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主义内涵解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主义内涵解读
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而黑色幽默文学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存在主义内涵的解读,剖析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存在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品,也是“黑色幽默”派的经典力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虚构的美国空军部队在皮亚扎诺岛上的描写,揭示出一个令人痛苦和迷茫的“有组织的混乱”以及“制度化了的疯狂”的噩梦般的现实。
存在主义则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这里指的存在主义,主要是指在吸收海德格尔的学说后,以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也就是所谓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它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荒诞性、以及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二战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战后疯狂荒诞的现实冲击下,人们对传统的文化以及信念产生了动摇和对抗,迷茫,紊乱的心境使知识分子对存在主义产生了强烈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理解人生意义,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存在主义也同时成为战后众多文学流派的哲学依托,特别是当中的“存在的荒诞性” 的论断, 成为“ 黑色幽默” 文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如之前介绍,“存在的荒诞性”是存在主义哲学重要原则之一。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的荒诞性被广泛用来指述现代人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即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这种荒诞意味着先于“存在”而存在着的本质意义上的造物主,或上帝,是不存在的,如萨特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从而导致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无意义或虚无。《 第二十二条军规》 就是以世界荒诞的本质为出发点,铺陈开一个光怪陆离的,在制度内看似合理,实质上则是荒谬的现实。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萨特)。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先存在,才能创造自己。但是存在只意味着“物”上的,自在的存在。人的意义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萨特言,“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由此可以得见,人正是在定义自我,赋予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才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人无法定义自我,创造本质,也就是失去了选择“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权利之时,那么人就什么也不是。
再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疯狂的现实,荒诞的逻辑,正让人失去自我定义的权利。Catch-22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这不仅仅是一个走不出的逻辑怪圈,而且是一个定义他人的同时拒绝他人定义自我的陷阱。显而易见,在这支美国空军里,疯不疯,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定义,无法被证明的死循环。不仅仅是疯或者不疯的问题,甚至是在生死上,人也失去了定义的权利。约塞连的帐篷里死人的行囊是属于玛德中尉的,“这个可怜的倒霉鬼甚至还没来得及注册报到就被派去执行任务了”,由于没有注册便牺牲,玛德中尉成了一个无法在文件上档案上注销死亡的人,因此虽然整个空军基地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玛德已死,但谁也不能宣告他的死亡。丹尼卡医生通过在飞行日志上签字作假来逃过飞行,同时又不妨碍领取飞行津贴,然而当麦克沃特机毁人亡之后,丹尼卡医生由于在飞行日志上签了字,因此也成了一个已死的人。即使全大队的人都知道丹尼卡医生就在医务室门前晒太阳,但人人都津津乐道着他的死亡,当他去医务室测量体温血压时,军士说,“你已经死了,大夫。”丹尼卡医生就此成为一个“被注销”了的活死人。这正是这个世界的绝望所在,人已经不仅仅无法定义自己的精神,甚至连定义自己肉体存在的资格也被剥夺。
海勒在书中描写了一个颇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一个浑身雪白,缠满绷带的士兵。人们不知道他的来历姓名,也看不到他的生命迹象,军官甚至打趣:“干脆用橡皮管子直接把两个罐子连在一起,把中间的人省略掉算了”,这个时候,生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反而沦为一个空洞的符号。而这个浑身雪白的士兵正是当时所有生命的写照,即只有自在存在,而丧失了自我存在,而这种存在在存在主义里,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当生命成为符号,人便什么也不是。
海勒正是通过对生死颠倒的讽刺性描写,揭露出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人不再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人,而成为了任由他人定义,“本质先于存在”的物。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因为偶然,所以不确定,因为不确定,所以荒诞。从荒诞出发,存在主义断言人的存在的无价值和无意义。
然而不管是萨特还是加缪,都没有因为荒诞而绝望,相反,在确定了存在的无价值和无意义之后,他们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在否定存在的意义后,寻觅人生的价值。加缪在《 西绪弗斯神话》中,盛赞西绪弗斯正视“ 不知道尽头的痛苦”的精神,萨特在《 恶心》 中, 把意识到生活无意义并为此而“ 恶心” 的人看作是真正清醒的人。“如果我存在,那是因为我厌恶存在。” 也就是说,当人们正视了“ 存在” 的无价值后,便开启了一个自我定义存在,更新价值的过程,正是在这样“先破后立”的探索中,人获得了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设定了一个存在无意义化,荒诞化的世界,并且这种荒诞和疯狂是制度化了的,集团化了的。海勒在书中塑造了一个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官僚集团,他们不仅是疯狂腐朽的官僚体制的象征,也是“荒诞”世界的终极象征。
卡思卡特上校“是个极果敢的人,只要有什么现成的轰炸目标,他向来毫不迟疑地主动提出请求,让他自己的部下前去摧毁”,他为自己36岁就当上一名上校而自负,同时又为自己36岁了却还是个上校而沮丧。他是个野心勃勃同时自私自利的军官,为了取悦上级,他一次次提高飞行任务,“这使他觉得也许六十次的战斗飞行任务还远远不够,他应该立即把飞行次数提到七十,八十,一百,甚至是二百,三百,或者六千次”。另一个代表沙伊斯科普夫少尉,是后备军官训练队的毕业生,“战争的爆发,于他颇是桩喜事,因为这样一来,他便有机会天天穿上军官制服,冲着一群群小伙子(每八周便有一批落入他的手掌)——上战场送命之前,以军人特有的清脆快速的嗓音,喊道:‘弟兄们!’”。慢性瘘管病使他免于上战场,同时也让他觉得战争格外刺激。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操练士兵才能在阅兵比赛中获胜,“甚至想到用一根长长的二英寸厚、四英寸宽且风干了的栎木桁,把每列的十二人一直线钉在上面”,他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军事天才,最后,他竟然当上了中将。
正是在这样一个疯狂荒诞的世界里,约塞连经历了一个由寻找意义到悲观绝望的过程。他原本如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满怀热情投入战斗,热爱战争,然而随着卡思卡特之流的飞黄腾达,战友的相继牺牲,回国的希望日渐渺茫,约塞连从一个“准英雄”变成了“反英雄”。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实质,“当我抬起头来时,我看到人们全在设法赚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次正当的冲动和每一场人类的悲剧大把大把地捞钱。”正是这种荒诞使约塞连成为了一个绞尽脑汁逃避飞行任务的胆小鬼,最后不得不以开小差的方式逃往瑞典。
海勒显然比萨特或者加缪更加绝望。在萨特和加缪那里,他们盛赞清醒和对抗,寄希望于人类的自由选择和对自己价值的创造,然而在海勒这里,存在的荒诞达到了极致,正如约塞连所言的那样,海勒看到了人类生存意义的彻底绝望。约塞连的抗争过程可以说是寻找意义的过程,当然也是意义死亡的过程。
三、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因为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而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即人通过选择自己的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本质。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处于权利弱势地位的约塞连等人是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的。如catch-22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于是我们就看到,亨格利•乔不断飞满飞行任务,打点行李准备回国,但总是不得不被卡思卡特上校新增的飞行任务留在战场上。再如布莱克上尉领导的“宣誓效忠”运动,事实上海勒正是在讽刺当时的麦卡锡主义。布莱克声称,“当然,这都得由你们自己来决定”,然而他接着又说,“没人想强迫你们。可是,其他所有人都在让他们签字效忠。假如只有你们俩不怎么关心自己的国家,没让他们签字效忠的话,那么,这在联邦调查局看来,也必定有什么蹊跷的。”由此便将人置入了“不宣誓就等于不忠”的绝对逻辑当中。说到底,这一切的现实都是catch-22,“catch-22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
catch-22是在一个权利资源极度不对等的情况下才出现的霸王逻辑。在卡思卡特上校和约塞连之间,约塞连是绝对的权利弱势方,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权利资源是相对而言的,卡思卡特上校和佩克姆将军或米洛之间,前者是权力不对等,后者是资本不对等,上校又成为了弱方,因此catch-22的世界便成为了层层盘剥层层压迫的世界。在这一个由无所不在的catch-22组成的世界里,人的选择权成为了一个摆设,每个人都成为权利链上游摆弄的对象,个人的价值不由自己定义,而由占据权利链上游的人定义。由此,通过对人的选择和自由的否定,海勒再次深化了这个世界荒诞性的现实。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
萨特的观点更为激烈,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成为自己的物。布贝尔认为,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恰就是纯粹利用与操纵的关系。任何“他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可以加以利用的物,由此,人性彻底到达了毁灭的极端。
卡思卡特上校和众多的军官士兵是传操利用的关系。他将士兵和军官当做自己升官邀功的筹码和工具,因此他不在乎牺牲飞机和官兵,可以毫无顾忌地申请高难度的作战任务,以此来讨上级欢心。司务长米洛和官兵也是利用和操纵的关系。他创造性地设立了一个“MM辛加迪联合体”,宣称每一个官兵都是联合体的一份子,都能享受相应的权益,然而纵观全书,米洛只在需要他们将积压的棉花当棉花糖吃掉,或者要求他们跟随采购,出钱出力之时,才搬出这个好听的说法。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沦落到了纯粹利益的关系,人们之间才丧失了对彼此的信任,关怀,同情,反而相互利用,猜忌,嘲讽,发展到最后,连生死也是无关紧要权当笑谈的一个话题而已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通过对存在主义的解读和反讽,深化了“世界荒诞性”的主题,揭露出无序和非理性主宰了这个世界,人类正处在“荒原”的边缘的事实。
参考文献:《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生死颠倒解读》,颜丽娟,作家杂志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
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而黑色幽默文学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存在主义内涵的解读,剖析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存在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品,也是“黑色幽默”派的经典力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虚构的美国空军部队在皮亚扎诺岛上的描写,揭示出一个令人痛苦和迷茫的“有组织的混乱”以及“制度化了的疯狂”的噩梦般的现实。
存在主义则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这里指的存在主义,主要是指在吸收海德格尔的学说后,以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也就是所谓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它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荒诞性、以及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二战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战后疯狂荒诞的现实冲击下,人们对传统的文化以及信念产生了动摇和对抗,迷茫,紊乱的心境使知识分子对存在主义产生了强烈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理解人生意义,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存在主义也同时成为战后众多文学流派的哲学依托,特别是当中的“存在的荒诞性” 的论断, 成为“ 黑色幽默” 文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如之前介绍,“存在的荒诞性”是存在主义哲学重要原则之一。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的荒诞性被广泛用来指述现代人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即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这种荒诞意味着先于“存在”而存在着的本质意义上的造物主,或上帝,是不存在的,如萨特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从而导致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无意义或虚无。《 第二十二条军规》 就是以世界荒诞的本质为出发点,铺陈开一个光怪陆离的,在制度内看似合理,实质上则是荒谬的现实。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萨特)。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先存在,才能创造自己。但是存在只意味着“物”上的,自在的存在。人的意义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萨特言,“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由此可以得见,人正是在定义自我,赋予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才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人无法定义自我,创造本质,也就是失去了选择“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权利之时,那么人就什么也不是。
再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疯狂的现实,荒诞的逻辑,正让人失去自我定义的权利。Catch-22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这不仅仅是一个走不出的逻辑怪圈,而且是一个定义他人的同时拒绝他人定义自我的陷阱。显而易见,在这支美国空军里,疯不疯,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定义,无法被证明的死循环。不仅仅是疯或者不疯的问题,甚至是在生死上,人也失去了定义的权利。约塞连的帐篷里死人的行囊是属于玛德中尉的,“这个可怜的倒霉鬼甚至还没来得及注册报到就被派去执行任务了”,由于没有注册便牺牲,玛德中尉成了一个无法在文件上档案上注销死亡的人,因此虽然整个空军基地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玛德已死,但谁也不能宣告他的死亡。丹尼卡医生通过在飞行日志上签字作假来逃过飞行,同时又不妨碍领取飞行津贴,然而当麦克沃特机毁人亡之后,丹尼卡医生由于在飞行日志上签了字,因此也成了一个已死的人。即使全大队的人都知道丹尼卡医生就在医务室门前晒太阳,但人人都津津乐道着他的死亡,当他去医务室测量体温血压时,军士说,“你已经死了,大夫。”丹尼卡医生就此成为一个“被注销”了的活死人。这正是这个世界的绝望所在,人已经不仅仅无法定义自己的精神,甚至连定义自己肉体存在的资格也被剥夺。
海勒在书中描写了一个颇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一个浑身雪白,缠满绷带的士兵。人们不知道他的来历姓名,也看不到他的生命迹象,军官甚至打趣:“干脆用橡皮管子直接把两个罐子连在一起,把中间的人省略掉算了”,这个时候,生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反而沦为一个空洞的符号。而这个浑身雪白的士兵正是当时所有生命的写照,即只有自在存在,而丧失了自我存在,而这种存在在存在主义里,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当生命成为符号,人便什么也不是。
海勒正是通过对生死颠倒的讽刺性描写,揭露出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人不再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人,而成为了任由他人定义,“本质先于存在”的物。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因为偶然,所以不确定,因为不确定,所以荒诞。从荒诞出发,存在主义断言人的存在的无价值和无意义。
然而不管是萨特还是加缪,都没有因为荒诞而绝望,相反,在确定了存在的无价值和无意义之后,他们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在否定存在的意义后,寻觅人生的价值。加缪在《 西绪弗斯神话》中,盛赞西绪弗斯正视“ 不知道尽头的痛苦”的精神,萨特在《 恶心》 中, 把意识到生活无意义并为此而“ 恶心” 的人看作是真正清醒的人。“如果我存在,那是因为我厌恶存在。” 也就是说,当人们正视了“ 存在” 的无价值后,便开启了一个自我定义存在,更新价值的过程,正是在这样“先破后立”的探索中,人获得了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设定了一个存在无意义化,荒诞化的世界,并且这种荒诞和疯狂是制度化了的,集团化了的。海勒在书中塑造了一个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官僚集团,他们不仅是疯狂腐朽的官僚体制的象征,也是“荒诞”世界的终极象征。
卡思卡特上校“是个极果敢的人,只要有什么现成的轰炸目标,他向来毫不迟疑地主动提出请求,让他自己的部下前去摧毁”,他为自己36岁就当上一名上校而自负,同时又为自己36岁了却还是个上校而沮丧。他是个野心勃勃同时自私自利的军官,为了取悦上级,他一次次提高飞行任务,“这使他觉得也许六十次的战斗飞行任务还远远不够,他应该立即把飞行次数提到七十,八十,一百,甚至是二百,三百,或者六千次”。另一个代表沙伊斯科普夫少尉,是后备军官训练队的毕业生,“战争的爆发,于他颇是桩喜事,因为这样一来,他便有机会天天穿上军官制服,冲着一群群小伙子(每八周便有一批落入他的手掌)——上战场送命之前,以军人特有的清脆快速的嗓音,喊道:‘弟兄们!’”。慢性瘘管病使他免于上战场,同时也让他觉得战争格外刺激。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操练士兵才能在阅兵比赛中获胜,“甚至想到用一根长长的二英寸厚、四英寸宽且风干了的栎木桁,把每列的十二人一直线钉在上面”,他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军事天才,最后,他竟然当上了中将。
正是在这样一个疯狂荒诞的世界里,约塞连经历了一个由寻找意义到悲观绝望的过程。他原本如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满怀热情投入战斗,热爱战争,然而随着卡思卡特之流的飞黄腾达,战友的相继牺牲,回国的希望日渐渺茫,约塞连从一个“准英雄”变成了“反英雄”。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实质,“当我抬起头来时,我看到人们全在设法赚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次正当的冲动和每一场人类的悲剧大把大把地捞钱。”正是这种荒诞使约塞连成为了一个绞尽脑汁逃避飞行任务的胆小鬼,最后不得不以开小差的方式逃往瑞典。
海勒显然比萨特或者加缪更加绝望。在萨特和加缪那里,他们盛赞清醒和对抗,寄希望于人类的自由选择和对自己价值的创造,然而在海勒这里,存在的荒诞达到了极致,正如约塞连所言的那样,海勒看到了人类生存意义的彻底绝望。约塞连的抗争过程可以说是寻找意义的过程,当然也是意义死亡的过程。
三、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因为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而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即人通过选择自己的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本质。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处于权利弱势地位的约塞连等人是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的。如catch-22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于是我们就看到,亨格利•乔不断飞满飞行任务,打点行李准备回国,但总是不得不被卡思卡特上校新增的飞行任务留在战场上。再如布莱克上尉领导的“宣誓效忠”运动,事实上海勒正是在讽刺当时的麦卡锡主义。布莱克声称,“当然,这都得由你们自己来决定”,然而他接着又说,“没人想强迫你们。可是,其他所有人都在让他们签字效忠。假如只有你们俩不怎么关心自己的国家,没让他们签字效忠的话,那么,这在联邦调查局看来,也必定有什么蹊跷的。”由此便将人置入了“不宣誓就等于不忠”的绝对逻辑当中。说到底,这一切的现实都是catch-22,“catch-22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
catch-22是在一个权利资源极度不对等的情况下才出现的霸王逻辑。在卡思卡特上校和约塞连之间,约塞连是绝对的权利弱势方,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权利资源是相对而言的,卡思卡特上校和佩克姆将军或米洛之间,前者是权力不对等,后者是资本不对等,上校又成为了弱方,因此catch-22的世界便成为了层层盘剥层层压迫的世界。在这一个由无所不在的catch-22组成的世界里,人的选择权成为了一个摆设,每个人都成为权利链上游摆弄的对象,个人的价值不由自己定义,而由占据权利链上游的人定义。由此,通过对人的选择和自由的否定,海勒再次深化了这个世界荒诞性的现实。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
萨特的观点更为激烈,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成为自己的物。布贝尔认为,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恰就是纯粹利用与操纵的关系。任何“他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可以加以利用的物,由此,人性彻底到达了毁灭的极端。
卡思卡特上校和众多的军官士兵是传操利用的关系。他将士兵和军官当做自己升官邀功的筹码和工具,因此他不在乎牺牲飞机和官兵,可以毫无顾忌地申请高难度的作战任务,以此来讨上级欢心。司务长米洛和官兵也是利用和操纵的关系。他创造性地设立了一个“MM辛加迪联合体”,宣称每一个官兵都是联合体的一份子,都能享受相应的权益,然而纵观全书,米洛只在需要他们将积压的棉花当棉花糖吃掉,或者要求他们跟随采购,出钱出力之时,才搬出这个好听的说法。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沦落到了纯粹利益的关系,人们之间才丧失了对彼此的信任,关怀,同情,反而相互利用,猜忌,嘲讽,发展到最后,连生死也是无关紧要权当笑谈的一个话题而已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通过对存在主义的解读和反讽,深化了“世界荒诞性”的主题,揭露出无序和非理性主宰了这个世界,人类正处在“荒原”的边缘的事实。
参考文献:《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生死颠倒解读》,颜丽娟,作家杂志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