭了黄热病,也是比较健康的城市之一。咖啡业的繁荣改变了圣保罗,其人口从1883年的35,000人增至1907年的35万人,成为该国繁忙的商业中心。圣多斯(Santos)已变成世界上一个繁忙的港口,出口咖啡至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城市。
反抗咖啡业财团
日益增长的城市中产阶级对于有利于咖啡种植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表示愤慨,竭力要求改革。军人也有此要求,特别是低阶军官。在1922年的选举中,城市人士和军人联合一致,企图从咖啡业财团手中把总统职位夺过来,但未成功。此后巴西一再爆发激烈的抗争。1922年7月,在咖啡业财团再次把他们选中的人推上总统职位之后不久,一些低阶军官在里约热内卢发动叛变,企图推翻垂死的共和国,但是计划很不周密。这次叛乱象征8年动乱时期的开始,1930年达到高峰,旧共和国被推翻。
到1926年,低阶军官发起的一次名为“中尉”的运动,已经有了某种确定但欠明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民族主义哲学。他们主要的考虑不是民主,而是改革和发展。“中尉”运动流露出社会民主趋势,建议政府承认工会和合作社、确定最低工资、最长工作时间、有关童工的法律、土地改革、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和增加教育机会。最后,两个相互有关的事件结束了咖啡业财团对政治权利的垄断。第一个事件是1929?193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咖啡价格猛跌;第二个事件是圣保罗的政治家们在1930年挑任一个他们集团外的人出任国家总统。这些运动和事件结合一起,结束了旧的共和国,象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瓦加斯时代
当正式宣布政府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在1930年选举中获胜时,爆发了一次起义。这次成功的起义领袖是南里约格兰德州长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他在1954年自杀前,一直是中间派。
瓦加斯两度任国家元首(1930?1945和1951?1954年),1934年颁布新宪法,赋予中央政府更大的权力。3年后,瓦加斯掌握绝对的实权,他又颁布一个宪法,使自己连任。新政府称为“新国家”,瓦加斯大权独揽,可以任意压制民意。
1945年10月29日军人迫使瓦加斯总统下台,因为他看来要企图继续掌权。他下台后,开始了一个民主试验时期。
民主插曲
瓦加斯亲自挑选的杜特拉(Eurico Gaspar Dutra)将军在1945年12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1946年9月颁布了新宪法。虽然总统职务仍然是主要的体制,但是这一职位受到许多限制,使今后的领袖不能滥用权力。新宪法建立了政府三权鼎立制度,保证国会在选举议员方面的独立和自由。
1950年的大选使瓦加斯再次当政。虽然1945年逼他下台的军界领袖持很大的保留态度,他仍在1951年1月31日再次出任总统。一派人主张国家可以干预更多的经济,另一些人又坚持主张为国内外私人投资创造有利的环境,瓦加斯夹在这两派中间保持着不稳定的平衡。把国家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的运动使局势更为复杂化。这一运动的顶点是1953年成立了国营的巴西石油公司,这是国家主义者的一次大胜了。
瓦加斯的声望维持了3年使他免遭政治对手的抨击,他们的批评针对他政府中的成员。政府内部贪污腐败公诸于世后,这位前独裁者遭人痛恨。一批军官要求瓦加斯辞职,瓦加斯于1954年8月24日被迫辞职,当天自杀。
库比契克政府
副总统费尔侯(Joao Cafe Filho)接替瓦加斯完成他的任期。费尔侯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为1955年10月3日的总统选举做准备。1955年总统选举有3个候选人,公认是瓦加斯的政治接班人的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 de Oliveira)获得略超过1/3的选票而获胜;在分开的副总统选举中,古拉特(Joao Goulart)获得大多数选票。普遍认为这次选举是人民为瓦加斯的处境辩白。库比契克和古拉特于1956年1月31日就职。
库比契克在任职期间,鼓励广泛的国家主义精神,支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宣扬这一信念∶巴西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库比契克认为,国民政府应该在对私人资本没有吸引力的经济领域起重要作用。因而,他的政府推行宏伟的发展计划,修筑高速公路和水力发电站,扩大钢、铁、石油和煤的生产,并协助私营工业部门。或许他的杰出成就是在里约热内卢西北933公里(580哩)建设巴西里亚。1960年4月21日建都巴西里亚。此举的目的是使人们关注内地,加速人民在这一地区定居,开发尚未开采的资源。里约热内卢居民反对新首都,但是其他地区的巴西人普遍认为巴西里亚是国家未来伟大的象征。
库比契克任职期间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通货膨胀和多次外国贷款方面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国民生产毛额达到空前的水准,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准仍然止步不前,或实际上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政府中贪污腐败和任人唯亲之风盛行,甚至通常容忍度很大的巴西选民也感到不安。
政治动乱
在1960年那次争议很大的选举中,最大的保守党全国民主联盟提名夸德罗斯(Janio Quadros)。他在选举中获胜,同时瓦加斯的巴西劳工党的副总统候选人、瓦加斯的政派接班人古拉特获胜。这两位在政治上对立的政治家于1961年1月31日就职。
夸德罗斯当选总统被视作选举中的革命。30年中,反瓦加斯的政治派别第一次获得总统职位。1961年8月25日夸德罗斯在执政不满7个月后突然辞职。国会立即任命众议院议长马济利(Pascoal Ranieri Mazzilli)为临时总统。当时法定的继任者--副总统古拉特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后,正在返国途中。
巴西濒于内战的危机,许多军方将领和保守派认为古拉特过于激进,不能身居国家最高职位,而大多数文职政界领袖认为根据宪法,他有权担任总统。面对着可能发生武装冲突的危机,国会和军中反对古拉特的人商定一个折衷解决办法∶允许古拉特任职,但只能充当名义上的元首。1961年9月2日实行了议会治理制度,设立总理职位,把大部分总统权力转移给总理,后就议会制订的试行方案进行全国公民投票,古拉特就任总统。
1963年1月6日,全国公民投票以超过5: 1的差额票数授予古拉特全部总统权力。然而古拉特的立法计划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新制订的经济社会计划未能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已达惊人程度。在古拉特执政期间,国民生产毛额的成长已完全停滞。
军事干预
由于情况日益危急,政府及其批评者之间的合作更为困难。政府越来越支持极端民族主义的左派,而大多数军官同情温和及保守的反对派。1964年3月31日米纳斯吉拉斯州长平托(Magalhaes Pinto)率领文职人员和军队发动反联邦政府的叛变;全国和其他地区主要政界领袖和大部分军队都支持他。4月2日古拉特逃走,流亡国外,国会宣布他的职位空缺,再次任命马济利为临时总统。
(1)军事独裁。古拉特下台后,反叛的领袖们掌握了实权,他们推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军官们着手恢复经济和金融秩序,消除将军们所谓的“共产主义渗透”,以及清除腐败和颠覆分子;他们希望保留修改式的代议制政府。国会仍是立法机构,有权进行辩论和修改,但无权拒绝行政元首向国会提交的建议。1964年4月11日国会选举布朗库(Castelo Branco)为总统。
军界认为,布朗库经过延长的任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应该实行全面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然后国家才能有一个民选的政府。新的军事领袖在一些目标上意见一致,如取消众多的政党,但在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问题上意见分歧。
1965年10月27日布朗库颁布《第二号制度法》,取缔一切现有政党,在他的任期内恢复总统的紧急权力,并规定1966年10月3日为举行新的总统选举的日期。政府提出的候选人--国防部长科斯塔-席尔瓦(Costa e Silva)当选总统,预定在1967年取代布朗库。
布朗库政府实施空前的经济规画,限制通货膨胀,振兴萧条的经济,并运用紧急权力限制和调节信贷来源,改革税收体系、控制工资。政府投资于电力和运输,保证经济继续正常发展。虽然政府并未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但巴西已稳定地恢复了在国外的信贷等级,生活费用逐年增长的比率已下降,国民生产毛额大幅成长。
(2)科斯塔-席尔瓦、梅迪西(Emilio Garrastazu Medici)和盖泽尔(Ernesto Geisel)的政府。虽然科斯塔-席尔瓦保证使军人政府实施仁政,但他并未明显背离几位前任的路线。
面对群众和国会再度掀起的批评浪潮,科斯塔-席尔瓦行使紧急权力。1968年12月13日颁布的《第五号制度法》无限期地取缔一切立法机构,授权行政元首用命令进行统治,为再次清除异议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
科斯塔-席尔瓦1969年8月中风,武装部队的3位部长管理政府,10月政府指定梅迪西将军继任总统。
梅迪西1971年提出第一个全国发展计划,目标朝着年经济成长率8?10%,透过修建公路和重新分配土地未开发东北地区、亚马逊地区。1973年成立了选举团,1974年1月15日盖泽尔当选总统。
1977年4月盖泽尔总统解散国会,因为国会未能通过他要求的司法改革。他随后运用《第五号制度法》的紧急权力实行这些改革和其他的选举和宪法改革。改革包括延长总统任期至6年,众议员数人的依据各州的总人口,而不是登记的选民人数。修改宪法需经国会绝对多数通过,而不是以前规定的接连两次会议的2/3票数。
(3)过渡到民主。1978年11月盖泽尔亲自挑选的接班人菲格雷多(Joao Baptista de Oliveira Figueiredo)将军在选举中获胜当选总统。盖泽尔在离职前废除了一切紧急事件时适用的法律(1978年10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废除了《第五号制度法》)。1979年国会宣布大赦,恢复1961年以来丧失政治权利者的这些权利。恢复了政治自由,重新活跃的言论自由导致热烈的政治辩论。
文人政府再次执政
在1985年1月的间接选举中,选举团选举内维斯(Tancredo de Almeida Neves)为总统,萨尔内(Jose Sarney)为副总统,摒弃了军人支持的候选人。内维斯本应在1985年3月中旬就任,但未就任即因病去世。副总统萨尔内就任,成为1964年以后巴西的第一任文职总统。他面临着再次民主化的政治危机∶债务、通货膨胀、萧条和失业等经济危机;贫困、不公正的社会危机。更广义地说,这些危机向新兴的民主挑战。
萨尔内就任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量上升,国家支持新的经济和政治政策。政府逐渐采取一些步骤,颁布新法律使所有政党合法化,为直接总统选举铺平道路。
1988年10月5日颁布了巴西第八个宪法,文件规定了一些新的公众自由,如公务员(军人除外)有罢工的权利,废除政府对艺术和文学的检查。选举年龄降低到16岁。总统任期5年。宪法还规定1989年11月举行总统选举,禁止总统藉政令制订法律。
90年代初期,巴西的政局仍然不稳定。原因有很多∶选民漠不关心、失望和冷嘲热讽;旧政权中的名流和军人起消极作用;政党软弱无力,例如它们倚靠个人而不是政纲,没有办法解决国家面临的基本社会经济问题。在1985年总统选举中曾占支配地位的一些政党于1989年12月的选举中甚至没有进入最后决选。在这次最后决选中,人数很少的民族复兴党的科洛尔(Fernando Collor de Mello)同劳工党的达席尔瓦(Luis Inacio da Silva)竞争总统职位,劳工党提出了结构严密的政纲和理论。科洛尔的竞选政纲是主张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反对政府贪污腐败和效率低下。结果是科洛尔赢得43%的选票,达席尔瓦赢得38%的选票,19%的选票为弃权或无效票。
科洛尔在1990年3月15日就职。经济状况继续下滑,1992年中期爆发了政治灾难。高层官员贪污的丑闻直接涉及总统府。因出卖手中权力而取得的无数钱财流入了总统的秘密银行账户。众议院于1992年9月29日以绝大多数票停止总统职务,并向他提起控诉。参议院在1992年12月29日,开始弹劾后几分钟,科洛尔即辞职。副总统佛朗哥(Itamar Franco)就任总统。
贪污腐败、丑闻和弹劾使共和国遍体鳞伤。在几届政府中,第二次由副总统就任总统。1993年4月21日举行一次特别的公民投票,巴西人民表示赞同目前的政府形式--共和国制,总统握有实权。公民投票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形式,但并未解决困扰巴西的一些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1997年卡多佐(Fernando Henqriue Cardoso)推行一项法律,允许重新选举总统和省长。他的巴西社会民主党与自由阵线党、巴西民主运动党、进步革新党以及若干较小的实体组成联盟来制订颁布重大的财政和行政改革,著名的有将政府所有企业如多奇河谷公司(Rio Doce Valley Company)私有化的决定。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使巴西经济的发展慢了下来,但是卡多佐的声望不减,再次当选总统(又一次击败达席尔瓦),并且他的联盟仍然是具决定性的国会多数。
政府后来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支援,实行另外的财政和行政改革,允许它的货币汇率浮动而不再与美元近乎等比值,从而使巴西的货币贬值。尽管有人担心,但通货膨胀继续得到控制,近期内军方也不像会干预内政。卡多佐任命一位平民文人部长,其职责取代了若干分立的军事首长的职责。然而,在2000年市级选举中,各党派和政客们为争夺利益各施伎俩,管理阶层的联盟分裂了。不过,创纪录的丰收以及坚实的经济成长还是让卡多佐继续朝着他占优先的计划方向前进。
进入21世纪时,人口方面的较大移动继续影响着巴西,包括增长的人口日益集中到了城市。然而,巴西的各个城市都准备不足,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服务需求,而且,尽管各地区的成长不断,但巴西的经济机会以及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南部。同时,农业和矿业的边界版图不断地扩张,巴西一直卷入国内和国际的纷争中,争论有关对亚马逊雨林以及对居住在森林里的印第安族群如扬诺马米人(Yanomami)的威胁。另外,无地的族群继续吵嚷着要求耕地改革。尽管巴西有诸多问题,外国投资者及主要的贸易伙伴对这个国家还是重新燃起兴趣。
历史
欧洲人移民前的巴西
在欧洲人于1500年发现后称作巴西的大片陆地时,那里人烟稀少,只有约200万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多住在小的部落中,一般分为两个部族--热带森林部族和边际文化部族。前者主要住在亚马逊盆地,文化比较先进,掌握了一些耕种和捕鱼的技术。边际部族则住在比较干燥的大草原地区,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热带森林部族中比较重要的是图皮人,他们住在沿海地区,是印第安人中在巴西殖民时期的早期和随后有所发展的巴西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支。然而这一成就并未使他们在欧洲人的统治下受到的粗暴待遇有所减轻。
早期
发现和定居
伽马(Vasco da Gama)于1498年由水路绕过好望角发现了东印度群岛和香料群岛,因而葡萄牙王室派出一支由卡布拉尔(Pedro Alvares Cabral)率领的庞大的舰队到印度去,为了避开几内亚湾岸外的无风区,卡布拉尔向西行驶,于1500年4月22日望见南美洲大陆,葡萄牙即宣称现为巴西的这一地区为其所有。
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断断续续进行了巴西苏木交易,但由于未在巴西发现贵金属,使葡萄牙人把重点放在和亚洲较有利可图的贸易。葡萄牙的对手很快就利用了这种忽视态度乘虚而入。特别是法国人侵犯了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权利,把贵重的红染色木运到欧洲。巴西成为一个无主之地,葡萄牙王室的控制形同虚设。在约翰三世(1521?1557年在位)即位后,这种冷漠态度有所改变,对殖民地事务的关切逐渐从亚洲移至美洲。
1533年第一次作了制度上的努力,在巴西建立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府。巴西被分成15个世袭的封地,分给有权势的人,主要是朝臣,称为领主(donatario)。只有两个封地有所成就∶一是圣维森特,包括圣多斯(Santos)港和马尔山脉肥沃的皮拉蒂宁加(Piratininga)高原上的圣保罗村;二是开发了可赢利的食糖出口工业的伯南布哥。然而使王室烦恼的是欧洲不断侵犯,威胁着葡萄牙对新大陆的权利。
王室的控制
国王约翰三世决定用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取代领主低效率的统治。为了加强王室的控制,他任命在印度有丰富经验的一个葡萄牙贵族索萨(Tome de Sousa)为巴西总督。他在1549年就任,为殖民地建都巴伊亚(萨尔瓦多),在此后214年中几届总督在这里进行治理。在封地上派驻对总督负责的当地官员,沿海岸一带建立战略要塞。在城市中建立与葡萄牙类似的市区机构。这时巴西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移民。到1600年,巴伊亚和伯南布哥(累西腓)各有2,000名白人,非洲黑人奴隶和改变信仰的印第安人的人数则是其两倍以上。
耶稣会传教士的辛勤工作在该殖民地的进步中起了重大作用,他们把毕生贡献于保护印第安人,使他们改变信仰,以及提高殖民者的道义水准。印第安人改变信仰后,立即在村庄中,或与西属美洲中的传教所相似的阿尔戴亚斯(aldeias)中定居,耶稣会控制了有价值的劳力供应,惹怒了殖民者,他们奴役印第安人是毫不犹豫的。耶稣会会员和殖民者之间在控制印第安人问题上的争执在殖民地各处引起反响,双方均向王室求助。1574年颁布的王室法令允许耶稣会会员完全控制阿尔戴亚斯中的印第安人,同时允许殖民者把在合法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当作奴隶,耶稣会会员算是赢得了部分的胜利。由于对印第安人的劳力规定了限制,遂促使引入非洲黑人奴隶,在16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活动日益增多。
荷兰人和法国人的入侵
葡萄牙王室刚把巴西置于其管辖之下,法国人即决心努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法国人在1555年占据了葡萄牙人未曾占领的里约热内卢港。一支强大的葡萄牙军队封锁了该港,迫使法国驻军投降。里约热内卢市建于1567年。
1580?1640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联合,巴西成为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一部分,自然会遭到西班牙敌人的进攻。其中包括刚刚获得独立的荷兰人。他们占领了巴伊亚,从1624至1625年短暂地控制了这一地区,荷兰西印度公司在1630年派出一支舰队,占领北部富有的甘蔗种植区中心伯南布哥,一个富有的巴西种植园主维埃拉(Joao Fernandes Vieira)发动叛乱,于1654年击败和赶走了荷兰人,这一成就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巴西的扩张和统一
殖民时期最重大的发展大概是巴西扩充到托德西利亚斯线(Tordesillas,维德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画的一条垂直线)以外,这次扩张向西达到安地斯山麓,北和南分别至亚马逊河流域和拉布拉他河流域。北部的这些行动由传教士率领,他们努力使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17世纪在亚马逊河沿岸建立了教会。在东北部,伯南布哥和巴伊亚甘蔗种植区的牧牛人向内陆推进,到达现在的皮奥伊(Piaui)、马腊尼昂(Maranhao)和戈亚斯,寻找新牧埸。“向西推进”的主要力量为保利斯塔斯(Paulistas,人们对圣保罗移民的称呼)。他们的目的是俘掳印第安奴隶和寻找黄金和宝石,因而组织了人数众多的远征队(称作旗队),进入内地。旗队的扩张对统一广阔的巴西次大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一些因素也促进了统一。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卢索-非洲-印第安(Luso-Afro-Indian)文化。葡萄牙语成为种植园居民、牧牛人、矿工、奴隶(印第安人和黑人)、掳卖奴隶者和从亚马逊流域到拉布拉他河流域的城市居民之间的共同联系,使他们同南美洲其他地方说西班牙语的这些人有所区别。巴西各地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家长式的大家庭结构,这种结构也来自葡萄牙。这些家庭控制着土地、奴隶、牛,以后又控制生产殖民地财富的矿山,家长在各个地区行使权力。巴西各地都同葡萄牙保持联系,巴西同接壤的西班牙殖民地之间很少进行贸易和其他的正规联系。在19世纪的第二个25年巴西实现统一时,这些共同的因素的力量胜过了地区差别。
巴西殖民经济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两个时期,即蔗糖时期和黄金时期。两者均反映出口在巴西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东北部的蔗糖工业是16世纪初引入巴西的,200多年来这一工业一直是该殖民地财富的主要基础。在葡萄牙控制巴西的全部时期中,蔗糖为王室带来的收入超过任何其他出口产品,包括黄金在内。殖民时期结束以前,在蔗糖种植园周围主要由独立自由民从事的烟草种植和养牛业成为重要的工业。在18世纪,原来由小土地持有者生产的棉花和咖啡也成为重要的出口物品。
巴西的殖民者在最初定居后一直在寻找黄金,直到1695年才在现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找到。其蕴藏量超过那一时期以前发现的任何地区的蕴藏量。来自蔗糖种植园和直接来自非洲产金地区的非洲奴隶采用了巴西矿工使用的许多技巧。金矿对巴西经济有很大影响,这是1763年把殖民地首都从萨尔瓦多移到里约热内卢的主要原因。寻找黄金又导政在18世纪初在米纳斯吉拉斯、巴伊亚和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发现钻石。
殖民时期的改革
同西班牙签订的《马德里条约》(1750)、《帕尔杜条约》(1761)和《伊尔德丰索条约》(1777)使葡萄牙的权利要求具有一些合法性,包括旗队征服的地方。在这一时期,约瑟夫国王的首相、蓬巴尔(Pombal)侯爵梅洛在巴西推行一些改革,对殖民地的社会、行政和宗教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王室收回领主最后的权利,首都从巴伊亚迁至里约热内卢,印第安人和白人处于合法的平等地位,鼓励从亚速和马德拉群岛移民到巴西,成立两个有特权的公司,并确立对钻石产地的垄断权。蓬巴尔在1759年把耶稣会会员逐出巴西。由于耶稣会会员保护印第安人并采取种种商业冒险行动,煽起普遍的不满情绪,当他们企图反对蓬巴尔的某些改革时,这位有权有势的首相粗暴地把他们赶出葡萄牙和巴西。由于中央更加集权并加强领导,在葡萄牙统治的最后几十年,蓬巴尔逐渐实现了统一。
巴西的独立
早在1789年巴西就爆发了反对葡萄牙统治的起义,但是却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取得独立。1807年拿破仑入侵英国传统盟国葡萄牙,主要目的是加紧欧洲对英国的封锁。葡萄牙摄政王唐约翰(Dom John)于1808年在英国舰队保护下逃往巴西(这是唯一的一次将殖民地当作其宗主国政府的所在地)。
殖民者深信巴西已出现一个新纪元,对他们的君主表示欢迎。摄政王很快下令实施一些改革,改变殖民地的地位。1808年取消葡萄牙对巴西贸易的商业垄断,巴西港口对所有友好国家的商界开放。同年中止禁止巴西制造物品的规定。
1815年12月16日颁布的一项法令说明了巴西的政治地位,根据这一法令,葡萄牙人统治地区已成为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Algarves)联合王国,从而使巴西和葡萄牙处于平等地位。女王玛丽亚一世于1816年去世,摄政王继承王位。
如果王室想要维护其在葡萄牙的权威,约翰六世在葡萄牙露面已变得十分紧迫。他于1821年4月22日任命其子唐佩德罗(Dom Pedro)为摄政王,两天后他乘船返回里斯本。里斯本的葡萄牙科特(即议会)主张巴西回复以前从属殖民地的地位。他们没等巴西议员开会就迳自取消约翰六世在巴西实施的大部分改革措施。科特担心唐佩德罗会发起争取独立的运动,遂命令他返回欧洲。
这些行动在巴西激起愤慨情绪。唐佩德罗在大多数巴西人的支持下,违抗科特的命令,拒绝返回里斯本。唐佩德罗于6月3日召开立法制宪国会。9月7日在圣保罗城附近的伊皮兰加平原上,宣布巴西独立,1822年12月1日加冕称帝。
巴西帝国(1822?1889)
独立后的最初几年困难重重。国家在自治方面毫无经验,皇帝独裁专制。当制宪国民议会无法控制时,佩德罗一世于1823年解散了制宪国民议会。他于1831年4月7日正式退位,让位于年仅5岁的儿子唐佩德罗.德阿拉坎塔拉(Dom Pedro de Alcantara)。1840年7月23日国会两院宣布唐佩德罗.德阿拉坎塔拉已经成年。
佩德罗二世
佩德罗二世执政半个世纪,这段时期或许是巴西历史上最令人感兴趣和最有成效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治家风度,国家名声大振,进展迅速。在皇帝的监督下,议会制政府行使职能。
巴西帝国同美国和欧洲保持友好关系。佩德罗于1871、1876和1888年访问欧洲,1876年访问美国。
帝国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与以奴隶为基础的种植园农业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政治权力仍然掌握在乡村大地主手中,他们构成巴西社会和经济精英的核心。农业是巴西最主要的财富来源。棉花和蔗糖竞为主要的出口作物,1840年以后咖啡的竞争力日益加强。乡村的地主基本上没有卷入当时反奴的潮流。虽然解放奴隶已是常事,在巴西获得解放的人及其后裔的人数远超过奴隶的人数,但是奴隶主集体抗拒完全废除奴隶制度。佩德罗反对奴隶制度,但是他必须顾虑到奴隶主。最后终于在1888年5月13日下令彻底解放奴隶,对奴隶主不给补偿。70万左右的奴隶获得自由。
帝国的崩溃
在佩德罗二世的英明领导下,巴西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然而仍存在不满情绪的严重根源。君主制垮台的原因常是难以驾驭的军人、逼压而至的地主贵族和愤慨的神职人员。这3种有权势的人经常表示不满。城市中等阶级、军人和咖啡种植业者认为君主同传统的地主阶级关系过于密切。君主代表过去,而共和国较符合新兴的咖啡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利益。希望巴西更加现代化的人们阴谋靠军人使皇帝退位,军官们在1889年11月15日实现了他们的目的。佩德罗二世退位,乘船流亡欧洲。1888年解放奴隶和1889年推翻君主政体,结束了形成巴西过去历史的两大体制,开始了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期,加速了现代化,因而在1888?1922年间,出现一个“新巴西”。
1889年后的巴西
丰塞卡(Manuel Deodoro da Fonseca)将军在军人、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富有的咖啡种植主的支持下统治巴西。他于1891年2月24日建立共和国,使教会和国家分开,颁布一个新宪法,其特点是总统制、联邦制、民主和共和国政体。
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已从旧日的东北部蔗糖种植区转到东南部新兴的咖啡地区。经济的活力显然依赖出口,咖啡是主要出口货物,在1901年占出口额的40%,1908年占53%。1906年在联邦政府支持下订立协议,开始实施稳定咖啡价格的计划,即收购过剩的咖啡,使之退出市场以保持价格稳定。
移居入境和城市化的趋势加速。边远的亚马逊盆地的橡胶热把与外界很少接触的马瑙斯变成一个国际性都市,有电力、电车、电影院、一座宏伟的歌剧院和一个国际性上流社会。里约热内卢已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由于消灭了黄热病,也是比较健康的城市之一。咖啡业的繁荣改变了圣保罗,其人口从1883年的35,000人增至1907年的35万人,成为该国繁忙的商业中心。圣多斯(Santos)已变成世界上一个繁忙的港口,出口咖啡至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城市。
反抗咖啡业财团
日益增长的城市中产阶级对于有利于咖啡种植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表示愤慨,竭力要求改革。军人也有此要求,特别是低阶军官。在1922年的选举中,城市人士和军人联合一致,企图从咖啡业财团手中把总统职位夺过来,但未成功。此后巴西一再爆发激烈的抗争。1922年7月,在咖啡业财团再次把他们选中的人推上总统职位之后不久,一些低阶军官在里约热内卢发动叛变,企图推翻垂死的共和国,但是计划很不周密。这次叛乱象征8年动乱时期的开始,1930年达到高峰,旧共和国被推翻。
到1926年,低阶军官发起的一次名为“中尉”的运动,已经有了某种确定但欠明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民族主义哲学。他们主要的考虑不是民主,而是改革和发展。“中尉”运动流露出社会民主趋势,建议政府承认工会和合作社、确定最低工资、最长工作时间、有关童工的法律、土地改革、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和增加教育机会。最后,两个相互有关的事件结束了咖啡业财团对政治权利的垄断。第一个事件是1929?193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咖啡价格猛跌;第二个事件是圣保罗的政治家们在1930年挑任一个他们集团外的人出任国家总统。这些运动和事件结合一起,结束了旧的共和国,象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瓦加斯时代
当正式宣布政府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在1930年选举中获胜时,爆发了一次起义。这次成功的起义领袖是南里约格兰德州长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他在1954年自杀前,一直是中间派。
瓦加斯两度任国家元首(1930?1945和1951?1954年),1934年颁布新宪法,赋予中央政府更大的权力。3年后,瓦加斯掌握绝对的实权,他又颁布一个宪法,使自己连任。新政府称为“新国家”,瓦加斯大权独揽,可以任意压制民意。
1945年10月29日军人迫使瓦加斯总统下台,因为他看来要企图继续掌权。他下台后,开始了一个民主试验时期。
民主插曲
瓦加斯亲自挑选的杜特拉(Eurico Gaspar Dutra)将军在1945年12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1946年9月颁布了新宪法。虽然总统职务仍然是主要的体制,但是这一职位受到许多限制,使今后的领袖不能滥用权力。新宪法建立了政府三权鼎立制度,保证国会在选举议员方面的独立和自由。
1950年的大选使瓦加斯再次当政。虽然1945年逼他下台的军界领袖持很大的保留态度,他仍在1951年1月31日再次出任总统。一派人主张国家可以干预更多的经济,另一些人又坚持主张为国内外私人投资创造有利的环境,瓦加斯夹在这两派中间保持着不稳定的平衡。把国家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的运动使局势更为复杂化。这一运动的顶点是1953年成立了国营的巴西石油公司,这是国家主义者的一次大胜了。
瓦加斯的声望维持了3年使他免遭政治对手的抨击,他们的批评针对他政府中的成员。政府内部贪污腐败公诸于世后,这位前独裁者遭人痛恨。一批军官要求瓦加斯辞职,瓦加斯于1954年8月24日被迫辞职,当天自杀。
库比契克政府
副总统费尔侯(Joao Cafe Filho)接替瓦加斯完成他的任期。费尔侯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为1955年10月3日的总统选举做准备。1955年总统选举有3个候选人,公认是瓦加斯的政治接班人的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 de Oliveira)获得略超过1/3的选票而获胜;在分开的副总统选举中,古拉特(Joao Goulart)获得大多数选票。普遍认为这次选举是人民为瓦加斯的处境辩白。库比契克和古拉特于1956年1月31日就职。
库比契克在任职期间,鼓励广泛的国家主义精神,支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宣扬这一信念∶巴西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库比契克认为,国民政府应该在对私人资本没有吸引力的经济领域起重要作用。因而,他的政府推行宏伟的发展计划,修筑高速公路和水力发电站,扩大钢、铁、石油和煤的生产,并协助私营工业部门。或许他的杰出成就是在里约热内卢西北933公里(580哩)建设巴西里亚。1960年4月21日建都巴西里亚。此举的目的是使人们关注内地,加速人民在这一地区定居,开发尚未开采的资源。里约热内卢居民反对新首都,但是其他地区的巴西人普遍认为巴西里亚是国家未来伟大的象征。
库比契克任职期间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通货膨胀和多次外国贷款方面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国民生产毛额达到空前的水准,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准仍然止步不前,或实际上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政府中贪污腐败和任人唯亲之风盛行,甚至通常容忍度很大的巴西选民也感到不安。
政治动乱
在1960年那次争议很大的选举中,最大的保守党全国民主联盟提名夸德罗斯(Janio Quadros)。他在选举中获胜,同时瓦加斯的巴西劳工党的副总统候选人、瓦加斯的政派接班人古拉特获胜。这两位在政治上对立的政治家于1961年1月31日就职。
夸德罗斯当选总统被视作选举中的革命。30年中,反瓦加斯的政治派别第一次获得总统职位。1961年8月25日夸德罗斯在执政不满7个月后突然辞职。国会立即任命众议院议长马济利(Pascoal Ranieri Mazzilli)为临时总统。当时法定的继任者--副总统古拉特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后,正在返国途中。
巴西濒于内战的危机,许多军方将领和保守派认为古拉特过于激进,不能身居国家最高职位,而大多数文职政界领袖认为根据宪法,他有权担任总统。面对着可能发生武装冲突的危机,国会和军中反对古拉特的人商定一个折衷解决办法∶允许古拉特任职,但只能充当名义上的元首。1961年9月2日实行了议会治理制度,设立总理职位,把大部分总统权力转移给总理,后就议会制订的试行方案进行全国公民投票,古拉特就任总统。
1963年1月6日,全国公民投票以超过5: 1的差额票数授予古拉特全部总统权力。然而古拉特的立法计划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新制订的经济社会计划未能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已达惊人程度。在古拉特执政期间,国民生产毛额的成长已完全停滞。
军事干预
由于情况日益危急,政府及其批评者之间的合作更为困难。政府越来越支持极端民族主义的左派,而大多数军官同情温和及保守的反对派。1964年3月31日米纳斯吉拉斯州长平托(Magalhaes Pinto)率领文职人员和军队发动反联邦政府的叛变;全国和其他地区主要政界领袖和大部分军队都支持他。4月2日古拉特逃走,流亡国外,国会宣布他的职位空缺,再次任命马济利为临时总统。
(1)军事独裁。古拉特下台后,反叛的领袖们掌握了实权,他们推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军官们着手恢复经济和金融秩序,消除将军们所谓的“共产主义渗透”,以及清除腐败和颠覆分子;他们希望保留修改式的代议制政府。国会仍是立法机构,有权进行辩论和修改,但无权拒绝行政元首向国会提交的建议。1964年4月11日国会选举布朗库(Castelo Branco)为总统。
军界认为,布朗库经过延长的任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应该实行全面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然后国家才能有一个民选的政府。新的军事领袖在一些目标上意见一致,如取消众多的政党,但在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问题上意见分歧。
1965年10月27日布朗库颁布《第二号制度法》,取缔一切现有政党,在他的任期内恢复总统的紧急权力,并规定1966年10月3日为举行新的总统选举的日期。政府提出的候选人--国防部长科斯塔-席尔瓦(Costa e Silva)当选总统,预定在1967年取代布朗库。
布朗库政府实施空前的经济规画,限制通货膨胀,振兴萧条的经济,并运用紧急权力限制和调节信贷来源,改革税收体系、控制工资。政府投资于电力和运输,保证经济继续正常发展。虽然政府并未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但巴西已稳定地恢复了在国外的信贷等级,生活费用逐年增长的比率已下降,国民生产毛额大幅成长。
(2)科斯塔-席尔瓦、梅迪西(Emilio Garrastazu Medici)和盖泽尔(Ernesto Geisel)的政府。虽然科斯塔-席尔瓦保证使军人政府实施仁政,但他并未明显背离几位前任的路线。
面对群众和国会再度掀起的批评浪潮,科斯塔-席尔瓦行使紧急权力。1968年12月13日颁布的《第五号制度法》无限期地取缔一切立法机构,授权行政元首用命令进行统治,为再次清除异议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
科斯塔-席尔瓦1969年8月中风,武装部队的3位部长管理政府,10月政府指定梅迪西将军继任总统。
梅迪西1971年提出第一个全国发展计划,目标朝着年经济成长率8?10%,透过修建公路和重新分配土地未开发东北地区、亚马逊地区。1973年成立了选举团,1974年1月15日盖泽尔当选总统。
1977年4月盖泽尔总统解散国会,因为国会未能通过他要求的司法改革。他随后运用《第五号制度法》的紧急权力实行这些改革和其他的选举和宪法改革。改革包括延长总统任期至6年,众议员数人的依据各州的总人口,而不是登记的选民人数。修改宪法需经国会绝对多数通过,而不是以前规定的接连两次会议的2/3票数。
(3)过渡到民主。1978年11月盖泽尔亲自挑选的接班人菲格雷多(Joao Baptista de Oliveira Figueiredo)将军在选举中获胜当选总统。盖泽尔在离职前废除了一切紧急事件时适用的法律(1978年10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废除了《第五号制度法》)。1979年国会宣布大赦,恢复1961年以来丧失政治权利者的这些权利。恢复了政治自由,重新活跃的言论自由导致热烈的政治辩论。
文人政府再次执政
在1985年1月的间接选举中,选举团选举内维斯(Tancredo de Almeida Neves)为总统,萨尔内(Jose Sarney)为副总统,摒弃了军人支持的候选人。内维斯本应在1985年3月中旬就任,但未就任即因病去世。副总统萨尔内就任,成为1964年以后巴西的第一任文职总统。他面临着再次民主化的政治危机∶债务、通货膨胀、萧条和失业等经济危机;贫困、不公正的社会危机。更广义地说,这些危机向新兴的民主挑战。
萨尔内就任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量上升,国家支持新的经济和政治政策。政府逐渐采取一些步骤,颁布新法律使所有政党合法化,为直接总统选举铺平道路。
1988年10月5日颁布了巴西第八个宪法,文件规定了一些新的公众自由,如公务员(军人除外)有罢工的权利,废除政府对艺术和文学的检查。选举年龄降低到16岁。总统任期5年。宪法还规定1989年11月举行总统选举,禁止总统藉政令制订法律。
90年代初期,巴西的政局仍然不稳定。原因有很多∶选民漠不关心、失望和冷嘲热讽;旧政权中的名流和军人起消极作用;政党软弱无力,例如它们倚靠个人而不是政纲,没有办法解决国家面临的基本社会经济问题。在1985年总统选举中曾占支配地位的一些政党于1989年12月的选举中甚至没有进入最后决选。在这次最后决选中,人数很少的民族复兴党的科洛尔(Fernando Collor de Mello)同劳工党的达席尔瓦(Luis Inacio da Silva)竞争总统职位,劳工党提出了结构严密的政纲和理论。科洛尔的竞选政纲是主张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反对政府贪污腐败和效率低下。结果是科洛尔赢得43%的选票,达席尔瓦赢得38%的选票,19%的选票为弃权或无效票。
科洛尔在1990年3月15日就职。经济状况继续下滑,1992年中期爆发了政治灾难。高层官员贪污的丑闻直接涉及总统府。因出卖手中权力而取得的无数钱财流入了总统的秘密银行账户。众议院于1992年9月29日以绝大多数票停止总统职务,并向他提起控诉。参议院在1992年12月29日,开始弹劾后几分钟,科洛尔即辞职。副总统佛朗哥(Itamar Franco)就任总统。
贪污腐败、丑闻和弹劾使共和国遍体鳞伤。在几届政府中,第二次由副总统就任总统。1993年4月21日举行一次特别的公民投票,巴西人民表示赞同目前的政府形式--共和国制,总统握有实权。公民投票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形式,但并未解决困扰巴西的一些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1997年卡多佐(Fernando Henqriue Cardoso)推行一项法律,允许重新选举总统和省长。他的巴西社会民主党与自由阵线党、巴西民主运动党、进步革新党以及若干较小的实体组成联盟来制订颁布重大的财政和行政改革,著名的有将政府所有企业如多奇河谷公司(Rio Doce Valley Company)私有化的决定。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使巴西经济的发展慢了下来,但是卡多佐的声望不减,再次当选总统(又一次击败达席尔瓦),并且他的联盟仍然是具决定性的国会多数。
政府后来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支援,实行另外的财政和行政改革,允许它的货币汇率浮动而不再与美元近乎等比值,从而使巴西的货币贬值。尽管有人担心,但通货膨胀继续得到控制,近期内军方也不像会干预内政。卡多佐任命一位平民文人部长,其职责取代了若干分立的军事首长的职责。然而,在2000年市级选举中,各党派和政客们为争夺利益各施伎俩,管理阶层的联盟分裂了。不过,创纪录的丰收以及坚实的经济成长还是让卡多佐继续朝着他占优先的计划方向前进。
进入21世纪时,人口方面的较大移动继续影响着巴西,包括增长的人口日益集中到了城市。然而,巴西的各个城市都准备不足,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服务需求,而且,尽管各地区的成长不断,但巴西的经济机会以及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南部。同时,农业和矿业的边界版图不断地扩张,巴西一直卷入国内和国际的纷争中,争论有关对亚马逊雨林以及对居住在森林里的印第安族群如扬诺马米人(Yanomami)的威胁。另外,无地的族群继续吵嚷着要求耕地改革。尽管巴西有诸多问题,外国投资者及主要的贸易伙伴对这个国家还是重新燃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